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印度主流媒体对中印关系发展事件节点的报道分析

2020-11-09陈晓娇

对外传播 2020年10期

陈晓娇

一、研究综述

近年来印度主流媒体涉华报道量不断攀升,国内众多学者对印度媒体的研究也随之出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现象。在知网上以“印度媒体”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可以得到200余篇研究文章,主题集中在“中国形象”“一带一路”“媒体发展”和“中印关系”等方面,而聚焦印媒对中印双边外交事件报道的研究文献还较少。在推进中印关系稳定发展的过程中,领导人会晤和战略沟通起到把舵定向的重要作用,是中印关系发展的重要事件节点。近年来,习近平主席和莫迪总理在各种场合下已有过十余次会面,2018年4月武汉举行的中印领导人首次非正式会晤,更是开创了两国领导人交往的新模式。而印媒相关报道直接影响印度民众的对华情感乃至两国关系的深入发展,因此,当前围绕印度主流媒体对于领导人非正式会晤报道开展深入研究显得至关重要。

另外,以往关于印媒的研究多以印度本土英文媒体为研究对象,虽然英文媒体在印度的舆论影响广泛,但是印度本土语言媒体也不可忽视,尤其是使用印度国语印地语开办的媒体。据社交平台分析系统社交烘培师(socialbakers)网站2019年末数据,印度所有媒体脸书主页中,粉丝规模前三名全部为印地语媒体,第一位是“今日电视台(Aaj Tak)”,拥有近2300万的粉丝;第二位是“ABP新闻(ABPNews)”,拥有超1930万粉丝;第三位是《觉醒日报》(Dainik Jagran),拥有超1460万的粉丝。此外,维基百科数据显示,2018年发行量排在前五名的印度报纸中印地语报纸就占了四个。综上所述,研究印度主流媒体如果少了印地语媒体,将是不完整不全面的。本研究以印度英语和印地语主流媒体为研究对象,从宏观着眼,微观着手,探析印度主流媒体在中印关系发展事件节点报道的舆情概貌。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内容分析法和文本分析法为基础,从报道数量、报道政治性强弱、报道倾向、报道主题和报道关键词等五个维度对印度主流媒体关于中印领导人第二次非正式会晤即“金奈会晤”的报道进行分析。使用比较法,对比印度主流媒体和中、美、英、俄国际媒体在此次事件上的报道差异。

(一) 研究对象

强大的新闻通讯社和报业集团、覆盖广泛的广播电视、发展迅速的网络新媒体,以及获得深入应用的社交媒体,构成了印度主流媒体舆论场。其中,印度报业异常发达,据世界地图(worldatlas)网站2018年统计,世界报纸发行量排行前十名中,就有四家印度报纸,即《帕斯卡日报》(Dainik Bhaskar)、《觉醒日报》、《不灭之光报》(Amar Ujala)和《印度时报》(The Times of India)。综合考量印度本土发行量、覆盖面和受欢迎程度,本文重点选取以上四大报纸,以及《印度教徒报》(TheHindu)、《印度斯坦报》(Hindustan)、《印度斯坦时报》(Hindustan Times)和《经济时报》(The Economic Times)等报纸媒体,脸书粉丝数排名前两位的电视台媒体:“今日电视台”和“ABP 新闻”,国家广播媒体“全印广播电台”(All India Radio),共计11家媒体作为分析对象,其中包含五家英文媒体和六家印地语媒体。本文选取的研究媒体受众覆盖广泛,具有主流媒体代表性,体现了研究对象样本的丰富性和全面性。

(二) 报道文章样本选择

本研究基于数据采集的完整性和便利性,在上述11家印度主流媒体的官方网站,以“习莫会”“习近平、莫迪”“金奈”“马哈巴利普拉姆”的英文和印地语为关键词进行搜索,时间跨度为2019年9月1日至11月1日。所得数据进行二次人工筛选,剔除和“金奈会晤”无关的报道,共得到有效报道样本393篇。由于本研究是针对文本内容,故含音视频的报道只采集了其文本内容,不含音视频内容。

(三) 类目建构

本研究主要使用文本内容分析法,主要建构以下几种类目:1.报道政治性强弱:硬新闻、软新闻;2.报道倾向:非常肯定、一般肯定、客观、一般否定、非常否定;3.报道主题:政治/宗教、经济、军事/安全、社会、自然/环境、科技、人文/历史、会晤行程共八类,一篇报道最多分属于三个主题选项。4.报道内容关键词:此项类目内容非预先设定,是在分析过程中,逐渐丰富,便于进行后期统计分析。

三、研究分析和发现

1.报道量分析。数据分析发现英文报纸媒体和电视媒体对“金奈会晤”报道量更大。在393篇报道样本中,八家报纸媒体共计报道284篇,其中,《印度时报》以107篇的报道量遥遥领先于其他主流媒体。《不灭之光报》是所有印地语报纸中报道量最多的,虽不及《印度时报》和《印度教徒报》这样的老牌英文报纸,但其报道量却超过了另外几家印地语报纸的报道总和。从报道语言上来看,英文报纸的报道占比68.7%,印地語报纸的报道占比31.3%。整体来看,“ABP新闻”和“今日电视台”作为电视媒体,在报道量方面丝毫不逊色于其他报纸媒体,纷纷挤进了报道量前五名。

2.报道政治性和倾向总体分析。分析显示,印度媒体对于“金奈会晤”的报道中软新闻和正面报道的占比较高。甘惜分教授主编的1993年版《新闻学大辞典》对“硬新闻”和“软新闻”的解释分别是:硬新闻,指题材较为严肃,着重于思想性、指导性和知识性的政治、经济、科技新闻。软新闻,指那些人情味较浓、写的轻松活泼,易于引起受众感官刺激和阅读视听兴趣的新闻。本研究中政治性强弱的判断标准是整篇报道的侧重点以及是否含有政治表达,如《习莫会:印中古老关系的新维度》,主要介绍了中印两国从古至今的文明交往,没有任何政治观点和政治态度,即归为软新闻。结果显示,在所有报道样本中,软新闻(163篇)占比为41.5%,如此高的软新闻报道比例在以往的重大外交事件报道中实属罕见,充分凸显了非正式会晤的报道特色。首先,非正式会晤较正式会晤气氛相对轻松,形式更灵活,话题也更开放,也就显得更富有人情味。其次,软新闻在此次外交事件报道中发挥了举重若轻的作用,既实现了时政新闻的及时权威发布,又提高了新闻的可读性和吸引力,拉近了与受众的距离,实现了硬题材的软着陆。同时,在393篇报道样本中,肯定和客观态度的文章312篇,总占比达79%。显示印度主流媒体对于“金奈会晤”给予了比较正面积极的报道。

3.报道主题和情感倾向交叉分析。总体来看,印度主流媒体“金奈会晤”报道主要集中在政治/宗教、人文/历史、社会、经济和军事/安全等五类主题,总比重达到93%。

(1)政治/宗教类报道量最大,占比41%。“金奈会晤”属于外交活动,政治类报道比重大毋庸置疑,其正面报道占比61%,如《非正式会晤开拓中印合作新领域》。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全部样本中的22篇非常否定的报道也全部出自“政治/宗教”类主题,其内容主要涉及边界、克什米尔和巴基斯坦等。

(2)人文/历史类报道占比21%,超过经济类报道,在以往印媒涉华报道中甚是少见,且正面报道比例高达92%。此次“金奈会晤”选在历史悠久的马哈巴利普拉姆城举行,无论是泰米尔纳德邦还是马哈巴利普拉姆都和中国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也让“金奈会晤”报道充满了文化气息,代表报道如《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到访的马哈巴利普拉姆与中国有什么联系?》等。

(3)社会类报道占比12%。“金奈会晤”是印度的主场外交,作为东道国的媒体更加关注印度社会的反应。相关报道倾向呈两极化分布,肯定的内容主要是印度为会晤举行做好了充分准备以及印度人民热烈欢迎习近平主席,而客观性内容(略含否定)主要是会晤的举行给当地交通、学校以及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不便。

(4)经济类报道整体上积极肯定了中印两国的经贸发展。如《中国媒体:二十一世纪不能少了印度》的报道中,通篇援引了中国媒体的报道,从经贸投资谈到了未来中印合作,中印友好关系的重要性,甚至用到“没有印度和中国,亚洲无法崛起”这样的高度评价。同时报道也提到中印间的贸易逆差问题,表示中印两国同意建立高级别经贸对话机制来解决贸易相关问题。

(5)军事/安全类报道主要聚焦两国军方合作以及印度对“金奈会晤”所做的安保措施,客观和肯定类报道占了大多数,代表报道如《习近平决定加强军方互信》《习莫会“前所未有的”安全防护》等。

4.“关键词”分析。印度主流媒体“金奈会晤”报道中出现的高频关键词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会晤内容知多少。在印度主流媒体的报道中,“武汉会晤”出现了139次,且对其都是积极肯定的评价,表示“武汉会晤”具有里程碑意义,使中印关系进入了健康、稳定发展的新阶段。“武汉精神”(Wuhan Spirit)和“金奈对接”(Chennai Connect)作为两次“习莫会”的代言词,分别出现了16次和28次,媒体一致表示,“武汉精神”给中印关系带来了新的势头和信任,而“金奈对接”标志着中印关系新时代的开启。“中印合作”共计出现了72次,其中作为代表中印的“龙象”一词也出现了11次。印度媒体援引中方表述,龙象共舞是中国和印度的唯一正确选择,符合两国和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印联手打击恐怖主义”出现47次。据印媒报道,两位领导人认为中印都是恐怖主义的受害者,两国将共同努力打击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呼吁各国加强反恐国际合作。

(2)中印联系古与今。“玄奘”和“周恩来”作为“金奈会晤”举办地和中国历史联系的代表人物分别出现了14次和12次。印度媒体报道称,中国唐代高僧玄奘曾在帕拉瓦王朝时访问过泰米尔纳德邦的甘吉布勒姆。1956年时任中国总理周恩来也曾率团访问过泰米尔纳德邦首府金奈,还到访马哈巴利普拉姆小镇,所到之处受到印度群众的热烈欢迎。时隔60多年,习近平主席的到访再次拉近了这里与中国的距离,中印人文交流将从古代开始不断绵延下去。此外,中国的“福建省”也出现了26次,印媒表示,选择在金奈举行中印领导人第二次非正式会晤,决定的背后是泰米尔纳德邦和中国福建省之间持续几个世纪的贸易和文化联系。福建省的港口城市泉州是中国唯一留有印度寺庙遗存的城市, 见证了两国悠久的贸易往来和文化交往,也见证了泉州金奈的友好渊源。会晤期间,中国福建省和泰米尔纳德邦、泉州市和金奈市建立友好省城关系,为闽印交流合作提供了新机遇。

(3)涉华内容褒和贬。习近平主席是乘坐中国国产“红旗”轿车从金奈前往马哈巴利普拉姆,而不是选择和莫迪总理一样的直升机,“红旗”轿车也因而进入印度媒体的视野,共出现9次,《不灭之光报》甚至在一篇名为《当红旗车撞上美国车,结果让你大吃一惊》的报道中,从技术方面介绍了中国“红旗”轿车的强大。此外有关“华为”和“一带一路”的表述都是“备受争议”,但随后印度政府在2019年12月底批准华为参与该国的5G网络试验,体现了会晤后两国合作的积极变化,另外在中国决定将“孟中印缅”经济走廊排除在“一帶一路”倡议的范围之外后,印度表示并不反对探索其参与的可能性。

四、国际媒体对比分析

无论从地缘政治,国际关系还是历史渊源角度出发,中印间的大事,总会受到美国、俄罗斯、英国等大国的关注。本研究选取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印地语广播、英国广播公司、美联社、路透社、俄罗斯卫星通讯社、“美国之音”等六家国际媒体作为比较对象,主要从报道倾向和报道内容方面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显示,印度媒体关于“金奈会晤”的报道和西方媒体相关报道具有显著差异。印度媒体主要是正面报道,充分肯定“金奈会晤”的重要意义,向民众传达两国关系积极发展的信号。以英美为代表的西方媒体则更多关注中印边界争议,以及香港、西藏和新疆等问题,舆论导向比较消极负面。其中,英国两家媒体的负面报道集中在香港、西藏、新疆问题。美国两家媒体共10篇的报道中,只有一篇肯定的报道,表示“自莫迪和习近平去年在中国举行首次非正式峰会以来,中印关系已经取得了明显进展”,其余几篇都是否定的报道。其中以美联社最为突出,五篇报道全部是否定的,甚至包括三篇非常否定的报道,克什米尔、西藏和中印战争等相关内容所占比重非常大,在“金奈会晤”举行的重要时刻,美联社此举确有挑拨离间之嫌。除了中国媒体,同属金砖国家的俄罗斯媒体卫星通讯社,单个媒体报道量在所有作为比较对象的国际媒体中是最多的,且全部为肯定和客观报道,甚至有一条非常肯定的报道,认为中印两国领导人之间定期的非正式会晤可以大大消除两国现有的信任赤字。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印地语广播,作为中国唯一一家用印地语对印度传播的官方媒体,全部26篇报道都是積极和客观的,从中印关系、中印合作、中印交流等方面阐述了此次会晤的重要意义,表示“中印关系迈入健康稳定发展新阶段,世界和平和人类进步离不开中印合作,加强交流合作,对于两国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比中国和印度媒体的报道,可以发现,中国主流媒体对“金奈会晤”的报道还是以硬新闻为主,主要聚焦会晤召开的意义和成果,而印度媒体的报道中软新闻的比例很大,除了必要的政治内容,在人文历史方面也进行了积极报道。其次,中国主流媒体的报道没有任何负面内容,而印度的一些媒体还是会发出一些负面声音。但针对“金奈会晤”的意义,两国媒体都给予了高度评价,未来进一步加强中印合作已成为双方的一个共识。另外,两国媒体在自己的报道中,几乎都是援引双方外交部或专家学者的言论,消息源上几乎没有西方国家的身影。

五、对印传播工作的思考和建议

印度是南亚最大的国家,也是我国重要的西南邻国。对于作为中国重要的外交对象印度,如何做好对印传播工作将直接影响印度乃至世界对中国的整体印象。本文经过对印度主流媒体关于“金奈会晤”的报道分析,针对对印传播工作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议:

1.提高中印关系稳定发展重要事件节点软新闻报道比重,增强新闻报道的情景化和精准性。以往时政新闻常出现公式化的报道文字加上硬性的价值输出,往往达不到传播效果。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印地语广播脸书主页(CRIHindi)为代表的新媒体已经开始尝试克服模式化新闻思维,逐渐改变时政新闻中的政治语言,使用亲切的对话语言,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找到适合普通民众视角的报道切入点,加大“软新闻”的报道比重,提高报道的人情味和感染力,让时政报道变得更丰富、更生动、更真实。

2.为做好新闻编辑方法改进,就要从加强受众分析和研究,提升精准化传播能力入手。首先,印度民众宗教信仰复杂多样,不同教派的民众在价值判断与信息诉求等方面有着较大的差异。其次,印度地域文化差异大,南北印度无论语言、文化习俗还是政治生态环境都大不相同。针对印度特殊的国情和社会环境,我们必须采取差异化的传播策略,因地制宜提升精准化传播的能力。

3.加强中印主流媒体间的交流与合作。其一,印度媒体对华报道倾向存在差别,但此次分析所涉及的印度媒体中,没有哪一家是全部绝对的负面报道,这点明显区别于西方媒体,应积极地进行印度媒体梳理工作,有针对性地开展媒体间的交流合作。其二,印地语媒体相较英文媒体对华关注度要低,绝大多数从业者从未来过中国,对真实的中国知之甚少。建议为更多印地语媒体从业者提供赴中国学习采访的机会,形成常态化、开放深入的合作交流机制,推动其形成对中国的客观认识。其三,印度主流电视媒体积极报道中印关系发展事件节点,建议探索与印度电视媒体合作的新模式,如开展联合采访、跨国视频连线、节目交流互换、新媒体合作等,让中国媒体成为其报道中国、了解中国的首要消息源,通过合作促进互信。但鉴于中印关系的复杂性,在和印度媒体开展合作时,要讲究合作的方式方法,循序渐进谨慎推进,切不可急功近利,以免给我方带来被动的外交局面。

(本文受国家广播电视总局部级社科研究项目资助,课题编号GD1969)

(版面所限,本文略去作者所加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