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妊娠早期合并甲状腺功能减退的治疗效果分析

2020-11-09冯桂芝

医药前沿 2020年19期
关键词:减退症胎膜医护人员

冯桂芝

( 云南省楚雄州武定县人民医院妇产科 云南 楚雄 651600)

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的发病率比较高,主要是患者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引起的,对患者的身心健康产生很大影响。针对妊娠女性来讲,由于其机体内部环境发生变化,患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的概率增加,会对妊娠结局产生一定影响。基于此,本文探讨妊娠早期合并甲状腺功能减退早期治疗效果,主要内容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8 年6 月—2019 年10 月收治的84 例妊娠早期合并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患者,随机分成两组。研究组患者年龄24 岁~39 岁,均龄(30.24±1.87)岁,经产妇共有15 例,初产妇为27 例。常规组患者年龄23 岁~38 岁,均龄(29.54±2.75)岁,经产妇共有20 例,初产妇为22 例。两组患者的年龄、体重等一般资料进行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研究组妊娠早期合并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患者在确诊之后,要及时进行早期药物治疗,初期服用左甲状腺素纳片,服用量是25μg/d,采取口服形式,患者连续服用两周时间,两周后,调整用药量,一直增加到彻底替代剂量为止。一般情况下,左甲状腺素纳片药物用药剂量在75μg/d ~125μg/d。患者在服用药物的过程当中,医护人员需要认真叮嘱患者,要按时、定量服用,并结合妊娠早期合并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患者的实验室检查结果,包括其身体状况,有针对性的调整用药量,保证患者血清促甲状腺激素水平处于正常范围内[1]。常规组患者未采取早期药物治疗。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妊娠早期合并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患者胎盘早剥、产后出血、胎膜早破等并发症发生率。

1.4 统计学分析

数据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分析处理,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行χ2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行t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对比两组妊娠早期合并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研究组患者的胎盘早剥、产后出血、胎膜早破等并发症发生率分别是2.33%、0.00%、0.00%,总发生率为2.33%;常规组患者分别为4.65%、4.65%、4.65%,总发生率为13.95%,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主要数据见表1。

表1 两组妊娠早期合并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对比[n(%)]

3.讨论

妊娠早期合并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是一种比较常见的障碍性疾病,尤其在最近几年时间里,我国妊娠早期合并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患者数量逐渐增加,对女性很提健康造成严重影响。医护人员要根据妊娠早期合并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患者的临床表现症状,有针对性的实施早期治疗[2]。甲状腺激素可以维持机体正常生长、发育,特别是大脑与骨骼,自妊娠10 周~12 周之后,胎儿甲状腺组织开始形成,在此期间,也会分泌甲状腺激素,孕妇妊娠20 周后,母体要向胎儿提供一定的甲状腺激素,有效满足胎儿的生长发育需求。如果孕妇甲状腺功能不足,会对胎儿的健康发育产生较大影响。

左甲状腺纳片替代治疗方法,是治疗妊娠早期合并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的主要手段,对孕妇机体代谢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提升产热效率,能够明显提升患者的肾上腺系统功能水平,不但对妊娠早期合并甲状腺功能减退症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而且可以显著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避免出现不良妊娠结局[3]。在接受早期治疗时,若患者发现身体不适,要及时告知医护人员,医护人员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4]。

本次综合对比两组妊娠早期合并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研究组患者的胎盘早剥、产后出血、胎膜早破等并发症发生率分别是2.33%、0.00%、0.00%,总发生率为2.33%;常规组患者分别为4.65%、4.65%、4.65%,总发生率为13.95%,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医护人员在实际治疗期间,要根据妊娠早期合并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患者的临床表现情况,合理调整左甲状腺纳片服用量[5]。

综上所述,通过对妊娠早期合并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患者给予早期治疗,能够显著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故此种早期治疗方式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猜你喜欢

减退症胎膜医护人员
陈如泉治疗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经验
战疫一线医护人员如何调适自己
南平市妇联关爱援鄂医护人员家属
Toll样受体在胎膜早破新生儿宫内感染中的临床意义
帮助医护人员处理好四种关系
足月胎膜早破256例妊娠结局临床分析
胎膜早破伴新生儿感染的高危因素分析及其临床意义
胎膜早破和绒毛膜羊膜炎患者胎膜组织中MMP-9、MIF的表达和羊水中IL-6水平检测
亚临床型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对妊娠的影响
60例妊娠合并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患者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