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今新闻访谈提问的逻辑和指向
——央视《对话》问题设计的理解与实践

2020-11-14

声屏世界 2020年22期
关键词:对话编导设计

好的提问是谈话节目的核心和灵魂。虽然新闻访谈节目同样需要提问艺术,但是其目的与“短、平、快”的新闻采访不同。访谈节目的制作特点决定了从访谈中获得第一手信息非常困难,而如何发挥访谈节目深度的优势、寻找新闻事件第二落点,就成为编导在问题设计时要重点思考的问题。

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对话》作为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历史最悠久的品牌栏目之一,多年来以对经济新闻话题的敏感度、重量级嘉宾分享真知灼见而受到社会肯定。作为在《对话》供职多年的编导,笔者在策划和制作近百期节目的过程中,在学习前辈经验的基础上,积累了关于提问设计的一些体会,结合《对话》近几年的新闻人物访谈具体分析如下。

问题设计的基本逻辑

为了在访谈中得到与短视频等新闻报道不同的第二落点和深度信息,笔者认为,设计问题时可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在新闻事实背后挖掘更多的细节、人物情感和故事;二是用多轮问答挖掘嘉宾对某件事的真实想法;三是在多样观点的碰撞中,还原事件的本来面目。笔者基于这三点总结了相应的提问设计逻辑。

封闭式问题优于开放式问题。一般认为,开放式问题给予采访对象较大的回答余地,是一种更宽松的提问方式,而封闭式问题更多会带来非此即彼的判断,会给对方造成一定的回答压力。但是从谈话节目与新闻采访在问题设计方面的不同出发,其实封闭性问题更有利于激发嘉宾话语中的机锋,并且形成后续更多的互动空间,有助于达到深度访谈目标。

例如,《对话》有一期节目是“马云:为什么让人追随”,编导希望给观众还原刚成为中国大陆首富的马云的真实心态。相比“怎样看待自己成为首富”这样的开放式问题,提问使用了封闭式问题“你激动更多还是压力更多”。马云答道:“其实我没想太多,你想想,我有再多的钱,我一天能吃多少饭,睡觉能占多大的地方?”这个回答代表了很多嘉宾面对封闭式问题常常做出的反应:表面上这种提问在迫使对方作出“非此即彼”的回答,但其实对方并不会陷入其中,相反这种轻微的压力使其在回答中另辟蹊径;同时该回答作为对方对待某个问题的基本态度,后续提问以此为抓手。例如,那期节目后续的一个问题是:“上市敲钟的时候你选择不上台,把露脸的机会给普通人,这也是源于首富的平静吗?”这个提问以他此前的表态作为论据,使问题言之有物。

指向性提问优于单纯提问。这里的“指向性”,指的是问题的表述要援引嘉宾本人具体相关的事实,比如他过去公开说的一句话或者做的一件事,继而设计相关的细节化提问。打动人的地方往往出自个性化的故事和细节中。在谈话节目问题设计之前,编导要挖掘嘉宾经历中最有情绪感染力、符合主题的故事,用故事和细节驱动问题,帮助嘉宾打开心扉,沉浸在放松的说话氛围中,激发其表达欲望,获得更好的节目效果。相反,类似“您对这个问题怎么看”“应该怎么做才能达到目标”的提问看似万能,其实面对这类提问,嘉宾往往只能给予空洞的回答。

《对话》“华尔街之王”这期节目的嘉宾是华尔街投资大王、黑石集团主席苏世民,笔者希望他谈谈对“华尔街之王”这一称呼的感受。节目展示了一张《财富》杂志当年为其拍摄的封面照,并抓住了他的表情细节进行提问:“你的表情并没有很高兴,是不在乎这样一个称呼吗?”苏世民答道,这是当时杂志要求他拍照时不要微笑,其实他很自豪,因为他的公司在金融危机期间表现同样不俗,还进一步透露了他曾经拿到7亿美元的个人年薪,并且表示相比自己每天14个小时的高强度工作,这些报酬其实并不算多。这样的设计得到的效果比单纯地问“您觉得华尔街之王这个称号怎么样”要好得多。

有逻辑的追问优于并列提问。一期访谈节目的核心对象是嘉宾,要形成自然、和谐的谈话氛围,设计问题时就不能只是简单地罗列,而应遵循一定的逻辑、分层次、分话题的问题序列,循序渐进,层层深入来引导嘉宾讲述和剖析。例如,《对话》“变局下的创新而生”这期节目在谈到企业家的创新精神时,结合嘉宾的经历设计了如下问题序列:当年您做工程师时是否希望领导提供宽松的创新环境→如今您是否认为成为了当年自己心目中的好领导→企业家做创新和工程师做创新哪个更难→您十年磨一剑,为何一定要把这个创新做出来。这几个提问以嘉宾过去的身份为抓手,通过引导嘉宾说细节、谈感受,把谈话从个人情感逐渐升高到家国情怀。

提问的逻辑要求编导在策划阶段必须想清楚节目要传递的核心价值观,并在前期采访嘉宾的过程中搜集各类故事素材,确定符合节目主题的故事及其服务主题的方式,进而安排相应的问题序列。问题序列一般性的逻辑顺序可以如下。

首先,寻找故事入口,可使用图片、电影片段、道具等引出嘉宾过往经历。

其次,进行故事延伸,挖掘细节,提问结合激发嘉宾感性表达的设计,如音乐、道具等。

最后,升华故事的典型意义,分析背后对行业、国家产生的影响。例如,可以从一个行业延伸到其他行业乃至全球经济社会,细究事情发生前后的背景,把个人真正作为历史洪流涌动中的一个元素,突出个人选择对时代的必然性和重要性。

通过一系列提问设计,可以达成层层推进和深入的沟通。

特殊情况的问题设计

除了上述提问的基本逻辑,在实际工作中可能出现不利于挖掘嘉宾真实感情和想法的客观条件。在《对话》多年的节目中,有两种最为常见的情况。

一是嘉宾回答风格保守,无法畅所欲言。这时可做如下两种处理,一是进行引导式甚至适当的诱导式提问。已知一个事实,先对其进行提问,预期得到一种答案,然后通过指向性提问质疑这个答案。在具体操作中要注意分寸把握,如分寸合适,可实现用具体的抓手来追问对方可能会回避的问题,使其必须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通过这种设计,至少可以针对一个核心点进行两轮以上的有效问答,有利于激发嘉宾的真情实感。例如,《对话》“我不是乔布斯”这期节目的嘉宾是优步公司创始人特拉维斯·卡拉尼克(Travis Kalanick)。笔者希望分析他的“好斗”性格对创业产生的影响,于是使用电影《狼图腾》将他比喻成一只狼,并提问:“别人眼中你有狼性,你接受这个评价吗?”在特拉维斯·卡拉尼克回答“我根本不像狼”之后,用优步在全世界多个城市受到抵制的事实作为提问,直接问他:“‘进攻’世界上这么多城市的行为难道不像狼吗?”这样特拉维斯·卡拉尼克必须回应对他此前回答的质疑,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由此,节目进一步将他回答中体现出的好胜、倔强性格与他过去创业屡败屡战的经历融合起来,使得提问自然向深度挖掘。

二是提问要让嘉宾放下心理包袱。很多嘉宾往往因为性格原因,或者出于对自身身份的顾虑,有很多想说的心里话不愿直接表达。针对这种情况,编导在设计问题时,从对方真实的想法和感情入手,将其带回事件中循循善诱地提问。当年埃德加·斯诺(Edgar Snow)的妻子海伦·斯诺(Helen Snow)采访毛泽东同志之前说:“要采访一个人,就要尽可能像一个未见面的老朋友那样了解他。见面以后,要有捷径,找到沟通感情的桥梁。”构建这一桥梁,为嘉宾表现真实情感铺平了道路。例如,《对话》“离开大佬去创业”这期节目在谈到一位嘉宾中年离职面对创业困境时,就从他的妻子身上找到了感情沟通的桥梁,夫妻相濡以沫的场景历历在目,回忆让他们在真诚的讲述中留下感动的泪水。

有多位嘉宾同台,特别是所处领域差异很大的嘉宾。为了避免出现嘉宾“各顾各”说话的状况,可进行如下几种提问设计。

首先,挖掘嘉宾共同点,设计相同提问。这一问题最好从各人的性格、经历等角度出发,否则就无法得到不同人说同一件事的效果。再以《对话》“变局下的创新而生”这期节目为例,其中的核心话题是企业家应该具备什么样的创新特质。在场的三位企业家来自完全不同的行业,且相互之间没有履历和业务交集。笔者找到了他们的一个共同点——他们人生的第一份工作都是工程师,于是构造了这样一个提问:“当年你们做工程师时,肯定也希望领导给自己宽松的研究环境,是否正因如此,你们现在对研究人员感同身受,所以更加重视创新?”三位嘉宾从多年前做研究工作中的故事中谈到这个经历,以及这份经历对如今做企业家的影响。这种展现细节的谈话效果,是“您为什么觉得创新重要”这样的提问不可能达到的。

其次,让嘉宾相互提问,特别适合在不同嘉宾讲述经历或陈述观点之后使用。这种方式既能让嘉宾有效利用其他嘉宾的回答,又能呈现不同嘉宾的性格和行事风格的差异。若无法让嘉宾相互提问,编导可通过类似“如果你是他,当年是否会做出同样选择”的提问来引导。

最后,通过设置相同回答选项,引导嘉宾相互对比选择结果。设计选项时要规避大家可能都会选择的“正确”项,从而避免选择同一选项的人数过多无法形成观点差异。《对话》“互联网创新的速度与激情”这期节目为“创新达人的特质”设计选项时,就使用了“学霸”“宅”“偏执”等词语,嘉宾在回答中出现了观点差异,由此为后续提问提供了空间。

猜你喜欢

对话编导设计
新媒体时代广播电视编导的创新与改进
瞒天过海——仿生设计萌到家
设计秀
有种设计叫而专
论行进旗舞编导与舞蹈编导的区别
电视编导的机制创新研究
想一夜
设计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