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融媒时代看中国电视艺术的发展

2020-11-14

声屏世界 2020年23期
关键词:艺术发展

半个多世纪前,一种崭新的媒介出现在中国,这就是电视,在时代的变迁里,中国的电视艺术从稚嫩走向成熟,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不断结合来自各个领域人才的积极尝试,使中国电视艺术行业在如此短的时间里形成一套独有的饱含中国特色的电视经验。这部大型电视系列专题片《绽放的力量:中国电视艺术回眸》制作历时三年半,共分为“与时代同行”“与人民同心”“创新求发展”“交流促传播”四个部分,四部分共同组成了一根中国电视艺术发展的故事线,又在这根线上延伸出无数细枝末节,几乎包含中国电视发展的所有关键点和事件。它不是简单的电视知识点的平铺直叙,而是隐含着中国电视艺术发展过程对我国社会建设、提升国家软实力、人类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具有的深刻理解。

电视艺术的“起”点

20世纪,随着电子科技的发展,人类社会进入电子时代,电子时代最鲜明的特征就是各类信息的迅速传播。作为新信息传播的媒体电视与其他传播媒体相比具有视听统一、形象直观的特点。电视节目的影响力日益深入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试想20世纪50年代初期,我国刚开始组建电视台时,全国只有50台电视接收机,那时谁也想不到电视会对人们生活带来如此大的影响。“与时代同行”部分就从中国电视艺术萌芽的初期与社会环境的紧密联系出发,回顾了中国电视艺术从无到有的巨大困难时期,描绘了一幅中国电视艺术在不同的历史时刻为社会、为国家建设做出的巨大贡献。这集通过事件入手,从春晚李谷一《乡恋》的“气声唱法”再到后来的《渴望》的轰动,都向我们传达了电视艺术必将崛起的信号。我们可以想象到电视艺术的崛起,将使人类社会的文化结构开始新的排列组合。原来曾在人类文化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的文学、戏剧、电影,逐渐降为次要地位,而伴随电视文化产生的电视艺术,则开始逐渐上升为主导地位。这就足以说明电视艺术的飞速崛起,正将人类带入一个电视艺术的新时代。

电视艺术的“承”接

如果说任何艺术都离不开一种元素的话,那就是人了,有“人”的艺术才有灵魂,电视艺术也是如此。“与人民同心”部分就向我们展示了中国电视艺术与人民群众不可分割的联系,本集采用胡锦涛同志提出的“三贴近”原则设立了三个板块——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三贴近”原则也是新闻报道过程中必须遵守的原则,为今天文艺工作者任何时候都要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旗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创作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清楚中国精神是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作了铺垫。从电视人开始形成为观众服务、为普通百姓服务的自觉意识到五花八门的电视栏目样式的推出,从最初的服务百姓满足他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发展到直接捍卫他们的权益,这个过程表现了中国电视把人民放在了最中心的位置,也是中国电视艺术为什么会一直饱含活力并且高歌猛进的重要原因。片中提到多部人们喜闻乐见的好剧,如《敌营十八年》《渴望》《编辑部的故事》、经典名著改编的《红楼梦》《西游记》,以及热播的《激情燃烧的岁月》等。从少儿节目执行的“三固定”政策到后来一直有深远影响的走基层“心连心”,无不成为群众津津乐道的话题。也正因为中国电视艺术一直把握以“人”为核心,有着这样忠实的电视艺术受众,所以,中国电视艺术的社会影响力是当今社会任何艺术形式无可比拟的。

电视艺术的“转”变

什么是电视艺术,电视算不算艺术?这些中国电视文艺诞生之初就产生的疑问,让缺乏经验的中国电视艺术工作者意识到中国电视艺术必须创新和发展才能存活。电视已经深深地介入人们的生活,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给人们带来了美的享受。为了更好地提高电视艺术质量,满足广大电视观众的审美需求,到了将电视艺术作为一种新兴的、独立的艺术样式,探讨其内部艺术规律和美学价值的时候了。中国的电视艺术工作者对电视艺术进行分析之后,发现它不仅具有独立的美学特征,而且具有只属于它自己的独特审美方式。在“创新求发展”部分中,我们能看到电视艺术集各家之所长的兼容性;题材、类别、形式、风格的多样性,电视传播的参与性和反映社会观念的当代性。费孝通先生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成为中国电视艺术遵循美学之道不断创新前进的重要指南,在成就其他被艺术的同时成就了自己。现在,电视剧的拍摄要借鉴电影镜头,各类晚会充分学习舞台、影像、音乐等艺术门类为我所用,越来越多的艺术形式从室内走到室外,通过电视让大家认识。与此同时,节目形态的创新也在进行,创作出更优秀的电视节目是电视工作者的永恒课题,在内容为王的今天,我们始终都在探寻结合各民族文化特色,结合不同群体文化甚至与不同行业特色相结合的电视栏目,以满足观众的口味。在一次次尝试、一次次创新之后得出的结果都告诉我们,电视艺术发展的车轮永远不会停歇,中国电视艺术的发展将一次次地站在新的起跑线上,充满信心地迎接未来的挑战。

电视艺术的融“合”

中国电视艺术不能拘泥于国内,不能固步自封,只有向世界打开大门,与国内外艺术形式、前沿科技充分融合才能有真正的创新和发展。“交流促传播”部分列举了一些我国对外电视文化交流的实例,为参与国际文化交流所做出的一系列部署。这些都是电视为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所做出的重要贡献。从中日合拍纪录片《丝绸之路》开始,到“中美手拉手电视晚会”、“上海——巴黎双向传送音乐盛典”等文艺项目在国际上引起的巨大反响,都为我国电视艺术的现代化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地基。再让我们反观当下。仅仅走出去已经不能满足中国电视艺术的胃口,全面数字化时代——融媒时代的到来正在改变人们的信息获取习惯,无人机、AI、AR、VR、4K为代表的新媒体的发展,正在重建一个全新的媒体格局。在这场媒体革命中如何找准电视未来发展方向,是每一位电视工作者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2019年的全国“两会”报道新增了4K超高清与5G网络传输技术,Vlog、全景视频、网络电台节目等新形式的应用,让观众耳目一新,“两会”报道的新技术,不仅是媒体传播技术和新报道手段的集中展现,更折射出媒体在技术驱动下融合转型的现实。在推陈出新的传播技术面前,我们一定要明白电视发展的核心永远都是“人”,是隐藏在信息技术和信息内容背后的人。作为电视工作者,我们一方面要避免唯技术论的片面性,防止夸大技术的能量,让人变成技术的奴隶;另一方面又要加强控制人的主观能动性,避免影像传播在错误的传播观念指导下误入歧途。只有这样才能和信息传播现代化有机结合,带来更加多元化、更符合观众期盼的电视的明天。

结语

这部纪录片不论对普通观众还是专业电视研究都有着不小的裨益,因为片中很多图片和影像资料都是第一次公开,为这部纪录片增添了很多值得回味的地方。中国电视艺术这一路走来包含许多老艺术家的心血,也刻进了几代人的灵魂。本片导演极具野心,欲将近五十年的中国电视艺术的历史全部展现在观众眼前,片子四部分的每条线都脉络清晰,一例一证的方式使人信服,既让片子充满可观性,又将节奏把握得当,是本片值得钦佩的地方。中国电视艺术还将继续前行,这部纪录片想传达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了解历史,而是让我们感受到在曲折的历史背后电视工作者所应有的担当和责任。作为电视行业的新鲜血液,我们更应该担起使命,在5G即将普及的今天做好准备,为中国电视艺术事业焕发新的生机而努力,为我国的社会建设、国家软实力、艺术之林的传承和发展而奋斗。

猜你喜欢

艺术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纸的艺术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携手同行 共建共享:怎么看我国发展不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