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书法中锋用笔刍议

2020-11-11

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6期
关键词:笔锋书体中锋

韩 琛

(中国艺术研究院 研究生院,北京 100028)

一、中锋用笔的定义

中锋是中国书法最基本、 最重要的用笔方式之一,同时也是艺术家一切情感的出发点。中锋笔法勾勒出的不仅是点线和中国书画千年发展脉络, 在它的背后,更隐藏着中国人崇尚“中庸”“中和”的深邃的哲学世界。 中锋的不偏不倚、宽厚敦行,蕴藉了中国人的宇宙观、价值观、道德观。几千年来,书法家们一直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和谐境界作为最高理想。关于中锋笔法的体悟,书家需要亲身修炼才可以体会“中”的精神,最终方可以达到“以技进道”的目的。 古往今来,人们都对中锋用笔这一概念多有探讨,例如东汉蔡邕在《九势》当中就提出了自己对中锋的看法,唐人书论中亦提到了锥画沙、印印泥等与中锋相关的概念, 今人关于中锋概念之说法亦有很多,丁文隽、张伯荣两位前辈都对此概念多有创建,然而关于中锋用笔之定义仍旧语焉不详,有鉴于此,本文尝试在前人的基础之上,对中锋笔法之定义作进一步的研究和思考。

从字面之义看,“中”字本义为“中心”,“中”引申为与“外”相对的“内,里面”,以及作为形容词的“不偏不倚,即“中心”。 “锋”即毫端之笔尖或曰“笔心”。对于中锋的具体用笔方法,学术界的意见并不一致。目前学术界对于中锋有两种看法。

第一种看法认为中锋的使用要做到笔正管直。书法理论家丁文隽就认为中锋是:“用直管中锋时,管与纸面垂直。 ”[1](56)这里“管与纸面垂直”是指笔管要和纸面垂直。 张伯荣亦认为中锋是“达到‘锋在画中’最直观的执笔方法,是笔正管直,腕平掌竖”[2](29)。综合以上两种说法,我们可以说使用中锋要做到笔正管直,在书写过程中,书写者要做到毛笔不偏不倚。 基于此种书写状态, 我们大致可以用下图一表示。

结合我们日常的书法实践, 我们会发现在此种状态下我们所用的笔锋非常有限, 基本上只能用到笔锋的尖端。审慎起见,我们可以将“笔正管直”的书写状态视为狭义的中锋。

第二种看法认为中锋就是锋在笔间。 文献记载第一次提出这一看法的人是东汉的蔡邕, 其在 《九势》中就说:“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 ”[3](6)顾名思义,这种状态就是在书写过程中, 书写者的毛笔笔锋要处于书写笔画的中间位置。 张伯荣先生亦曾对中锋用笔做过一段生动描绘, 他认为:“中锋用笔不强调执笔要直,斜执笔也能保证锋居中线”[4](20)综合以上两种说法, 我们认为中锋用笔对于毛笔的笔管倾斜度不做要求,只要求笔锋处于笔画的中间位置即可。此种书写状态可用下图二表示。

结合我们日常的书法实践, 我们会发现此种状态下的笔锋使用度大大增加, 书写的灵活性也随之增大。 故而笔者认为可以将“锋在笔间”的书写状态视为广义上的中锋。 狭义上的中锋满足广义上的中锋所含有的“锋在笔间”的要求,然而广义上的中锋不能满足狭义上的中锋的“笔正管直”的要求。 笔者认为狭义上的中锋与广义上的中锋都属于中锋笔法,二者共同构建了中锋笔法的理论体系。

二、中锋用笔的优劣

中锋用笔之所以受到历代书家的重视, 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中锋是我们书法创作的基本笔法, 学会中锋笔法的使用, 我们的创作水平才有可能得到保证,正如清人笪重光在《书筏》中所说:“能运中锋,虽败笔亦圆;不会中锋,即佳颖亦劣。 ”[5](44)既然中锋用笔如此重要,那么中锋用笔的优势何在?这种笔法是否存在缺陷? 解开这两个问题或许对于我们进一步了解和使用中锋用笔有一定帮助。

一般而言, 书法的笔法可分为中锋、 逆锋和侧锋,在这三种笔法中,中锋笔法的最大优势在于它的灵活性更高。略有书法实践基础的人都知道,逆锋书写状态下,笔管一般处于中线左侧,而笔毫则处于铺毫状态,铺毫状态下固然增加了书写的摩擦力,使得书写笔画更加粗壮有力, 但此种状态的书写几乎只能沿着一个方向推进,笔画粗细的变化、转折处的书写在逆锋状态下几乎不太可能完成。 侧锋笔法常常用于“出锋”部位的书写,故此种笔法多用于行草书的书写,作为三种基本的笔法,侧锋笔法固然有其使用价值,但侧锋之使用多局限于行草书,对于常规意义上的楷书、篆书、隶书等多讲究含蓄藏锋的书体就显得使用频率不高。中锋笔法则不然,它的用笔特点是“笔心常在点画中行”,这种用笔方式使得笔毫书写处于最自然之状态,故而中锋用笔灵活性更高,所以无论是转折处的处理还是字形大小、 笔画粗细的转化,中锋笔法都可以随意切换。

中锋用笔的第二个优势在于它的稳定性。 通常意义上讲,中锋用笔相较于其他用笔方式更为自然,这种自然不仅是笔毫呈现出一种自然而非扭曲的状态,而且是书家握笔和心理上的自然。 因此,在同等条件下, 中锋用笔不会像其他笔法那样考验人对笔毫状态的把握,书写人的心态也相对比较平和,所以用中锋笔法书写的字体更为稳定, 这就是为什么篆书、 隶书等对线条质量要求较高的书体通常都要用中锋书写的原因。

中锋用笔是书法笔法的基础, 但中锋用笔亦具有一定局限性。 最大局限性在于中锋相较于逆锋和侧锋用笔而言,书家在展现线条“力度”方面表现稍逊一筹。首先,狭义之中锋笔法只能用到笔锋的尖端位置,因此笔毫与纸面的接触面积很小,这就势必导致书写过程中很难将“力”传达到纸面。其次,书写过程中的笔力大小很大程度上由笔毫与纸面的摩擦力的大小来决定,当笔锋与纸面的摩擦力增大时,我们书写的笔力也会随之增大, 中锋用笔相对于逆锋和侧锋用笔而言,笔毫与纸面的接触面积较小,那么笔锋与纸面的摩擦力也相应较小, 成形的字体因此在展现“力”的方面稍逊逆锋与侧锋。

三、中锋用笔的用法

中锋用笔的关键在于扬长避短, 我们应该尽可能地利用中锋用笔的优势来为我们的书法实践服务, 因此中锋用笔的优势就决定了中锋用笔的使用范围。中锋用笔的最大优势在于它的灵活性、稳定性和书写效果的匀称性, 从中锋笔法的以上特点我们可以看出,中锋笔法在笔画转折处理、线条匀称处理等方面方面优于其他笔法。 草书的牵连变化对笔画的灵动性要求极高, 唐楷的横平竖直对线条质量要求较高,而篆书的转折处对笔画的匀称性要求较高,这些笔画的处理恰恰是中锋笔法所擅长的, 因此笔者将以草书、唐楷和篆书三种书体为例,谈谈中锋用笔在具体书写中的用法。

(一)中锋用笔适用于草书

草书是所有书体中最具灵动性的书体之一,而中锋用笔的灵活性恰恰满足了草书这一行笔要求。笔者试以怀素的《自叙帖》为例说明中锋用笔在草书和行书过程中的体现。

怀素的《自叙帖》可谓是中国草书史上绕不过去的一座大山, 其对书法线条和整体布局的把控依旧是书法学习者所汲取的养分之一。 对于《自叙帖》笔法的看法,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邱振中在《关于笔法演变的若干问题》一文中指出:“《自叙帖》中虽然偶尔可以见到被简化的绞转, 绝大部分线条却是出自一种简单的笔法——中锋不加提按的运行, 这就是通常认为《自叙帖》出自于篆书笔法的由来。 怀素牺牲了笔法运动形式的丰富性, 换取了前所未有的速度和线条结构不可端倪的变化……这种自由使线条摆脱了习惯的一切束缚, 使它成为表达作品意境的得心应手的工具。 ”[8](36-37)由此可见,怀素在《自叙帖》中绝大多数的笔法都是采用的中锋用笔,故《自叙帖》整幅作品才显得婉转流畅、真气淋漓。 推而广之,行草书在书写过程中难免要运用到侧锋笔法, 但无论如何,中锋笔法都是行草书最常规、最基本的笔法,中锋笔法使用好了,整幅作品才能做到不油滑、不轻佻,更显基本功扎实。

(二)中锋用笔适用于唐楷

楷书书风是稳定性较强的书体之一, 其结字和笔画的规律性更强, 因此楷书对于书写的稳定性就相对要求更高。根据上述讨论,稳定性是中锋用笔的优势所在,故而中锋用笔也适用于楷书。笔者试以颜真卿的《自书告身帖》为例简要说明。

《自书告身帖》相传为颜鲁公作品,为避免枝蔓,在此我们不做过多讨论。 仅就《自书告身帖》作品的用笔而言, 此幅作品中绝大多数笔画都使用了中锋笔法,中锋笔法的运用,使得鲁公的字饶有筋骨、正气逼人。具体言之,该幅作品的横画、大部分的撇画、捺画以及各种有转折变化的笔画都运用到了中锋用笔。尤其值得强调的是颜楷中的竖画的书写,例如上图中“本”字 中间的竖画,就是运用中锋笔法的典型,该字竖画较粗,且针画起笔较细,至中间到达最粗,再到尾部呈现针状,这种从细到粗再至针尖的变化非常均匀, 这种既要求稳定又要求变化的书写或许只有中锋笔法才能胜任。 从《自书告身帖》到所有唐楷, 我们不难发现中锋笔法依旧是所有笔法当中运用最多的笔法, 所以说掌握中锋笔法对于我们写好唐楷至关重要。

(三)中锋用笔适用于小篆

传统意义上的篆书是对书写效果的匀称性要求最高的书体, 小篆的基本功就在于行要保持横竖撇捺的匀称平稳,转折处亦要做到匀称自然。中锋用笔的稳定性保证了书写效果的匀称性, 故而篆书也是中锋用法最多的书体之一。

邓石如的小篆作品笔力遒练,骨力如棉裹铁,体势沉着,运笔如蚕吐丝,尤其是融入了以隶笔作篆的意味,可视为邓石如传世墨迹中的代表之作。邓石如的每个篆字都显得平稳而安详, 这得力于他十分注意线条的平行、对称、相抱以及相背的关系。 值得注意的是,“绵里裹铁”书写就是运用了中锋笔法“力透纸背”的功效。 除此之外,常规意义上的小篆书写要求结字的边缘光滑匀称, 而中锋笔法的笔锋始终不会偏离笔画的中线位置, 笔锋两端的副毫就可以均匀分布在主锋两侧,这样一来,我们写出来的笔画就可以保持笔画两侧的光滑匀称。由此可见,中锋笔法也非常适用于小篆的书写。

(四)中锋用笔不宜于碑派书法的书写

在这里我们所讨论的碑派书法主要是相较于帖学而言, 主要指汉隶、 魏碑和清代碑学所提倡的书体。碑派书法相较于帖学书派更注重笔画的浑厚感,强调字的气势,给人一种浑雄豪放的艺术美。

对于碑派和帖学之间的区别, 清代碑派书法大家包世臣认为, 帖学的用笔偏于起笔和收笔的回环映带,中段部分则一掠而过,萧散有余而浑厚不足。他认为要改变帖学“圆满遒丽”的艺术风貌,要“用笔取逆势”,即:“画下行者,管转向上;画上行者,管转向下;画左行者,管转向右,是以指得势而锋得力”[7](16)。这就是说我们行笔过程中, 笔管的管侧方向与笔画书写的运动方向相反,始终逆锋顶着纸面前进。这样一来,才能通过羊毫写出浑厚的线条。 由此可见,中锋用笔虽然适用于大多数书体, 但对于碑派书法而言则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四、结论

中锋用笔具有稳定性、 灵活性和书写匀称性的优势,但其劣势在于运笔过程中很难展现“力”感。中锋用笔比较适合草书、楷书和篆书,其用笔的缺憾在于很难写出具有雄强风貌的碑派书风。总而言之,中锋用笔是我们日常书写过程中运用最广泛的书体之一,它是中国传统哲学“中庸”思想在书法笔法中的直接体现, 代表了历代书家对笔法的基本要求。 中锋、 逆锋、 侧锋等用笔方式共同构成了中国书法笔法, 在实际行笔过程中, 几乎很难只用一种笔法书写,所以全面掌握各类书写笔法是写好字的关键,这就要求我们:将中锋视为各类笔法的基础,继而对其他笔法全面掌握,不可偏废。正如明人丰坊在《书诀》所言:“古人作篆、分、真、行、草书,用笔无二,必以正锋为主,间用侧锋取妍。分书以下,正锋居八,侧锋居二,篆则一毫不可侧也。 ”[3](506)

猜你喜欢

笔锋书体中锋
一个动作写出笔锋
旋转&跳跃
敦煌汉简书体“重出江湖”
名家笔锋
清代碑学的最高成就:两个人,四种书体
汉代草叶纹镜的铭文研究
浅析龙岗秦简的书风与章法
雕刻时光
A Contrastive Study of Progressive Aspect in English and Chinese
蔡中锋闪小说四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