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助力学生全面发展——传统文化高考化学命题视角透析与复习备考

2020-11-13江西张瑛美

教学考试(高考化学) 2020年3期
关键词:考查化学传统

江西 张瑛美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高考中常以此作为试题命制的情境材料,使考生体验古代科技成就,来一次与古代文人的情感交流,增强爱国情感与家国情怀。笔者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并结合自身教学经验,进行了大量分析、归纳与总结,对传统文化在高考化学中的命题视角进行全面透析,并给出复习备考方略,以期对正在复习备考的高三师生提供一个参考和方向。

一、命题视角透析

视角一:以优美诗句或先进科学技术等为素材,考查物质的组成与性质

中国古代优美诗篇和先进的科学技术均蕴含了大量古人的化学智慧,在高考中常以此作为试题命制的情境材料,考查物质的组成与性质。

【例1】(2019·全国卷Ⅱ·7)“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著名诗句,下列关于该诗句中所涉及物质的说法错误的是

( )

A.蚕丝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

B.蚕丝属于天然高分子材料

C.“蜡炬成灰”过程中发生了氧化反应

D.古代的蜡是高级脂肪酸酯,属于高分子聚合物

【答案】D

【解析】蚕丝的主要成分为蛋白质,属天然高分子化合物,“蜡炬成灰”指的是蜡烛在空气中燃烧,属氧化反应,A、B、C项均正确;高级脂肪酸酯不属于高分子聚合物,D项错误。

【例2】(2018·天津卷·1改编)中华民族先进的科技成就,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运用化学知识对其进行的分析不合理的是

( )

A.汉代烧制出“明如镜、声如磬”的瓷器,其主要原料为黏土

B.商代后期铸造出工艺精湛的后(司)母戊鼎,该鼎属于铜合金制品,硬度大

C.“司南之档(杓),投之于地,其柢(柄)指南”。司南中“杓”所用材质为Fe2O3

D.“用浓酒和糟入甑,蒸令气上,用器承滴露”,利用到蒸馏,该法可用以分离乙酸和乙醇

【答案】C

【解析】制造瓷器的主要原料为黏土,A项正确;商代后期铸造出工艺精湛的后(司)母戊鼎属于青铜器,青铜是铜锡合金,硬度大,B项正确;司南中“杓”所用材质为Fe3O4,C项错误;《本草纲目》中“用浓酒和糟入甑,蒸令气上,用器承滴露”,涉及的实验操作为蒸馏,可用以分离乙酸和乙醇,D正确。

【相关备考知识储备】

①“煤饼烧蛎房成灰(蛎房即牡蛎壳)”中“灰”的主要成分为CaO。

②曾侯乙编钟属于青铜制品,青铜是铜锡的合金,硬度较大。

③《咏煤炭》中“凿开混沌得乌金…不辞辛苦出山林”,其中“乌金”的主要成分为煤炭。

④《天工开物》中“世间丝、麻、裘、褐皆具素质…”文中的丝、裘主要成分为蛋白质;麻的主要成分为纤维素。

⑤《梦溪笔谈》中“以剂钢为刃,柔铁为茎干,不尔则多断折”中的“剂钢”是指铁的合金。

⑥“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中“玉”的主要成分是硅酸盐,硬度大。

⑦宋代王希孟《千里江山图》所用纸张为宣纸,其主要成分为纤维素,属于多糖。

视角二:以传统文献为素材,考查化学基础实验

以传统文献为素材,主要考查基本操作、实验仪器的使用,物质的分离与提纯等,使学生领略古人的化学智慧,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精神和社会责任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例3】(2017·全国卷Ⅰ·8)《本草衍义》中对精制砒霜过程有如下叙述:“取砒之法,将生砒就置火上,以器覆之,令砒烟上飞着覆器,遂凝结累然下垂如乳,尖长者为胜,平短者次之。”文中涉及的操作方法是

( )

A.蒸馏 B.升华 C.干馏 D.萃取

【答案】B

【解析】利用砒霜受热易升华的性质进行分离提纯,B项正确。

【例4】三国时期曹植在《七步诗》中这样写道“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文中“漉”涉及的化学实验基本操作中必用的化学仪器是

( )

A.漏斗 B.蒸馏烧瓶 C.分液漏斗 D.蒸发皿

【答案】A

【解析】把豆子的残渣过滤除去,留下豆汁,涉及过滤操作,必用的仪器为漏斗,A项正确。

【相关备考知识储备】

①《肘后备急方》中“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涉及的实验操作为萃取。

②《游宦纪闻》记载的:“锡为小甑,实花一重,香骨一重,常使花多于香。窍甑之傍,以泄汗液,以器贮之。”涉及的实验操作为蒸馏。

③《本草纲目》记载的“凡酸坏之酒,皆可蒸烧”涉及蒸馏的方法。

④《本草经集注》记载:“以火烧之,紫青烟起,乃真硝石也”,该方法应用了焰色反应对物质的鉴别。

⑤《本草纲目》记载:“凡使白矾石,以瓷瓶盛。于火中,令内外通赤,用钳揭起盖,旋安石峰巢人內烧之。每十两用巢六两,烧尽为度。取出放冷,研粉”。由信息“于火中,令内外通赤,用钳揭起盖”可知,在坩埚中加热,“取出放冷,研粉”可知使用了坩埚钳和研钵。

视角三:以传统文献为素材,考查常见物质的化学成分或物质类别

以传统文献为素材,主要考查物质的具体化学成分、物质类别等;中华文化博大精神,优秀传统文化能加深学生文化素质,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例5】(2015·全国卷Ⅰ·7)我国清代《本草纲目拾遗》中记叙无机药物335种,其中“强水”条目下写道:“性最烈,能蚀五金……其水甚强,五金八石皆能穿第,惟玻璃可盛。”这里的“强水”是指

( )

A.氨水 B.硝酸 C.醋 D.卤水

【答案】B

【解析】硝酸具有强氧化性能溶解大部分金属,该“强水”为硝酸,B项正确。

【例6】下列古诗中对应的化学物质及相关说法均正确的是

( )

【答案】B

【解析】柳絮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A项错误;蜡是石油分馏的产品,主要成分为饱和脂肪烃,B项正确;诗句描述的是珍珠,主要成分为碳酸钙,为强电解质,C项错误;二氧化硅为酸性氧化物,D项错误。

【相关备考知识储备】

①“一硫二硝三木炭”,其中的“硝”指硝酸钾。

②《石灰吟》中“…烈火焚烧若等闲…要留清白在人间”,其中“清白”指生石灰,即CaO。

③《本草纲目》中“冬月灶中所烧薪柴之灰,令人以灰淋汁,取碱浣衣”,其中的“碱”是K2CO3。

④《天工开物》中“凡石灰,经火焚炼为用”里的“石灰”是指碳酸钙。

⑤《格物粗谈》记载:“红柿摘下未熟,每篮用木瓜三枚放入,得气即发,并无涩味。”文中的“气”是指乙烯。

⑥《新修本草》中关于“青矾”的描述:“本来绿色,新出窟未见风者,正如琉璃,烧之赤色”“青矾”为绿矾(FeSO4·7H2O),赤色固体可能为Fe2O3。

⑦《本草纲目拾遗》中关于“鼻冲水”的记载:“鼻冲水,出西洋,……贮以玻璃瓶,紧塞其口,勿使泄气,则药力不减……惟以此水瓶口对鼻吸其气,即遍身麻颤出汗而愈。虚弱者忌之。宜外用,勿服。”这里的“鼻冲水”指氨水。

视角四:以优秀传统文化为素材,综合考查学科核心素养

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查向来都是高考的热点,借助优美诗句或古文献对化学学科核心素养进行全方位考查,此外还可能借助化学史,以培养学生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的核心素养,助力学生全面发展。

【例7】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有着优秀的传统文化。古诗词的意蕴含蓄,意境深远,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

①“榆荚只能随柳絮,等闲撩乱走空园”中的“柳絮”和棉花的主要成分均为纤维素

②“霾尘积聚难见路人”中的“霾尘”是指弥散在空气中的PM2.5固体颗粒

③“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其中包含了复杂的化学变化过程

④“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中的“香”体现了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答案】C

【解析】“柳絮”和棉花的主要成分均为纤维素,①正确;“霾尘积聚难见路人”,是由于雾霾所形成的气溶胶属于胶体,②错误;细菌使动植物遗体不断地腐烂、分解,转化成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这些物质又被植物吸收,包含了复杂的化学变化过程,③正确;“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描述的是梅花的花瓣从枝头飘零落在道路,被车马行人辗踏,变成了泥泞或尘土,它的寒香没有改变,诗词中并未体现分子由原子构成,④错误。

【相关备考知识储备】

①《天工开物》曰“凡墨烧烟凝质而为之”,其中“烟”指碳的固体小颗粒。

②“有麝自来香,不用大风扬”,说明分子是可以运动和扩散的。因为麝香中的微粒是在不断运动的,向四周扩散。

③“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其中“紫烟”指香炉峰中的水蒸气经太阳光照射后产生的光学现象。

④“含浆似注甘露钵,好与文因止消渴”说明柑橘糖浆含有葡萄糖,有甜味,可以起到“止消渴”的作用。

⑤国内常考且相对陌生的化学史:a.徐光宪建立稀土串级萃取理论;b.闵恩泽研发重油裂解催化剂。

视角五:以优秀传统文化为素材,考查基本反应类型

借助优美诗篇、古文献、图片等考查学生化学反应类型,使学生在真正理解其含义的同时进一步增强学生对化学变化本质的认识。

【例8】景泰蓝是一种传统的手工艺品。下列制作景泰蓝的步骤中,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

ABCD将铜丝压扁,掰成图案将铅丹、硼酸盐等化合熔制后描绘高温焙烧酸洗去污

【答案】A

【解析】将铜丝压扁,掰成图案,无新的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A项正确;铅丹、硼酸盐等原料化合在经过烧熔而制成不透明的或是半透明的有独特光泽物质,该过程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B项错误;烧制陶瓷过程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C项错误;酸洗去污,该过程为酸与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易溶性物质,属于化学变化,D项错误。

【相关备考知识储备】

①“墙塌压糖,去土而糖白”中的脱色过程采用黄泥来吸附红糖的色素,是物理变化。

②《抱朴子》中“丹砂(HgS)烧之成水银,积变又还成丹砂”,丹砂(HgS)烧之成水银,即HgS分解生成水银,此过程为化学变化。

③“水声冰下咽,沙路雪中平”的意思是流水在冰层下发出低咽的声响,原来崎岖不平的沙路铺上厚厚的积雪也显得很平坦,文中所述未涉及化学变化。

④“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是碳酸钙的分解反应,反应中涉及化学变化。

⑤“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新醅酒”即新酿的酒,在酿酒过程中葡萄糖转化为酒精不是水解反应,葡萄糖为单糖,单糖不能水解。

二、复习备考方略

方略一:捕捉课标考纲新动态,准确把握高考新考向

教育部关于做好2020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的通知中明确指出2020年高考命题要以立德树人为鲜明导向,充分体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要求,加强关键能力考查,优化试题情境设计,增强应用性、创新性,助力学生全面成长。高考中对优秀传统文化考查,不是考查死记硬背,而是弘扬、继承并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复习备考过程中应注重学生学科综合核心素养能力的培养,学会从古代先进科技和优秀传统文化中提炼出古人的化学智慧,学会应用现有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增强知识的应用性。

方略二:夯实必备基础知识,提高该领域的解题能力

夯实必备基础知识,提高该领域的解题能力是解答此类型题目的关键,万变不离其宗,借助古代先进科技和优秀传统文化,除了弘扬、继承并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感受古人先进的化学智慧和文化外,其中一个很重要的点在于考查常见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物质分离与提纯、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物质类别等。在思维层面应该提高利用化学原理从对的角度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通过分析、推理等方法揭示特定化学现象的本质与规律,此外在日常复习备考中还应该注重相关知识的储备与积累,并对其进行系统归纳与总结,提高该领域的解题能力。

方略三:挖掘教材中情境素材,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每一道高考题的背后都能在课本中找到影子,在复习备考中应该深入挖掘必修和选修教材中显、隐性情境素材,对课本中涉及的相关素材进行挖掘,找出可能设置的试题情境,在复习备考中加以加工改造,形成自己的原创题,以提高复习备考的效率,如以2019年全国Ⅰ卷第7题为例,对比分析如下:

2019·全国卷Ⅰ·7人教版化学必修1中素材和知识点人教版化学选修1中素材和知识点陶瓷是火与土的结晶,是中华文明的象征之一,其形成、性质与化学有着密切的关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雨过天晴云破处”所描述的瓷器青色,来自氧化铁B.闻名世界的秦兵马俑是陶制品,由黏土经高温烧结而成C.陶瓷是应用较早的人造材料,主要化学成分是硅酸盐D.陶瓷化学性质稳定,其有耐酸碱侵蚀、抗氧化等优点①教材中相关图片及文字说明:a.59页图3-17 氧化铁可作外墙涂料b.78页陕西半坡遗址出土的人面鱼纹彩陶盆,表明从远古开始陶瓷就进入了人类生活②教材原文:a.教材59页:Fe2O3是一种红棕色粉末(对应真题A选项)。b.教材78页:日常中所用到的陶瓷,主要是传统硅酸盐陶瓷,它们都是以黏土为原料,经高温烧结而成(对应真题BC选项)①教材56页相关图片及文字说明:图3-35 秦兵马俑是陶制品②教材原文:a.教材56页:制造陶瓷的主要原料是黏土(对应真题B选项)。b.教材57页:陶瓷具有抗氧化、抗酸碱侵蚀、耐高温、绝缘、易成型等许多优点(对应真题D选项)

方略四:收集整理省市新题型,提高复习备考效率

各省、市模考、真题常出现新颖题型,新设问等,研究历年高考发现,多年高考试题中一些题目带有很大某个地区模拟试题中一些题目的痕迹,例如【例6】的B选项就考查了石蜡的主要成分,与2019年全国卷Ⅱ第7题D选项考查点相同,D选项也是该题目标答案。因此合理利用各个省市的模考试题对复习备课有很大的价值,但如果是“拿来主义”,往往会陷入题海步入迷茫,而是要对各省市的模拟题进行分类、归纳与总结,使学生逃出题海,提高复习备考效率。

三、结束语

猜你喜欢

考查化学传统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
例谈氯及其化合物的学习与考查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
钒及其化合物在高考中的考查
奇妙的化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