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融媒体时政新闻的探析
——以央视微视频《V观》为例

2020-11-14

声屏世界 2020年22期
关键词:大屏时政舆论

对于时政新闻的定义,在各种版本的新闻教科书中表述不尽相同,但总体内涵可以概括为对国家和政党的方针政策、重要政治活动以及国际政治、国际关系等重大事件的报道。时政新闻一直以来都是受众关注的热点,从1982年开始,央视《新闻联播》成为国内“重大新闻首发权”的重要媒体,被喻为“了解中国的窗口”。然而,长久以来由于时政新闻报道形式僵化、文风呆板、内容单一和缺乏亲和力等问题,造成了部分受众产生抵触心理,影响了新闻本身的可视性,传播效果也不够理想。

面对新媒体、自媒体时代开创的全新传播环境,在时政新闻报道领域,央视新媒体登高望远、积极探索、大胆创新,推出的微视频《V观》产品一面世,就以其独辟蹊径的创意、活泼新颖的形式从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迅速占据了融媒体时政新闻的新高地。微视频《V观》这支“轻骑兵”成为与传统电视时政新闻并行的重要传播平台,无论是内容、形式、手段还是其所具有的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等,都在主流媒体中位居前列。

从观众到用户,主流媒体顺势转身

在这个媒体加速迭代期,新媒体的碎片化传播、双向互动、用户生成内容等传播规律对传播起点与传播终端进行了全新定义。昔日围坐在电视机前的观众早已转身为互联网用户,通过注册个人信息,每个用户都是具体的、独一无二的,其行为也是有迹可循的。在对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媒体可以此来分辨用户的行为模式、兴趣偏好等要素,让传播变得更为平等、精准,更富有价值。

作为拥有独家时政新闻资源的央视,先试先行、求变创新,2014年11月首次在新媒体平台试水融媒体时政新闻报道。央视《V观》微视频秉持国家立场、坚持国家修辞,以“碎片化”阅读为基点,故事性、细节化为核心,短视频为载体,深度挖掘新闻事件内涵,撷英采华,放大亮点,让时政新闻变得生动好看、易于传播。

《V观》以用户为中心,坚持“轻剪辑、深阅读”创作理念。首先,阅读的碎片化、娱乐化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V观》主动适应用户需求,微视频时长多为1-2分钟。例如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开通深港通的报道,《V观》视频仅有16秒,短小精悍。紧随微视频之后,央视新闻以3000多字的图文详尽解读了深港通规划,有力配合视频,回应民众期待,丰富了背景报道的可读性。其次,内容吸引眼球,能够激发大众的观看欲望。在融媒体时代,面对浩如烟海的信息,用户对内容的选择极为挑剔,《V观》中有近距离拍摄国外战机为习近平主席专机护航的精彩瞬间,有足球少年征战绿茵场两国元首为之加油喝彩的激动时刻,有总理在世界经济论坛年会上与工商大佬对话大秀英语的精彩瞬间,这些都是以往传统媒体时政新闻中所不曾提及也不会看到的内容,具有很强的揭秘性和传播性。再次,摒弃传统时政新闻的面面俱到。极强的政治性、政策性是对时政新闻的定义,但是在《V观》微视频中,你听不到“官话套话空话”,看不到枯燥无趣的画面。那一句句紧接地气的同期声、一个个设计巧妙的长镜头,再辅以恰当的背景音乐,使得《V观》的表现形式拉近了内容与用户的贴近性和关联度,从而也更加凸显了内容所赋予的价值。以《习近平:让我们的生活芝麻开花节节高》为例,习总书记与贫困群众王三女坐在炕头上促膝交谈详细了解其家庭生活情况,与扶贫安置新村全体群众的简短谈话,短短一分钟多的同期声,听到的是习总书记朴实真挚的话语、至情至义的问候、心系群众的情怀;镜头中所看到的是总书记轻车简从的身影、田间地头的察看,带领全国人民同党中央一起撸起袖子加油干的坚强决心。这正是《V观》微视频的吸引力与魅力所在,也是融媒体时政新闻变革带来的一抹亮色。

打通大小屏,线上线下共融

大屏的优势依然存在,但毋庸置疑是在走下坡路,就如同电视的出现让报纸与广播不再风光,科技前进的脚步从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打通双屏挽回流失的观众,是传统电视媒体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小屏与大屏之间并不是非此即彼,完全割裂的。这二者通过顶层一体化设计,以“中央厨房”模式再造新闻的采集、聚合与分发流程,将融合聚连思维渗透到采编播各个环节,满足多终端传播和多种体验的需求,促进社交平台、自建平台与电视频道的融通对接,不断拓展互动形式和产品样态,满足观众与用户的各种需求。

方便携带观看,随时随地掌握资讯,这是移动互联网最显著的优势。然而,这种“碎片化”的阅读中究竟有多少是属于价值阅读,又会在其中有何收获,这应该是用户、媒体共同需要思考的问题。片段式零散阅读难以形成系统的逻辑,如同管中窥豹,不利于用户对事物进行全面理解与科学判断。正因如此,小屏应充分发挥优势为大屏预热引流。以建军90周年阅兵为例,央视提前策划统一部署,“央视新闻”和新闻中心各部门集结优势资源,在央视新闻客户端提前推送沙场阅兵的“集结令”,《V观》在阅兵前一小时连续推送了《朱日和战地静候沙场点兵》等三条微视频,为大家揭开了亚洲最大军事基地朱日和的神秘面纱,同时也让新闻频道的观众提前进入“阅兵时间”,实现了小屏联动大屏,新媒体为传统媒体“铺路”。其实,一直以来每逢国内外重大事件特别是突发事件发生时,新闻频道的受众自主回归度陡然提升,今年疫情更是如此,这充分说明传统电视媒体依然是受众在重大新闻事件发生后第一时间的选择。与此同时,“小屏”非专业拍摄的视频极具现场感和真实感,往往是传统媒体到达新闻现场前重要的信息源,通过“大屏”的立体呈现,也让传统媒体的视角得到延伸。UGC用户上传从另一个维度也实现了小屏带动大屏,线上线下共融的景象。

强化互动,引导新媒体舆论场

物理学中把某个物理量在空间一个区域内的分布称为“场”。“场”这一概念随后被引入社会学研究领域。舆论场包括若干相互刺激的因素,是指使许多人形成共同意见的时空环境。当下中国社会真实而客观地存在有两个舆论场,一个是由主流媒体构成的“官方舆论场”,另一个是由新媒体、自媒体构成的“民间舆论场”。不容否认的是这两个舆论场之间存在着较大阻隔,两者之间重叠部分日趋缩小,主流舆论引导力持续下降。造成两个舆论场之间割裂的原因是源于其分属于两种话语体系。一边是高高在上的“官媒”架子、官腔官调的“八股”文风、刻板说教的“灌输”模式,一边是非主流媒体的众说纷纭、多元多样、肆意表达、无序传播。受众在长期“灌输”式宣传以及诉求路径不畅的挤压之下,产生了逆反抵触思想,自然就从官方舆论场倒向民间舆论场。

作为融媒体时代新主流的央视《V观》,一直以传播主流声音构建大众叙述为价值基调,传播正能量,讲好中国故事。对于《V观》引领新媒体舆论场,可以从三个方面进一步解读:首先,新闻“时度效”的转变。《人民日报》原总编辑范敬宜曾说,我们处理新闻不大讲究艺术,不大考虑新闻艺术的处理效果。通病就是只知道旗帜鲜明,不知道委婉曲折;只知道理直气壮,不懂得刚柔相济;只知道大开大合,不知道以小胜大;只知道浓墨重彩写英雄,不知道轻描淡写也可以写英雄;只知道浓眉大眼是美,不懂得眉目清秀也是一种美;只知道响鼓重槌,不懂得点到为止;只知道大雨倾盆,不知道润物无声。范敬宜的话深刻地指出了要如何正确把握新闻“时度效”中新闻报道走过的弯路,犯过的错误。央视《V观》微视频不再以高大全作为标准,不再以塑造完美人物形象为追求,对于国家领导人的报道更多从仰视变为平视。这种视角的转变就是新闻“时度效”的转变,是用辩证的思维、艺术的手段处理新闻报道。比如《V观》视频中习近平主席赴德国访问,观看中德两国青少年足球赛,通过亲切的问候、平实的话语在与中德两国参赛队员的简短交谈中,以白描的笔触勾勒出一位大国领导人的亲民风范和足球情结。其次,媒体与用户推开“互动之门”。社交媒体上曾有这样的说法,不看新闻看评论,可见其互动的重要性。因为每一个人的评论代表其自己的专业、经历、环境、学识等方方面面所传达的价值观。有趣、有料、有才的评论,能够让新闻事件更加立体、多维,如此才更接近于新闻事实的真相。《V观》留言中有网民对祖国的真挚祝福,也有对基层社会问题的大声疾呼,更有对负面事件的公开曝光。《V观》不回避、不遮掩,体现了主流媒体开放、包容的格局,也让用户找到了与官方对话的渠道,不再盲目投入自媒体等怀抱,任由其自编自演。再次,厚植价值观的核心地位,价值观是舆论引导的魂之所在,主流媒体必须重拾舆论引导的主动权和重振舆论的感召力,扛起主流大旗,厚植中国价值,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V观》中无论是国家领导人国事访问,建军九十周年沙场阅兵,还是“一带一路”论坛峰会等这些重大政治活动,均展示出了崛起中的东方大国所拥有的自信和风范。这正是媒体要向国人、世人传递的当代中国价值观,也是新闻职责与使命中所指的“成风化人、凝心聚力,连接中外、沟通世界”。

“苟日新,又日新,日日新”。融媒体时政新闻创新的脚步从未停止,微视频作为融合时代新闻产品的拓荒者和先行者,背负着书写时政新闻新篇章的历史使命。《V观》将在创新的洪流中,坚守变与不变,变的是表达方式、互动手段、渠道路径,不变的是对新闻理想、价值引领、国家情怀的孜孜追求。

猜你喜欢

大屏时政舆论
从618看电视发展趋势,大屏、高端以及激光电视成热门首选
为大屏而生,让体验更佳 峰米4K激光家庭影院Max
超越DCI影院色彩的百寸大屏王者 海信(Hisense) 100L9-PRO
浅谈客厅大屏显示未来
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舆论
时政
时政
时政
时政
舆论引导中度的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