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背景下智慧养老服务的供需结构性研究
——以安徽省蚌埠市为例

2020-11-10杜乐欢安徽财经大学统计与应用数学学院郝雯静安徽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环球市场 2020年22期
关键词:供需供给养老

杜乐欢 安徽财经大学统计与应用数学学院 郝雯静 安徽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在现代经济社会发展中,生育水平的降低和医疗条件的改善带来日趋严峻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2010),全国65 周岁及以上的人口数为1.18 亿,到2019 年,65 周岁以上人口达1.58 亿人,总人口比重进一步上升至11%,按此趋势预计2024 年我国65 周岁及以上人口数将超2 亿人。我国老龄人口基数大但养老资源紧缺,如平均每1000 位老人中可用的床位仅为27 张,远低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养老机构数量在2015 年之后增速缓慢,无法与日益增长的养老需求均衡配比。

由此“智慧养老”应运而生。其概念的提出始于2012 年全国老龄办鼓励探索智慧养老;2020 年,智慧养老已上升至国家战略层面,并基本形成覆盖全生命周期的智慧健康养老产业体系。智慧养老模式依托大数据分析技术和智能软件等实时监测和数据分析,通过智能物业等为老年人提供高质量养老服务,基于大数据的“互联网+养老”是解决养老供需不均衡的一大有效尝试和可行路径。

一、文献综述

国内学者对智慧养老探索不止。左美云[1]提出智慧养老(Smart care for the aged)是指利用网络信息技术针对老人的日常生活、医疗保健、知识学习等方面提供产品服务,及时检测信息进行预警处理,实现自主个性化的信息交互;张雷和韩永乐[2]提出国内常见的四种典型智慧养老分别是“统一化、标准化和全面化”智慧居家养老服务、“养老康复医疗一体化”智慧医疗养老服务、“平台一站式、医疗专业化、管理酒店式、服务全方位”智慧机构养老服务和“四维模型(智能+、普惠+、生活+和生态+)”智慧城市养老服务。

国外对智慧养老的研究成果也十分显著。Courtney[3]等使用定性和描述性的方法研究老年人对于智能家居医疗等技术的满意度,并探索老年人护理退休社区的需求从而提出助力智慧化养老发展的有效措施;Douglas[4]等人由澳大利亚老年护理机构的案例描述carelink+,提出信息与通信技术支持下的社区老年护理服务整合的益处与建模价值。

本篇论文将以安徽蚌埠为例,在养老现状基础上从政府政策、社会效益、心理基础等方面以“互联网+”背景切入剖析养老产业发展环境,综合比较传统养老模式和智慧养老模式,从供需结构层次浅析养老结构均衡性,提出完善安徽省蚌埠市养老建设的建议。

二、当前社会养老模式及问题

(一)现有养老问题

1.供给主体单一,社会化程度不足

社会组织参与不足,家庭仍是养老主体。另外,各方在养老资源供给上仍未形成合力,养老服务社会化程度仍欠缺。政府应引导市场合理规范商业保险,支持社会助老志愿组织的建立,加强社区养老设施建设。

2.服务能力不足,低效供给泛滥

养老服务业现有服务人员大多为知识层级较低的女工,缺乏专业技术人才,仅满足老年人日常生活基本需求,在心理疏导和精神关心层面严重不够,整体养老服务不佳。此外工作待遇不高、社会地位低下等使得养老从业人员工作热情较低,未满足老年人高层次的要求。

3.养老精神文化产品稀缺

目前市面上老年用品专营店较少,缺少新颖实用的相关产品,而受欢迎度较高的保健用品价格高。此外养老精神文化产品偏少,适老书籍等文娱产品稀缺,大多老年人的休闲娱乐场所集中在社区、广场和公园,缺少专业智能化老年活动中心。

(二)智慧养老模式

国内智慧养老服务模式主要分为两种:一是利用养老智能化设备(智能穿戴设备、智能家居设备等)为老人和子女提供生活便利。二是构建养老服务智能化平台,结合线上数据与线下服务,连接多方实现供需高效匹配。

蚌埠市目前主要采用第一种模式。以蚌埠市壹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为例,该项目于2015 年正式运营,致力于居家老人、空巢孤寡老人等安全监护及生活照料服务的综合信息管理及服务体系。以可穿戴健康检测设备为纽带,整合社会资源为居家养老者提供更智能专业的服务,未来还将深化“互联网+智慧养老”信息化技术,进一步延伸服务范围,建立15 分钟养老服务圈,为更多农村老人提供贴心服务。

(三)当前发展现状

截至2019 年初,蚌埠市常住人口为339.2 万人,65 岁及以上人口有12.51 万人,约占总人口的4%,同比增长0.11%。预计未来老年人口的数量将持续增加,蚌埠市人口呈现老龄化趋势。

蚌埠市养老模式主要有居家式养老、机构式养老和社区式养老,90%以上的老年人更倾向居家养老。蚌埠市养老服务业发育程度不高,服务水平不统一、养老供给不系统、产业分散,而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快,养老需求的增长与现阶段养老产业更加不匹配。

1.居家养老现状

居家养老指老年人在自家居住并由社会提供养老服务的一种养老模式。现阶段,蚌埠居家养老方式仅是老人居住在家中,由子女或护工照料。但大多数子女工作任务繁重,使居家养老成为“空巢”的推手,此外护工照料所需长期费用较高,护工个人素质也参差不齐,隐患良多。针对该情况,市政府向农村地区居家养老者提供每人100 元的补贴。

2.社区养老现状

社区养老指以家庭为核心,社区为依托的养老服务模式。目前蚌埠市社区仅能提供一些养老基础设施,服务项目单一,缺乏对老人的人性化照料,难以保证提供满足老年人需求服务品质。

3.机构养老现状

机构养老是指由政府运营管理,机构养老服务为载体,由专业养老服务人员为特定老年人无偿提供服务的福利保障性养老模式。蚌埠市供给结构十分不均衡,部分养老机构爆满,床位不足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而另一部分养老机构因地理位置、服务质量、基础设施等因素造成资源的闲置和浪费。

三、供需模型建立

(一)智慧养老供需结构比较性分析

1.传统养老模式

传统养老模式的特点是服务单一且大众、养老资源紧缺且配置不合理、供求严重不匹配并呈现出供不应求的长期局面。对于传统养老模式供需结构的探究分为以下三个部分。

一是养老供给结构,体现在养老机构数量不足、机构床位数量不足和养老服务质量较低。机构数量的不足使得选择机构养老的供给不足,机构床位数量决定了机构所能负担的养老需求者的载荷,养老服务的质量问题影响养老供给的有效利用程度。二是养老需求结构,体现在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养老意愿强烈和养老要求升高。老龄化速度随社会发展只增不减,精神文明的发展使得老有所养、老有所依成为老年生活的强烈意愿,服务质量受到更多人的重视。三是养老供需结构,供需天平形成严重倾斜造成供不应求的长期局面(如图1 所示)。

2.智慧养老模式

在智慧养老模式供需结构中,与传统养老模式的显著区别在于养老供给侧的大幅度优化,体现在养老模式多样化、养老资源合理化和养老服务个性化。模式多样化是指提供多种养老模式,既包括传统养老模式中的机构养老等,又包括互联网+养老等智慧化手段,满足多种层次需求,间接拉高供给线;资源合理化则依据帕累托最优适当配置养老资源,实现帕累托改进,直接拉高供给线;服务个性化从需求方的角度出发,人性化满足各方需求,间接拉高供给线。

智慧养老的特点在于服务智慧化、资源合理化和模式多样化,实现从供给侧进行养老模式改革,拉高养老供给点,逐渐调整养老系统的供需天平直至平衡态。

(二)供需模型建立

1.供给函数

从养老现状出发得知智慧养老模式下养老供给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养老机构数量、养老资源量、行业水平等。

养老机构数量是养老供给量的直接反映之一,养老机构越多,所能负担的供给量越多;养老资源量是供给量最直接的反映量,可支配的资源量越多意味着可提供的供给量越多;市场支持率代表着可被相应容量市场占有下的最大养老供给量的提供程度;行业水平一定程度上作为行业发展的标尺和度量衡,就养老行业而言,各种的养老模式的成果总和平均决定了养老行业水平,行业水平越高则代表着所能提供的供给量越大。

因此建立供给函数:

函数表明,养老供给QS是价格P的函数,而价格P又是养老机构数量Q、养老资源量R、市场支持率M和行业水平I的函数,其中R,M,I与P呈正比,Q与P呈反比。

2.需求函数

依据养老现状总结出养老需求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老年人口数、人们对养老的期望、资源配置有效率、养老服务质量等。

老年人口数是养老需求量的最直接影响因素,社会老龄化的加快导致老龄人口数增加,随之而来的便是急剧增长的养老需求;人们对于养老的期望高低直接影响了是否选择养老资源或者选择的养老方式,间接决定了养老需求量的结构和种类;资源配置的有效率和养老服务的质量是由养老供给决定的客观影响因素,养老服务的质量好坏和资源配置的有效与否直接代表了养老接受度的高低,从而影响养老需求量。

因此建立需求函数:

函数表明,养老需求Qd是价格P的函数,而价格P又是老年人口数O、人们对养老的期望W、资源配置有效率X和养老服务质量Z的函数,其中O,W,X,Z和P呈正比。

3.供需模型

由萨缪尔森经济学理论可知,需求曲线的经济含义是消费者的边际效用,而供给曲线是生产者的边际成本[8],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的交点即为供需均衡点,结合养老问题,养老需求曲线代表了养老需求方接受养老服务得到的边际效用,养老供给曲线代表了养老服务供给方提供养老服务所花费的边际成本,两者交点即为养老供需均衡模型的最优解。此时满足QS=Qd。

图1 传统养老模式与智慧养老模式供需结构调节

图2 传统养老模式与智慧养老模式供需均衡

假设当前养老供需市场上的初始需求函数为Qd0=φ[P0(O,W,X,Z)],对应需求曲线为D0,初始供给函数为QS0=f[P0(Q,R,M,I)],对应供给曲线为S0,供需曲线相交于点E0,点A是初始养老供给不足以匹配过高的养老需求的不均衡状态,点B是传统养老模式和智慧养老模式的过渡性供需状态,是非均衡态。引入智慧养老模式后的养老供需市场上的需求函数为Qd1=φ[P1(O,W,X,Z)],对应需求曲线为D1,引入智慧养老模式后的养老供给函数为QS1=f[P1(Q,R,M,I)],对应供给曲线为S1,供需曲线相交于点E1。

养老供需市场的初始状态中传统养老模式背景下的供需严重失衡,形成供不应求的失衡状态A,引入智慧养老模式后,起到了拉高供给线的作用,表现在图中是供给曲线向右平移,此时养老供需市场是未来得及反应的初始养老需求线和拉高后的养老供给线共同形成过渡性非均衡状态B。加大成本和投入、鼓励养老有效供给形成、调整合理供需结构使得供给合理化,市场“看不见的手”发挥作用,提高供给线之后,带动人们期望程度、养老意愿等更加积极乐观,需求量也会增长,即表现为需求线向右平移,最终形成新的均衡曲线。当养老行业能够提供的服务和产品资源量一定时,智慧养老模式下的养老服务价格则相对而言高于传统养老模式,而当两者均提供相同价格的养老产品和服务时,前者的资源质量和效果则更高一些,这意味着新的均衡态E0较于初始该达到的均衡态E1有所提升,使得资源得到合理配置,极大提高了社会效益和资源配置效率,即实现帕累托改进。

图3 智慧养老模式供需调节反馈机制

(三)智慧养老供给侧改革

如图3 所示,结合蚌埠市养老现状,养老需求过剩而供给不足局面普遍存在,养老需求受众多主观因素影响且需求量增加是老龄化社会不可逆趋势,故依据“互联网+养老”的新改革方案进行供给侧改革,解决供需不均衡问题。养老需求方的主体即老年人大多会考虑机构养老、社区养老或居家养老,联结到养老的供-给主体,养老供给方主要包括政府、企业等,供给方所提供的养老产品和服务量决定了养老供给量。在供给侧作出改革,即保证养老资源优化配置、养老服务设施齐全和养老标准规范化,借助智慧养老模式进行供需结构化调节,进而形成完整的供需反馈模型。

四、建议与对策

(一)国家政策响应

国家政策或支持养老事业的发展,或约束养老行业的行为,作用于养老机构和养老制度,间接对供给量起调节作用,实现在供给侧达到供需结构改革进而逐步走向均衡态的目标。有关部门积极贯彻落实国家养老宏观政策,坚持“以人为本”的方针政策,走好“智慧养老,健康中国”互联网数据时代的新型养老模式道路,鼓励多元化个性化养老模式发展,打造养老新常态。适当加大财政开支在养老基础设施建设上的比例,并在企业年金、养老公积金和养老保险等公共制度适当调整,促使养老行业健康发展。

(二)资源优化配置

智慧养老模式的突出优点是服务更加个性化,借助于“互联网+”大数据时代优势,向养老市场和养老机构推出高效率和高性价比的智能化服务设施,在传统养老模式的基础上引入智慧化方案,利用智慧化工具(远程智能监控、电子传呼等)实现养老资源和服务在空间和时间的价值统一,并利用可获得的资源和人口数据库建立适当的数学模型,探寻有限养老资源相对最优的配置方案。

(三)机构管理优化

机构的统筹管理需要高精度和高水平的服务整合能力,借助于智慧化措施和互联网数据算法,建立可获得的人口资源数据库和服务软件平台支撑,整合碎片化资源,提高资源配置能力和服务效果。日常管理建立奖惩机制和不定时抽检制度,建立规范化标准起到约束管理人员和提高服务质量的作用,坚决杜绝吃拿卡要,贪污获利等违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为,建立健康积极的行业标准,实现良好的机构管理体制。

(四)人才对口培养

养老人才缺口始终是影响养老资源配置和供给量不足的决定性因素,培养对口的专业性人才,在掌握知识理论体系的基础上加以实践考究,从而对相关养老工作进行完善和改革,提高养老口径,建立合理化的薪酬制度和激励手段,鼓励高素质高水平的对口养老人才加入,包括护理型、管理型、设计型方面的专业适用性人才,可以通过校企结合工程打造智慧养老模式需求下的信息技术型人才、养老服务型人才和产业管理型人才,扩展人口适应面进而缩小人口缺口。

(五)社会观念转变

提高社会相关部门、社区居委会等管理机构组织进行养老知识普及和宣传教育,让更多人认识到智慧养老和传统养老方式的区别,更要提高广大人民群众辨别真伪养老机构等的能力,防止不法分子乘虚而入。社会观念的问题不仅局限于老年人对养老的认识不全面,也与有关部门的重视程度有关,数据时代的到来可能让很多老年人跟不上时代的发展,智慧养老的普及化在一定程度上帮助老年人学以致用,在智能化设备和个性化服务的基础上,最大程度遵循“以人为本”方针,建设积极健康的养老之路。

猜你喜欢

供需供给养老
养老生活
基于交通大数据的LNG供需预测
供需略微宽松 价格波动缩窄
油价上涨的供需驱动力能否持续
我国天然气供需呈现紧平衡态势
养老更无忧了
以房养老为何会“水土不服”?
一图带你读懂供给侧改革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长征途中的供给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