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区域韧性与路径创造:国外经验与中国借鉴

2020-11-11李娜朱华友

关键词:借鉴

李娜 朱华友

摘要:区域韌性是指区域受冲击后生成新路径的能力。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特别是在城市和区域经济学以及经济地理学中。本文基于韧性理论,对三个欧美典型地区在发展中遭遇的危机冲击、路径创造及韧性因素进行分析,认为影响区域韧性的关键因素有区域创新、产业结构和政府效能等。鉴于当前国内外复杂的形势,我国地区发展存在危机冲击的风险,欧美地区的典型案例可为我国东北老工业基地转型、东部沿海地区转型升级和西部地区的振兴提供了有益的借鉴。最后,论文对区域韧性的相关问题进行了进一步思考。

关键词:区域韧性;路径创造;韧性因素;借鉴

1.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与逆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区域经济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扰动与风险。在危机冲击下,有的地区能够成功克服短期或长期的经济困境,如美国匹兹堡市从钢铁工业城市成功转型为绿色科技产业集聚地[1];而有些地区却逐步陷入衰退,如意大利卡塔尼亚地区受全球微电子行业危机影响陷入区域锁定[2]。相较于欧美发达国家,我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相对滞后,但同样要面对不可避免的外部冲击,如国际贸易摩擦、技术冲击、国际需求变化等。与此同时,我国还要警惕内部风险,一方面是传统的工业地区需要重新崛起,如东北老工业基地在改革开放初期,受到国家制度转型的冲击,未能及时调整发展路径导致没有跟上改革开放的步伐,经济发展持续低迷;另一方面是新常态下地区面临的转型升级的挑战,如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人均GDP已经突破万美元大关,在新的形势下如何摆脱低端发展道路,寻求发展路径突破迫在眉睫。因此,在内外部冲击的共同刺激下,一些地区有可能会创造出新的发展路径脱颖而出,而一些地区可能会落入经济发展的陷阱或持续走低端道路而难以自拔。因此,研究区域衰退为何产生以及在何处产生、最严重的经济和社会后果是什么以及受危机影响更大的地区如何走上复苏道路是摆在研究者面前的重要问题。本文通过分析比利时安特卫普港化工区、德国北部沿海地区和美国俄亥俄州阿克伦地区等三个地区受到的冲击、路径创造特征及影响地区经济韧性的关键因素,提出对我国地区经济转型发展的借鉴。

2.文献回顾

韧性(resilience)一词来源于拉丁语“resilire”,意为反弹。韧性最初被应用于物理学,用以描述材料在外力作用变形后恢复到初始状态的能力。接着,生态学家Holling(1973)将韧性概念引入生态领域,用于描述系统遭到外部冲击后自我恢复和重组的能力[3]。随后,这一概念被广泛运用到工程学、生态学,再到社会-生态-经济系统研究。需要指出的是,国内研究关于“resilience”一词的译法并不一致,多译为恢复力、弹性或韧性[4]。分析已有文献,恢复力的译法多见于生态环境、灾害与公共安全领域和旅游等领域,强调的是调整复原的能力[5-7];弹性的译法则多见于城市规划领域,强调的是系统应对外界干扰的承受、适应和恢复能力[8-9];近年来韧性的译法开始受到城市规划、经济地理学界的青睐,出现了“韧性城市”、“区域经济韧性”、“经济韧性”、等概念[10-12]。相比于恢复力和弹力,“韧性”所表达的含义更为丰富,既涵盖了弹性的调整适应能力,又体现了系统实现新发展路径的转型能力。此外,为避免与经济学中“弹性”的概念混肴,韧性的译法更能体现“resilience”的内涵[13-14]。

随着对韧性认识的深入与谋求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区域韧性”应运而生。目前,国内外学者对区域韧性有多种定义。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有:Foster(2006)认为区域韧性是区域面对外部环境剧烈变化时所表现出来的应对和复原能力[15]。Christopherson等人(2010)认为区域能否长期保持成功关键取决于该区域是否有能力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并在发生外部冲击时作出调整[16]。经济地理演化学派核心学者Boschma(2015)认为研究区域韧性就是研究区域受冲击后生成新路径的能力,并指出区域韧性取决于区域产业结构、网络结构和制度特征[17]。贺灿飞等人(2019)认同区域韧性是指在外部扰动下,区域经济通过各种要素再组织进行自我恢复、更新、转型的能力[18]。结合上述概念,可见区域韧性强调的不仅是区域拥有应对危机的自我调适能力,还强调区域应对结构变化建立新的发展路径的转型能力。因此有学者将其归纳为适应性、创新性与可持续性[19],也有学者表达为被动应对性和主动改变性[20]。Martin和Sunley(2015)进一步区分了区域韧性的四个维度:一是抵抗(resistance),即区域对冲击的敏感性程度;二是恢复(recovery),即从冲击中恢复的速度和程度;三是再定位(re-orientation),即区域经济应对冲击的再定位和适应性程度;四是更新(renewal),即区域经济更新其冲击前的增长路径或向新路径转变的程度[21]。其中,抵抗和恢复是其演化过程中的两类关键过程[22]。目前,区域经济韧性的含义虽未得到一致公认,但它有潜力成为一个强有力的概念,在政策制定和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13]。

综上所述,国外学者将力学、心理学、生态学等研究领域的韧性框架与经济地理学中演化思想结合,提出了区域韧性概念,为理解区域经济“灾”后重振提供了新的概念工具,涌现出很多有影响力的学术成果,为区域经济转型发展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思考和建议。相比国外,国内对区域经济韧性研究的重视程度不足,在理论、方法及实践等方面均有待深入。

3.国外典型地区危机冲击下的路径创造及韧性因素

3.1比利时安特卫普港区

安特卫普位于比利时西北部弗拉芒大区,是比利时最大的海港和重要工业城市。安特卫普化工区依托安特卫普港,是欧洲最大、全球第二的综合石化集群。安特卫普石化工业的兴起源于二战后的马歇尔计划和比利时政府的十年计划,20世纪40年代后期比利时有利的经济环境、石油化工的快速研发以及石化公司对海上地理位置的偏好,极大地推动了安特卫普(石油)化工集群的蓬勃发展。受20世纪70年代的全球石油危机的影响,安特卫普石化工业发展明显放缓,扩张计划曾一度停顿。至20世纪90年代,安特卫普化工工业的快速增长阶段结束。目前,安特卫普港区拥有四个大型炼油厂(道达尔、埃克森美孚、安特卫普Gunvor石油公司和维托尔公)以及全球最大的十大化学品生产商,年炼油产能达4000万吨,年化工产能1900万吨,基础化学品种类达300余种。

3.1.1危机冲击

自2008年以来安特卫普港地区主要经历了三次重大的外部冲击。第一次是2008年的金融危机。2008年下半年金融危机爆发后,全球油价迅速下跌,油气市场需求连续两年下降,大部分石油公司缩减资本支出,甚至取消延迟相关投资项目,安特卫普石油化工行业整个产业链受到重挫。第二次是自2014年下半年起的连续数年的国际政局动荡(英国脱欧公投、土耳其政变和比利时政府停摆等)。全球原油库存过剩以及对欧洲经济和原油需求的担忧,使得国际油价大幅动荡,全球石油巨头公司缩减了对国外原油的勘探、投资支出,使得安特卫普石化工业发展充满不确定性。第三次是波及全球的贸易摩擦。IHS Markit(国际咨询公司)表示,受中美贸易摩擦的影响,欧洲从美国进口聚乙烯的市场份额由2018年上半年的6%飙升至2019年上半年的14%[引自报纸:庞晓华:《欧洲石化行业“阴云密布”》,《中国石化报》2019年11月1日第7版。]。美国石化品出口量的大幅提升挤压了欧洲本土化学品生产商的市场。

3.1.2路径创造

安特卫普尽管屡次遭受外部冲击,但其凭借良好的增长韧性,进行了持续性创新和新路径的内生创造,向新兴或相关产业多元化发展并再次进入增长轨道。一是技术改造。安特卫普石化集群中的跨国公司通常拥有庞大的研发经费,并在全球范围内不断更新工艺技术。这些技术改造往往通过投资升级装置来实现的,如2018年北欧化工(Borealis)在比利时安特卫普港区的现有厂址上新建丙烷脱氢厂,将在可持续生产和能源效率方面使用最新的技术。二是产业升级。循环经济目前被视为重要的新兴领域之一,安特卫普通过其他原料(例如生物基)来升级现有工业(基于碳原料)。三是加强外部联系。2017年9月比利时弗拉芒、德国北莱茵—威斯特伐利亚和荷兰达成有关化工工业的“三边战略”,极大地促进了安特卫普化工产业的能源转型技术的研发与知识共享。

3.1.3 韧性因素

安特卫普港区石化工业在应对多重外部冲击时,呈现出强大的经济韧性。主要有以下几点:①良好的区域创新体系。首先,区域内多家化工巨头公司本身具备雄厚的研发资本和创新能力。目前化工区内最大的化工公司是巴斯夫,在安特卫普设有6个生产基地和3个研发中心。其次,领先化工公司、大学和研究机构之间的通力合作加速了安特卫普港区在可持续化工领域的创新活动,助力安特卫普化工产业向气候友好型产业过渡,包括2010年成立法兰德斯可持续化工创新中心(Catalisti)、2019年正式启动Moonshot工业创新计划等。②产业多元化。区域内化工企业积极寻找与制药、建筑和纺织等相关和不相关行业的新价值链。如巴斯夫在技术优势上进行相关多元化,将业务拓展到制药、电子化学品、生活消费品和农业等多个领域以应对经济危机。③政府的有效支持。安特卫普港区在地方到省、地区和联邦各级政府中得到了广泛的政治支持,包括提供税收激励政策、帮助投资者建立社交网络以及协助研究机构在安特卫普及其周边地区的化工行业开发新价值链的创新活动等[23]。

3.2德国北部沿海地区

造船业是德国经济的工业支柱之一,基本集中在北部沿海地区,大部分船厂分布在下萨克森州、梅克伦堡-沃波默恩、施莱斯维格-荷尔斯坦、汉堡和不来梅等五个沿海联邦州。前西德北部的造船业在20世纪50年代经历了真正的繁荣。1956年,其商船制造业占世界市场份额的17%,1958年就业人数达113000人,成为仅次于日本和英国的世界第三大造船国[24]。20世纪70年代末,由于中日韩等亚洲国家造船业的强劲发展,国际竞争加剧,德国造船业开始急剧下降。1978年,西德的世界市场份额已下降至2.1%。20世纪90年代以来,德国造船业数量减少,船厂总数由2000年的40家减少到20家左右。

3.2.1危机冲击

20多年来,德国造船业主要经历了两次严重的冲击。第一次是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和2001年的“9·11事件”。亚洲金融风暴导致亚洲一些经济大国的经济开始萧条,进而影响全球经济衰退和国际贸易环境恶化,国际船舶市场需求骤减。德国最大的造船企业不来梅富坎联合集团(VULKAN)在此危机中破产。金融危机的影响还未消退,2001年的“9·11事件”又带来经济打击,德国造船业的市场份额再次下滑。第二次是2008年的金融危機。德国造船业在此次危机中经历了沉重打击,作为德国造船业最重要领域的集装箱船订单量几乎枯竭。

3.2.2路径创造

德国北部沿海地区在困境中上下求索,更新了发展路径:一是通过产业结构调整,造船业的重心转向豪华游轮、特种船等高附加值和高技术的船舶建造;二是德国造船业围绕“提效、减排、环保”三方面展开技术创新,积极开发满足天然气、电力和双燃料等动力系统,推进绿色船舶技术以及废气处理;三是业务领域更新,实现了从造船向海上风能业为主的转型。

3.2.4韧性因素

德国北部沿海地区转型成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产业基础厚实。德国北部沿海地区的大型专用码头、港口设施和重型起重码头等基础设施,是海上风能公司的有利位置因素。海上部件的生产、储存和装配都需要大型厂房和生产基地。另外,北部船厂工人在大型部件的焊接和组装、海上物流和重型部件的搬运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区域优势。第二,德国政府高科技战略的推进,对可再生能源的需求和风能研发产生了积极的影响。第三,政府的有效支持。不来梅和下萨克森是德国北部地区较早实施海上风能支持政策的联邦州,也是目前该产业中处于领先地位的州。由于早期的政策参与及广泛的政治支持,不仅促使当地部分船厂转向海上风能业发展,还吸引了一些海上风能公司迁移至德国北部沿海地区。

3.3美国阿克伦地区

阿克伦市(Akron)位于美国东北部俄亥俄州,曾被誉为“世界橡胶之都”。阿克伦市的兴衰与其支柱产业——轮胎产业集群的发展密切相关。1871年,自百路驰(BF Goodrich)、固特异(Goodyear)、通用轮胎(General Tire)和凡士通(Firestone)四大轮胎公司相继在阿克伦落户,迅速带动了阿克伦轮胎制造业的发展。从建厂到1935年,美国67%以上轮胎产量来自阿克伦[25],阿克伦逐步成为美国汽车轮胎工业的中心。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随着德国大陆(Continental)、普利司通(Bridgestone)和米其林(Michelin)等外国轮胎制造商兴起,加之阿克伦地区的技术创新缓慢,阿克伦开始走向没落。1990年迄今,阿克伦以当地轮胎制造经验为优势基础,促成1300余家高分子产业链相关企业集聚,从“橡胶之都”转变为“聚合物谷(The Polymer Valley)”。

3.3.1危机冲击

阿克伦地区的冲击首先是新技术的出现。这是阿克伦轮胎产业集群陷入危机的主要原因。法国米其林公司首创的子午线轮胎传到美国,因其优越的技术性能逐步取代传统的斜交轮胎。在此次的技术革新过程中,来自德国大陆、普利司通和米其林等外国轮胎制造商纷纷通过收购阿克伦地区的龙头轮胎公司以获取下游分销业务利润,而非进行上游工艺和技术研发。这一行为导致阿克伦地区的创新活动急剧下降,大量研发活动关闭。其次是国际需求变化的冲击。随着子午线轮胎的日益流行,国际消费市场随之发生变化。阿克伦地区原有轮胎生产工厂关停倒闭,或迁移至美国南部各州和其他新兴市场,或转而生产子午线轮胎。轮胎制造业和相关产业的劳动力大量流失,导致阿克伦地区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陷入经济衰退,失业率居高不下。

3.3.2路径创造

阿克伦地区在遭遇外部冲击中,通过技术创新与加强内外部联系生成了新的发展路径:从橡胶城演变成聚合物谷。阿克伦将前期所建立的橡胶和轮胎制造领域的工业基础应用到尖端的高分子领域,通过占据主导地位的跨国公司(主要是固特异)的创新活动,推动从轮胎产业从橡胶产品创新转向设计创新[26]。

3.3.3韧性因素

阿克伦市在面临技术冲击、国际需求变化等外部冲击时,有三个重要因素促成了新的发展路径:一是跨国企业、大学和全球知识互联。大学为地区轮胎公司和与聚合物相关的业务提供知识共享平台,如阿克伦大学建立轮胎研究中心、应用聚合物研究中心等,使初创型公司能够将其技术商业化。跨国企业的创新活动既促进了行业知识本地化传播,又加强了全球卓越研发中心之间的联系,形成完备的区域知识体系。二是产业多元化。阿克伦在转型过程中不斷延伸上游产业链,以阿克伦大学为主的研发团队将聚合物研究拓展至其他的研究领域,包括纳米产业、特种化工和新材料等。三是较好的内外部联系。阿克伦地区的大学、研究中心、政府机构等组织建立地方联系以支持聚合物产业的发展。如创立阿克伦大学研究基金(UARF),用于推动聚合物学科发展与技术商业化以及培育本地创新型人才。此外,轮胎跨国公司在全球知识共享联系方面挥了关键作用。如固特异轮胎公司在卢森堡设立技术研发中心与日本普利司通的研发中心之间建立长期合作,极大地促进了该地区知识活动的集中与国际化发展。

4.欧美国家典型地区韧性对中国的启示

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深受到国际金融危机、贸易摩擦和技术进步等诸多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如何在面临危机冲击时谋求路径创造,是摆在我国经济发展的现实问题,对我国区域经济韧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利时安特卫普港化工区、德国北部沿海地区和美国俄亥俄州阿克伦地区在危机冲击下成功实现路径创造,其共同的韧性因素是区域创新、产业多元化和政府支持。此外,厚实的产业基础和良好的内外部联系也在路径创造中发挥了作用。这些为我国增强地区韧性促进转型升级提供有益的借鉴。

4.1对我国东北老工业基地转型发展的启示

自2003年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提出以来,经过10多年的发展,东北地区经济仍然活力不足,增速缓慢,一些城市甚至出现负增长。老工业基地的资源性衰退、结构性衰退和体制性衰退是当前学者普遍认为的三大衰退表现[27]。从区域韧性角度,如何抵抗缓慢“燃烧”式冲击、避免持续衰退并实现地区转型发展,是东北老工业基地面临的现实难题。

4.1.1加强产业多元化发展。通过延伸上下游产业链培育相关产业。以钢铁、装备制造和化工等产业为主是老工业基地的一大发展特征,关联产业的发展既为区域内的优势主导产业起支撑作用,又为新兴产业的培育提供可能。加快产业链上游的研发,使产业结构向更高附加值的产业转化,如重化工业逐步转向精细化工、新材料等产业,汽车制造转向新能源汽车制造,传统装备制造转向智能装备、高端装备等产业。积极拓展产业链下游的各种信息技术应用以及配套服务,如加大化工新材在电子信息、生活消费品以及军事等更广泛领域的应用,促进产业经济多元化发展。

4.1.2加强内外部联系。在内部联系方面,一方面促进各产业链的上下游联系,另一方面促进区域内各产业链间的合作与交流。积极建立以大学—企业—政府为主的产学研合作体系,加强地方联系以支持优势产业的发展。在外部联系方面,借助我国“一带一路”倡议、“哈长城市群”建设和“龙江丝路带”建设等空间布局,积极融入到全球生产网络中去,在新的开放形势下谋得市场机遇。

4.1.3发挥老工业基地工业底蕴的作用。许多老工业城市在相关专业知识和经验、产业基础等方面都拥有一定的优势,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发展。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制造业,推动传统制造向高端装备制造、智能制造转型。

4.2对我国沿海地区转型升级的启示

沿海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主战场。我国沿海地区虽具有良好的区位条件、投融资环境与开放性,但同时也面临着要素成本上涨、生态环境制约、需求变化等难题,针对新形势下可能出现或已经面临的危机冲击,需要进行多方位、多角度的策略准备。

4.2.1构建良好的区域创新体系。一要加强高校、企业和科研机构之间的协同创新,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和技术商业化。高校和科研机构为区域产业提供知识共享平台和专业化高级人才,企业的创新活动促进行业知识的本地化传播。技术创新能力与高素质人力资本使经济体在危机中更具竞争力。二要重视龙头企业的战略性创新行为。在应对冲击时,龙头企业往往能够凭借自身优势,灵活配置资源并做出战略性决策以抵御危机,甚至突破原有的发展路径。龙头企业对中小企业在创新发展中具有强大的引领作用,区域内的中小企业往往跟随龙头企业做出决策和行动,提高产业韧性。

4.2.2促进产业结构多样化。一要加大高新技术产业、绿色产业的引入,调整沿海地区产业结构;二要积极推动制造业与新兴服务业之间的深度融合,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提升生产效率;三是依托良好的数字经济产业基础,支持传统企业拓宽电商化、数字化渠道,加快生物医药、装备制造、纺织服装等产业的数字化转型,从而打造经济新业态,促进产业结构多样化。

4.2.3推动出口市场多元化。开拓多元化的出口市场有利于沿海地区应对市场波动,分散风险。一是企业要把握“一带一路”建设发展契机,通过投资基建、产能合作、文化交流等,加快与沿线亚非拉国家的贸易往来,发展新兴市场以平衡发达国家市场。出口型企业要充分利用自贸区与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平台,及时掌握并运用优惠关税政策,有针对性地发展贸易合作伙伴。二是行业协会应积极吸纳熟悉国际市场运作的企业和管理精英,充分利用行业协会广阔的关系网络,助力企业建立全球营销网络。三是地方政府要安排专项资金支持企业参加跨境展会、行业展会等,拓展外贸出口渠道。

4.3对我国中西部地区崛起振兴的启示

不同于老工业基地和沿海地区,我国中西部地区相对落后,经济发展速度缓慢。但值得注意的是,技术关联度并不高的产业在中西部地区也能得到快速发展。如重庆电子信息业从无到有的发展,并非市场机制作用的结果,而是重庆市政府有针对性的通过吸引品牌厂商并积极培育地方配套产业的结果[28]。德国北部沿海地区的发展案例同样也证实了这一点

4.3.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借鉴德国北部沿海地区发展经验,良好的硬件设施是引来新产业的基础性条件。我国中西部地区首先应加强地方基础设施建设,弥补区位劣势。在新的发展形势下,不仅要完善交通、能源等基本设施,更要注重商业服务、信息网络、环境保护等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

4.3.2政府的准确定位和有效作为。地方政府应明确职能定位,积极建设高效服务型政府。一是制定切实的区域产业规划,助力一些资源高度依赖型的产业转型,培育和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二是明确产业定位及规划布局,注重投资项目的质量,选择具有发展前景、科技含量的产业,促进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三是政府应强化企业、金融机构和市场之间的连接机制,创造良好的资本运营环境,为地区产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保障。

4.3.3加强自主型区域建设。先进技术的转移和本地研发机构的新技术开发均有助于地区创新能力的提高。中西部地区应充分把握东部产业转移的机遇,积极吸收来自发达地区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理念,利用地区“粘性”将企业地方化,在此基础上形成自持性增长(self-sustaining growth)即造血功能。

5. 结论与思考

区域韧性过程是一个高度复杂的动态过程,没有一个国家或地区是围绕一条路径发展的,现实情况是多头并进式发展。在外部事件(如经济危机、技术冲击和政治动荡)的触发下,某一区域有可能跃入全新的发展路径获得更新或偏离原有路径或陷入衰退。无论是路径偏离还是路径突破,都无法与历史积累和原有发展軌迹完全割裂开来。

产业结构对地区韧性的作用需要多角度的理解。多数学者认为产业结构多样化的地区经济韧性较强,结构单一的地区抗风险能力较弱,从本文案例来看,同样是产业结构较为单一的安特卫普港区,事实上面对冲击具有较强的经济韧性。主要是因为其石化工业有较大的规模,形成足够的能力来抵御外部变化。从区域划分角度来看,区域的空间尺度可大可小,地域所包括的范围可以大到国家、城市群等,也可以小到工业园区。若将原本小尺度下的多样化产业结构放置在更大的区域尺度来看,多样化的产业结构可能会被归入专业化的产业结构。也可以从产业细分角度来看,若细化产业分类,产业结构的多样性就有可能增加[29]。

本文所研究的案例地区为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且多是区位指向型和市场指向型工业,缺乏对以其他类型工业地区或服务业为主的地区研究。欧美地区的发展经验对中国各地区的实践虽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需要结合中国情境下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参考文献:

[1]Treado C D, Giarratani F. Intermediate steel-industry suppliers in the Pittsburgh region: a cluster-based analysis of regional economic resilience[J]. Economic Development Quarterly, 2008, 22(1): 63-75.

[2] Baglieri D, Cinici M C, Mangematin V. Rejuvenating clusters with ‘sleeping anchors: The case of nanoclusters[J]. Technovation, 2012, 32(3-4): 245-256.

[3] Holling C S. Resilience and stability of ecological systems[J]. Annual review of ecology and systematics, 1973, 4(1): 1-23.

[4] 汪辉,徐蕴雪,卢思琪,等.恢复力、弹性或韧性?——社会——生态系统及其相关研究领域中“Resilience”一词翻译之辨析[J].国际城市规划,2017,32(04):29-39.

[5] 孙晶,王俊,杨新军.社会-生态系统恢复力研究综述[J].生态学报,2007(12):5371-5381.

[6] 葛怡,史培军,徐伟,刘婧,钱瑜,陈磊.恢复力研究的新进展与评述[J].灾害学,2010,25(03):119-124+129.

[7] 郭永锐,张捷,张玉玲.旅游社区恢复力研究:源起、现状与展望[J].旅游学刊,2015,30(05):85-96.

[8] 黄晓军,黄馨.弹性城市及其规划框架初探[J].城市规划,2015,39(02):50-56.

[9] 李彤玥,牛品一,顾朝林.弹性城市研究框架综述[J].城市规划学刊,2014(05):23-31.

[10] 李彤玥.韧性城市研究新进展[J].国际城市规划,2017,32(05):15-25.

[11] 陈梦远.国际区域经济韧性研究进展——基于演化论的理论分析框架介绍[J].地理科学进展,2017,36(11):1435-1444.

[12]苏杭.经济韧性问题研究进展[J].经济学动态,2015(08):144-151.

[13] 孙久文,孙翔宇.区域经济韧性研究进展和在中国应用的探索[J].经济地理,2017,37(10):1-9.

[14] 曾冰,张艳.区域经济韧性概念内涵及其研究进展评述[J].经济问题探索,2018(01):176-182.

[15]Foster K A. A case study approach to understanding regional resilience[R]. Working Paper, 2007-08.Berkeley:CA: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16] Christopherson S, Michie J, Tyler P. Regional resilience: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perspectives[J]. Cambridge journal of regions, economy and society, 2010, 3(1): 3-10.

[17] Boschma R. Towards an evolutionary perspective on regional resilience[J]. Regional Studies, 2015, 49(5): 733-751.

[18] 賀灿飞,夏昕鸣,黎明.中国出口贸易韧性空间差异性研究[J].地理科学进展, 2019, 38(10): 1558-1570.

[19]李艳,陈雯,孙阳.关联演化视角下地理学区域韧性分析的新思考[J].地理研究,2019, 38(07):1694-1704.

[20]胡晓辉,张文忠.制度演化与区域经济弹性——两个资源枯竭型城市的比较[J].地理研究, 2018, 37(07):1308-1319.

[21]Martin R, Sunley P. On the notion of regional economic resilience: conceptualization and explanation[J]. Journal of Economic Geography, 2015, 15(1): 1-42.

[22] 李连刚,张平宇,谭俊涛,关皓明.韧性概念演变与区域经济韧性研究进展[J].人文地理,2019,34(02):1-7+151.

[23] Vanthillo T, Cant J, Vanelslander T, et al. Understanding evolution in the Antwerp chemical cluster: the role of regional development strategies[J]. European Planning Studies, 2018, 26(8): 1519-1536.

[24] Fornahl D, Hassink R, Klaerding C, et al. From the old path of shipbuilding onto the new path of offshore wind energy? The case of northern Germany[J]. European Planning Studies, 2012, 20(5): 835-855.

[25] Buenstorf G, Klepper S. Heritage and agglomeration: the Akron tyre cluster revisited[J]. The Economic Journal, 2009, 119(537): 705-733.

[26] Mudambi R, Mudambi S, Mukherjee D, Scalera V. Global connectivity and the evolution of industrial clusters: From tires to polymers in Northeast Ohio[J]. Industrial Marketing Management, 2017, 61: 20-29.

[27] 赵儒煜,杨彬彬.论东北老工业基地新一轮振兴的几个问题[J].经济纵横,2016(08):62-66.

[28] 高菠阳,刘卫东.政府空间治理与地方产业发展响应——以重庆市电子信息产业为例[J].人文地理,2016,31(03):1-8+18.

[29]胡树光.区域经济韧性:支持产业结构多样性的新思想[J].区域经济评论,2019(01):143-149.

猜你喜欢

借鉴
浅析平面设计对中国传统艺术的借鉴
浅析原创品牌设计的发展之路
浅析王安石的人才培养观
浅谈中国传统图案在标志设计中的运用
《华盛顿邮报》转型的实践与借鉴
日本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对中国的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