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东荣成石岛天后宫壁画病害调查与保护修复建议

2020-11-09景博文杜维莎李晓溪

东方收藏 2020年10期
关键词:划痕壁画表面

景博文 杜维莎 李晓溪

石岛天后宫所保存的古代壁画在胶东地区具有一定代表性。经现场调查得知,壁画的主要病害为覆盖、地仗脱落、划痕、空鼓、涂写、钉孔、裂隙等。针对病害情况,建议对壁画进行稳定性处理、表面清理与保护修复。

一、前言

石岛天后宫位于山东省荣成市石岛管理区,是荣成现存最古老的宗教建筑和海文化最高神院,也是目前胶东半岛仅存的天后宫之一。荣成当地具有历史悠久的海文化,石岛天后宫自建成后,一直是当地民俗活动的重要场所,历经不同时代发展,已成为研究胶东半岛民俗文化的珍贵历史实物。2013年10月,石岛天后宫被列为山东省第四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6年,在天后宫龙王殿的建筑修缮中,发现内壁表面石灰层下保存有大面积古代壁画。本文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梳理了壁画保存状况与病害的具体信息,为壁画的保护修复提供了基础支撑。

二、壁画前期调查与价值评估

1.保存环境。壁画所在的石岛天后宫,地处荣成市,位于山东半岛最东端,三面环海,属暖温带季风型湿润气候区,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为12℃左右,年平均日照2600h左右,年平均降雨800 mm左右。

2.历史沿革。壁画所在的天后宫,为清乾隆十六年(1752)山西洪洞县商人王一德所建;民国时为当地渔民祭拜天后妈祖的重要场所;1984年被列为荣成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91年对宫观建筑进行了保护性修复;2013年被列为山东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由天后宫历史沿革进行推测,壁画绘制年代应為清代。

3.壁画分布与内容。壁画位于石岛天后宫龙王殿内北壁、东壁与西壁之上,现存总面积为34.22㎡,其中东壁10.52㎡、西壁10.65㎡、北壁13.05㎡。壁画被发现时,其表面多被白灰与水泥覆盖,但从暴露出的部分内容看,绘制技法可分为水墨画与彩画,画面边缘多存在墨色边框或屏风式彩绘边框,东西壁采用屏风式分块的结构进行了连贯的叙事绘画,北壁为无故事内容的屏风。壁画使用的色彩包括粉红、大红、蓝、黑、绿等。对壁画中绘制的形象进行分类,可以分为人物、动物、建筑、器用、花草等。

4.壁画制作工艺。通过实地观察可知,天后宫壁画的物质结构可以分为“支撑体—地仗层—颜料层”。支撑体为砖墙,是壁画稳定性的保障。支撑体上制作承载壁画的地仗,地仗层为约1—2厘米厚的掺和大量麦秸的粗泥。制作地仗的材料可能为原地取材。待地仗层干后在表面涂抹白灰层,在白灰层上绘画,绘画颜料多为矿物颜料。

5.壁画价值评估。壁画的物质本体、画面内容、创作手法能够体现其创作与发展过程中的历史信息,尤其是画面内容,在一定程度上是当时社会生活的影像记录。作为胶东海文化与民俗活动的重要场所,石岛天后宫壁画的发现,能够促进对当地古代社会宗教文化、地域文化与民俗文化的研究。壁画的选材、故事内容、人物形象是文化研究的实物资料,也能加深对当地古代经济与美术发展状况的认识。壁画发现于龙王殿,其名称与近年来在殿内所塑的龙王塑像有关,但东西壁上的绘画内容似为关帝故事,这或许有助于重新解读该单体建筑的历史功用。

从已暴露的壁画画面看,石岛天后宫壁画是晚清胶东民间壁画的代表性作品,能够反映这一地区的民间艺术水平。壁画色彩的应用与其所叙述的故事情节息息相关。画面结构和构图顺序大多具有俯视角度、散点透视、对称平衡的特点,所有壁画的场景都以俯视的角度进行创造,在多处建筑形象的绘制中使用了散点透视的方法,人物与山水、花鸟、建筑、器用等形象分布平衡,画面内容较为丰富。

石岛天后宫壁画的制作材料与工艺,则体现了当地人利用材料、环境进行美术创造的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当地古代的科学技术水平。

三、壁画病害调查与分析

经现场调查评估与实验室分析,确定石岛天后宫壁画主要病害有覆盖、地仗脱落、划痕、空鼓、涂写、钉孔、裂隙等。

(一)病害类型

1.覆盖。壁画表面长期被白灰与水泥等材料覆盖。水泥一般用作墙面修补,属于不当修补。白灰涂刷在壁画表面后,白灰层上还涂有青灰、绿色油漆等材料。这些覆盖物遮挡了画面内容,不利于壁画自身价值的实现。表面覆盖灰层的叠压方式由表及里为“白灰—绿灰—青灰”。对覆盖物进行采样分析,综合显微观察、X射线衍射光谱分析与拉曼光谱分析可知:表面覆盖物中白灰的主要成分为方解石,水泥的主要成分为硅酸钙与石英、青灰的显微形貌较为平整,无颗粒感,其主要成分为酞菁绿,为环保涂料中的显色物质。从分析结果看,壁画表面的青灰,应为近现代以来壁画所在单体建筑挪为他用的记录。

2.地仗脱落。壁画的部分地仗层脱离支撑体掉落。由病害观察可知,地仗脱落处断裂面上由外而内存在“白灰层—粗泥层”结构,能够观察到粗泥层中掺杂的植物纤维。地仗脱落能够导致壁画整体受力情况不均匀,同时脱落处自身不稳定,易造成壁画的进一步破坏。

3.划痕。一些外力刻划使得壁画表面遭到破坏。壁画发现之前,在建筑内壁的修缮活动中,对墙壁表面白灰进行了大量刻划作业,导致一些划痕透过白灰层,直接在壁画表面留下痕迹,部分颜料层已被刮掉。

4.空鼓。壁画部分病害区域的地仗层局部脱离支撑体,脱离部分的周边仍与支撑体连接,如不进行干预,可能导致更大面积的地仗层脱落。

5.油漆涂写。涂写原指壁画表面上人为的书写或刻划。在调查中,发现壁画表面存在一些红色油漆痕迹,将之归为涂写。这些涂写破坏了壁画的艺术完整性与历史沧桑感。

6.钉孔。壁画表面存在大量钉孔。

7.裂隙。裂隙一般是壁画因地震、卸荷、不均匀沉降、地仗层自身变化等原因,导致的支撑体失稳,进而引起壁画地仗开裂或错位、相互叠压的现象。天后宫壁画中出现的裂隙对壁画长久保存具有不利影响。

(二)病害分布与评估

统计天后宫龙王殿各处壁画的病害程度(表1)。

在病害类型调查与面积统计的基础上,对天后宫古代壁画的保存情况进行评估,认为壁画保存状况不佳,急需保护修复。首先,壁画表面存在大量覆盖物,需要进行清理,表面整体覆盖有大量白灰,以及大面积的水泥不当修补,这些覆盖物掩盖了壁画表面,造成画面内容被掩蔽。对比覆盖与其他主要病害种类面积可知,覆盖为壁画存在的主要病害。其次,壁画存在大面积的结构性病害。这些病害表现为裂隙、空鼓与地仗脱落,如不进行处理,会成为壁画长久保存的安全隐患。最后,壁画存在大量人为刻画,表现为大量的划痕与油漆涂写,一些划痕透过表面白灰层,已经对壁画颜料层造成了损害。

四、壁画保护修复建议

根据调查结果,壁画存在的病害主要为覆盖、地仗脱落、划痕、空鼓、涂写、钉孔、裂隙这几种类型,可以将其分为表面覆盖物、结构性病害与人为刻画三类。在保护修复方面,建议通过短期与长效的措施共同治理和预防结构性病害,尽量延长壁画的保存时间;尽快清理表面覆盖物;对人为刻画进行清理,尽量模糊其痕迹;当画面内容受到严重破坏时须考虑进行美学层面的协色与修复。

(一)稳定性处理。根据调查结果,推测结构性病害出现与支撑体中的水盐运动有关。因此,对龙王殿壁画支撑体进行防潮阻水,是治理与预防其结构性病害、延长壁画保存寿命的首要问题。建议通过墙基防潮防渗处理、墙体避潮层处理与外墙面防水渗水处理,建立墙体防潮阻水措施。空鼓与建筑物自身的稳定性直接相关,建议采取原位灌浆加固的技术对空鼓壁画进行修复。建议对地仗脱落处进行补全。

(二)表面清理。清理前,可采用低浓度的丙烯酸乳液水溶液,对画面颜料层的脆弱处进行预加固。清理表面覆盖白灰时,建议使用2A或3A溶液进行软化,再使用修复工具进行机械清理。水泥作为不当修复硬结在变化表面,清理难度较大,建议采用喷砂等物理方法与多层纸浆贴敷等化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清理。涂写多为油漆,建议使用有机溶剂溶解与机械方法进行清理。

(三)修复。建议采用水硬石灰浆对壁画表面的缺失部分进行填补,填补后应保持表面光滑,以便下一步的美学修复。建议清理划痕表面并补平。可使用可逆的水彩颜料对修补处进行协色处理,协色处颜色需比周边画面颜色略浅,达到远看浑然一体、近看能够区分的效果。

五、结语

石岛天后宫所发现的古代壁画具有较高的价值,但其保存状况较差,建议在壁画病害调查与研究的基础上,实施保护修复。同时,建议在保护修复的干预之后对壁画保存环境进行监测与控制,开展壁画预防性保护工作。

(作者单位:秦始皇帝陵博物院)

参考文献

⑴周悦让等纂光绪《增修登州府志》(三函二十四册,光绪七年刻本)卷十一;

⑵侯鲜婷、李立、刘成,山东济南华阳宫三皇殿壁画病害调查及修复研究[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4(04):109-111。

猜你喜欢

划痕壁画表面
三观壁画
太阳表面平静吗
“反美”壁画
冰上芭蕾等
“飞蛾”修复壁画忙
汽车划痕擦擦就掉神奇抹布一品一码美国原装进口谁做谁赚
汽车划痕擦擦就掉神奇抹布一品一码美国原装进口谁做谁赚
表面与背后
3.《黑洞表面》(英/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