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悲剧的诞生》与一种不合时宜的风格

2020-11-06徐露

北方文学 2020年17期
关键词:尼采悲剧

徐露

摘 要:《悲剧的诞生》虽是尼采的早期文本,却蕴含了超越时代的激进思想和写作风格。但该书在当时并未受到学界认可。尼采也认为这本著作“不合时宜”。文章指出不合时宜之处一方面在于其对各种学术传统的挑战,另一方面在于该书作为尼采的早期著作却揭示了他晚期的写作风格,探讨《悲剧的诞生》对古典语文学传统、德国实证主义史学和德国观念论哲学的反叛,兼论尼采早晚期思想的同与异。

关键词:尼采;《悲剧的诞生》;悲剧

《悲剧的诞生》虽然是尼采的第一本作品,但他在自传中认为“《悲剧的诞生》看来是不太合乎时宜的:人们做梦也想不到,这部作品是在沃特战役的炮声中开始创作的”[1]。不合时宜不仅是指写作时间和地点,更指对“合乎时宜”的传统的离经叛道,即以激进的反叛姿势和写作风格对德国古典语文学、历史研究、德国观念哲学的学术传统发起挑战。本文从两个维度思考《悲剧的诞生》中的“不太合乎时宜”。一是将《悲剧的诞生》放入纵向的知识脉络体系中。二是将横向的时代语境作为考察尼采思想的背景。

一、对古典语文学传统的反叛

《悲剧的诞生》是尼采作为古典语文学教授时的作品,反对的也是当时的古典语文学传统——古代神话校释传统和基督教注经传统。德国古典语文学彼时经历了启蒙运动、新人文主义和浪漫主义运动进而力量壮大。温克尔曼对古希腊文化的发掘和论断影响深远,提出古希腊艺术的特征是“一种高贵的单纯和一种静穆的伟大”[2]。此后莱辛、赫尔德、歌德和席勒等人都主张通过希腊的“宁静”“和谐”来建立现代生活和文化。这种古为今用的治学方法也被尼采所继承。所以《悲剧的诞生》虽然被认为打破了温克尔曼的古希腊幻想,发掘了古希腊艺术迷狂残忍的一面。但尼采作为一个古典语文学教授其实继承了部分自温克尔曼发展来的古典语文学研究理念,即将现代文化视为古代文化的对立面,在将古代与现代做历史对比的基础上进行思考。

不同于温克尔曼的新人文主义的古为今用,实证主义的古典语文学家试图通过考据恢复古代文化的各个细节,追求科学客观性指导下的历史真实性,强调历史证据,试图用自然科学的方法研究经典的古典语文学。这种古典教育在尼采看来“只不过是一个根本就不可能在我们的教育机构的地面上生长的空中楼阁般的教育理想”[3],因此他反对德国古典语文学研究传统从人文主义走向历史主义。

尼采在与维拉莫维茨关于如何对待经典文本的争论中借悲剧的谱系学研究质疑文本背后的固定价值,关注概念背后的差异性和偶然的力量。黑格尔认为历史是一种从必然走向自由再到完结的过程,具有明确的方向和目标。尼采与之相反,在谱系批评中寻找悲剧的起源、发展、死亡和再生,不断思考古希腊悲剧和现代文化实践之间的关系,不断的变动中阐释文本与真理。由于意义处于不确定状态中,阐释者要做的不是去追根溯源文本所谓的客观意义,而是通过文本获得一种存在方式,“尼采将之称为‘不适时的。正是在这里,为阐释的生活找到其源头”[4]。尼采的“否定性”阐释不同于通过修辞学和语法学理解文本的经典阐释学,也不同于施莱尔马赫和狄尔泰寻求普遍性的一般阐释学,而是否定文本具有客观意义,认为一切真理只是阐释,启发了海德格尔之后的阐释学脉络。

二、对德国实证史学的反叛

《悲剧的诞生》的不合时宜之处还在于反对实证史学将历史科学化的行为,否定实证史学借史料文献揭露历史全貌的主张。实证主义史学是德国当时的历史研究主流。受自然科學崛起的影响,历史研究从叙述事实转变为科学认知,倡导以一种客观的科学方法描述社会现象。实证史学推动历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也使历史学陷入史料研究的危机。尼采要反对的就是这种只为发现过去的“真实”而不管其他的历史研究潮流。这种为当时所骄傲的历史学教育被尼采称作是时代弊端。

其次,尼采的历史观与十九世纪到二十世纪由考古学和人类学掀起的知识革命和知识结构变革有关。无论是对狄奥尼索斯的生命热情的强调,还是对阿波罗和狄奥尼索斯关系的探讨,尼采都受到了文化人类学学者巴霍芬的影响[5]。《悲剧的诞生》中多次引用席勒关于艺术是生物本能的看法。除了人类学,德国在达尔文生物学思想下产生的进化论思想作为德国狂飙突进运动的一部分对尼采的“发展”和“动力”等概念也影响颇深。总之,考古学和人类学的革命在文献考证以外开辟了另一条道路,冲击了因为实证史学囿于文献的德国历史研究。

尼采借革新古典语文学指出古希腊神话不是完全的想象性创造,也非历史性叙事,更不是同时代语文学家的道德润饰,而是建立在历史和语言之上的共同体。在德国历史的背后,始终潜藏着一股自古罗马帝国以来影响至今的世界主义传统。尼采在他被授予教授职位的演讲结尾总结道:“留存下来的唯有整体和统一。”[6]正如尼采认为荷马是美学判断一样,狄奥尼索斯和悲剧在人类学意义外也被赋予了美学意义。狄奥尼索斯蕴涵个体摆脱束缚的可能,阿波罗形象则包含了对个体化原理的守护。二者缺一不可,否则就会陷入极端世俗化或者虚无的禁欲主义之中,而真正的悲剧兼具酒神的毁灭内容和日神的静观形式,通过对外部世界的毁灭获得满足。总之,《悲剧的诞生》以人的存在本身作为考察对象,思考艺术审美如何使人变的更完整,通过直观感受生命找回自然和历史之间的关系。

三、对德国观念论哲学传统的反叛

尼采在谈到“不合时宜”时指出书中有两个变革超越了黑格尔的辩证法和叔本华的意志哲学,“第一,希腊人对狄奥尼索斯现象的理解,有人对这现象第一次进行心理上的分析……第二,对苏格拉主义的认识:作为典型的颓废派第一次认识到苏格拉底是希腊解体的工具”[7]。不论是狄奥尼索斯现象作为艺术根基,还是苏格拉底的理性违反了本能,它们最后的落脚点都是生命哲学。德国观念论哲学在科学革命后将世界分裂为主体与客体和自然与科学等对立观念。但尼采的悲剧不提供任何目的论。

在尼采之前,温克尔曼从美学意义上定义了狄奥尼索斯。谢林也在尼采之前提出“三重狄奥尼索斯”概念。但尼采在《悲剧的诞生》中将阿波罗和狄奥尼索斯呈现为美的幻觉和迷狂的状态,看似对立却又借悲剧将二者统一,这就是披着阿波罗摩耶面纱的狄奥尼索斯。尼采看到人在日常琐碎形式之中还需要酒神的形而上的慰藉。悲剧就是直面生命本身,是日神形式下认清命运原始痛苦的艺术。由此,尼采的谱系学有别于黑格尔式的通过提取内在逻辑来分析历史的做法和从康德到黑格尔所形成的德国观念论传统。

其次,尼采虽受到叔本华的影响但他反转了叔本华哲学中的虚无主义。叔本华认为世界是一处混沌的庇护所,充满了不可预知的力量,只能通过审美静观获得暂时的平静。尼采对狄奥尼索斯和阿波罗的关系进行逆转,指出混沌原始和审美世界之间的距离蕴含着被压抑的阿波罗式欲望和被洗涤的狄奥尼索斯天性。狄奥尼索斯借阿波罗元素展现出的胜利迷狂重拾最初的生命意志。虽然尼采也强调为狄奥尼索斯披上阿波罗的面纱,为生命提供希望的谎言。但尼采的悲剧不論是出发点还是落脚点都是对生命的宣扬。换言之,知识和艺术都提供一种幻想,而艺术能意识到自己不过是一场表象的审美游戏。由此,《悲剧的诞生》中的悲剧就不仅仅是一种文学体裁,更是对自苏格拉底和柏拉图主义以来蕴含的形而上学和理性主义的一种抵抗,是一种重估一切价值的准备和先声。

尼采的《悲剧的诞生》的不合时宜之处就在于它作为一部早期作品却已经包含尼采晚期的思想和风格:狄奥尼索斯形象的不断变化是尼采古为今用的治学目的;将一种显而易见的现象逆转后发现潜藏在观点背后的根源蕴含了尼采的谱系学方法;酒神舞蹈的身体中勃发的生命力是尼采此后对肉身化的生命意志的肯定。萨义德也指出晚期风格并不以写作时间划分,“风格不是文本的起源,而是文本的开端所意图呈现的对象”[8]。所以“苏格拉底”在《悲剧的诞生》中可以从悲剧的破坏者变为从事音乐的人。这是尼采悖论式的哲学和文学隐喻书写。通过这种隐喻风格的书写,尼采抒发与此前哲学家不同的对生命意志的直接肯定,又与他认为的毫无克制的求知欲保持距离,在不合时宜的尝试之中,成为难以被模仿的自我塑造的典范。

参考文献

[1]尼采,黄敬甫,李柳明译.瞧,这个人 尼采自传[M].北京:团结出版社,2006:73.

[2]宗白华编译.西方美学名著译稿[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1.

[3]尼采,赵蕾莲译.尼采遗稿 1870–1873[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15:147.

[4]吉尔·德勒兹,大卫·拉普雅德编.《荒岛》及其他文本 文本与访谈(1953–1974)[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8:156.

[5]奥弗洛赫蒂等编,田立年译.尼采与古典传统[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309.

[6]尼采,韩王韦译,荷马的竞赛:尼采古典语文学研究文稿选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25.

[7]尼采,黄敬甫,李柳明译.瞧,这个人 尼采自传[M].北京:团结出版社,2006:75.

[8]爱德华·W·萨义德,章乐天译.开端:意图与方法[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155.

猜你喜欢

尼采悲剧
伟大的悲剧
虚无与轮回:《悲痛往事》的尼采之维
“格言中的体系”——尼采的“反哲学”及其写作
Chapter 23 A chain of tragedies 第23章 连环悲剧
泄洪的悲剧不能一再上演
不再羞于自己
猫的悲剧
近视的悲剧
一曲悲剧英雄的赞歌——《伟大的悲剧》解读
尼采对修辞学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