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遗保护中的悖论和解决之道

2020-11-09黄丽荣

锋绘 2020年6期
关键词:非遗保护悖论

黄丽荣

摘 要:在当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 存在三种悖论现象。第一种悖论现象, 非遗保护工作的处境是悖论的。一方面要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使其获得生命的延续, 另一方面受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因为外界的强力介入而损伤了其原生性;第二种悖论现象, 保护中主要关注的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稳态”, 而忽视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变异性”, 因此导致文化空间保护中, 原生性的强力维持不是在提升保护对象的质量而是因为保护而使对象本身陷入了困顿;第三种悖论现象, 保护工作中存在大量的短视行为和绩效思想, 让一项长期的工作在短期中完成, 对非遗产业开发和商品营销的不当加入, 导致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加边缘化、濒危化, 甚至丧失了其固有的文化品质和本真性价值, 致使保护成为破坏。而解决这些困惑, 需要从德国、日本和韩国的一些成功经验中学习, 民俗学应该能够帮助我们理解一些问题。

关键词: 悖论;非遗保护;解决之道

1 非遗的保护和体现

在我国大力提倡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今天, 原生性艺术被大家认可成为一个至为重要的环节。一个原生性艺术一旦受到认可, 首先是当地政府会采取一定的保护措施, 并常常借助当代传媒加大传播力度, 以至于在一定时间内那些原始的被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就会经过发掘整理并很快登上多种舞台, 舞台演出和传媒使得乡民原生艺术既获得了宝贵的影像, 也获得了当代的生命力, 最终获得了保护、传播、继承和发展。这无疑对原生性艺术除保护艺术本身外, 更要对承担艺术的传承人进行保护。作为艺术承载的主体在对艺术展示和表现时无疑都带着长期以来该原生性艺术潜移默化对他的精神影响,所以,他本身就带有艺术的灵魂和需要保护的精神内核。我们很难对一个只拥有技巧而没有艺术精神的传承人的表演送去更多的认可。因为,只有形式的表演不会真正打动人心。只要是艺术, 它们都要表达对人类对世界对土地对自己生养的民族的认识, 所有的表演都具有情感。而对情感表达的深度来自表演者自身对文化的理解和体现。

2 非遗的特点和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许多对象都是民俗学研究的对象, 而民俗学的理论告诉我们, 民俗有其两重性, 一是相对稳定性, 一是其历史流变性。我们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中, 往往注重了对遗产本身稳定性的延续和保护,忽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还在不断发生变化, 如果仅仅将遗产项目本身维持一成不变的状态, 也不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所以非遗保护应注意对象的双重属性, 从历史发展的流程看待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不同阶段的传承和变化是相当必要的。

非物质文化遗产往往留存在一些边远的山村或古镇, 这些地方成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比较密集的地区, 我们在保护中要求“原生性”同时注意其“活态流变性”,因此,不能不对其文化空间进行保护。另一个悖论性现象就随即出现:一方面要延续或者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生性, 而保护文化其最终目的是发扬传统的优秀精神文化, 提高人们的素质;另一方面在信息时代和经济大潮冲涌的当下, 古村落和其延续多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会不断追求改变, 并不想维持所谓的“原生性”, 很多的民间传承都有一定的地方性特点。地域社会或其内部的复数社区,可被理解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或民间传承得以滋生、扎根和延续的社会土壤、基本条件和传承母体。

在笔者看来,物质文化遗产或民间传承的“保护”之所以成为一个问题, 主要是因为市场经济、都市化和人口流动等现代社会的基本动向已导致传统社区逐渐解体, 并促使地域社会发生了巨大变迁, 从而使以社区和地域社会为依托的文化传承机制难以维系。中青年大量外流求职打工导致社区节祭无法正常进行, 人口都市化使传统的生活方式迅速发生变异, 现代的声光电娱乐逐步取代传统的娱乐方式, 商业化侵入传统文化领域并导致其日益世俗化等等, 其中以社区的解体或其结构性变迁带来的问题最重要,这是中国目前社会发展的真实写照。

3 解决之道

我们可以利用新的传播媒体形式, 在群众文化工作中做好非遗保护宣传工作,即在群众文化活动开展的过程, 利用新的传播媒体形式进行全面的文化遗产的宣传, 可以实际的提高群众对这一项重要工作的重视程度。这些新的传播方式包括:网络媒体、公交地铁的移动传媒、微信類的手机移动媒体等。在实际工作中, 文化保护部门还可以制作非遗保护工作的宣传短片、动画片, 在网络媒体上进行播放宣传, 利用网络媒体受众面广的特点, 扩大非遗保护工作宣传的受众面, 吸引更多的群众深入的了解非遗保护的重要性。

结束语

对待一项新生事物, 我们的认识常常需要从实践中摸索和总结。如我们所需要保护的口头传承艺术, 如果我们以现在正在抢救或者发现的民歌、歌谣、说唱艺术等作为最原生性的样式, 并以其非遗对象的“本真性”对待,那么我们就可能人为地认定, 那些非遗传统在传播中没有任何变化, 甚至多少年来都维持着所谓的“本真”。真正的“本真”是什么?最初的原生性又是什么?这都大可令人怀疑。因为所有的原初之物都是相对的, 所有的事物都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 列于当代社会具体语境下的非遗, 其原生性或本真性也是相对的。

参考文献

[1]河北日报记者  曹铮  史晓多. 长城脚下话非遗[N]. 河北日报,2020-08-14(009).

[2]何研.基于社会记忆的非遗传承机制研究[J].晋中学院学报,2020,37(04):26-31.

猜你喜欢

非遗保护悖论
罗素悖论
视神经炎的悖论
海岛悖论
真与说谎者悖论
“帽子悖论”
三大战略中的豫文化产业发展与非遗保护研究
家族传承保护“非遗”的职教路径研究
江西非遗保护专项资金审计现状及障碍分析
致力于世界“非遗保护”
浅谈北京玉雕工艺的发展现状及其保护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