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公共艺术与数字化重构

2020-11-09罗伟安钱丹骆浩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20年8期
关键词:公共艺术重构数字化

罗伟安 钱丹 骆浩

摘 要:数字时代降临,数字技术在各种艺术门类中悄然渗透,公共艺术也不例外。公共性是公共艺术的首要特征,而由公共性引发的开放性意味着公共艺术总是以更加积极的态度面对创新与发展,数字化本身的科技性和互动性与现代公共艺术的特质有了完美的契合点,带来了更好更新的艺术体验,这种新的体验意味着在公共艺术中发生了艺术与审美的重构。以创新为旗帜,以技术为工具,以进化为目标,现代社会公共艺术的数字化新面貌将充分拓展公共艺术的表现力和可能性。基于公共艺术的交互性和前瞻性等特征,其数字化重构的变革是其他艺术门类不断演化创新的排头兵。

关键词:公共艺术;数字化;重构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数字化语境中城市公共艺术的表现与空间展示创新研究”(2018SJA0510)研究成果。

数字技术改变了公共艺术的传统表现方式、表现空间和表现路径,但是在琳琅满目的数字公共艺术作品面前,在夺人眼球的新媒体、虚拟现实、声光电刺激之余,我们也会思考其背后深层次的内涵,那就是,既然改变已然发生,那么这种改变到底意味着什么?数字化对公共艺术的影响是一种全方位的重构,本文将从审美、交互、技术、材料四个角度阐述公共艺术与数字化重构的表现。

一、数字化公共艺术

数字化公共艺术是指在作品创作和展示的过程中使用数字化技术的公共艺术作品。随着超级互联、数字化浪潮席卷现代社会,科技与艺术的结合渗透城市建设的各个角落,在智能交互、新媒体传播、传感与定位、3D打印、虚拟混合现实等多个新兴领域都有创新的表达,通过数字化技术精确控制诸如水、光、声音乃至气味等,或采用影像、多媒体装置、互动感应装置、虚拟现实等技术手段,从表现形式上充分体现了艺术发展的创新要求。这也说明了城市公共艺术是以城市居民集体审美与需求为指导的特殊艺术作品,因其公共性和开放性等特质,成为数字化艺术表达的急先锋,未来可期。

二、公共艺术与数字化的重构

(一)交互的重构

广义来说传统公共艺术也具有交互性,这种交互往往是隐含的、非确定性的、非主动性的,一般体现在情感和心理层面。交互性并不是传统公共艺术的核心本质,但数字化公共艺术对于交互性的重构是颠覆性的。如意大利那不勒斯大学地铁站公共艺术,不但结合了传统的公共艺术手法,而且还采用了数字化的技术手段,通过变换的抽象影像,让观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来看待周围的世界。随着交互性公共艺术形式与科技的紧密结合,它将逐渐从二维拓展到三维,从平面延伸到立体空间,给乘客提供更大的接触面,实现数字能量的转化。

数字公共艺术中的相当一部分作品侧重交互性的表现,且因为技术手段的多元化,表现交互的形式非常丰富,注重真实的心理和情感交互。例如台北地铁南港线的某一站,艺术家创作了触摸型公共艺术作品——《旋》,其构思来自童年的美好回忆——旋转木马,主体是由玻璃和不锈钢制作而成的皮影戏造型,内部设置了红外线触发装置和马达、发声器等,当观者靠近作品,触发装置,木马就会随着音乐动起来。观者受到视觉和听觉的触动,引发相关的情感回忆,这种触动是由观者主动开启的,但其引导内容是由作品创作者设定的,因此,这种交互体验是自发的,也是主动的。又如意大利那不勒斯大学地铁站的公共艺术,很有趣的是,它将传统公共艺术手法和数字化技术同时呈现,一种传统与现代的穿越感让观者耳目一新。不断变换的抽象影像是用数字化技术呈现的动态视觉效果,这种视觉效果通过地面和墙壁包裹式地环绕观者,沉浸感不言而喻,与此同时静止的抽象雕塑仍然以最传统的方式进行呈现,这种设置绝不仅仅是为了设计元素的呼应,更多的是希望观者在动静之间获得感官刺激,激发心灵和审美的交互共鸣。由上述内容可以发现,数字化公共艺术对于交互的重构,多体现在方式和路径上,其激发受众情感和审美共鸣的核心并没有发生改变。

(二)审美的重构

数字化公共艺术中蕴含的美学范式较之传统范式有所拓展,一方面仍然保留了以形态样式为核心的美学内涵,另一方面极大地拓展了其在社会学、符号学、心理学、视知觉等方面的一系列表现。从普通观众的角度也许不能直观地思考美与科学之间的哲学关系,但是数字化技术对体验感精准的刺激、人的感官和意识更加直观地将这种杂揉了各种知觉和感触的审美倾向与科技融合在一起,受众在不知不觉中将自己更深层次的感知和潜意识对此类公共艺术作品开放。简而言之,数字化技术强烈的刺激性使得受众对美的感知更加直接、全面、开放,这种变化影响着人们欣赏艺术的方式、路径和心理,审美的倾向也会发生剧烈的改变。

2015年,由中国著名雕塑艺术家、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吕品昌创作的互动城市雕塑《鄱湖日出》在江西上饶市创业文化园落成。该雕塑在设计上是一个抽象的椭圆球体,与非常具象的云雾造型类似,造型本身具有当代性。除此之外,雕塑结合数字技术,呈现出美轮美奂的云雾效果,让观者沉浸在如梦似幻的场景之中。作品通过这种包裹式的交互感来引导观者欣赏作品,理解作品的内涵,使雕塑的审美意义超越了旧的语言范式,虚拟与现实的交互、数字化动态的浸染使想象和实际融为一体,拉近了传统审美中知觉与心理反馈的距离。诚然,这种重构不一定是完全正面的,对于传统艺术的发展也具有不确定的影响,但既然数字化的浪潮无可回避,那么更好地适应它或者与之共存,才是公共艺术的创作者们应有的态度。

(三)技術的重构

人类历史中对于艺术的表述总是有意无意地将技术因素放在较为次要的位置。公共艺术是艺术门类中较为特殊的存在,它长期处于艺术与工匠重合的范畴,对于个人艺术创作而言,公共艺术本身往往也是一种工程类项目,它的最终落成常常是由艺术家的设计和工匠们的施工共同完成的。就其本身特质而言,公共艺术是非常重视施工技术的,数字化公共艺术使得施工技术更复杂、门类更丰富。

在传统公共艺术的表现中,艺术家的设计和工匠的施工之间往往是半脱离的状态,尤其在大型公共艺术作品当中。例如传统锻铜浮雕,设计师或艺术家只需要准备符合行业要求的设计稿,锻铜和安装的部分则完全由施工方完成,长期的合作经验使得设计者可以了解什么样的设计符合施工标准,而施工方也完全可以依据图纸和经验完美呈现设计者想要表达的效果。

然而这种情况在数字化公共艺术的产业链构成中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艺术家或者设计者与技术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了,由于目前技术的局限性,作品的设计者不太可能凭借概念设计稿或者创意说明就无缝对接后续的施工,往往设计者或设计团队要完成数字化设计的所有内容,其本身既是创造者又是创作者。对从业人员的技术要求不断提高的同时,所涉及的领域也从传统制造业向科技、媒体、机械等行业不断延伸,行业种类更加丰富,分工也更加明确了。未来,数字化公共艺术产业对于技术的分工要求也会更加集约化、专业化。

(四)材料的重构

材料是艺术造型的实体表达,特别是在雕塑、公共艺术等领域尤为突出。传统的公共艺术在材料选择上也是非常注重开拓与创新的,除了常见的石膏、玻璃钢、金属铸件、各类石材等,生态材料、尼龙丝织、树脂和回收材料等都是创作者们发挥创意的可用之材。随着数字化公共艺术的兴起,传统公共艺术行业的材料清单也在悄然扩充,从这个方面来看,艺术本身永恒的内核无法脱离材料的创新。

值得注意的是,数字化公共艺术中广泛使用的声光电等媒体技术使得过去一些比较小众的材料开始发挥独特的作用。2016年在日本德岛完成的公共艺术作品《靛蓝瀑布》可以算得上比较典型的例子。主体结构由灯光光纤组成,安装在一座桥梁的两侧,夜晚,参数化控制的靛蓝色的灯光如同瀑布一般溅入河水,这一刻,现代工业产品与大自然艺术化地融合在一起,无论是视觉效果还是艺术内涵都令人折服。这种通过数字化控制灯光光效的手法非常广泛地运用于多个著名的现代公共艺术作品,加拿大蒙特利尔的互动性艺术装置Loop、荷兰阿姆斯特丹的海洋生物信息亭都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案例。灯光与光纤在传统公共艺术中往往作为比较小众的装饰材料使用,而在数字化公共艺术不断发展的今天,参数化和电脑控制使得光的表现力有了质的飞跃,从而使得小众的装饰材料一跃成为表现的主题与中心。

另外,数字化使得科技产品或材料本身的特质被开发和拓展。例如香港中文大学建筑学院的竹亭装置设计,看似使用了纯天然材质竹子进行主体创作,似乎没有数字化的痕迹,实际上这个将近四层楼高、覆盖面积约350平方米的大跨度弯曲主导网架结构正是数字化的杰作。竹亭本身的形状独特、复杂,结构性非常强,建造团队研发并结合了精确的参数化设计,充分利用自然材质的弯曲度和强度特点完成了这个设计,将科技与自然效果融合得了无痕迹,相信这是许多艺术家追求的目标。

三、结语

数字技术是手段,也是方法,它可以夺人眼球,亦可以引人深思。虽然在交互方式、审美倾向、技术手段、材料使用上,数字化公共艺术较之传统公共艺术发生了重大的改变,但其公共性和艺术性的核心没有变。艺术家们在技术新时代的浪潮中既要勇于创新,也不能偏离艺术对于人的意义,在重构中前进,在前进中再生。

参考文献:

[1]李剑.数字时代,公共艺术何为:评《艺术与数字重构》[J].创意与设计,2017(5).

[2]刘庆慧.徐州地铁空间环境中的公共艺术应用研究[J].大众文艺,2016(24).

[3]舒悦.交互性地铁公共艺术的设计策略探究[J].包裝工程,2016(12).

[4]王峰,胡军.公共艺术与数字化重构:城市公共艺术的创新研究[J].装饰,2015(9).

[5]尹智欣.后数字时代的公共艺术特征研究:以数码媒介促进入与城市的交互沟通[J].艺术工作,2019(4).

作者单位:

罗伟安,三江学院艺术学院。

钱丹,南京晓庄学院。

骆浩,三江学院艺术学院。

猜你喜欢

公共艺术重构数字化
家纺业亟待数字化赋能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北方大陆 重构未来
数字化制胜
大连滨海路公共艺术的美学探究
论中止行为及其对中止犯的重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