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怎样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2020-11-06崔振君

中国校外教育(上旬) 2020年9期
关键词:驱动力创新精神化学教学

崔振君

【摘要】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社会对创新人才的需要越来越强烈。也就是说培养的人才必须是创新型人才。但是培养创新型人才是一个长期过程,又是一个系统工程,因此小学、中学和大学的不同阶段,把学生培养成创新型人才的目标就不尽相同,其中,对中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是中学阶段教育的关键,从社会环境的教育模式的改变。课堂气氛的活跃及教学方式的转化等几个方面,结合实际教学经验介绍了中学阶段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策略。

【关键词】化学教学 创新精神 驱动力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精神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因此,在学校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学生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的一个重要方面,由于创新人才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又是一个系统工程,因此,小学、中学和大学的不同阶段对学生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目标就不尽相同。其中对中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是中学阶段教育的关键,那么怎样培养呢?策略如下。

一、合理运用环境的驱动力

社会存在决定人的意识,社会对创新人才的需要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最大外部动力。“个人的精神和道德构建,其欲望与目的模型,都随着社会的构成的每一次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是历史的需要,而教育的目标就是把历史的需要转化为个人的需要。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及时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教育,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责任感,教师要学生深刻理解中华民族在世界能否实现伟大的复兴,其关键是民族的创新能力。而一个民族的创新能力的强弱,要取决于作为创新主体的青年人的創新能力,要教育学生树立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的决心和信心。

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讨论一些社会的热点问题,通过具体事例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例如,在讲授有关“化肥”内容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讨论如何解决人类的粮食问题。通过讨论使学生懂得,如果按照传统的思维方法,要增产粮食就要增加化肥的产量,而化肥产量的增加必然要消耗更多的能源,就会造成更多的环境污染,从而又会影响人类的生存。因此,要解决人类的粮食问题,只靠增长化肥的产量不行,而应另找出路,这就需要人类的创新,而现有的生物技术和转基因工程应该是一条新的途径。此外,还可以在课堂上讨论解决水污染,空气污染和新材料等社会问题,通过讨论使学生形成创新的内驱动力。

二、改变教育模式,使学生由“静”变“动”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发展越来越快,哪个国家率先掌握了先进的科学技术,并且把它产业化,就能率先占领市场,形成新的生产力,使自己的国力得到提升。可见科学技术创新对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有着决定性的影响,科学技术创新的基础是人才,是民族的创新素质,它取决于教育的发展和水平,社会的发展要求学校教育和课程及时地做出敏锐的反应,以满足社会进步发展对人才的需要。但是以学生获取知识为目的的“应试教育”,势必导致会采取“灌输式”教学方法,在课堂上表现为教师为中心。因为教师的知识要比学生多,教师的教学是把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毫不保留的教给学生。

目前,我国的基础教育难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迫切需要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采用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的作用。教师提供知识的产生背景和相关问题,通过学生讨论,教师启发,从多个角度学习知识,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使学生遵循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这一循环往复学习新知识,探索新知识的过程。这样,学生就由静变为动。只要学生动起来,对学习产生更大的兴趣。就会从不同方面发现问题,探讨问题,研究问题,从而就会从不同方面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创新精神。

三、采用研究式教学

“研究式”教学,即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景和途径,让学生通过主动探索和体验,学会收集信息,分析和判断信息,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过程,从而增进学生们思考力和创造力。

认知心理学认为,适当的外部条件和内部条件可以创设有效的学习,科学知识必须内化到主体的认知结构之中才是有意义的。研究式学习是建立在认知结构基础上的科学学习观。从研究过程来看,它强调为学生创造课堂所没有的外部条件,重视运用科学的认知方式和策略,尊重学生学习的认知规律。从学生的心理特点来看,学生有研究和创造的潜能,研究式教学为学生提供主动加工的信息,发挥潜能的机会,从而产生积极的有意义的学习。这种教学方式的特点是把学生真正置于主体地位,主张以学生为中心,放手让学生自我选择,自我发现。通过提出问题——收集信息——提出假设——设计方案——验证假设等一系列过程,使学生体验创新的行为,体现自我创新的情感,而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到宏观调整的作用,防止学生做出无意义的活动和结果,引导活动向预期的目标发展。

四、采用民主轻松式教学

创新可以形成新观念和新事物,因此,要造就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应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的观点和意见。德国的戈特弗里德、海纳特提出,教师要促进他的学生的创造力,就必须在他的班里倡导一种合作,社会一体的作风,这也有利于集体创造力的发挥。而现在的课堂教学,一般都以“教师教,学生学”为主,即使教师在课堂上提出问题,绝大多数是教师课前设计好的方案,并要求学生的回答应与其相同,否则会被认为是错误的。学者认为,这种课堂气氛很不民主,其实质是不让学生发表意见,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失去寻找不同答案的积极性,遏止了他们的求知欲。

在化学教学中,必须改变这种不民主的课堂教学气氛,要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观点,即使其观点和方法不切实际,教师也应肯定学生敢讲自己观点的勇气。笔者在课堂中,允许学生中途打断教师们讲课思路,进行提问。

五、正确引导学生的好奇心

青少年特别容易被新奇的、不平常的现象或内容所吸引,这是一种好奇心理。教师在教学时,必须抓住这一心理特征,从实际出发,因势利导,即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保护其学习兴趣,又要加以正确引导,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例如,做钠与水的演示实验,把钠投入滴有无色酚酞的水中,面对一系列声、色、形并举的反应现象,学生感到惊奇不已,产生了强烈的兴趣,此时教师要在学生装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启发,引导分析,提示产生现象的原因,从而得出结论。其后应把知识拓宽,向学生提出:钠投入到硫酸铜溶液中会产生出哪些现象?在学生讨论、分析、预测后,再做演示实验,验证其思维方法的正确性。

综上所述,要培养中学生的创新精神,就必须以社会的发展需要作为外部的驱动力,改变教育模式,让学生动起来,创设民主轻松的课堂气氛,实施启发式、讨论式和研究式的教学方法,正确引导中学生的好奇心,这样会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吴俊明.把转变学习方式作为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和标志[J].化学教学,2002,(1):7.

[2]杨静,陆真.研究性学习——化学教育改革的新视点[J].化学教学,2002,(1):27.

[3]王林,顾铁军.中学生的化学心理特征与素质培养[J].中学化学,2001,(4):7.

猜你喜欢

驱动力创新精神化学教学
精准扶贫下体育文化发展的驱动力研究
偏向型技术进步视角下天津市经济增长驱动力研究
偏向型技术进步视角下天津市经济增长驱动力研究
塔里木河流域水资源承载力变化及其驱动力分析
浅谈独立院校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的组织与实践
高校大学生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初探
大创项目对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的作用研究
浅析高中化学教学中探究式教学的实施策略
多媒体技术与化学课堂教学
创新“驱动力”助推企业基层党建工作新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