APP下载

电影中色彩的象征及情感表达

2020-11-14

声屏世界 2020年22期
关键词:朱莉蓝色彩色

电影的第二次革命,指的是电影由黑白影片时代进入彩色影片时代。这意味着电影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色彩让银幕影像实现了质的变化。在彩色影片时代,电影的画面变得更为贴近现实,彩色的影像成为银幕空间的主体,色彩成为电影语言的重要表现方式,拥有了丰富的象征意义,帮助导演完成了一次又一次的情感表达,在真实还原现实世界的同时,对导演的创作意念从各个角度进行了展现。在美国著名导演马莫利安(Mamoulian)的眼中,电影制作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之一就是色彩,他认为“必须把色彩作为一个情绪元素来应用。如果你把色彩直接用来表达你在一场戏里所要表达的情绪,它会独立发挥其美学功能。它会增加美感,正确地表达情绪。如果违反了场面的情绪和剧情要求,那就会把整场戏毁掉。它会毁掉演员的表演,毁掉你的整部影片”。

人们的日常生活充满色彩,这些色彩会给人的情感带来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表达人们的感觉、心情和欲望。当一种色彩能够让人们马上联想到一种事物,色彩和事物间就建立了紧密的联系,这个色彩就具有了某种特殊意义。当这个意义被人们逐渐接受最终成为一个公认的事实后,这个特殊意义也就成为了这种色彩的象征意义。在电影中,色彩的力量得到放大、提炼和升华,银幕上的每种具体的色彩都代表着一种抽象的精神或情感,导演或者主人公的情感被色彩所象征和表达,传递到观众的眼前。

在人物和情境渲染中出现的独立象征

电影中有着各种各样的独立色彩,承担着独立象征的使命。这些独立的色彩象征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通过外在装扮的色彩对人物进行塑造,揭示其内心世界,从而完成象征意义的表达;另一种是通过具有特定色彩的道具或者场景的塑造和渲染,实现对某种情感的象征。与其他元素和手段相比,色彩是电影世界中最容易摆脱人物表象,直接将人物的内心展示出来的元素,色彩就是人物的感情和灵魂凝聚成的实体。导演可以利用色彩完成剧情的发展以及人物塑造的再现,表达电影作品及自身的情怀。

通过色彩来表现和揭示人物的象征方式,在电影中最直接和有效的运用就是真实与想象的对比。例如,在意大利籍导演费里尼(Fellini)的电影《八部半》中,基多这一人物就有过现实与幻想对比的片段。幻觉里的基多看到一身白衣的天使纯洁无瑕,举止端庄,手持烛台将光明带入城堡;而现实中的基多正在被一袭黑衣的女演员指责,被称为骗子。在这一场景中,环境中的白衣、烛光、城堡与现实中的黑衣、指责形成了强烈的视觉冲突。这样明确而强烈的色彩对比,正是象征着基多的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差距与矛盾、基多的事业和爱情的最终破灭。

在通过色彩进行情境渲染来抒发情感的领域里,国内最为熟悉也最成功的当属张艺谋导演,色彩是其影片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象征意义被发挥到极致。例如,在《红高粱》中,红色贯穿了整部影片,这红不是娇艳的红,也不是明媚的红,而是浓烈、厚重的红,这种红象征着永恒的生命力。与红色相呼应的还有肉体的古铜色和土黄色,无论是酿酒的伙计还是肉铺的汉子,他们都裸露着上身,结实的肌肉油光发亮。这正是对生命力的一种直接体现,也象征着在抛掉一切人为规则之后的自由与奔放。

在《菊豆》这部影片中,反复出现了染坊中悬挂的红黄布条。当菊豆第一次向杨天青表达爱意时,一匹红色的布从染车上滑落,此时的红色象征着爱和欲的释放;到最后的高潮部分,天白把天青打晕在染池中,一匹红布又一次滑落,此时的红色则象征着暴力与血腥。而影片中的黄色则象征着光明和希望,也象征着菊豆和天青感情的开始与发展。这些颜色的运用,推动着故事情节的发展,也通过强烈的视觉冲击展现出不同的象征意义,引起观众的丰富想象,为观众更好地理解影片故事情节和其中的人物内心、体会影片蕴含的感情搭建起了一座桥梁。

在色彩碰撞中出现的局部象征

在电影的表达中,色彩的局部象征往往通过有着强烈对比的两级色彩或是色彩空间来进行象征意义的表达。这其中又以黑白两色与彩色的对比最为强烈,将彩色场景与黑白场景进行交叉是最为常用的一种表达手段。黑白色彩对人们来说有着往昔、故旧、记忆的心理暗示作用,而彩色场景则会给人们带来直观且强烈的视觉冲击,将二者的优势结合起来,其能达到的象征效果不仅可以完美地达到导演所期望的艺术效果,也能有效地展现出影片的情感碰撞,使影片主题得到升华。

在使用这类象征意义表达的影片中,比较典型的电影有美国导演斯皮尔伯格(Spielberg)的影片《辛德勒的名单》。这部影片正是选用了黑白影片的拍摄手法,希望尽可能达到还原历史的效果,用黑白影像有力且集中地展示法西斯主义给人们带来的黑暗以及诸般暴行。但是在影片的首尾两头,也就是战争开始前与战争结束后两个阶段,导演采用了彩色影像的展示手法表现出美好、宁静的和平氛围。在影片开始时,彩色烛光逐渐消失在黑白画面中,象征着战争即将来临;而在影片的结尾,成千上万的人们由远方走近,影片的色彩又由黑白转为了彩色,与影片开头呼应,象征着人类又将迎来和平和宁静。在这样的对比中,黑白与战争、彩色与和平直白地表达出战争与和平的对立关系,而大片的“黑白”又让人领悟到彩色的可贵。在影片中间部分,也有一个强烈的对比令人眼前一亮。在党卫军对犹太人聚居区进行残暴冷酷地清洗时,整体的场景是灰色的,象征着压抑的情绪,但是有一个身穿红衣的小姑娘穿过街道进入楼内,躲在床下害怕地用手捂住耳朵,最终还是出现在了死尸堆积的运尸车上。这种突然出现在黑白背景中的红色色块,不仅带来视觉上的强烈对比,也象征着希望和美好在法西斯残暴下的毁灭,体现出影片的反战主旨。

虽然通常来说,黑白代表着过去与回忆,彩色代表着现实与当下,但也有一些影片反其道而行,同样取得了不俗的效果。例如,张艺谋导演的《我的父亲母亲》这部影片就一反常规,用黑白色彩表现当下,主角为父母筹备葬礼,但对于回忆画面却用彩色来展现,两者不停交织,凸显出父亲去世后的场景悲凉,象征着回忆终究是一种无法重现的美好。

在主题和意像的表达中出现的整体象征

作为电影影片中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组成元素,色彩的变化和色彩的处理都会对影片的整体效果造成影响。电影中的色彩依附于电影的场景、电影的环境、影片中的形象等载体存在,但是又超脱于这些具体的对象,形成了独特的整体象征。在影片中,一种色调从始至终贯穿全片,使影片整体趋向于某一种情感,就是色彩在影片中的整体象征的表现。色彩的整体象征使影片很容易呈现出某种完整的风格,进而将影片的主题展示出来。有些影片直接采用颜色作为片名来体现这种整体象征,如波兰著名电影大师季耶夫洛夫斯基(Kieslowski)所导演的《蓝》《白》《红》,用法国国旗的颜色来展现片中的法国大革命与启蒙运动,展现平等、自由、博爱。

在影片《蓝》中,蓝色不仅是一种独立或者局部的色彩基调和象征,而且是一种贯穿始终的色彩视觉形象。《蓝》近乎主角朱莉的一部个人电影,蓝色也成为了朱莉的敌人。在影片中,朱莉不停地尝试着挣脱伤痛,但绝望的情感和记忆不停地涌现出来,画面中不停出现的蓝色物象,比如蓝色的糖纸、蓝色玻璃流苏的吊灯、间歇闪现的蓝光都代表着朱莉的绝望,直到蓝色的泳池最终成为朱莉走出创伤的前奏。朱莉接受了蓝色——她一身蓝衣,用蓝色的墨水书写蓝色的乐谱,不再刻意回避蓝色,这时蓝色终于不再带有悲伤的情感象征,朱莉最终走出了蓝色的阴霾,获得了真正的自由。这也是三色旗中蓝色的象征意义:自由的理念和理想。

在张艺谋导演的电影《红高粱》中,色彩的整体象征意义也被表现得淋漓尽致,影片的主色调是明艳的红色:红色的嫁衣、红色的轿子、红色的高粱酒、红色的高粱地。贯穿影片始终的红色的意像和影片中暗藏红色意向的火的结合,表现出了阳刚、野性,红色象征了源源不绝的生命力和原始的野性。影片最终也在红色中得到了升华,表现出导演对于炎黄子孙的顽强意志与不息的生命的礼赞。

结语

综上所述,自20世纪30年代电影由黑白时代进入了彩色时代后,彩色电影持续发展。如今,色彩不仅代表着一种技术的进步,色彩在电影中成为一种独立的、具有感情和象征意义的影片元素。在各个名家导演的创作中,色彩被赋予了越来越多的情感和象征意义,无论是独立的人物象征、局部的环境象征或是贯穿于影片始终的意识和主旨的整体象征,都使电影的感染力得到强化,为电影带来了更顽强的生命力和更充足的活力。

猜你喜欢

朱莉蓝色彩色
彩色的梦
彩色的线
朱莉的项链
失败也是收获
蓝色的祝愿
蓝色的祝愿
一颗水晶球
有那样一抹彩色
彩色的风
蓝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