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发挥外籍人士作用 讲好中国抗疫故事

2020-11-09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

对外传播 2020年10期
关键词:外籍人士共情南京

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

2020年4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上特别强调,认清当前形势,做好较长时间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思想准备和工作准备。他指出,“要坚持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中加快推进生产生活秩序全面恢复”。①当前,在党和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新冠肺炎疫情在国内已得到了较好控制,但疫情扩散不分国界,全球疫情仍在蔓延。疫情防控常态化意味着防疫抗疫将是一场持久战。

针对疫情防控常态化给对外传播带来的新困境,南京充分发挥在宁外籍人士作用,以共情传播理论为基础,通过他们讲述亲身经历和切实感受,向国际社会打开了一扇讲好中国抗疫故事、展示中国抗疫成效的重要窗口。

一、疫情防控常态化:中国城市对外传播新困境

突如其来的疫情以及疫情防控的常态化,对包括南京在内的中国城市对外传播工作提出了一个全新命题,也带来了不小挑战。

1.对外传播的物理空间渠道形成障碍。从全球范围来看,疫情并未彻底得到控制,极大挤压了线下对外交流与合作的空间,导致以往对外传播中占有重要地位的物理空间渠道不畅,面对面传播机会减少,工作难度加大。在这一常态化工作状态中,如何更加有效调动本土对外传播力量、提升传播效果,将是下一阶段值得思考和探索的重点内容和方向。

2.国外主流媒体对中国抗疫新闻报道存在偏差。早在几个月前,中国各大城市已经进入全面复工复产状态,但部分国外主流媒体受意识形态影响,固守观念偏见,涉华报道往往意识形态先行,再加上空间交流的障碍,对中国及中国城市的抗疫举措、成效缺乏准确了解和及时报道,报道内容与真实情况存在一定偏差,甚至被错误解读与传播。

3.美西方部分政客和媒體刻意污名化中国。疫情暴发以来,各种污名化中国的言论层出不穷。疫情初期更是将新冠病毒与中国及有关城市刻意关联,甚至称其为“中国病毒”“武汉病毒”。美国广播公司(ABC)、《纽约时报》、英国广播公司(BBC)等西方媒体,由于在报道中将亚裔群体与新冠病毒不当关联,致使当地亚裔群体遭遇严重排外情绪,屡屡受到种族歧视的骚扰与攻击。当前,国际舆论场中涉华言论依然杂音不断,美西方部分政客仍然处心积虑妄图抹黑中国的抗疫举措及成就,抹杀中国对全球疫情防控作出的巨大贡献。

二、在宁外籍人士:讲好中国抗疫故事的亲历者

疫情发生以来,南京借助在宁外籍人士力量,通过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对外展示南京防疫抗疫举措和成效,展现城市现代化管理成果,助力塑造与传播南京和平、包容的国际形象。

日本导演竹内亮拍摄的短片《南京抗疫现场》,讲述了南京连续多日零感染背后的故事。短片以外国人视角进行无台本拍摄,以丰富扎实的细节在日本国内引发了极大关注。竹内亮还在日本TBS电视台官方网站发表多篇文章,并受邀参加日本放送协会(NHK)的广播节目,多渠道介绍中国疫情防控的各项举措。3月初,《南京抗疫现场》日语版登上了雅虎首页,点击量迅速突破千万人次,并在朝日、TBS、富士等日本各大电视台反复播放,引起较大国际反响。

“南京女婿”英国人贺福(Frank Hossack)运营着多个外文网站和社交媒体账号。疫情期间,贺福协助翻译、撰写、发布各项防疫通告、防控知识文章100多篇。其中,他把央视播出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护措施线路图”翻译成英文版,在海外网站和社交媒体受到了广泛关注。他创作的英文加油口号“We will win together”成为网红公益广告。

在宁巴基斯坦留学生李卡在网上举办多场研讨会,讲述他在南京的所见所闻,向他家乡的民众介绍南京防疫抗疫经验,驳斥海外社交媒体发布的涉华虚假新闻。

由于这些外籍人士亲身经历了中国疫情防控的各个阶段,他们的对外发声更能得到其母国等国际民众的重视和信服。借助“外嘴”发声,充分发挥在宁外籍人士客观展示和传播中国抗疫实情的积极作用,对今后一段时期中国外宣工作有一定借鉴价值,也为未来国际合作传播的模式提供了更多可能。

三、共情传播:在宁外籍人士的传播经验与特点

“共情”(empathy)意指“同理心”,主要是指个体准确理解他人情感,并在特定情境下作出准确情感反应的一种能力。只有建立在共情基础上的传播话语及话语方式,才能被更多民众所理解和接受。②

1.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深刻内涵为传播主旨

面对疫情,中国同世界卫生组织和相关国家加强密切联系开展抗疫合作,主动与国际社会沟通疫情、分享防控信息及抗疫经验,并向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提供力所能及的物资、人员和技术援助。5月18日,习近平主席在第73届世界卫生大会视频会议开幕式致辞中指出,中国始终秉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既对本国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负责,也对全球公共卫生事业尽责。习近平主席站在守护全人类生命安全的高度,呼吁国际社会团结合作,坚持多边主义、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③

南京在防疫抗疫过程中,通过关心、帮助在宁外籍人士,用实际行动践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与深刻内涵。同时,借助这一群体独特的传播优势,辅以更加生动的传播载体,推动国际社会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认同和接受。如前文所述英国人贺福为抗击疫情专门创作的英文口号“We will win together”,在南京河西金鹰的巨型大屏上以可视化技术展示后,引发不小轰动,生动阐释了同舟共济、荣辱与共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深刻内涵。

2.以国际人道主义为共情基础

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各国应当协同行动,共同抗击疫情。借助外籍人士的沟通桥梁作用,充分发挥国际人道主义的共情基础,是南京疫情防控经验得到及时、有效传播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宁外籍人士通过相关纪录片、网站、海外社交媒体对南京疫情防控情况进行介绍,向国际传递出中国所坚守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和国际人道主义精神,而这恰是跨越文化鸿沟、实现价值共识的共情基础。

正如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在联合国“新冠肺炎疫情全球人道主义应对计划”启动仪式上所呼吁的:“我们必须帮助那些极度脆弱的人——数以百万计最没有能力保护自己的人。”④在宁外籍人士创作和发布的防疫短片、报道等,都是从国际人道主义出发的真实表达。竹内亮在接受采访时说,他拍摄纪录片的初心是因为看到自己的家乡日本,很多人完全没有防控意识,希望通过拍这部纪录片,让更多日本人和其他国家民众重视新冠肺炎的严重传染性,也希望通过共享南京疫情防控工作的经验和做法帮助他们抗击疫情、渡过难关。

3.坚持中立客观的传播立场

冷战结束后,随着全球化不断深化,作为全球性问题解决方案之一的世界主义伦理观日益受到关注。⑤世界主义相对于20世纪的民族主义而言,主张更多元的全球包容性。在世界主义看来,所有人都有责任改善并丰富人类的总体人性,人类是一个种群意义上的整体,是一种原子式的构成,其中的个体皆为世界公民,他们从属于精神与伦理共同体。⑥

世界主义与民族主义就像一枚硬币的两个面。全球各民族自立于世界之林,一方面彼此独立,另一方面又息息相关。在突如其来的疫情之下,在宁外籍人士主动发声,体现了“四海之内皆兄弟”的朴素情感。他们向外传播中国防疫抗疫经验时,立足世界主义的传播立场,能够更好地消除他者化成见。相对于传统民族主义的传播话语,更易于被不同民族、不同种族民众所接受。

目前,南京正在进一步策划开展面向国际友好城市的线上新冠肺炎诊疗服务,并通过友城渠道向疫情仍在蔓延的国家分享经验。在这个过程中,在宁外籍人士是非常重要的意见领袖和连接纽带。

四、挑战和机遇:共情传播共同讲好中国抗疫故事

在当前复杂国际舆论形势下,更需要进一步团结外籍人士以共情传播为基础,扩大合作传播,讲好中国抗疫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1.着力回击污名化中国言论

疫情不分国界。新冠肺炎疫情已成为需要全人类紧密团结、共同战胜的全球性疫情。外籍人士的积极发声是对部分美西方政客和媒体污名化中国的有力回击。例如,竹内亮的纪录片让世界看到了南京防疫抗疫的有效举措,并通过具体可感的细节拍摄,得到了更多国际民众的理解和认可。竹内亮拍摄团队在武汉疫情得到控制后,专赴武汉拍摄纪录片《好久不见,武汉》,再一次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网络播放量超过2500万人次。

疫情期间,巴基斯坦留学生李卡组织团队多名志愿者前往疫情防控点支援社区抗疫,协助完成体温测量、人员登记、语言服务等工作。李卡还积极利用海外社交媒体传播中国抗疫实况,呼吁国外网友正确看待中国所付出的努力和牺牲。2月27日,他在脸书上举办了一场网络研讨会,讲述在南京亲历的所见所闻,有力揭露和驳斥了污名化中国的言论和不实报道。

2.积极消除文化认知偏差

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远距离传播可能造成更大的文化认知偏差。针对这一情况,南京市政府及有关部门尽可能多地為在宁外籍人士提供文化融入机会,并提供必要帮助,使他们所呈现的传播内容既能兼顾本国文化特点,又能客观反映中国的实际情况,尽量减少因文化认知偏差带来的传播障碍。

文化认知偏差还有可能加深对中国社会的刻板印象。这更需要通过鼓励和推动更多外籍人士发声,从情感认同层面进行共情传播,借“嘴”说话,向国际社会释放更多诚意与善意。这一工作离不开各级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例如,江苏省委常委、南京市委书记、市委应对疫情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张敬华在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之时,主动与在宁外籍人士会面,向外籍友人表达充分的关心和尊重,为未来合作传播建立了更多情感连接,奠定了更加牢固的共情基础。

3.丰富在华外籍人士发声渠道

随着中国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平台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在华外籍人士融入并适应中国的网络生活。竹内亮接受采访时表示,中国的短视频平台对日本受众有着非常大的吸引力。但从中国社交媒体海外发展情况来看,不管是受众数量还是传播效果,都还存在着较大提升和创新的空间。

因此,应积极拓展在华外籍人士的发声渠道,创造更多机会和场景,为其内容制作、作品发布提供更多技术条件。同时,还要充分利用海外社交媒体账号,创新传播内容和发布形式,通过有效引导,将国内新媒体平台的优质内容,通过外籍人士的“翻译”和再加工,借助他们的海外传播渠道发布出去,进一步拓宽海外传播的覆盖面,提升影响力和好感度。

4.引导和培养在华外籍留学生主动发声

在华外籍留学生是近年来中国对外发声的一个重要群体。吸纳和发展更多热爱中国文化、认同中国文化核心价值观的在华外籍留学生参与对外传播,能够有效壮大中国外宣工作的队伍和力量。可以联合各大高校、社会团体及机构,组织高品质、有吸引力和感召力的交流活动,提供更多了解中国、介绍中国、传播中国的机会和路径,增强他们对中国文化、社会以及百姓生活的了解和认可,培养更多在华外籍留学生成为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海外意见领袖。

小结

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更要充分发挥在华外籍人士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借助外籍友人声音,有效减少和消除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偏见、成见,从而促进中国与全球更好地联合抗疫。病毒不分意识形态,不分国体、政体,疫情使全人类命运休戚与共,地球上任何国家和地区都无法独善其身。面对疫情,人类只有齐心协力,同舟共济,才能共同战胜疫情,取得最终胜利。

「注释」

①习近平:《坚持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中加快推进生产生活秩序全面恢复》,新华网,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leaders/2020-04/08/c_1125829634. htm,2020年4月9日。

②唐润华:《用共情传播促进民心相通》,《新闻与写作》2019年第7期。

③习近平:《人民至上,习近平擘画共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央广网,http:// news.cnr.cn/native/gd/20200609/t20200609_525121366.shtml,2020年6月9日。

④《共同维护各国人民健康福祉——从全球抗疫看国际人道主义精神》,新华网,http://www.xinhuanet.com/world/2020-04/23/c_1125893676.htm,2020年4月22日。

⑤李建华、张永义:《世界主义伦理观的国际政治困境》,《中国社会科学》2012年第5期。

⑥李建华、张永义:《论世界主义伦理观的核心命题》,《哲学动态》2010年第5期。

猜你喜欢

外籍人士共情南京
共情疲劳
发现高潜人才:共情与谦卑
南京大闯关
人们为什么不想感同身受
义乌:举行外籍人士旁听人员座谈会
南京博物馆18件“镇院之宝”
不科学的安慰会伤人
巴拿马将取消伪造资料者的居留和工作权
在渝外籍人士城市融入现状及对策研究
南京:诚实书店开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