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国际舞台上阐述中国立场

2020-11-09王文

对外传播 2020年10期
关键词:联合国大会议题抗疫

王文

今年以来,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世界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加速推动了国际格局的演进,并给人类未来增添了许多新的不确定因素。与此同时,单边主义破坏现行国际秩序,霸凌行径挑战国际关系准则,世界和平稳定面临现实威胁和挑战。改革完善全球治理体系,是国际社会必须解答的一道时代课题。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及联合国常任理事国,在国际事务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国际社会和海外舆论对多边舞台上的中国声音、中国方案、中国立场一直保持高度关注。

对中国新闻对外报道实践者来说,精准地阐明中国在全球抗疫合作、多边主义、气候变化等问题上的主张,将这些宏大主题与人们的生活联系起来并用海外受众读得懂的方式介绍中国经验,彰显中国的大国担当,是做好对外报道工作的应有之义。本文通过对中外媒体围绕联合国大会第75届会议及其主要议题相关报道的比较分析,探讨如何在国际会议及重大国际议题的新闻采写中强调中国立场,回应海外读者关切,切实有效做好国际舆论引导。

找准当下新闻热点 回应海外舆论关切

在国际会议及其相关议题的报道实践中,编辑记者首先要锻炼的能力是如何找到“硬新闻”。以每年一度的联合国大会为例,一般性辩论上各国领导人每人发言15分钟表达自身关心和关切的问题,阐明立场和观点,发出呼吁和倡议,话题从人权、反恐、气候变化到经贸合作等不一而足。乍一看每个议题都很宏大,每句表态都很重要,但如果逐一报道,就成了全文刊印,没有重点也无法突出新闻性。而许多看上去让人眼前一亮的表述可能早已是老生常谈或者旧瓶装新酒,对其加以报道则有“炒冷饭”的嫌疑。因而报道联合国大会的首要准备工作就是大量阅读此前数届联合国大会的相关报道,总结整理当下国际舆论最关心的话题,分析会议上有可能出现的进展。只有如此,才能在报道过程中及时找准新闻点。

具体到联合国大会上中国新闻对外报道,首先要考虑的是回应海外舆论的关切。

当前,持续蔓延的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给世界经济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由于有效控制住了境内疫情且经济较快恢复,中国可以分享的经验,将继续为全球抗疫做出什么样的贡献,以及后疫情时代经济发展的方向,是海外受众关注的热点之一。据此,新华社对外部播发英文稿件《核心聚焦:中国承诺为全球抗疫合作作出积极贡献》,阐明中国将继续同各国分享抗疫经验和诊疗技术,向有需要的国家提供支持和帮助,确保全球抗疫物资供应链稳定,并积极参与病毒溯源和传播途径全球科学研究。同时指出中国已有多支疫苗进入三期临床试验,研发完成并投入使用后将作为全球公共产品优先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此外,我们还播发了英文稿件讲述中国呼吁各国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历史性机遇,推动疫情后世界经济“绿色复苏”。

疫情之下,保护主义、单边主义、霸凌主义上升势头在一些经济体有增无减,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中国一直坚持多边主义,强调建设全球伙伴关系,走“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倡导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在联合国大会这个多边舞台上中国会如何坚持自己的立场,如何呼吁国际社会携手奋进、共度难关也是海外关注的焦点。新华社对外部播发包括《习近平阐述后疫情时代联合国的作用,反对单边主义和“世界老大”》等系列英文稿件,强调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走的是和平发展、开放发展、合作发展、共同发展的道路。中国永远不称霸,不扩张,不谋求势力范围,无意跟任何国家打冷战热战,坚持以对话弥合分歧,以谈判化解争端。呼吁各国秉持开放包容理念,坚定不移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维护以世界贸易组织为基石的多边贸易体制,旗帜鲜明反对单边主义、保护主义,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上述稿件均被境外媒体广泛引用,单篇采用均超过百家。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作何承诺以及如何携手应对气候变化挑战也是联合国大会重要看点。中国将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可谓是大会一般性辩论上最重大的新闻。新华社第一时间播发了各语种的文字及社交媒体报道。许多境外主流媒体紧跟着对此进行报道和解读。法新社在《中国设定2060年“碳中和”目标》这一报道中称专家们对中国的承诺大加赞赏,认为这是为平淡的《巴黎协定》注入动力的重要一步。文章援引伦敦帝国理工学院格兰瑟姆研究所气候专家乔埃里·罗杰利称该承诺“出人意料,让人大开眼界”,并表示中国的声明是一个决定性的时刻,它重建了全球气候行动的雄心。美联社则在《作为全球最大碳排放国 中国计划到2060年实现“碳中和”》援引麻省理工大学教授的估计称,如果中国到2060年实现“碳中和”,预计将阻止全球变暖降低0.2至0.4摄氏度。

以小见大 讲好中国的发展故事

做好重大国际议题的对外报道工作,首先要对该议题的内涵、外延和背景有深刻的理解,并对中国立場和主张有透彻的认识,这样才能准确报道“硬新闻”。其次则要坚持国际视野,用海外受众能够接受的方式以小切口讲述中国的发展故事,做好“软新闻”的报道,这样才能有效引导国际舆论,消除海外对中国发展中可能遇到的问题的担忧。

比如,梳理近期海外媒体对于中国应对气候变化挑战的报道,笔者发现舆论的普遍担忧是承诺不代表行动,2060年达到“碳中和”意味着剧烈的社会转型,没有详细步骤恐难实现。

例如,《纽约时报》在一篇题为《关于中国“碳中和”承诺,你应该知道的四件事》中指出,与其他60多个承诺在2050年实现“碳中和”的国家相比,中国的碳排放体量巨大,要实现承诺意味着中国需要扭转近来的排放趋势,并且改变14亿人口吃饭、生产食物、消耗能源和上下班的方式。路透社在一篇题为《中国2060年“碳中和”目标需耗资5万亿美元》的报道中援引伍德·麦肯兹咨询公司研究人员的话说,要实现这一目标,中国的煤电装机容量需要减少至2019年的一半,天然气装机容量必须保持在2019年的水准。文章还说,这一承诺最具挑战性的部分不是加大投资或增加可再生能源产能,而是随之而来的社会转型,比如煤电产能减半将导致煤矿工作岗位减少,影响到依赖煤矿获得收入和创造就业机会的省份。同类的新闻分析和解读忽略了中国当下正在推行的清洁能源的推广和生活方式的改变。

新华社对外部近日播发了《联合国助力中国与多个发展中国家共享可再生能源应用红利》一文,讲述兰州市榆中县的甘肃自然能源研究所如何自上世纪80年代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支持与帮助下建立了占地8万多平方米的太阳能采暖与降温技术试验示范基地,如何在30多年间进行产品开发、技术输出和培训,在可再生能源领域辐射周边地区,并持续开展国际合作与技术分享。文章提到,2017年以来研究所示范推广的2000盏太阳能一体化路灯能减少0.22万吨二氧化碳排放量,节省电费44万元。这篇稿件是小切口大主题的经典范例,以中国西北的太阳能路灯开头,阐述中国地方政府、科研人员和普通民众在国内外推广可再生能源方面做出的努力和收到的回报,同时指出推进清洁能源发展和低碳排放离不开国际合作。

国际会议和重大国际议题的报道难度在于它们通常涉及多个国家和地区,包含多种立场,关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多个维度,因此其特别考验记者编辑的逻辑思维和话题把控能力。随着中国全方位地参与国际事务和承担大国责任,中国新闻对外报道工作者未来无疑需要对国际事件、世界大势和人类命题进行更多的报道。这就要求我们练好基本功,用国际化、故事化、富有人情味的表达方式讲好中国故事,为世界提供中国视角,让全球准确理解中国在有关问题上的立场主张。

猜你喜欢

联合国大会议题抗疫
“画”说抗疫
探究基于核心素养的议题式美术教育
团结抗疫
让政治议题“活”起来
抗疫中的“中国制造”
抗疫作品展
议题中心教学法在思政课教学的实践探索
议题中心教学法在思政课教学的实践探索
论联合国大会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
“最短讲话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