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藏毯织就扶贫路

2020-11-11

中国农民合作社 2020年11期

旦增称来,男,藏族,1991年出生,本科学历,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江孜县年堆乡尼玛藏式卡垫加工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西藏江卡尔孜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2020年获得“全国脱贫攻坚奖创新奖”。旦增称来成功研发出“看照片纺藏毯的纸样使用技术”,实现藏毯“3D”效果,吸纳周边贫困群众入社实现了脱贫致富。

青藏高原是藏毯的故乡,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它融合了雪域高原千年文化的积淀,以独特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成为世界民族工艺美术宝藏中的“明珠”。江孜素有“藏毯之乡”美誉,是西藏历史上重要的商品集散地和文化重镇,古城的商贸繁华和文化底蕴让藏毯编织技艺绽放异彩,图案精美、制作精良的江孜藏毯曾是朝廷贡品和重要的出口商品。90后藏族小伙旦增称来大学毕业后,为让江孜藏毯的荣光继续传承,没有从事自己所学的建筑专业,而是回到江孜创办了卡垫加工合作社,把藏族传统元素与现代技术相融合,探索出一条传统藏毯产业的创新致富路。

从“公务员”到“理事长”

旦增称来(右)在指导合作社成员新的编织技术

藏毯是藏族家庭中不可缺少的生活用品。对于从小听着织机声长大的旦增称来来说,手工藏毯中留存着家园的温暖。受从事藏毯修剪工作的哥哥影响,他特别喜欢研究藏毯工艺文化。2014年,旦增称来从西藏大学建筑系设计专业毕业,顺利考上了公务员。在平时的工作中,他发现身边具备修剪、纺织藏毯技艺的人非常多,但大部分依靠在外打工来维持生活,也无法照顾家中的老人孩子,如果把他们组织起来生产藏毯,一定会有发展前景。想到这些,他萌生了返乡创业的念头。怎么才能有效地把这些手艺人组织起来呢?经过多方考察,他决定选择最适合带动贫困群众增收致富的农民合作社方式走上自己的创业之路。

旦增称来的想法遭到了父母的强烈反对。母亲担心地说:“放着好好的工作不干,丢掉别人梦寐以求的‘铁饭碗’,真不知道你在想什么!”可怜天下父母心,谁不想让自己的孩子有一个好的前途呢!面对家人的规劝,想起父母在本不富裕的条件下含辛茹苦地供他读完大学,旦增称来心中也是满满的愧疚。但一想到自己的创业梦想,想到家乡具备劳动技能却缺乏致富门路的乡亲们,旦增称来便重新充满了斗志,他动情地说:“我不想一直这样过朝九晚五的生活,我想做点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情。一个人富不算富,带着大家一起富才是真的富,而且优秀的江孜藏毯文化也必须有人来传承发扬!”看到儿子如此的坚持,在了解到儿子创业的思路、想法很具有可行性和操作性后,父母也开始支持他的创业梦想。2014年,旦增称来毅然辞职回到故乡江孜,带领8名群众创办了江孜县年堆乡尼玛藏式卡垫加工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始了他的筑梦历程。

从“传统技艺”到“创新技术”

万事开头难,光有理想和激情是远远不够的。创业伊始,人员少、技术弱、销售渠道窄等一系列问题摆在了旦增称来面前。旦增称来没有放弃,反而愈挫愈勇。人员少,他便自己动手;技术弱,自己就学习摸索;销售渠道窄,自己到各处联系。合作社创立初期,主要沿袭“按旧毯打结来纺新毯”的技艺,使用羊毛和植物、矿物染料,纯手工制作藏毯、卡垫、毛毯等民族手工艺产品,编织出的藏毯毯绒较长,更加柔软而富有弹性。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因产品品种单一,不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要求,产品出现滞销,大家的信心开始动摇。旦增称来心急如焚,他绝不能眼睁睁地看着大家放弃增收的机会,更不能让已经步入正轨的合作社半途而废。他清醒地意识到,必须创新藏毯纺织技术,拓宽销售渠道,才能稳定发展。但是,藏毯有着悠久的历史,在传统的基础上想要创新难上加难。

文化为经,情感为纬,江孜人的血液中流淌着英雄城永不服输的性格。那段时间,旦增称来夜不能寐,开始在创新藏毯的图案上下工夫,潜心钻研透视关系、色彩搭配、明暗对比等方式方法。一天,他突然有了一个灵感:能否将在大学期间所学的CAD绘图知识,运用到传统江孜藏毯的图案设计中呢?得知旦增称来的想法,许多传统藏毯老艺人表示强烈反对,认为不现实、不符合实际。一个颇有威望的老艺人对他说:“藏毯一直以平面图样式为主,怎么可能达到立体效果,这简直是白日做梦啊!”对于创新藏毯图案绘制方法,任凭旦增称来磨破嘴皮,他们还是把头摇得像拨浪鼓一样,没有一个人愿意尝试。老艺人们的不认可无疑给当时心气正旺的旦增称来泼了一盆冷水,但经过反复分析和实验论证后,他坚定了自己的想法,为启动这一工作,旦增称来向老艺人们承诺:“不管能不能做出想要的效果,所有费用都由我个人承担!”在旦增称来的坚持下,他们终于同意一试。经过反复研讨摸索,精心试验制作,2016年初,合作社成功研发了独具特色的“看照片纺藏毯的纸样使用技术”。运用该技术,每张藏毯先在电脑上设计,然后出图,最后利用设计图和独特的打结以及渐变色处理的方式,将历史、宗教、建筑、绘画、书法等文化元素灵活地结合起来、融为一体,而且产出的藏毯具有3D效果,突破了藏毯产品花色单一的瓶颈,成功实现了“私人订制”。该技术的研发使用,不但继承和发扬了江孜藏毯的传统民族手工艺文化,推动了藏毯编织的转型升级,也有力促进了西藏文化产业的发展。如今,此项技术已申报了国家发明专利,生产的产品多次在国内外获奖。

旦增称来还在藏毯产品中融入了“环保”元素。合作社坚持使用传统生产技艺编织藏毯,原材料来源于西藏的纯羊毛,梳毛工人将经过晾晒、漂洗的羊毛用铁刷一根根梳理开,在纺车上纺成粗细均匀的毛线,再用天然植物染料染出柔润自然的色彩,制作工艺体现了与大自然和谐共生的文化理念。如今,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定制含有青山绿水元素的挂毯,占到了总订单的一半。

从“助脱贫”到“帮致富”

为促进合作社快速发展,旦增称来将现代企业运作模式引入合作社。以前员工每个月只拿固定的工资,大家的积极性不太高,后来合作社引入了绩效工资机制,工人们按日常表现、生产产品数量等领取浮动工资。随着合作社产品销路的拓宽、销量的增加,合作社员工平均收入提高了一半多,大家脸上的笑容多了,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增收致富的信心也更足了。2019年,合作社被评定为“国家农民合作社示范社”。

旦增称来深知,新式藏毯有了知名度,实现农牧民群众稳定持续增收还是要靠发展产业。2018年,在合作社有了一定发展的基础上,旦增称来成立了西藏江卡尔孜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注册了“索日巴”与“昵炜藏毯”商标,取得了“藏毯.com”域名。公司先后被授予“十三五全国民族特需商品定点生产企业”“西藏自治区第四批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农牧民藏毯编织技能培训点”等称号,有效带动了当地产业发展,公司所在村被评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

扶贫不是喊口号,而是做实事。旦增称来采取了“合作社+贫困户”模式,带动26名贫困户劳动力“不离乡不离土”就近、就便就业,年人均增收达6万元左右。在春耕、秋收等农忙时节,他又采取“合作社+贫困户社外+培训就业”的创新模式:一方面,通过安排从事挂毯装裱、货运等工作,带动贫困群众社外灵活就业;另一方面,经过合作社技术培训合格后,农牧民可在家纺织图案比较简单的藏毯,或从事毛纺、捻线、缠线团等技术含量较低的工作,帮助贫困群众社外“不离家”就业。目前,已有42人通过新模式就业,年人均增收4200元至3万元。每次看到大家领取工资时流下激动的眼泪,旦增称来就暗暗发誓: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都要在这条帮扶道路上坚定地走下去。

从“授人鱼”到“授人渔”

能力越大,肩负的责任越大。针对无劳力贫困家庭,合作社采取无偿分红的方式,帮助他们实现脱贫增收,已向135名无劳力贫困群众分红38万元。每逢节日,旦增称来都会向员工发放价值300—1000元的慰问品。另外,员工在合作社指定的时间里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纺织属于自己的藏毯产品,并由合作社提供所有原材料。

旦增称来深知“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2019年,旦增称来帮助周边比较分散的中小型合作社完善了销售体系,加强了乡村产业人才队伍建设,累计培训各类人才60人次,培训后就业率达100%。

欧珠是合作社最年轻的员工,之前缺乏一技之长,一直在外打工,微薄的收入难以维持基本的生活开支,而且无法照顾家中年迈的父母。2018年,旦增称来主动联系他,让他到合作社工作,并安排技术人员手把手教他藏毯纺织技艺。欧珠很聪明,很快掌握了这门技能。他的勤奋好学,还吸引了同事次卓玛的目光,次卓玛的美丽善良打动了欧珠,两个相互欣赏的年轻人,擦出了爱情的火花并结为夫妻。如今,小两口年收入达6万余元,能照顾年迈的父母,前不久欧珠还当上了爸爸。每每提到合作社,欧珠都说:“感谢合作社温暖的‘大家庭’,让我不离乡不离土,实现了增收致富。”感受着他们的幸福,旦增称来觉得自己也非常幸福。

从“星星之火”到“燎原之势”

春华秋实,有汗水流过的地方必有收获的喜悦。合作社成立以来,旦增称来始终秉持“感恩政府、回报社会”理念,尽力为家乡的扶贫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得到了党和政府的肯定与表彰。2017年以来,旦增称来先后当选十一届西藏自治区人大代表,获得了“全国农村创新创业优秀带头人”“全国乡村文化与旅游能人”“全国乡村致富带头人”“西藏自治区脱贫攻坚创新奖”“西藏青年五四奖章”等荣誉。

现在,旦增称来又有了新的奋斗目标。他将带领合作社与公司不断提升品牌影响力,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条,逐步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让江孜藏毯走出英雄古城,畅销全国乃至世界,成为中华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代表性品牌。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旦增称来坚信,通过藏毯产业的创新发展,将会带动更多群众和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在增收致富的路上越走越远,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