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客胡东华的“十八般武艺”

2020-11-13江涛郭强陆明

企业文明 2020年10期
关键词:东华楹联河北省

江涛 郭强 陆明

他钻研搞创新,完成技改创新40多项,荣获“河北省百名能工巧匠”“河北省技术能手”等称号;他爱好写楹联,是中国楹联协会会员、华北油田楹联协会《油海联花》编辑;他喜欢逛博物馆,经常担任义务讲解员、家中收藏了千余张博物馆门票、地图;他乐于关心他人,是做了29年公益服务的志愿者。

熟悉他的人都喊他“胡二怪”,说他“穿衣打扮土老帽,给人上课用蔬菜”。

这个有“十八般武艺”的奇人就是华北油田采油四厂,采油高级技师、集团公司技能专家胡东华。

技改创新硕果累累的“土专家”

胡东华的创新成果接地气,是厂里有名的 “土专家”。

上午10点多,胡东华钻进量油车,又给一口油井“瞧病”去了。

这是口闲置井,由于地层致密等因素,每隔一周就得放一次压力。“这口井,每周压力都会达到5兆帕,压力再高就会把油气挤出来。”说着,胡东华麻利地将高压软管接进量油车,机器运转,井内即将喷涌的原油被引入车内,另一端软管排出气体。

胡东华介绍道:“逸散的气体就是天然气,这是个危险活。离闲置井不远处有养牛场、民房,一旦油气泄漏后果不堪设想。道路蜿蜒曲折,油罐车进不来,铺管线得占村民农田。挑来挑去,也就量油车能进来。”胡东华说,“用量油车给闲置井放压,这是首创。”

“像这样的首创项目,胡专家有40多个。他的发明创造,不仅解决了很多生产难题,还减轻了员工们的工作强度,风扇专用拔轮器就是其中的一个。”说起胡东华的创新,泉一站党支部书记马志强如数家珍。

保养电动机后轴承时,传统工具不仅操作不便、易损伤风扇叶,还需要2~3人操作15分钟,费时又费力。胡东华翻阅资料、自行设计、制作样品,经过多次改进,拉力杆可伸缩移动的风扇专用拔轮器诞生了。使用这款利用废旧材料制成的工具,1名员工在5分钟内就能轻松拆下风扇,大大提高了效率。

除了风扇专用拔轮器,还有被大家誉为“卸载神器”的抽油机卸载工具,那是胡东华用3个月的时间挑灯夜战发明的,应用后年创效10万多元。

51岁的胡东华,连续4届获评集团公司技能专家,先后获得“河北省百名能工巧匠”“河北省技术能手”等荣誉称号。他带领的采油四厂技师创新团队被授予全国“讲理想、比贡献”活动创新团队称号。在河北省总工会、科学技术厅共同开展的河北省劳模创新工作室评选中,“胡东华创新工作室”荣获“河北省劳模创新工作室”和“河北省工人先锋号”两项殊荣。

用土豆萝卜当教具的“怪老师”

胡东华讲课道具用蔬菜,是有名的“怪老师”,土豆、萝卜等都是他的教学用具。

采油四厂每年都会举办操作员工职业技能竞赛,其中机械制图是让大家很头疼的一门课程。机械零件十分抽象,单靠书本、教案上的图形很难理解。胡东华参与辅导参加技术比赛的选手培训。为了让大家尽快学懂、弄明白,胡东华每次上课都会拎个装满土豆、萝卜的“八宝袋”。

“上课时,师傅就按照零件模型,现场用水果刀一边切,一边讲解每一步的画法、每一个观察细节。每个零件的结构、在生产中的作用一目了然。这门课在他手上,硬是上成了‘蔬菜花样课。”徒弟李华笑着介绍说。

蔬菜有保鲜期,为方便员工学习,后来胡东华专门动手刻制了近百件木质制图模型。

在学生们看来,课堂上,胡东华善用通俗易懂的话语讲课——活塞上,游动关,固定开,井液进空间;活塞下,固定关,游开液体进油管。一冲程,进排一次完,上下运动交替开与关,井液入泵筒不断,上行进油管,最后达地面。李华说: “这是师傅编写的《管式泵的工作原理》,读起来朗朗上口、通俗易懂。诸如此类的话语不胜枚举,都被我们收进了‘胡东华语录。”

业余时间,胡东华分门别类编写出《采油计算30型》等教材,使学员易懂易记。近10年来,他重点辅导参加技术比赛的选手280多人,年均授课128课时。

痴迷写楹联进博物馆的“独行侠”

胡东华从小痴迷楹联,“我正式学习楹联是1984年中国楹联学会成立后,看到出了专门的杂志《对联(民间对联故事)》,我就给编辑部写了封信询问。编辑很快给我寄来两本杂志。”提起引路人,胡东华充满感激。

经过多年努力,胡东华成为中国楹联学会以及河北省廊坊市永清县楹联学会会员、廊坊市楹联学会理事、华北油田楹联协会副主席、华兴楹联协会副会长、《油海联花》《廊坊联苑》编辑。由于博学多才,楹联协会的会员们都喊他“胡博士”。

胡东华积极组织楹联进高校、楹联进井站、为小区居民免费赠送春联等各具特色的楹联活动。通过楹联,他结交了无数中小学生、农民及各行各业的朋友,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宣传者。

胡东华还有一个习惯,就是给大街或媒体上的对联挑错。每逢看到有问题的对联,胡东华就记录下来,发到群里,与“联友”讨论。

今年春节,在任丘市街上,看到许多店家门口的春联不符合联律通则,胡东华了解到是一位书法爱好者为大家所写。虽然书写者的书法造诣很高,但他不了解春联的创作规律。胡东华就找到这位书法爱好者,给他讲楹联知识,并介绍他加入楹联协会。

除了痴迷楹联,胡东华还是出了名的“独行侠”。别人爱去大公园,他却喜欢到多数人不感兴趣的博物馆、纪念馆,且流连忘返。

说起第一次逛博物馆,胡东华印象颇深。刚参加工作时,书上只能看到地质构造的文字描述,见不到实物。了解到中国地质博物馆里有很多地质标本后,他就坐车到北京观看。博物馆里鱼类、鸟类及昆虫的化石,精美的中国特色矿物标本等,深深地吸引了胡东华。自此,为了参观各具特色的博物馆,他的足迹遍布京津冀。

上世纪90年代初,交通不便。为了让自己走得更远,胡东华一咬牙,攒了三个月工资,买了辆山地车。轮休时,他骑着自行车参观与专业和兴趣有关的景点,光北京的博物馆就去了87家。他在学习石油知识提高技能的同时,还了解了祖国的历史文化,欣赏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增长了审美情趣和艺术鉴赏能力。

坚持志愿服务29载的“活雷锋”

20岁那年,胡东华毕业分配到采油小站工作,附近村里有一位孤寡老人,胡东华经常利用休息时间帮老人干农活、做家务。他的行动感染了身边的同事,与他一起照顾老人。

“当时我也不知道什么叫志愿者,当得知有志愿者协会后,我就申请加入组织。”回忆当年的故事,胡东华腼腆地说道。

对历史颇有研究的胡东华,是廊坊市博物馆的一名志愿者。5月份的一个周末,他刚刚为观众讲解完,来了一对带着孩子的夫妇,看到讲解结束很是遗憾,想让胡东华重新详细地讲一遍。看到夫妇俩渴望的眼神,他便耐心细致地讲了起来。

讲完后,夫妇俩高兴地说:“没想到廊坊有这么悠久的历史。虽然孩子有些地方听不懂,但会给他留下印象,可能会对他的人生起到指引作用。”当胡东华告诉他们北京有200多家博物馆纪念馆时,他们惊讶地说:“你介绍之前我们真不知道周围还有这么多好玩又有意义的地方,以后一定要经常带孩子出去走走,在放松身心的同时,感受中国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

胡东华曾担任社区小学的校外辅导员,他带领孩子们到油井,给他们讲解石油形成的过程、如何开采、石油的用途,让孩子对父母从事的工作有了全面的了解。他还为孩子讲解诗词、楹联、棋类常识,培养孩子对传統文化的兴趣。

志愿者服务是采油四厂技师团队的一项活动。作为技师团队的带头人,胡东华每年都会定期组织技师为小区居民修理燃气热水器、炉灶、水暖管线等,受到员工家属的好评。

“有一种风景,是在帮助他人之后,留下暖心的微笑;有一种付出,是不求回报,只为传递爱的感动;有一种兴奋,是帮助别人,快乐自己。”这是胡东华坚持做志愿者的切身体会,他为这个社会传递着感动和幸福,传递着满满的正能量。

猜你喜欢

东华楹联河北省
认识成语
相同的“手” 不同的义
2020年河北省对外经济
国家开发银行河北省分行
河北省
河北省
孔府的年节楹联
我与楹联缘不浅
楹联简史三字经(八)
楹联简史三字经(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