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向千亿级智能终端产业高地迈进

2020-11-13高超

通信产业报 2020年39期
关键词:信息产业终端智能

高超

电子信息产业是国家、省战略性支柱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河源市实施“工业立市”战略以来规模最大和重点发展的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电子信息产业增加值占全市增加值1/3以上。

2018年电子信息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518.08亿元,占全市38.59%;2019年电子信息产业实现工业增加值110.1亿元,占全市的36.53%;2020年1—8月电子信息产业实现工业增加值为57.44亿元,占比为34.69%。

电子信息产业在全市各县区多点布局,形成了以高新区为主阵地,其他县区共同发展的局面,聚集效应逐步明显。市高新区作为全市电子信息产业的主阵地,是中国首批电子信息行业重点推介产业园区、广东省手机生产基地、广东省手机产业集群升级示范区、省市共建手机产业升级基地、省内三大手机生产集聚区之一,建有国家通讯终端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科技企业孵化器等产业公共平台,在中兴通讯、西可通讯、美晨通讯、中光电等行业龙头骨干企业带动下,已落户高新区以手机为主的企业及产业链上下游配套企业约80家,主要分为手机整机、手机核心部件、手机配套产品、通信设备等。龙川园是国家空气能生产基地,建有广东省电子电器(空气能)产品质量检测中心,现代建筑工业化、电子科技与光电产业加快发展;源城园是广东省电子电器专业园区;东源新型建材、和平钟表等县主导产业加速集聚。

工作目标

围绕打造与珠三角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衔接配套的产业基地,培育发展超千亿级电子信息产业集群。重点发展新一代通信设备、新型网络、手机与新型智能终端、高端半导体元器件、物联网传感器等产业。以补齐短板做强产业链、以市场导向提升价值链、以核心技术发展创新链,基本解决“缺芯少核”问题。力争到2025年,将河源建设成为世界高端化新型智能终端制造高地和产业集聚区。

(一)创新能力明显增强。电子信息产业创新体系逐步完善,重点领域和关键技术取得突破。到2022年,建成河源数字经济技术创新中心1个,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00家,专利授权量超300件。到2025年,建成河源数字经济技术创新基地1个,高新技术企业达到500家,专利授权量超500件,重点龙头骨干企业研发投入强度超过6%。

(二)产业规模持续增长。到2021年,电子信息制造业总产值突破1000亿元,其中高端化新型智能應用终端和器件材料收入突破700亿元。到2025年,电子信息制造业总产值突破2000亿元,其中高端化新型智能应用终端和器件材料收入突破1500亿元。

(三)产业布局更加完善。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为指引,重点打造承接珠三角电子信息产业转移区,带动同质区域产业协调发展。到2025年,建成全国领先的高端化新型智能终端制造基地和产业集聚区。

(四)骨干企业竞争力增强。培育一批具备国际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的行业领军企业,具有创新引领作用的独角兽企业,打造细分行业领域“单项冠军”企业。到2025年,电子信息产业领域超百亿企业达到8家。

重点任务

(一)构建产业发展新格局。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为契机,做强高端电子信息产业,带动粤东北协同发展。主动承接珠三角电子信息产业转移辐射,发展电子信息上下游配套产业,打造超千亿级高端化智能终端产业集聚区。

(二)发展核心技术和重点产品。鼓励龙头企业、研发机构和高等院校加快突破电子元器件、高端通用芯片、关键基础材料等领域的核心关键技术、先进基础工艺,解决“缺芯少核”问题。支持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多方合作建设联合实验室。推进全球科技成果交易转化,探索支持境内外机构和个人在河源实施科技成果转发的机制。推动传统产品高端化智能化,重点支持高新区布局新型电子信息产业,带动其他有条件的县区协同布局发展,推动电子信息与文化、教育、娱乐、医疗等产业融合发展,鼓励传统电子信息制造企业转型开发5G、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深度融合的新型电子产品。

(三)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集群。壮大龙头骨干企业实力,支持骨干企业开展强强联合、上下游整合等多种形式的产业合作,形成以大型企业集团为核心的产业组织形态。支持龙头企业与境外及粤港澳台地区技术先进企业、高校、研究机构建立战略联盟,开展技术交流合作。引进国际领军企业,积极引进集成电路先进制造工艺、超高清视频前端摄录设备、新型显示等重点企业、重大项目落户。对大型国际领军企业迁入或设立新公司,采取“企业直通车”制度。培育具有创新引领作用代表新经济发展的“独角兽”企业,打造行业领域“单项冠军”和“小巨人”企业。支持上下游成长型企业发展,提高专业化生产、服务和协作配套能力。

(四)加快构建创新型公共服务平台。支持龙头企业和研发机构牵头建设制造业创新中心,承担产业链关键共性技术研发。依托国家和省级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等研究机构,瞄准新一代信息技术前沿,组建面向基础理论研究的公共平台,重点突破产业链关键共性核心技术。依托产业基地和专业园区,加强电子信息产业聚集区配套服务体系建设。依托行业组织和产业联盟,鼓励各类主体参与建设电子信息产业专业公共服务平台,提供技术研发、成果转化、标准制定、产品检测、人才服务和品牌推广等专业服务。

(五)推动建立完善产业生态。建设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加快千兆光网城市建设,推进“千兆光纤进小区、百兆光纤进家庭”。依托珠三角区域打造连接粤港澳的世界级无线城市,加快5G商用步伐,统筹推进4G、5G无线宽带网络发展,逐步实现全省深度覆盖。深化“互联网+先进制造业”,在传统制造企业广泛开展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创新试点,推动制造业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发展。构建产业创新生态体系,引入“揭榜挂帅”机制,发挥我省智能终端市场优势,开展芯片设计企业与终端应用企业对接合作,打造“芯屏器核”的全产业生态体系。

重点工程

(一)半导体芯片工程。做大做强集成电路设计业和封装测试,发展相关装备和原材料产业,打造国际领先的集成电路产业基地。支持高新区、源城区、江东新区等开展“芯火”双创基地建设,建设制造业创新中心。组建市集成电路产业联盟,成立半导体芯片专家委员会,推进产学研深度合作。建立集成电路重点项目库,跟踪服务高新区智能化终端、半导体、整流器产业等重大项目建设落地。加大手机CPU、5G基带芯片、射频芯片、AI芯片、车规级SOC汽车电子芯片等关键技术研发和制造,提升核心芯片自主化水平。

(二)超高清视频工程。建设全省超高清视频产业发展示范市,支持高新区、源城区等地建设超高清视频产业基地,推动超高清面板、芯片和整机制造、内容制作产业集聚发展,打造全球领先的超高清视频创新应用产业基地。推动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标准、技术落地应用和产业化试点应用。加快推动4K电视频道建设,提升电视台节目制播能力,支持制作、引进高质量4K节目内容,加快豐富内容供给。推进5G网络+4K、8K超高清视频,在安防、交通、教育、医疗、娱乐等行业领域开展试点应用。

(三)新一代通信与网络(5G)工程。加快建设新一代信息通信基础设施,推动IPv6应用服务建设,开展网络体系架构、安全性和标准研究。依托珠三角城市群加快5G网络部署,加快5G商用步伐,打造5G产业集聚区。省市共同推进省级5G产业园区建设,支持各县区创建各具优势的5G产业园区。支持组建5G产业发展联盟,积极参与全球5G标准制订,开展技术攻关、产品研发和网络试验。培育壮大5G企业,制定全产业链骨干企业目录,建立5G重大项目库,实行跟踪服务。推进5G核心器件研发和产业化,优先发展光交换、基带、射频、图像处理等5G高端芯片,大力发展面向5G网络全系列网络产品。推进NB-IoT、5G网络及相关技术在制造企业深入应用,构建生产装备、生产线、控制端集成互联的工业互联网完整产业链。

(四)智能终端工程。建设智能终端产业基地,鼓励龙头企业牵头组建产业联盟、构建日益完善的软硬件开发环境、技术标准、业务模式。持续举办中国手机创新周等活动,引导国内外优质资源集聚;推动智能手机核心技术中央研究院建设,支持开展前沿先导技术研发和重大战略产品研发;推动建设国家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和新模式应用项目,提升智能终端产业聚集水平和整体协作能力。加快人机交互、生物特征识别、计算机视觉、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关键技术在手机、平板、智能可穿戴设备、智能网联汽车等消费类终端的应用,推进智能终端与信息消费、大数据的紧密结合。

(五)安全可靠工程。支持鼓励龙头骨干企业加快研发应用安全可靠芯片、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办公软件等基础软件,提高产品兼容性、用户体验和量产能力。推进计算机外部设备及耗材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大力发展浏览器、输入法、即时通讯软件、外设驱动软件等基于安全可靠芯片的集成适配辅助软件,完善安全可靠应用生态环境。加快安全可靠产品应用推广,鼓励党政机关、国有企业等率先试点应用安全可靠产品。建立安全可靠技术和应用展示中心。发布安全可靠产业重点企业、重点产品目录,引进重大项目落地建设。

(六)软件信息服务业工程。以软件名城为核心,依托特色软件名区、软件园等平台,打造软件产业集群。发展壮大软件服务外包,加大软件业务出口。支持软件、信息技术、互联网等大型企业搭建国内领先的软件开发平台,向开发者开放开发能力和资源,提升软件开发水平。支持软件企业向网络化、服务化、平台化转型,形成大企业建平台搭平台、中小企业上平台用平台的软件产业生态。

(七)人工智能工程。重点依托珠三角地区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智能制造示范基地等载体,建设1个省级人工智能产业园区。建立全市人工智能企业库,分类培育一批人工智能骨干企业。积极引导粤港澳三地人工智能领域的优势科研力量围绕高性能计算架构、遗传算法、高级机器学习、量子智能计算等关键核心领域加强研究合作,形成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建设“智能制造”、“智能家居”等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增强人工智能原始创新能力。支持在智能制造、智能医疗、智能交通等领域实施一批示范项目。

猜你喜欢

信息产业终端智能
7524亿元
X美术馆首届三年展:“终端〉_How Do We Begin?”
通信控制服务器(CCS)维护终端的设计与实现
多功能北斗船载终端的开发应用
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发展对技术创新的影响
我国信息产业“供给侧改革”:对FDI 效应探讨
ABB Elastimold 10kV电缆终端及中间接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