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安慰”行为的中日对比研究

2020-11-09高琳

现代交际 2020年17期
关键词:不良情绪行为

高琳

摘要: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都有感到沮丧和不安的经历。如果在陷入不良情绪时得到适当安慰,便可以缓解情绪并建立起与对方的信赖关系。每种语言中都存在安慰行为,汉语和日语也不例外。在所有文化中,适当的“安慰”表现都可以帮助双方维持更好的关系。但如果是不适当的行为,可能会使对方情绪变得更加消沉,并使得人际关系恶化。因此有必要从缓解他人情感的语言行为出发,从语用论的角度进行分析“安慰”行为。

关键词:不良情绪“安慰”行为 语用论

中图分类号:F2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20)17-0248-03

通过对汉语和日语中的“安慰”行为策略及其特征进行对比研究,我们可以更加清楚地理解汉语和日语之间的共同点和差异,并通过语言的差异进一步分析两种文化的差异,以避免跨文化交际中产生的误解。本研究将列举无论在中国还是日本都常遇到的容易引起人不良情绪的典型情景,具体分析在各种情况下中文和日文中经常出现的“安慰”表现以及“安慰”策略。

一、先行研究

迄今为止,关于“安慰”的研究通常都是根据礼貌理论进行分析的,例如日本的関山(1998)、黒川(2001)以及中国的彭慧(2008)、杨易亦(2011)等。Brown&Levinson(1987)认为人类行为都存在普遍规则,其中之一就是礼貌。在B&L的礼貌理论中,“礼貌”被定义为“一种建立和保持顺畅沟通的语言策略”。根据宇佐美(2002)的说法,B&L的“面子”概念必须理解为“人类的基本需求”。每个人都有存在于社会中的维持自我形象的面子,面子有两个方面:首先是积极面子,这是一种被人们理解和钦佩,或者被喜欢和亲密的愿望。另一个是消极面子,它是不被打扰和强迫,或不愿被阻碍自由的愿望。威胁面子的行为称为FTA(Face Threatening Act)。关于“安慰”行为的使用,既要考虑自己希望拉近与对方距离的积极面子,也要考虑对方不愿被他人打扰的消极面子。因此在考虑到两种面子后进行适当安慰行为则成了有必要讨论的言语行为。FTA的程度体现在说话者(安慰方)和听话者(被安慰方)之间的权利关系(power),说话者和听者之间的心理距离(distance),以及给说话者造成的负担程度(ranking)之和。换句话说,面子侵犯的程度由三个因素决定:“权利关系”“心理距离”和“负担程度”。然而,“安慰”行为与“拒绝”“感谢”等行为不同,权力关系强、心理距离远的人,在不知道发生什么事情的情况下很难有机会知道对方正处在不良情绪中,因此为了收集两国典型的“安慰”表现,此次将固定说话者与听话者之间的“权力关系”和“心理距离”,集中观察“负担程度”这一因素对“安慰”表现有何影响。

什么是安慰呢?在先行研究中,“安慰”与“鼓励”经常被作为同一种行为进行讨论。《现代汉语词典》中,“安慰”的意思是“使心情安适”。“鼓励”的意思是“勉励;激励”。《新明解国语词典》中“安慰”的意思是“通过说安慰语或给予某些东西,让他们暂时忘记由于不幸而引起的悲伤和无法解决的孤独感(焦虑、不满、无聊、疲倦)”。“鼓励”的意思是“通过说一些话而让对方鼓起勇气、继续完成任务”。可见无论在中国还是日本,“安慰”旨在治愈对方的心灵,安抚情绪。而“鼓励”旨在给予对方勇气迈出一步、通过言语让对方有进一步行动。两种行为在发话语言目的上有着不可否认的差距。本文中与先行研究中模糊地处理不同,将主要针对“安慰”行為进行分析。

“安慰”行为是通过各种“安慰”表现来实现的,而“安慰”表现的使用则受“安慰”策略的影响。“安慰”表现的差异是由于“安慰”策略的差异,因此在本研究中,我们将同时考虑“安慰”表现和“安慰”策略。本文使用的“安慰”策略主要基于田中(2012)的研究结果来比较日本社会和中国社会中广泛使用的“安慰”表现。田中(2012)从语义方面将“安慰”策略分为8部分,并阐明了每种策略的“安慰”表现。具体分为:“1.否认对方的认知”“2.表达对对方的关心”“3.肯定对方”“4.提出有助于解决问题的事物”“5.指出解决办法”“6.提出不同的视点”“7.表明问题的不可避免”和“8.分散对方的注意力”。但很多时候,情绪低落者倾诉时并非是需要对方的安慰语言,有时只是倾听保持沉默可能更能安抚情绪,因此此次新加入“沉默”这一安慰策略来进行分析。

二、研究方法

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收集的数据虽然与自然状态下收集到的数据有所不同,但优点是在短时间内,能够得到大量有效的两国母语者使用的典型“安慰”表现。并且调查问卷的形式在社会言语学中常常作为有效的调查手段被使用。因此此次进行问卷调查,以便在相对短的时间内得到可以分析的数据。

本次的调查对象是未学过中文的日语母语者以及未学过日语的汉语母语者各14名。日语母语者是日本神户大学的在校大学生,汉语母语者是中国哈尔滨师范大学的在校大学生。年龄、生活的地区以及男女性别差都可能会影响调查结果,此次调查在不考虑这些因素的情况下进行数据分析。前文也已提到,调查问卷中固定说话者与听话者之间的“权力关系”为朋友,“心理距离”为亲近,因此说话人与听话人的关系定为好友。并根据“负担程度”的不同,设置了中日日常生活中都容易遇到的四个场景。旨在根据负担程度的不同,比较“安慰”策略的出现频率,以及日语母语者和汉语母语者使用“安慰”表现的特征。

此次准备了中文版和日文版两种内容相同的问卷,对不同母语者进行了问卷调查。在问卷调查中,要求回答者尽量填写自然语言并且没有给出诸如“安慰”或“安慰他人”之类明确的指令。具体的陷入不良情绪的四个场景为:“1、未通过驾照考试”“2、好友很喜爱的宠物因病去世”“3、粗心大意遭遇了交通事故而受伤”和“4、老家发生地震”。正式调查前,预先调查了设置的情景给说话者造成的负担程度。对日语母语者和汉语母语者各5名进行了四段评估,统计了10位被测人评分的平均值。四个场景分别是1.0、2.0、2.6、4.0。另外“安慰”行为并非只通过一句话就能达到说话目的,通常是连续的言语行为,因此要求参与者回答在好友处于不良情绪时,根据言语行为发生的顺序,尽量填写3个行为动作以及具体语言内容。

三、四个场景中的“安慰”行为

1.未通过驾照考试

汉语母语者:使用“指出解决办法”策略的人超过30%,其次有20%的人使用的是“提出有助于解决问题的事物”策略。经常出现的“安慰”行为有“教他驾驶的技巧”“带他去吃饭”“跟他一起玩赛车游戏”等。都反映了说话者希望通过实际行为而为对方解决问题或者分散对方注意力的愿望。所有的回答者都进行了“安慰”行为,没有人选择沉默。

日语母语者:与CC相同,使用“指出解决办法”策略的人最多占20%以上,其次有15%的人使用“提出有助于解决问题的事物”策略。其中使用最多的“安慰”表现是“大丈夫だよ、次は受かると思う”(没事的,下次肯定能过),“またチャンスがあるから”(下次还有机会)等,通过表达对未来的希望来安抚对方情绪。另外有5%的人使用了“沉默”策略。

2.好友很喜爱的宠物因病去世

汉语母语者:使用“指出解决办法”策略的人占大多数,有超过70%的人回答为“再买一只送给他”“劝他再买一只”等。另外选择使用“分散对方的注意力”策略的人也远远超过日语母语者,类似“带他出去放松”“分散他的注意力”等。所有的回答者都进行了“安慰”行为,没有人选择沉默。

日语母语者:超过半数的人使用了“表达对对方的关心”的策略,例如“かわいがっていたね”(你当时真的很喜欢它),“辛いですよね”(我知道你很伤心),“かわいかったね”(它真的很可爱)这样表现出同理心的回答。但在所有的回答中并没有诸如“再买一只送给他”“劝他再买一只”之类的答案。与汉语母语者相比,只有极少数日本母语者使用了“指出解决办法”的策略。另一方面,使用“沉默”策略的人远远超过汉语母语者,占15%。

3.粗心大意遭遇了交通事故而受伤

汉语母语者:有40%的人使用了“提出有助于解决问题的事物”策略,30%的人使用了“指出解决办法”策略,都远远超出了日语母语者。例如:“我带你去医院看病吧”“你一定要静养,我给你买吃的,你不要动了”“我给你买药吧”,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来缓解对方的压力。有3%的人选择了“沉默”,表示只是倾听。

日语母语者:使用最多的是向对方表达同情的安慰语,使用“表达对对方的关心”策略的人占60%左右,比如“大丈夫ですか”(你没事吧),“どうやって転んだの”(怎么摔倒了?),“今はどう?”(怎么样了)这样具体关心对方近况的“安慰”表现。其次有20%的人使用了“指出解决办法”策略,但是与汉语母语者具体指出解决方法的行为不同,大部分日语母语者表达了“次回気をつけてね”(下次要小心),“もうすこし注意しないと”(下次要注意)的建议。这反映了日本人与其使用具体的建议或提供可能干涉对方日常生活的行为,不如含蓄地表达担心对方的心情,认为心意的传达可能更能抚慰对方的心情。

4.老家发生地震

汉语母语者:使用最多的是“提出有助于解决问题的事物”策略,占35%,其中“我们捐钱吧”“有什么需要帮忙的尽管说”这样愿意提供具体帮助的回答占大多数。其次有25%的回答使用了“表达对对方的关心”策略,具体表达了担心对方的心情,例如“政府有补助吗?”“老家有没有人受伤?”“要不要回老家去看看?”这样的安慰语。另外有10%的人选择了沉默。

日语母语者:只表达出同情的“安慰”表现占40%,例如“大変ですね”(太不容易了),“辛いですね”(很痛苦吧)。其次有30%的人选择了“沉默”,表达了不想过多干涉的想法。与汉语母语者不同,几乎没有类似捐款的具体提供帮助的回答,只有“もし何かお力になれることがあれば、言ってね”(有什么需要帮助的话,请告诉我)这样的安慰语来反映自己支持对方的心情。

四、中日安慰表现的特征

在此次问卷调查中,通过对四个中日都可能遇到的场景下中日母语者“安慰”行为的现状分析,总结出了中日“安慰”表现的使用倾向。虽然不能涵盖所有情况下中日母语者的使用情况,但可以了解典型的差异,并由此分析隐藏在语言背后的国民性。

1.汉语安慰表现

在四个需要安慰的情景中,不论负担的大小,使用最多的便是“指出解决办法”的策略,并且随着负担的增大,“提出有助于解决问题的事物”策略更受青睐。可以说汉语母语者在安慰好友时,更希望通过表示自己的支援以及自己可以提供实际的帮助来安抚对方的情绪,降低孤独感。越是严重的事情,越是希望将自己想要协力的情绪传达给另一方,希望为对方排忧解难。因此,使用“沉默”策略的人也远远比日语母语者要少。对此现象,采访了几位汉语母语者,他们认为如果听说了好友的痛苦,而自己却保持沉默的话,将无法传达自己对朋友的关心,并且失落者听不到想听的安慰语,反而可能造成失礼的印象。只有实际提供帮助才能让朋友感到温暖,这也反映了汉语为母语者,试图通过实际行动给对方提供帮助来保持与听者的良好关系,并缩短与听者的“心理距离”。

2.日语安慰表现

随着给说话者造成的负担增大,日语母语者比汉语母语者更喜欢使用默默聆听的“沉默”策略。当对方感到非常难过时,无论使用什么语言也许都无法平息对方的心情,但通过倾听对方,也许就能比言语更能有效安慰对方。另一方面,当事件严重程度不大时,仅仅默默倾听避而不谈的话,可能反而造成情绪低落的人更强烈的失落感,而变成失礼的行为。同样,随着负担度的增强,日语母语者更喜欢使用同情、共感这样的含蓄表现。在不具体了解事件的情况下就分析事件急于提供帮助,反而会引起对方的反感,不如表达自己想要关心对方的心情反而更能舒缓对方的压力。例如情景2的“好友很喜爱的宠物因病去世”中,许多人选择用共感、同情的安慰语来安慰对方,像中文中经常出现的“再给他买一只”等的表现几乎没有。针对此现象,特意访问了几位日语母语者,他们普遍认为再买另一个并不是根本的解决方案。这是因为已经去世的宠物是没有其他宠物可以代替的,它们被看作珍贵唯一的个体,给自己带来的回忆不是那么容易可以抹除的,即使有新宠物出现,它也会被认为是不同的个体。因此,用新的宠物来代替已经去世的宠物,反而会造成失礼的印象。可以说比起给出具体建议,日语母语者更常传达想要安慰对方的心情。

五、结语

通过问卷调查,我们具体分析了在需要安慰的典型情况下,汉语母语者和日语母语者使用“安慰”表现和“安慰”策略的特征。通过“安慰”表现的研究,可以再次确认表示关心的心情,以及沉默倾听是日本社会交际中的一种潜在规则。汉语母语者很少使用“沉默”策略,随着负担的越大,向朋友使用“指出解决办法”“提出有助于解决问题的事物”的人数却在增加。在跨文化交际中,由于语言使用的差异以及文化的不同而造成的误解比比皆是。仅仅从文法上学习语言并不足够,教材中应该提供实际场景,探讨真正让对方舒适的交流方式。

参考文献:

[1]宇佐美まゆみ.ポライトネス理論の展開-B&Lのポライトネス理論「フェイス」 という概念と「フェイス侵害度見積もりの公式」[J].言語,2002,31(4):96-101.

[2]黒川直美.日本語における「勵まし」の特徴と問題点[J].横浜言語と人間研究会,2001(5).

[3]関山健治.日本語の『慰め·激励』表現に見られるPoliteness Strategy-話者の性別と社会変数による影響[J].白馬夏季言語学会論文集,1998(9):11-17.

[4]田中妙子.ドラマのシナリオに見られる「慰め発話」の諸相[J]日本語と日本語教育,2012(40):49-67.

责任编辑:张蕊

猜你喜欢

不良情绪行为
浅谈小班幼儿不良情绪成因及对策
南京市励志学校篮球队运动员赛场不良情绪的成因及情绪控制的训练方法分析
立足本校实际,关爱特殊家庭学生
人性化护理模式对胃癌手术患者围手术期不良情绪的影响效果及临床应用价值
结构式心理护理对鼻出血患者疗效及不良情绪的影响
“低头族”大学生的心理行为研究
社区老年人跌倒认知和行为调查与分析
儿童玩具设计要素
反腐败从正人心开始
年轻教师课堂不良情绪与自我调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