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印刷媒介的危机与颠覆
——“世界最美的书”设计研究

2020-11-13陈璐

艺术与设计·理论 2020年10期
关键词:字体印刷书籍

陈璐

(南京艺术学院,南京 210013;常州工学院,江苏 常州 213032)

一、印刷媒介的危机

15世纪古腾堡的印刷术改变了书籍生产和文本复制的模式,被视为西方文明史的重大转折。印刷术使人类告别了“口头文化”时代,产生了以印刷文本为基础的“印刷文化”。书籍成为一段历史时期内人类获取知识和信息的主要媒介。到了当代,媒介与传播方式发生了重大变革,尤其随着数字媒介的到来,书籍逐渐失去了昔日的威望,取而代之的是全新的交流和资讯工具——电子屏幕。这是一场势不可挡的媒介革命,传统的印刷媒介(书籍、杂志等)不断向电子荧屏转移,电脑、手机等远程电子通讯设备更彻底改变了文本生产与传播的方式。另一方面,在现代性发展至一定阶段的今天,技术的进步、社会的成熟使得印刷文化也到达了一个辉煌的巅峰,数字排版、印刷技术、材料与装订前所未有的便捷与发达。面对“屏幕阅读”的来势汹汹,人们对纸质阅读的未来深感担忧,不免猜测印刷文化是否会在未来走向衰弱与断裂。

预测印刷文化断裂并非危言耸听。有别于印刷术革命,电子媒介的革命不但改变文本的再生产技术,还改变了文本传播的载体形式和结构。古腾堡印刷术没有彻底改变书籍的基本结构,甚至在印刷初期一直在模仿手抄本的审美,还坚持以手工完成最后一道工序。且在印刷术之前,册页书籍的基本形式已经形成,折叠、装订的方式都在印刷术中被继承下来①。印刷术并未改变人们阅读和思考的方式,而电子阅读却可以。电子阅读能进行碎片化的组合,不限制读者的介入和再创造,存储的数量是印刷所远不能及的,承载内容超越文本本身,从而引发新的阅读方式、文本关系和知识处理结构。长此以往,在社会语境的建构体系彻底被电子屏幕取代后,也许印刷媒介真的会退出历史舞台,在印刷术发明几百年后出现断裂。

二、“世界最美的书”展评的缘起

1963年,德国“书城”莱比锡举办了第一届“世界最美的书”展览会,发展至今已成为参与国家最多的世界性书籍艺术评选与交流活动。这类年度性的书籍艺术评选活动可追溯到1914年,美国印刷技术研究所开始了“年度50本最美的书”的评选,德国于1929年开始推广。

>图1 《Documenta 14:Daybook》

>图2 《Autonomie auf A4》

>图3 《Claudy Jongstra》

“世界最美的书”每年从各国几百本参选书籍中评选出14本,包括“金字符奖”1本,金奖1本,银奖2本,铜奖5本和荣誉奖5本。获奖的14本书籍固然精美绝伦,但落选的书籍也各有千秋,仅仅失之毫厘。获奖书籍由7位国际评审通过多轮投票选出。评委均为国际书籍设计领域的知名平面设计家,长期且目前正在书籍设计领域担任设计或教学工作。

三、媒介的颠覆——“世界最美的书”的设计

按照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中的阐述去理解,媒介是人体和人脑的延伸,在电子媒介和新技术的放大及延伸下,整个社会机体都将受到冲击,人们的阅读感知已经脱离了印刷媒介的旧秩序。在屏幕阅读过程中,人类的阅读速度被迫加快,新的阅读秩序与旧秩序产生了冲突。而麦克卢汉也认为,一种媒介通常不会置换或替代另一种媒介,而会增加其运行的复杂性。从近年“世界最美的书”的部分设计来看,印刷媒介传递的信息内容确实更复杂化和多样化,设计的话语权有时甚至超越了文本内容。书籍设计作为印刷媒介的重要阵地,正在努力地颠覆设计的模式和框架,甚至在新旧媒介的相互作用下,逐渐模糊了原有的媒介效果。

(一)组织与结构模式的颠覆

从阅读的漫长历史来看,阅读方式的转变会造成深远的社会影响。比如早期的一些祈祷书、诗集都是被人们用来大声朗读和歌唱的,中世纪以后西方人获得了默读的能力,到了18世纪泛读的方法风靡一时,而精读被打上神圣和权威的烙印。如今,在新的阅读秩序下,人们的阅读方式更加复杂宽泛,也会让书籍设计的组织与结构模式产生颠覆性的创新。

瑞士获奖书籍《Documenta 14:Daybook》(图1)有英语、德语和希腊语三个版本,利用封面色彩区分为深蓝、白和黑色。这本书是“Documenta 14”②的展览指南,却被设计成了一本日历。封面是塑料质感的书皮,纸张采用了灰色的再生纸,并不追求奢华高雅,因为这本书的精彩之处是其思想、主题和结构设计。日历的每一“天”,都记录一位曾参与Documenta展览的艺术家和他(她)的作品,文字部分由一位与艺术家或他(她)的作品密切相关的作者撰写。更有意思的是,每一跨页的左下方固定有一块黑色区域,记录了一个对该艺术家非常重要的“日期”,并且这个“日期”的时间被精心设计成从今往古的倒序,这是该书第二个时间线索。日历的时间定位了每一位艺术家在本书的位置,而每一页的重要“日期”成为了超越时间的艺术家个人线索。“时间”,似乎成为了这本书很重要的结构伏笔,宣告了作者希望记录时间、艺术、事件和思想的主旨。

另一本瑞士获奖书籍《Autonomie auf A4》(图2)的设计展现了一种传达复杂性的简单。书中展示了200张20世纪80年代早期苏黎世青年运动③的传单,为了向读者展示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真实面貌,并能充分展示每一张传单自身的复杂性,整本书的结构被设计得异常简单——白色纸板的封面压印出清晰的红色大字,书脊全部裸露,简直不能再简陋。翻开书页,一股刺鼻的油墨味扑面而来,文字和图片被印刷成略显阴沉的灰色,每一张“传单”都被印刷成A4大小,尽量接近原始尺寸。来自那一时代的目击者、历史学家和评论家的文章被平均分插在288页之间,全书使用了瑞士最有名的字体Helvetica。每一张传单都非常复杂而喧闹,让读者得以窥见当时“运动”的激烈与挣扎,因此书籍本身的简单组织倒显得相得益彰了。

荷兰获奖书籍《Claudy Jongstra》(图3)是著名书籍设计师伊玛·布的作品。封面采用了靛蓝、茜草红、洋甘菊黄、藏青四种颜色,以重复的结构印满了艺术家的名字。大写的字母沿垂直方向形成几列,字母朝向不断颠倒变化,并叠加在一起,不同色彩和方向的字母叠加就产生不同的组合形式,看上去既整齐又多变。封面的四色印刷还为内文的组织埋下了一个伏笔④。每张纸的形式也很特殊,纸张对折后中部装订成册,但没有剪裁书头的对折部分(顶部是封闭的),翻阅时容易掀到白色的纸张反面,因此这本书的内容实际只有厚度的一半。

(二)超越内容的设计载体

印刷媒介与电子媒介所产生的对立结果,是一个复杂的社会活动和现象。印刷媒介所承载的内容是有限的,甚至是部分的、不够完善的。印刷媒介的物质性,也使得读者必须被动接受它的载体形式,书籍的外观、字号、分页符号、纸张质感等等,都是既定的,且读者无法介入。由于文化背景和社会阶层的差别,书籍还会被细分为许多狭小的领域,以便满足不同人群的感知能力。而电子媒介有别于印刷媒介,其信息的体量、整合能力、文本的再编辑性都让人们的感知能力被充分调动起来,人的能力被媒介扩大和延伸了。因此,当今的书籍设计师也在努力探索和扩展印刷媒介的信息承载能力。

由莱比锡视觉艺术学院书籍艺术研究所(The Institute of Book Arts at the Academy of Visual Arts in Leipzig)印刷出版的《Soirée Fantastique》(图4),这本获奖书籍的形式设计非常大胆新奇。封面的衬线字体风格接近19世纪的埃及字体⑤(也叫古董字体),衬脚犹如矩形方块一般粗重。由于字体大且黑,使得该书籍在书架上异常醒目,读者离得很远也能一眼辨别,这就是设计者的初衷。选用的纸张轻盈有皮质感,因此一点也不觉得厚重。书里基本没有文字,而是收集了大约330张来自莱比锡的印刷家奥斯卡·莱纳(Oskar Leiner)从19世纪40年代到19世纪70年代的海报,以及莱比锡的街头摄影,海报和旧照片形成鲜明对比,虽然两者其实源于同一时期。海报的排版也不是常规的,而是一张接一张地叠放在另一张上面,底部一张的边缘仍然可见,或者完全消失,就像宣传栏里的海报反复张贴,形成巨大的拼贴,只有最新的一张海报能看到全貌。在这种千变万化的密集中呈现了19世纪社会里莱比锡的休闲活动景象。中国获奖书籍《园冶注释》(图5)是造园学家陈植先生对明代计成所著《园冶》的注释,是一本论述古代造园理论的珍贵古籍。这本完全按照现代书籍设计方法进行选纸、编排、印刷、装订的书籍,巧妙地保留了中国传统书籍的气质和细节。文本字体采用现代印刷字体,但所有标题都是从旧的木刻字体而来,并且刻意在周围保留了木刻印刷留下的斑点痕迹,立即营造出一种古意古韵和书法风格。富于节奏变化的纵向排版既传统又避免了古书形式的呆板,释文左侧的细线犹如结构线一般整齐,也从视觉上暗示了释文与原文的区分。浅棕色的封面有种树皮的纹路,并被有意折叠了一部分,配上了纯白纸张的腰封。腰封折叠过去,遮挡住了三分之二的裸露书脊,剩余三分之一恰好露出了装订线。这本书呈现了一种安静的等待人们去阅读的状态。

>图5 《园冶注释》

>图6 《EFES:EFES》

>图7 《Monsanto®:A Photographic Investigation》

(三)当代艺术观念的融合

书籍设计讲究实用性和书卷气,设计美学更多是在印刷与排版的审美范畴内进行讨论的,从而提升阅读体验。但随着20世纪以后摄影等视觉艺术形式的介入,阅读与观看这两个有着本质区别的行为逐渐有了模糊的界限。本雅明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一书中分析了摄影艺术出现后对人类艺术活动产生的重大影响。一方面,艺术作品从仪式功能中解放出来,另一方面,大规模的工业印刷使得更多的艺术品为了“复制”而被创造出来。在这一过程中,书籍阅读与艺术观看活动之间产生了一个巧妙的联结者,就是当代艺术。近年来获奖的“世界最美的书”中,有的书就可以被看作一本当代艺术作品,通过图像的视觉叙事手段,展现了固定场所中艺术家所追求的一种精神性的观念,这种观念可能是追求的信仰,或者心存的疑虑,甚至是直面死亡和厄运的勇气。

以色列获奖书籍《EFES:EFES》(图6)是一本私人出版的本科毕业作品。封面顶部是醒目的现代希伯来粗体字标题:零比零。封面图片是一张观念图片——烟雾的痕迹从苍穹划过,形成拱门和柱子的形状。这烟雾的出处惹人遐想,是庆祝胜利的烟火,还是战争武器的硝烟?这本书从“以色列国家摄影集”⑥中挑选了大量图片,可以猜测作者过滤的关键词有足球、军事和攻击。这些主题的照片被打乱后有目的地组合在一起,产生了奇妙的效应。有一页上,左边是运动员踢球的动作,右边是蒙面的年轻人踢开袭击烟雾弹的画面,如出一辙的动作,一边是对运动和比赛的疯狂热爱,另一边是冲突和暴力的致命恐惧,却都象征着男性对尊严、气概、力量、胜利、快感的强烈追求。然而这样一场激烈对抗的游戏最终以平局结束,没有赢家,正如这本书的名字:零比零。

委内瑞拉获奖书籍《Monsanto®:A Photographic Investigation》(图7)是一本具有批判性的现实主义题材作品。孟山都(Monsanto®)是美国的一家大型跨国农业公司,这本书通过照片纪实的观察方式,指责孟山都近几十年来将农业产业化作为垄断控制的新领域,利用专利和基因工程造成种子价格的异常上涨和遗传多样性的迅速下降,对农业和环境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它生产的破坏性极强的草甘膦除草剂——农达,对土壤的抑制作用已经影响了全世界数亿英亩的农田,对环境、生态、健康都产生了很大影响。这本书封面使用了一种清新纯净、令人振奋的绿色,象征着一片无害化的自然,联想到本书的主角孟山都公司的企业战略,似乎有那么点讽刺。左上角使用了具有强烈对比的警醒的亮橙色⑦,除了衬托书名外,橙色区域内还有一块黑色的警示区,写着“下面的内容包含了可能让观者不安的照片,建议慎重考虑”的文字。

四、结语

书籍曾被视为记录、保存和传播人类知识与文化的重要载体,在社会关系中具有强大的权威和力量。而在当下,我们已经不能这样去理解这一略显“过时”的媒介了。人们不断在探讨书籍等印刷媒介的危机,甚至把技术的发达认为是这一媒介在断裂前的最后辉煌。同时,消费文化造就了全球化的局势,电子信息技术改变了信息的生成和传播方式,这些影响让印刷媒介失去了曾经的权威。但从“世界最美的书”这些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国际书籍设计作品中,我们看到了设计师正在努力颠覆印刷媒介的结构和形式,既然变革无可避免,那么就在此情境下,努力探索纸质书籍的新功能、新形式和新观念。虽然传统的书籍概念已经衰退,但书籍的功能在延伸,书籍承载的内容在扩大,书籍的时代性在凸显,这些正在发生的变化值得我们去观察,背后的成因需要我们去努力探赜。俗语说危机就是转机,也许我们正在经历的是一场历史性的转折。

注释:

①此处借鉴了法国的罗杰·夏蒂埃《书籍的秩序》“文字的表现形式”里的部分观点。

②“Documenta 14”即“第十四届卡塞尔文献展”,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当代艺术展览之一,1955年首次在德国卡塞尔举行,每5年举办一次(除第一届是四年),展览持续100天。

③“苏黎世青年运动”(Zurich youth movement),始于1980年5月30日,年轻人走上街头抗议政府所有的资金都流向了既定的文化,呼吁要一个属于自己的青年自治中心。

④荷兰设计师Claudy Jongstra利用她在荷兰北部饲养的传统羊的羊毛来创作纺织壁画。她豢养了160头羊,其中不乏珍稀品种。染色羊毛的颜料来自她在花园里种植的各类花卉。

⑤埃及字体(Egyptians)较早见于字体家文森特·菲金斯(Vincent Figgins)1815年印刷的字体范例,被设计史家菲利普·梅格斯(Philip B.Meggs)称为19世纪第二大字体设计创新(第一大创新来自伦敦字体设计家威廉·卡斯隆)。

⑥“以色列国家摄影集”(The National Photo Collection of Israel)是一个历史照片档案。以色列独立50周年当天,政府新闻办公室与政府互联网委员会联合将数千张收藏的照片上传到互联网,可在官方网站上以低分辨率下载。

⑦孟山都曾在越战期间生产“橙剂”(一种高效落叶剂),被美军在越南战场大量喷洒,以对付躲在树林中的越南共产党武装人员。

猜你喜欢

字体印刷书籍
鲁迅与“书籍代购”
中国书籍享誉海外
Chinese books find an audience overseas中国书籍享誉海外
印刷:让书籍更普及
超级印刷机
字体的产生
曹文轩主编的书籍
绿色印刷
绿色印刷
组合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