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陕西曲艺作品中的家国情怀

2020-11-06王茵

曲艺 2020年10期
关键词:陕北家国曲艺

王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家国情怀,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提倡爱家爱国相统一,让每个人、每个家庭都為中华民族大家庭作出贡献。

家是最小的国,国是千万家。千百年来,家国情怀贯穿于中华文明的历史进程中,根植于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深处,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重要的元素,也是中华民族爱国主义传统的重要体现。把爱家和爱国统一起来,把个人梦、家庭梦融入中国梦、民族梦,进而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家国情怀,这需要我们广大曲艺工作者一起守望耕耘,努力创演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曲艺作品,展现最具时代精神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彰显国家价值、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一致性,把对家庭、对祖国的深情厚爱凝聚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中国力量,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一、以小见大,书写鲜明的时代性

陕西是周、秦、汉、唐等多个朝代的政治基本盘,也是中国革命成功的摇篮,文化积淀十分深厚。在陕西历史文脉、红色革命文化的丰厚滋养下,陕西曲艺工作者以丰富的表现力、深挚的感染力厚植涵养深厚的家国情怀,展现“爱国守信、勤劳质朴、宽厚包容、尚德重礼、务实进取”的陕西精神,在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断增强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和幸福感等方面做了自己的探索与实践。

陕西曲艺作品中,以小见大,浸润家国情怀、展现责任担当者比比皆是。这里所指的“以小见大”,绝不是小题大做的“包罗万象”,而是由“小我”到“大我”,最终诠释“我将无我”时代精神内涵的崇高表达方式。

滴水微小,可映霞光;寸草点绿,能展春色。陕北说书《半碗饸饹》《一盘腊肉》、陕西快板《寻根》、相声《扭大妈》、关中曲子《沙海情话》《王大妈做鞋》等,都是以小人物、小事件、小片段、小场景和生活细节为切口,在小小的五线谱中展现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同频共振的和声。这些独具陕西地域特色的曲艺作品,描写现实生活,捕捉时代新意,传递真善美,弘扬主旋律,以生动的故事表现大时代背景下平凡人物的小美好与大情怀,以曲艺工作者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让家国情怀的时代表达更加真实饱满,让观众在真实亲切与鲜活生动的表演中,体会到激荡心灵、催人奋进的磅礴力量。

二、以民为本,彰显真正的人民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社会主义文艺是人民的文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中进行无愧于时代的文艺创造。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精神,都有曲艺工作者们对家国情怀的时代表达。中国曲协原副主席、陕北说书表演艺术家韩起祥就是一位坚持为人民说唱、为时代鼓呼的杰出曲艺工作者。他的一生都在用实际行动积极践行“文艺为社会主义服务,文艺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他所创作、改编的570余篇(约200万字)陕北说书作品,都具有鲜活的生活气息、深厚的人民情怀、积极向上的革命精神和朴素真挚的家国意向。

20世纪50年代,韩起祥在延安市河庄坪杨老庄村落户当了农民。在杨老庄扎根生活的十几年间,他创作了以个人身世为题材的大小《翻身记》、宣传人民解放军宜川大捷的《宜川大胜利》、提倡男女平等的《张玉兰参加选举会》、歌颂妇女劳模的《高莲英的故事》《张莲子》等一大批群众喜闻乐见的新书目。其中,9回《大翻身记》以自传的形式生动叙述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他怎样从旧社会的穷苦盲艺人成长为新社会的人民曲艺家的故事。在新旧社会光暗交错的强烈对比中,个人命运翻天覆地的变化形象诠释了“旧社会把人变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的朴素却又颠扑不破的真理。

韩起祥曾立下誓言,“我要为8亿农民编写,为8亿农民演唱,誓为农民说唱一辈子,死而后已。”他满怀赤子之心和昂扬的爱国激情投入到陕北说书的创作中,不折不扣地践行“以人民为本位”的文化理想和艺术追求,深深激励和影响着陕西的曲艺工作者们。在老一辈陕西曲艺工作者刘志鹏、王伟培、刘文龙等创作的陕西快书《说唱赵梦桃》、陕北道情《王秀莲送烟》、陕西曲子《襄渝情》中,在青年曲艺工作者杨锦龙、张琴、张珲创作的陕西快板《传递吧爱》、陕北道情《一条棉被》、陕西快书《张骞归汉》中,都饱蕴着作者的人民情怀生活风,时代精神家国情,彰显了“曲随时代,艺为人民”的曲艺创作追求与价值引领。这些陕西原创的曲艺作品在陕西省各种文化惠民演出活动中,为基层群众送去了欢乐,传递了党的声音和关怀,唱响了陕西曲艺“轻骑兵”说唱新时代的文化之歌,受到广大基层群众的热烈欢迎。

三、以传统为根,坚持发展的创新性

随着改革开放不断向纵深发展,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如何顺应时代发展,在赓续传承的基础上更好地激发曲艺创演新活力,有效推动曲艺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广大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曲艺作品是曲艺工作者必须思考的一个问题。

传统是根,创新是魂。曲艺作品家国情怀的新时代表达方式,就要在坚持艺术本真的基础上,做到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为陕西曲艺“双创”发展作出杰出贡献的应首推韩起祥和陕西快书创始人刘志鹏。

20世纪40年代,韩起祥就开始逐步革新陕北说书。在作品内容上,他把可能有些佶屈聱牙的韵文道白改为通俗易懂的白话语言,并把老百姓的生活语言融入书词,大量创演说新唱新的书目,积极向群众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热情讴歌新人新事新风尚。在音乐唱腔上,他把陕北民歌、道情、秦腔、眉户、山西梆子等的音乐特点巧妙融入陕北说书中,在反复尝试中研究出了陕北说书的伴奏乐器“蚂蚱蚱”。在表演形式上,他为独唱、对唱、合唱等不同法式的建立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这一切都极大丰富了陕北说书的舞台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

20世纪60年代,陕西快书创始人刘志鹏在山东快书大师高元钧和相声大师侯宝林的帮助下,创造了陕西快书这一崭新的曲艺形式。他大胆借鉴山东快书的说表技巧和其他姊妹艺术优长,充分吸收关中民谣、顺口溜、故事、笑话中夸张、诙谐、风趣、幽默的乡土语言,不断丰富和增强陕西快书的语言魅力。他把陕西曲子伴奏乐器四页瓦定为陕西快书击节乐器,又钻研创造出了颤、磕、砸、碰、刮等四页瓦新技法,形成了一套陕西快书独特的打板形式。他在积极创演《夸家乡》《赞礼泉》《父子情》等讲述家乡新变化、百姓新生活、时代新风貌的陕西故事的同时,还将快板书《奇袭白虎团》《鲁达除霸》《武松打虎》,山东快书《十字坡》《赔茶壶》,数来宝《巧遇好八连》等名段改编出陕西快书版本。经典作品珠玉在前,陕西迅速掀起了学唱陕西快书的热潮,让陕西快书这一年轻的曲种广为流传,在西北乃至全国都拥有了很大的影响力。

近年来,陕西曲协不断开展作品创作、惠民演出、理论研讨等相关活动,努力为陕西曲艺创演营造良好曲艺生态。不断推动陕西曲艺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在打造陕西曲艺品牌活动、保护非遗类曲艺项目传承发展、扶持新文艺群体的过程中,陕西曲协推出了“陕北说书优秀节目展演”“陕西快板讲陕西故事”“陕西相声神州行”等品牌曲艺活动,让关中曲子、陕北道情、府谷二人台、榆林小曲、安康道情等古老的陕西曲种以旧中有新、鲜灵有味的新姿态再度活跃于陕西曲艺舞台上,助力西安王木犊剧场、西安青曲社、天禧苑相声会馆、陕西少儿曲艺传承中心等新文艺群体兴起,为苗阜、王声、马腾翔、李小龙、金龙、阳阳、卢鑫、玉浩等青年曲艺人才提供了充足的便利和广阔的舞台,使陕西曲艺进入了一个良性发展的快车道,形成了陕西曲艺佳作不断、新人辈出、创演繁荣的新局面。

曲艺作品家国情怀的时代表达不是一个抽象概念,也不是一句空洞口号。“天地生人,有一人应有一人之业;人生在世,生一日当尽一日之勤”,这应该是我们广大曲艺工作者的遵循,是我们表达家国情怀最朴素但最重要的方法。当下,人民群众的审美水平和精神需求不断提升,曲艺创作空间更加广阔,曲艺工作者们更应该效法先贤,牢牢扎根三秦沃土,用自己熟悉的生活、地道的方言、真挚的情感,把家国情怀厚植于曲艺作品的创作实践中,自觉肩负起以优秀作品浸润心灵,说唱百姓、服务社会的新时代使命,努力向人民群众交出一份更加满意的答卷。

(作者:陕西省文化馆副馆长、研究馆员)

猜你喜欢

陕北家国曲艺
家国情怀的乡土文化“软着陆”
思诗史为曲艺批评与创作赋能
明清之际陕北民间信仰与自然灾害调查研究
《曲艺泉城》
立足“小我” 彰显“大我”——家国情怀类作文如何避免同质化表达
媒体时代曲艺批评应以曲艺活动为中心
陕北民歌的地方风格与艺术特征
《陕北老人》
谁咬得更厉害
烘云托月:聚焦曲艺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