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宋代廖莹中世彩堂刻书研究

2020-11-09张娟

文存阅刊 2020年19期

摘要:廖莹中世彩堂刻书以精美著称于世,以“无上神品”赞之。世彩堂得名于廖刚的御封堂名,廖莹中建世彩堂,专事刻书,所刻的韩、柳文集、《九经》等书,翻刻的书法字帖,不仅外观精美无比,内容校勘上也始终贯彻尽善、精审、以便学者的严谨态度,取得了斐然的刊刻成绩,在中国历代私家刻书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关键词:廖莹中;世彩堂;刻书

宋代是中国文化发展繁荣时期,雕版印刷技术的不断进步,并发展成熟,随之而来的是私家刻书和藏书事业也逐步兴盛。其中廖氏世彩堂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廖莹中,南宋刻书家、藏书家,字群玉,号药洲,邵武(今福建建安)人,其家中有“悦生堂”为藏书之所,又建世彩堂专以刻书。廖莹中为贾似道的显要门客,曾官为太府丞、知州,其一生醉心于藏书和刻书,曾翻刻淳化阁帖、绎帖等,又与贾似道选十三朝国史、会要、诸子杂说等,例为百卷,名《悦生堂随抄》。因所刻韩愈、柳宗元等人文集著名于世,所刻之书皆用油墨和杂泥,并用金香麝调和后,纸宝墨光,赏心悦目,世为善本,被称为“无上神品”。廖莹中虽然倚重奸臣贾似道,颇受诟病,但也不可磨灭其在刻书上的贡献。

一、“世彩堂”堂名来源

世彩堂是廖莹中的主要刻书之所。其堂名来源于北宋廖刚的御封堂名。《天禄琳琅书目》因廖氏世彩堂本《春秋经传集解》考云:“《中兴艺文志》载《世彩堂集》三卷,称政和中,廖刚曾祖母与祖母享年最高,皆及见五世孙。刚作堂名‘世彩以奉之,士大夫为作诗。”南宋绍兴六年(公元1136年),此堂名经皇帝御封,成为廖刚的御赐堂名。

可见“世彩集”之名来源于廖刚,成为廖氏主要的堂名之一。 世彩有世代华发,健康长寿的美好寓意,吉利又雅致。因此,当时许多非廖刚直系的廖氏家族也用“世彩”作堂名。廖莹中身为廖氏子孙,用世彩堂作为堂名,是一种家族荣耀的象征。同时,廖莹中世彩堂也因其刻书而留名于史册。

二、世彩堂刻书种类

廖莹中为南宋著名且具有代表性的刻书家,其刻书的内容可以分两部分,一是刻经史文集之类的书籍;二是翻刻碑帖等。因廖莹中在贾似道的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所以其刻书有贾似道的财力为后盾,贾为廖莹中刻书提供充足的资金保证。所以,廖莹中世彩堂所刻书籍多精品,注重書籍的品质。

世彩堂刻书以《五经》、《韩愈文集》、《柳宗元文集》最为世人称颂;除此之外,廖莹中编校刻印的书籍主要有《开景福华编》、《江行杂录》(今见《说郛》卷四十七,《古今说海》卷一百二十三)、《九经》、《昌黎先生集》、《河东先生集》、《三礼节》、《左传节》、《诸史要略》、《文选》等。翻刻碑帖较为著名的有《淳化阁帖》、《绛州潘氏帖》20 卷,《小字帖》以及合所藏陈简斋、姜白石、任斯庵、卢柳南四家书的《世彩堂小帖》等。

除以上刊刻的书籍之外,廖莹中曾以贾似道的兴趣,或可称为二人合作,刻了一部分书籍。关于廖莹中为贾似道门客的记载,《志雅堂杂钞》称其“登科为贾师宪之客”。当时贾似道对廖莹中非常信任和重用,史称“吏抱文书就(贾似道)第署,大小朝政,一切决于馆客廖莹中、堂吏翁应龙,宰执充位署纸尾而已。”可见,廖莹中在贾府众多的门客中所占的地位,刻书为其歌功颂德,也是廖莹中刻书目的之一。据记载:贾师宪常刻《奇奇集》,萃古人用兵以寡胜众如赤壁、淝水之类,盖自诧其援鄂之功也。又《全唐诗话》乃节唐《本事诗》中事耳。又自选《十三朝国史会要》。诸杂说之会者,如曾慥《类说》例,为百卷,名《悦生堂随抄》,板成未及印,其书遂不传。其所援引,多奇书。廖群玉诸书,则始《开景福华编》,备载江上之功,事虽夸而文可采。江子远、李祥父诸公皆有跋。《九经》本最佳,凡以数十种比较,百余人校正而后成,以抚州萆抄纸、油烟墨印造,其装褫至以泥金为签,然或者惜其删落诸经注为可惜耳,反不若韩、柳文为精妙。又有《三礼节》、《左传节》、《诸史要略》及建宁所开《文选》诸书,其后又欲开手节《十三经注疏》、姚氏注《战国策》、注《坡》诗,皆未及入梓,而国事毕矣。

可知,贾似道曾刻《奇奇集》,萃取历史上以少胜多的战役来宣扬自己的功劳。《悦生堂随抄》有一百卷,所收之书多奇书,今已不传。廖莹中刻书始于《开景福华编》,虽夸大事实,但文采飞扬,并有江子远、李祥父等名人的序跋。除此之外,他还刻有《九经》、《三礼节》、《左传节》、《诸史要略》、《文选》等诸书。其所刻《九经》本最佳,校勘精审,选用数十种版本相比较,百余人校勘而成。在用纸墨方面也颇为讲究,其书的装裱更是以泥金为签,极其奢华。但因刻书的时候删掉了诸经注,较为可惜,从学术研究的角度看则不如韩、柳文集精妙。虽然廖莹中还有志于刻《十三经注疏》、《战国策》等书,但未及实施而时势变矣。

三、世彩堂刻书的行款和版式

据《持静斋书目》记载:《韩昌黎集》为“宋廖莹中世彩堂精刊本。相传刊书时用墨皆杂泥金香麝为之。此本为当时初印,字一律皆虞欧体。纸宝墨光,醉心悦目。”《宋元旧本书经眼录》记载:“相传明东雅堂徐氏翻刻廖氏世彩堂《韩文》,一仍旧式而不著其所从来。今观此本,信然。每叶中缝下截,悉有‘世彩堂字,徐氏悉以东雅字易之。传目后有世彩廖氏刻之家塾篆字木印,徐氏各卷尾亦仿之。此初印本,纸墨精好,字体在欧、褚间,徐氏犹未能毕肖也。”由这两段后世学者的记载,可窥见世彩堂刻书在每页中缝刻有“世彩堂”三字,书后又有廖氏世彩堂家塾篆字的木印,并且对于纸墨、字体、版式等方面都极其讲究,纸宝墨光,开卷灿然,令人有赏心悦目之感,的确算得上是一件艺术品,也体现了宋代刻书所能达到的艺术价值。

韩、柳文集两书版式一致,皆框高20.4厘米,宽13.7厘米。每半页九行,行十七字,小字双行同,细黑口,四周双边。今本《昌黎先生集》钤有“项笃寿印”、“项氏万卷堂图籍印”、“四陶局”、“少谿主人”、“汪印士鈡”、“杨宝彝印”、“海源残阁”、“四经四史之斋”、“聊城杨承训鉴藏书画印”、“郇斋”、“祁阳陈澄中藏书记”、“伯郊过眼”等印记。今藏于国家图书馆。《河东先生集》钤有“项笃寿印”、“项子京家藏”、“项墨林收藏秘笈之印”、“项元汴印”、“ 项氏万卷堂图籍印”、“项墨林鉴赏章”、“牧翁审定”、“陈氏澄中藏书”、“陈印清华”、“天籁阁”等印记,今藏于国家图书馆。从两书所钤的收藏印来看,世彩堂刻书历来被藏书家誉为传世的无上神品,深受藏书家的喜爱。

四、对后世的影响及其刻书的评价

廖莹中是一个态度严谨的刻书家,其在选择底本、校勘、选纸、用墨、装潢等方面都相当精通,特别是校勘,认真负责,不仅重视图书的外观,更注重书籍的内容。其刻书内容是经史集各部的经典著作,其刊刻阅读的对象既有学者,也有儿童,尤其注重经史节本,在精专和普及两方面,体现出文化学习的整体性。失传的书籍,虽不得见,但从后人对世彩堂《九经》、《昌黎先生集》、《河东先生集》的赞誉。

廖莹中世彩堂刻书是宋代著名且具有代表性的家刻之一,为后人津津乐道。其中现在很多刻书史、出版史、藏书史,如李楠,李杰编著《中国古代典籍》、范凤书《中国著名藏书家与藏书楼》等著作中大多会提到廖氏世彩堂刻书,可见其刻书的成绩和影响。

世彩堂刻书,为消沉的版刻书坛吹来一缕清风。廖莹中组织翻刻碑帖,对书法艺术颇有讲究,故其主持镌刻的《昌黎先生集》、《河东先生集》,摒弃呆板书棚体,而以纯正的欧体写稿上版,受到历代藏书家的好评。张元济先生评曰:“全书字均端楷,纯摹率更体。纸莹墨润,神采奕奕”。在校勘过程中,廖莹中始终贯彻尽善、精审、以便学者的校勘精审,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廖莹中世彩堂取得了斐然的刊刻成绩。

廖莹中世彩堂刻书以其书籍之精美而流芳于世。一方面,后人以其所出書籍作为底本进行编辑出版,如元初宜兴岳浚据廖氏世彩堂本《九经》校正重刻;另一方面,其部分书籍流传至今。正如后世评价的那样:“廖莹中世彩堂刻书,则又将雕版书籍上升到了工艺品的境界,更可以是收藏品和艺术品。人们对雕版印刷术的理解和运用的水准也随之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这两种方式,对于传播宋代文化及中华文明起到了传承的作用。其中《河东先生集》《昌黎先生集》等精美刻本,历代备受推崇,最终通过陈清华先生归藏于国家图书馆,为中国雕刻史上最闪耀的明珠,也几乎成为宋代书籍完美的象征符号。

参考文献:

[1][清]于敏中等,天禄琳琅书目卷一《春秋经传集解》[M],宋元明清书目题跋丛刊(十七)[M],北京:中华书局,2006.

[2][宋]周密,志雅堂杂抄[M],[明]陶宗仪纂:说郛卷八,北京:中国书店,1986.

[3][元]脱脱等,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7.

[4][宋]周密撰,癸辛杂识[M],北京:中华书局, 1988.

[5][清]丁日昌撰,路子强、王雅新标点,持静斋书目[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6][清]莫友芝,宋元旧本书经眼录卷一《韩昌黎集》[M],贾贵荣、王冠辑,《宋元版书目题跋辑刊(第一册)[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 .

[7]李致忠,宋刻唐人文集(三)[J],文献,2005(4).

[8]张元济, 张元济全集(第8卷):古籍研究著作[M]. 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9.

[9]张政烺,张政烺文史论集·读《相台书塾刊正九经三传沿革例》[M],北京:中华书局,2004.

[10]王东,钟甦:浙江印刷史[M],杭州:杭州出版社,2013.

作者简介:

张娟(1990年-),女,汉族,河南周口人,助理馆员,硕士研究生,河南大学民生学院,研究方向:历史文献学研究。

基金项目:

本文系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资助《宋代私家刻书研究》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9-ZDJH-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