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声音彰显广播的魅力
——浅谈广播节目创作中的音响表达

2020-11-14

声屏世界 2020年22期
关键词:广播节目音响听众

广播是以声音为唯一传递符号的媒体,与报纸、电视等媒体相比,广播所使用的传递信息工具单一。声音是具有想象力的,广播也因此从诞生之日起就拥有着与众不同的魅力。当下,网络、新媒体、自媒体无处不在,音视频产品层出不穷,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广泛而多元,在此背景下,广播依然能占得一席之地,这是其独特的声音魅力使然。众多丰富、典型的音响成为节目重要的构成元素,这些音响在节目中的不同表达和呈现,使广播表现出旺盛的生命力。

音响是广播节目的魅力所在

广播是声音的艺术,音响是广播节目不可或缺的部分。人物的欢笑悲泣、喜怒哀乐,自然界的秋风夏雨、电闪雷鸣,事件现场的舟车喧闹、钟鸣鼓乐,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音响给人的感染力不亚于视觉画面带给人的冲击力。由于声音具有想象力功能,它能带给听众独有的个体听觉体验,这正是声音的魅力所在,也是广播节目的魅力所在。

广播节目中的音响,是记者记录事件发生现场的一系列声音符号,它记录的或是一个鲜活的故事、一段凝重的历史,或是一场刻骨的伤痛、一份不及言说的悲喜。从时间维度看,这些音响就是一个个声音档案、一段段历史,其所蕴含的感染力和魅力取决于作者在节目创作中对音响的巧妙使用和精准表达。用音响表达主题,让听众更准确地理解广播深刻内涵和中心主旨;用音响表达画面,把一个个声音符号化为一幅幅生动的图景,令人经久难忘;用音响表达细节,以细微的声音元素做点睛之笔,使人物故事鲜活灵动;用音响表达情感,让不可言说的情愫在音响中得到升华,直击人心。

广播节目创作离不开精准的音响表达

音响的主题表达。广播节目中的所有音响都是为呈现主题服务的,包括语言音响、环境音响、媒介音响、影视原声和音乐等。其中,最常用来表现主题的是常见的语言音响,这类音响是记者在与采访对象一次次沟通交流中产生的。一段精彩的语言音响,不仅可以增强报道的现场感和真实感,更能通过采访对象语言中的闪光点揭示主题,突出作品的中心思想。这些语言有时只是寥寥数语,有时则是环环相扣的逻辑性表述,只要用得巧妙恰当,作品的主题就立刻会生动、清晰起来。

淮安广播电视台广播评论《200万建公共厕所为哪般》曾获得“江苏省优秀广播作品一等奖”,说的是当地一个省级贫困县花巨资修建豪华公厕的怪事。其中有一段音响,反映了当地居民对豪华厕所造价的质疑:

红日广场西边的这个建筑厕所,搞得那么豪华,这个造价该有多高啊!我感觉好像很多的教学楼都没有它建得十分之一好,还有一些敬老院没它建筑的十分之一好。那么我们为什么不把这笔钱拿来去修学校或者是敬老院呢?我觉得笔钱花得很不值。主管部门敢不敢公布一下这个厕所造价到底多少?

这段音响既体现了民意,又揭示了主题。在一个省级贫困县很多民生实事有待实施,政府却花巨资建一个被称为“全市第一”的豪华公厕。显然,这一行为的背后有形式主义、面子工程、作秀意识等思维在作祟。

淮安广播电视台另一篇江苏省获奖作品——新闻专题《为了告慰烈士的英灵》,讲述了寻找抗日战争时期牺牲的新四军82名烈士遗骸的过程。其中的一段音响,是考古人员根据遗骸的形态、位置等信息,得出残暴的日军在战争中使用毒气弹的铁的事实。这段音响将日军惨无人道的暴行揭露无遗,同时凸显了烈士壮烈殉国的英勇壮举这一主题。

音响的画面表达。众所周知,声音是具有画面感的。广播节目中的音响,包括人物语言、自然声音、环境音响以及音乐等,都可以触发人们的想象。这种想象会在人们的头脑中形成一个个画面,即“文中有话、音中有画”。在广播节目中,音响的画面表达会使节目呈现出情景再现的效果,使听众快速接受和了解报道内容。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广播专题《三进五台沟》曾经获得“第27届中国新闻奖”,是一篇扶贫报道。记者在创作中并没有用“原来怎么穷,现在怎么富”的简单的对比方式,而是通过三次到五台沟实地采访的经历,以亲历者的视角去观察和记录驻村扶贫干部李红冈的扶贫经历和五台沟村民的变化,这些变化又通过大量的音响元素来呈现。一段段音响犹如一幅幅图画,描绘出原始的乡村风貌和淳朴的村民群像。除了人物对话,作品还收录了丰富的环境音响,比如麻将馆里的喧嚣、鸡舍里的鸡叫、边嗑瓜子边开会的会场等。记者细致捕捉环境的典型动态的声音元素,这些“没有内容”的原生态音响,在听众脑海中生成了一幅幅生动鲜活的画面,真实还原了故事现场。

五台沟地处偏僻,记者第一次去采访时颇费周折,下了火车又乘坐面包车。由于路况差,还没到村口车轮就陷在了土坑里,记者只好找驴车进村。记者在作品中描述这一路的状况时使用了现场音响的原声记录,火车车厢里的广播喇叭声、面包车的引擎声、由远及近的驴车声、赶驴车大爷的吆喝声及其带有浓郁地方特色的语言,都极具画面感,听众犹如身临其境,从而产生强烈的收听期待。

音响的细节表达。在文学语境中,细节指的是表现事物各种感性特征的具体而细小的材料。就广播节目而言,细节可以为节目增光添彩,有时甚至是表现主题的关键因素。节目音响如果缺乏细节性的内容表达,整部作品就会失去立体感、缺少鲜活性。

淮安广播电视台获“江苏省优秀广播作品一等奖”的现场直播节目《用生命点亮历史》,以张纯如纪念馆开馆为主线,全面展示了华裔女作家张纯如短暂一生的业绩。节目邀请的嘉宾之一是江苏省委党校教授杨夏鸣,张纯如在写《南京暴行——被遗忘的大屠杀》一书时曾到南京市采访大屠杀幸存者,杨夏鸣教授当时担任她的翻译。在节目中,杨教授有一段这样的讲述:

她每次采访完以后都给这些幸存者钱,100多块钱,当时90年代,100块钱还是不小的数字。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有一次采访完以后,她当时在车上讲,说写完这本书,我就不写书了,我要去学法律,将来为这些幸存者打官司,能够为她们赢得她们应该得到的一些权利。

张纯如给幸存者钱和她表示将为这些幸存者维权这两个细节,让张纯如这一人物形象瞬间有了立体感,使听众真切地感受到张纯如不仅是一个才华横溢的作家,还是一个善良、充满正义感、具有悲悯情怀的人,令人肃然起敬。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曾经播出的系列公益性节目《难忘的中国之声》,其每一篇作品都以1-3分钟的短音频呈现,大量的音响是节目的常态。在创作中,创作者始终把声音素材放在首位,作品以丰富的原声音响、真实的细节素材把听众瞬间带进历史,让人一听难忘。许多作品因为有了音响的细节表达而给听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成为经典节目。

音响的情感表达。音响的魅力源于真实,其中蕴含的情感元素是广播节目具有感染力的重要原因。如今,有些广播记者在节目创作中,不能较好地使用音响来表达情感,有的语言音响情感过于苍白,有的环境音响略显多余,有的背景音响与节目内容契合度不高等,降低了作品的感染力。要想完美呈现音响的情感表达,要求记者做一个有心人,在创作时要把自己完全融入到环境和故事情节中,并抓住最能体现情感的声音元素。

淮安广播电视台的新闻专题《家在马浪岗》曾获得“江苏省优秀作品奖”。主人公孙成斌是淮安市洪泽马浪岗海事所的一名海事员,负责辖区大小船只的安全。他秉承父母的教诲,和妻子二人扎根湖区30年服务船民。由于工作繁忙,他极少回家看望父母。作品中有一段孙成斌讲述父亲去世时他不在身边的音响:

他苏醒的时候,我就走了。苏醒的时候他讲的,“你回岗位去吧!”他就这么一句。自从见了那一面,也就天人隔绝了。老父亲去世了,我真是一辈子也没法弥补了,这种遗憾……(抽泣声)……

记者在制作这段音频时,保留了末尾几秒钟的空白和隐约的抽泣的声音。这一短短的空白和细小的声音,虽然没有语义,却恰当地表现出人物当时的情感状态。它就像绘画艺术里的留白,无声胜有声。它让听众在无声中感受到了主人公压抑的悲伤、克制的情感,真切地体会到他心中的伤痛和遗憾,也让听众看到了到主人公身上闪耀着的人性的光辉。没有这短短的几秒,并不会影响作品的完整性,但是作品的感染力就会大打折扣。

结语

如今,融媒体已成为发展潮流,各种自媒体、音频网站数不胜数,但其质量和水准参差不齐,公信力与可信度大多难敌主流媒体。以声音为特色的广播要想在当下的媒介生态环境中获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就要牢牢守住主流媒体阵地,大胆实践,不断创新。在创作实践中,记者尤其要注重对音响的巧妙使用和精准表达,并且在音响的采录、选择、制作、合成等各环节进行更深入的探索,充分挖掘音响的表达潜力,充分彰显广播的音响特色,成就魅力广播。

猜你喜欢

广播节目音响听众
音响销售面对面之我卖音响的这些年
音响行业真的“难”做吗?
让听众“秒睡”的有声书
好太太都是好听众
论微博、微信在广播节目中的作用
为定制安装而生SpeakerCraft,纯粹的定制安装音响品牌
广播节目创优策划探析
诚实音响
老年听众需要电台长篇连播
学会倾听(一):做哪一种听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