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质健康视域下高校体育健康促进研究

2020-11-09鲁海涛叶小超许志良

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体质体育教育

鲁海涛,叶小超,许志良

(厦门海洋职业技术学院,福建 厦门 361000)

体育健康促进即用体育的手段优化人们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它包括体育教育、宣传,体育环境的创设,体育资源的利用,将体育融入人们的生活中,从而促使人们形成健康体育观念和生活方式。2016 年国务院印发的《“健康中国 2030”规划纲要》要求将“健康优先”作为首要原则,特别强调“构建相关学科教学与教育活动相结合、课堂教育与课外实践相结合、经常性宣传教育与集中式宣传教育相结合的健康教育模式”[1]。学生体质健康提升作为高校体育健康促进的目标,是高校体育健康促进的核心,以此为中心延伸出包括健康促进教育、行为组织干预、环境创设等系统性问题。学生体质健康的增进与高校体育健康促进整体工作的提升相辅相成。在学生体质健康提升的基础上,全面的身心健康发展才有切实保障,高校体育健康促进工作才具有真正的价值和意义,反之,忽略对学生体质健康的干预,容易导致高校体育工作开展出现片面性和单一性。

1 高校体育健康促进开展的必要性分析

体育在教育理念中的定位是: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开齐开足体育课,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这对学校体育工作的谋篇布局指明了方向,明确了任务。

1.1 弥补当前高校体育教育中的相对薄弱环节

关于体质健康研究的文章数量在2013年后有较大幅度提升并保持相对稳定(表 1),高校体质健康相关研究约占总体文章数量的六分之一,它们从多方面对学校体育的改革和发展做出了研究和论述。从高校方面的学生体质健康相关研究来看,众多学者主要研究的范围集中在学生体质健康提升方面,从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外部环境创建等方面展开,大致分为以下几个方面:在分析当前体育教学问题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和解决的思路;从学生体质健康大数据的角度来分析问题;以创造体育锻炼外部环境为研究对象,促进学生体质健康的提升;以高校体育健康促进理论为依据,探索高校体质健康促进新路径。

表1 近年来体质健康相关研究统计 (单位:篇)

当前研究的不足之处:1)对高校体育健康促进的构建缺乏实践检验;2)对高校体育健康促进存在的特殊性和可行性未能深入分析;3)往往采用相同的体育健康促进策略,笼统地将大学生同中小学生体育健康促进混淆,忽略大学阶段学生的心理、生理、外部环境的差异。

高校体育健康促进的开展对于提升大学生体质健康具有重要作用,但高校体育健康促进仍是整个学校体育教育相对薄弱的环节,在推进改革过程中仍存在较多问题。构建符合高校特点的体育健康促进体系,通过实践将提升体质健康做为大学生的日常生活方式之一,将对于高校学生的体质健康提升产生积极作用。

1.2 促进学生体质健康提升,完善高校体育职能

高校体育健康促进作为一项系统性工作,包括了硬件设施和教育干预等多方位的促进,对于高校体育工作委员会、体育相关部门、体育协会职能的完善和协同工作具有更高的要求。多部门合作进一步完善学校体育工作制度、学生体育管理办法、各种体育活动措施和方案,最终实现学生各项课内外体育活动的落实。2014年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指出: 将课外体育活动纳入学校教学计划,组织学生每周至少参加三次课外体育锻炼,切实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时间[2]。高校体育课内外各项工作的完善,对于全面提升大学生体质健康具有重要支撑作用并且在对大学生民族精神的造就、健全人格的塑造等方面,尤其是健康生活水平的促进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3]。

1.3 深化体教融合促进大学生健康发展

2020年《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进一步完善和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推动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完善青少年体育赛事体系,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锻炼意志,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体育健康促进的开展,将促进大学生提高身体素质和养成健康生活方式作为学校体育教育的重要内容,把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纳入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学校的考核体系,全面实施各层级的体育健康促进计划。体育应发挥其应有的意义,倡导、动员人人参与,构建体育健康促进体系,为人们形成体育行为习惯,全面提高和改善健康状态提供系统保证[4]。高校加强体育健康促进的实践探索,进一步完善理论构建的实际性和可行性,将为今后高校体育健康促进工作提供可行性的实践案例和经验借鉴,促进校园体育健康促进的健康发展。

2 高校体育健康促进开展现实困境分析

在大健康背景下,人们防病、保健的需求日益加强,体育健康促进成为当今时代人们精神生活的主旋律,通过体育的方式达到疾病预防、保持和增进健康的目的。2014年国务院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充分发挥体育在疾病防治和健康促进方面的积极作用[5]。而当前高校体育健康促进的开展受到支持性环境、政策、人才、资源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并且在高校之间和高校自身内部,由于硬软件差异,内部体育制度的完善不同,体育教育、体育资源等方面的不一致,导致诸多现实困境亟需解决。

2.1 各高校体育健康促进具有现实差异性

高校体育健康促进内容大致为三方面,支持性环境的创建,体育健康教育和体育行为、行为、组织干预。在三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最终实现学生身心健康的良好发展,这是高校校园体育健康促进的理想状态,在体育健康促进三大内容实施的过程中,又会遇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最终出现不同高校之间体育健康促进实施效果的差别化。

在体育健康促进实施内容背后的多方面制约要素,大致归结在资金、人才、师资、政策、制度等方面,即校园体育健康促进实施的保障体系。保障体系是高校体育健康促进的开展的必要条件,也是导致各高校体育健康促进工作差异性的重要因素。高校体育健康促进的实效性,取决于每个高校的师资水平、政策支撑、场地设施等因素的不同,在一所学校内,体育健康促进的各要素存在权重平衡和相互制约的关系(如图1),这决定了这所高校的体育健康促进工作,是以体育文化教育为核心,课外组织锻炼、行为干预为重点,或是以硬件设施保障、校园体育支持性环境创建为主要推动点,还是以政策为导向。

图1 高校体育健康促进目标-内容-保障体系关系图

2.2 学生体质健康工作整体贯彻性待提升

当前高校体质健康工作的统一标准是《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其实施的目的是促进大学生体质健康提升和学生终身体育习惯的养成。《标准》的执行是自上而下、逐级递进的过程,最终由学校体质健康工作小组将最终的测试数据上传至学生体质健康网,由全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数据管理中心进行大数据的分析、研究,进而形成工作的指导。

《标准》自上而下各个主体包括了国家教育部体育卫生艺术司、各省体卫艺教处、学校管理层、体育教师、学生等。各个主体有不同需求和诉求,国家部门主要是为提高全民身体健康素质,实现体育强国的大健康目标;省级各部门的诉求是响应国家号召,完善监督管理职能,保障计划实施;学校诉求为执行完成上级安排,获得政策、资金支持,确保学生测试的准确性,促进学生体质健康提升;体育教师诉求为额外课时量的增加,确保学生测试的安全性、准确性;学生的诉求为学业的顺利完成,身体素质的提高。在高校层面,又细分成学校、各个职能部门、教师、学生之间的利益冲突,如高校没有形成学生体质健康相关工作的明确制度和措施,即达不到标准会有何处理办法,各部门如何通过协调配合,保证校内体质健康测试制度的实施,体育教师额外的课时量能够否保障等。学校相关部门主导,多部门需要协调配合共同完成,才能达到各方面诉求的平衡,最终保障学校体质健康工作的顺利实施,使学生普遍重视,切实加强锻炼提高自身健康。各个利益主体的诉求是否和谐、平衡,将最终影响顶层设计执行过程中的整体贯彻性。

2.3 体育健康教育的科学性和时效性待加强

2.3.1 体育教学缺乏课程思政经验和规范

高校体育健康促进中健康教育的范围,不能局限于课程教育,也应包含了体育第二课堂育人、校园体育文化育人、网络育人等多个方面。当前不论“技术教学”还是“体质教育”,其思想内涵较为单一,没有完全体现出体育的本质功能[6]。体育健康教育应包括体育、心理和社会适应力、价值观等综合性的内容。近年来各学科对于课程思政教育有了更进一步的要求,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形成综合教育理念。

体育教育通常将知识的认知、技能的掌握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统一在课堂教学目标中,通过体育教育激发学生的自我认知、人际交往、团结协作、抗压等多种能力,这也是当前实现体育课程思政的重要途径。目前现实困境在于体育授课中较为缺乏思政教育的规范操作和参考依据,大多数体育教师有课程思政的意识,但往往授课中大部分精力放在学生技能、素质的提升上,而容易忽视思政教育的融入。

2.3.2 体育课程内容难以满足当前大学生身心需求

大学体育课程是大学体育健康教育的核心内容,也是学生系统学习运动技能、提升体育素养的重要平台[7]。体育课程的设置和内容与学生的体育诉求存在不一致[8],众多高校的体育课程项目设置,难以满足当前学生广泛的兴趣爱好多样性的个性需求。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三方面:一是师资和条件的制约,体育教师的缺乏,体育教师队伍的项目局限性,自然会给学生体育选课带来一定的约束和限制,这是短时间内难以解决的问题;其次是场地条件的不充足,使得许多体育项目无法开展,导致学生的选择性减少;三是高校体育授课内容的重复性,即运动基本技术相对中小学的重复,技能的教学和应用较少,且技能运用作为各个体育项目对于基本技术的创造性的应用,与大学生的年龄和思维相匹配。

2.4 体育健康促进支持性环境资源待整合

体育健康促进支持性环境的创建包括硬件设施的完善、校园体育文化的营造、学生个体体育环境的影响(如图2)。各个高校所具有的体育资源各不相同,并且各自具有自身的优势资源,如完善的场地设施条件、校园传统体育赛事活动氛围浓厚,或是学生群体所在社区的良好体育健康促进环境,高校将自身的优势体育资源进行整合并发挥其优势,弥补其他方面的不足,是提升校园整体体育健康促进环境的关键。

当前各高校面临的的问题是支持性环境各个内容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利用,体育支持性环境对学生体质健康的促进作用不是绝对的,但却是必要的。但良好的体育健康促进环境的创建是当前社会和高校一致需要的。体育场地、设施等硬件条件是开展相关体育活动的基础,在此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开展各类体育活动,保障安全有效地提升大学生体质健康。

图2 高校体育健康促进支持性环境创建内容构架图

3 高校开展体育健康促进的可行性路径

以某高校为例,在实际开展的过程中不断完善校园体育健康促进体系框架。主要通过提升体育场地硬件设施,校园体育文化营造,体育健康教育的改革,学生体育行为干预,体质测试的优化实施,师资队伍不断扩大等措施,尽可能全方面覆盖体育健康促进的内容和保障体系(如表2),并以内容、保障体系为依据,对照自身工作,及时发挥自身的优势内容,补齐自身的短板,达到全方位发展。

表2 年度某高校体育健康促进相关工作开展情况

体育健康促进是一个中长期工作,所取得的成效也需要经过几年甚至更久时间的积累来体现,特别是隐性的体育文化内涵的发展。短期的硬性指标如场地设施建造,学生体育活动等行为干预,可以短时间内得到体现。如高校通过对大一新生实施一个学期的健康跑活动干预,全院新生参与人次、完成有效跑步次数、学期人均跑步公里数、共完成有效跑步公里数等干预效果,可以直观显现。

当前高校体育的主要任务是深入研究健康管理理论、干预手段及服务模式与实施路径,探索并确立学生体育健康管理服务体系,形成多角度、全方位保障举措[9]。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对体育健康促进理论框架进行更新和补充,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可行性实施方案。包含以下项目:高校现有体育资源评估;自身特色、优劣势项目分析;拟定体育健康促进实施计划;实施方案调整、优化;体育健康促进成效评估等(如图3)。这也是所有高校进行体育健康促进工作的开展路径。

图3 高校体育健康促进一般性开展流程图

猜你喜欢

体质体育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中医“体质”问答
中医“体质”问答
中医“体质”回答
题解教育『三问』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28天吃出易瘦体质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我们的“体育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