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问题意识成就新闻精品
——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江西余江:“1元门诊”免费医疗》简析

2020-11-14

声屏世界 2020年22期
关键词:余江村医村级

发现问题并推动问题的解决是新闻媒体服务社会的功能之一,秉持问题意识不仅是新闻媒体的职责,更是新闻从业人员应有的素养和品质。看病难、看病贵一直是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这一问题能否解决关乎着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事关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事业。《江西余江:“1元门诊”免费医疗》(以下简称“《1元门诊》”)是江西广播电视台获得第二十九届中国新闻奖电视消息二等奖作品。该报道以江西省鹰潭市余江区探索建立“1元门诊”免费医疗模式为对象,以“1元门诊”新闻事件深入剖析基层医改制度的设计,为我国医改提供一条可供借鉴的经验。

小切口、大主题体现“问题”深度

“风起于青萍之末,浪成于微澜之间”。大思潮从微细不易察觉之处源发,在新闻报道中那些有重大影响的主题通常以具体的事件为切入点,小切口、大纵深。医疗卫生是最基本的民生利益,医疗改革能否成功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愿望的实现。医疗改革的报道是新闻媒体一个重要的领域,然而在以往的报道中更多集中于中央的政策解读,以及各省市县卫生部门和公立医院改革措施,对广大农村、社区基层的医疗卫生机构改革报道则涉足不多。这固然是因为基层卫生站所数量太多难以发现较为成功的典型有关,更多原因在于基层医疗改革所涉地域范围过小影响力不足。“星星之火,可以燎原”。《1元门诊》以鹰潭余江区村级免费医疗改革为对象,剖析了乡村免费医疗成功的制度设计。新闻的开头选择了余江第136家基层社区卫生服务站的揭牌切入,报道了“余江实现村级免费医疗全覆盖”的医改成果。该报道反映的医疗改革这个主题不可谓不重大,但选择切口却是一个县级行政区的村级医疗改革,用解剖麻雀的方式将医改这一创新成果展现在观众面前。

新闻报道要求记者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做到以小见大。立足于全国医疗改革这一大局,乡村卫生服务站的探索无疑是医改大潮中的一朵小浪花。然而,“1元门诊”中却蕴含了极强的预见性和针对性,它的经验若能有效复制推广,将是涉及千千万万个农村家庭的大事。记者敏锐意识到这个乡村医疗改革的成功试点中蕴含的典型意义和参考价值。它不仅能够引起社会的广泛共鸣,还可以为我国医疗改革提供一个参照。该题材选择从一个欠发达地区的基层农村医疗改革的做法为切入口,内容详实可信,充分运用电视的表现手法,准确选取有代表性的镜头和画面。新闻中的同期声和群众看病的现场画面,将“1元门诊”的实施和群众的拥护形象地展示给观众,基层群众对改革的衷心拥护,对党和政府的感恩之情呼之欲出。《1元门诊》的选题不仅实现了热点难点话题的引领,还以题材的高度彰显了电视媒体引领社会热点舆论的责任。

践行“四力”“顶天立地”彰显“问题”高度

问题意识不是速成的,更不会自动生成,也不是记者一时苦思冥想和“顿悟”。《1元门诊》是记者践行“四力”的成果。据其主创者之一揭恒旺介绍说该作品是他在鹰潭余江走基层采访扶贫工作中偶然获得的新闻线索。记者在采访时得知余江村级免费医疗改革已经在乡村已经结束,当地有关部门计划在城区的社区卫生站所推广。为了增强新闻的时效性和影响力,记者提前动手赶在当地实现城乡全覆盖前制作播出。余江村级医改“1元门诊”医疗点有130余个,为了解这些医疗点的真实情况,记者采取不打招呼、直奔现场的方式深入医疗点实地采访,观察村民的诊治,通过一对一的访谈去表现他们的喜怒哀乐,在近半个月的时间里共访谈了三十多名患者。正是这种现场的一手资料,让观众看到了无论是患者还是村医都对这项改革进行由衷的赞美,可以看到符合实际的医改是能得到群众实实在在的认可。新闻中余江区界牌村村民陈银香用当地方言说着“这里才一块钱,几吃价(多好)”的话,体现了医疗改革的初衷和落地的可能。没有记者的真正践行“四力”,怎能拍到如此真切的画面和记录如戏淳朴的话语?

问题意识要求记者“顶天”。“顶天”就是熟悉党的方针、政策和路线,对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了然于胸。医疗改革一直是我国城乡居民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余江村级医改从2016年4月开始启动,记者在采访时得知该地村级免费医疗已结束乡村试点,正向城区的社区推广,即将实现城乡全覆盖的消息后,提前调查采访赶在城乡全覆盖时播出,以突出新闻时效性,增强报道的示范性。《1元门诊》播出后,得到江西省医疗行政管理部门、医疗机构的高度关注,多个考察团深入学习调研“余江模式”。该报道真正有效阐述了新闻报道的建设性作用,是问题意识在新闻工作中的具体体现。

问题意识要求记者“立地”。“立地”就是从实践中去感受问题,通过深入基层去了解实情,寻找到党和政府正在关注的而尚未解决或正在探索的问题。记者在走基层过程中偶然发现的线索却能做成一个精品报道并获得积极的社会效果,这和作者敏锐的新闻敏感和扎实的采访作风密不可分,同时还是作者善于在实践中感受问题、发现问题并善于解决问题的成功表现,在新闻实践中可以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新闻的报道并不仅限于发现问题,而是致力于在新闻中为问题的解决提供方案、指明方向。

民生导向凸显“问题”温度

医疗问题与百姓密切相关,医改问题全民瞩目。《1元门诊》践行了习总书记提出的“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是具有民生导向的报道精品。它不仅把握了新闻“时”“度”“效”的要求,而且体现了新闻的“精”“深”“美”的关系。它精准描绘了余江村级门诊免费医疗方案的成功个案,它的成功是否具有普遍性,是否具有可复制性?这是创作者在报道时一直在探究和思考的问题。记者深入乡村卫生站在近半个月的时间里,访谈了三十多位患者,积累了360多分钟的视频素材,最后形成了3分43秒的新闻报道。在这不到四分钟的新闻中,记者一直在追问三个关键问题:“钱从哪里来”“怎么确保村医不多开药,疗效不下降”“村医为什么愿意参与”。正是这样带有强烈民生导向的追问,才能在短短的几分钟内把余江村级免费医疗改革措施清晰地展示出来,让观众知晓当地村级医改取得的突破和宝贵经验。

《1元门诊》注重将社会宏大议题与基本民生相结合,寻找政策的合适落地点,并寻求从“根”上解决问题。记者深入调查采访梳理出余江村级医疗改革中医药分开、绩效考核和保险托底三大步骤,凸现了“问题”的深度。另外,记者通过采访得知余江这种村级医疗改革并没有增加财政1分钱负担,同时给当地百姓减负2000多万元,村级门诊人次增加50%,达到了“三赢”的效果。这种有深度的报道,不仅详细展示这项改革的具体步骤,并将其积极的民生示范作用准确揭示出来,对全国具有导向性意义。该报道一方面表明记者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用心沉入基层抓取带露珠的新闻;另一方面也展现了记者的职业素养,善用新闻报道有效推动基本发生问题的解决。

《1元门诊》具有较强的民生视角,强调了报道内容与受众的相关性,体现了民生关怀的温度,注重用百姓的视角去看待问题。该新闻善用典型人物来讲述故事。余江区界牌村村民陈银香充满个性的方言同期声表达内心的喜悦之情,马鞍社区居民金皆雄用对比的方法算药费节省的经济账,村医王金水讲述医改前后的心理感受。作为医改中利益触动较大的村医,他们对医改的态度侧面反映了医改的成败。村医王金水用“好像我们身上卸了一块石头一样的”来形容自己加入“1元门诊”后的感受,有力说明了这项改革的积极效果。余江的村级医改不仅给村民患者带了实惠,也让村医这一改革群体获得了稳定有保障的收益。这种双方受众视角的真实呈现,用人物故事巧妙地将经验性报道用人物故事来讲述,既见经验,又见人物,把干巴巴的经验写活了、写实了。好的新闻新闻作品不仅在选择上仔细斟酌,而且更注重故事化的表达。

笔者认为,《1元门诊》的成功之处还在于记者用心跟老百姓坐到一条板凳上,以老百姓之心为心。记者在新闻中把村医在医改前面临的经营风险进行了呈现,村医是医改中与患者对应的另一个百姓群体。这样的代入感就实现了理性的引导,实现了报道的平衡,增强了报道的影响力和感染力,也更符合新闻信息的传播规律。

结语

今天的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在全国医改的大背景下,余江“1元门诊”模式有自身积极意义,同时也从侧面反映出医改的复杂性。在改革中去发现问题、梳理问题并寻求问题的解决是新闻媒体的职责。在践行“四力”中,新闻工作者需要去发掘基层的新闻“富矿”,秉持问题意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用富有社会价值和历史价值的新闻报道,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经得起历史检验的新闻报道。

猜你喜欢

余江村医村级
为村级组织减负增效
一个求非线性差分方程所有多项式解的算法(英)
谁为村级产业“接生”?
从余江试点看如何深化农村宅基地等三项制度改革
村级审计亟待加强
找到稳定村医的关键环节
村医未写病历,谁之过?
《意见》出台 村医“乍暖还寒”
村医协会要为村医干4件大事
加强村级财务管理迫在眉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