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1983年中石化成立往事:如何用好1亿吨石油

2020-11-06陈锦华

文萃报·周二版 2020年40期
关键词:乙烯国务院苏联

1983年,陈锦华从上海调到北京,负责筹建中国石化总公司,随后担任总经理,在中国石化总公司整整工作了7年半。生前(注:陈锦华曾任全国政协副主席,2016年7月去世),他讲述了关于中石化的“强者”起步之路。

用好1亿吨原油资源

1978年,中国原油产量达到1亿吨。如何用好这笔财富,提高经济效益,增加国家财政收入,成为关系国民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

1981年上半年,国务院领导同志在几次谈话中,都讲到充分利用石油资源,发展石油化工综合利用,提高经济效益的问题。

为了探讨用好1亿吨原油资源的方案,康世恩(注:曾任石油部长,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多次与石油部孙晓风、侯祥麟等有关领导和专家研究,如何有效地把炼油和化工企业组织起来,发挥综合利用的效益。

康世恩写了《关于如何用好一亿吨原油的意见》。胡耀邦(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看后,很感兴趣,特意找了康世恩,同他谈这个问题,并于1981年12月12日批示把《关于如何用好一亿吨原油的意见》印成中央政治局参阅文件,在中央领导核心层进行决策酝酿,并发给正在参加省、市、自治区第一书记座谈会的同志参阅。

一个中石化可为国家增收10%

1981年11月30日和12月1日,国务院领导同志在五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后经济建设的10条方针,其中第3条讲:“世界上年产石油1亿吨以上的国家不到10个。我国是其中的一个,1亿多吨石油是我国一笔很大的财富,合理利用这笔财富,对于提高全社会的经济效益具有重大的作用。”

根据这次会议的精神,石油部成立了规划小组,着手研究用好1亿吨石油的具体规划。规划小组在分析情况后指出,每1000美元国民生产总值的耗油量,中国为0.31吨,日本为0.17吨,日本比中国少47%。

这些数据表明,中国的1亿吨石油浪费很大,效果很不好。规划小组算了几笔账,从生产和销售等各个环节计算,石油加工和石油化工企业联合起来、综合利用以后,国家财政增加的收入可以比1981年增加115亿元。1981年全国的财政收入是1175亿元。115亿元就是1/10,是一笔不小的数字。

后来,国务院在讨论成立中国石化总公司的时候,争论非常激烈。当讲到成立中国石化总公司国家财政可以增加100亿元的收入时,有同志不相信,不同意这种说法,说“根本不可能,做不到”。

国务院领导同志说:“80億做得到做不到?”那位同志说:“50亿也不行。”最后国务院领导同志一锤定音:“30亿也干。”

中国的乙烯产量要赶上苏联

1983年2月,胡耀邦找我谈话。接着,国务院领导同志和康世恩又分别与我谈话。他们都强调,党中央、国务院对成立中国石化总公司很重视,决心要用好1亿吨石油来多创效益。我记得当时胡耀邦讲:“成立中国石化总公司,要收企业,要把地方的企业收上来,这些企业又是各地最好的企业,是盈利大户。我们报告了小平同志,说不征求地方意见了,中央直接发文件。小平同志表示赞成,说就这样办。”

1983年7月4日,经过3个多月的紧张筹备,中国石化总公司筹备小组正式召开第一次直属企业经理(厂长)会议。国务院的领导同志会见了全体与会代表,总理、副总理都到了,在讲话中都强调党中央、国务院对中国石化总公司寄予很大希望,要求中国石化总公司办成真正的经济实体,不要变成新的石化部,不能走老路。

会议结束后,万里(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对我说,到2000年中国的乙烯产量要赶上苏联。乙烯是石油化工的基础产品,是一个国家、一个企业发展水平的代表性指标。一个国家石油化工是不是很发达,其标志就是它的乙烯产量。

万里要我们赶上苏联,并问能不能做得到?我回答说:“苏联的乙烯产量是多少,我还不知道,我先查一查,看看我们的差距有多大。但是不管怎样,我们会努力去追赶。”

后来,我查了苏联1983年的乙烯产量是226.7万吨,而中国当年的产量才56万吨,只有苏联的1/4。到2000年,中国的乙烯产量要赶上苏联,要整整地翻两番。我感到差距很大,没有把握。

但是,以后的发展证明,万里提出的到2000年中国乙烯产量赶上苏联是有道理的,对我们有很大的促进作用。2000年,中国的乙烯产量是470万吨,而俄罗斯的乙烯产量则从226.7万吨下降到188.9万吨,只有中国产量的40%。

(摘自《国事忆述》 )

猜你喜欢

乙烯国务院苏联
武装保护苏联
聚氯乙烯多乙烯多胺合成研究
120万吨级乙烯压缩机打破国外垄断
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一图了解)
中央政府首次晒出“权力清单”
半生不熟的香蕉
雾在做迷藏
更正
更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