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小银行金融科技转型的几点思考

2020-11-06屈宏志

银行家 2020年10期
关键词:商业银行转型金融

屈宏志

在信息技术的驱动下,商业银行经历了网点时代、网银时代、移动互联时代,智慧化、隐形、泛在的银行时代正在开启。布莱特金(Brett King)在《Bank 4.0》一书中指出“未来的银行将是无感知金融”,看似飘渺,实则步步临近。而金融科技将成为推动商业银行此轮转型变革的“新引擎”。2020年新冠疫情的奇袭,击散了战局中最后一抹雾霭,商业银行角逐金融科技转型的格局日渐清晰,有的银行已经完成“跑马圈地”进入“精耕细作”的阶段,而不少的银行仍然缺兵少马无方向。中小银行唯有以变革之姿、转型之态、敏捷之速,树牢“五个观念”,破解“三个瓶颈”,打造有机协作的科技生态银行,方能决胜未来。

坚持理念先行,树牢“五个观念”

树牢“紧迫”观念。金融科技的资源配置和创新驱动属性,能够在提升商业银行获客能力、优化服务品质、降低运营成本、重塑业务模式、提升风险防控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当前我国金融科技的发展具有先发优势,国内银行业的金融科技转型布局,已然不是混沌未开之际,经过前期探索发展,业已形成行业共识、实践路径。对于中小银行来说,厘清思路、补齐短板、消除观望、起而行之,实为上策。

树牢“战略”观念。放眼国际,不少金融强国已将金融科技上升为国家战略。我国顶层设计的出台,更是加速推动了金融业科技转型的步伐。2017年,中国人民银行成立了金融科技委员会,2019年8月,中国人民银行印发《金融科技(FinTech)发展规划(2019-2021)》,并提出到2021年,建立健全我国金融科技发展的“四梁八柱”。对于中小银行来说,应将金融科技上升为战略转型方向,以切实承接顶层设计的要求和部署,实现自身的高质量发展。

树牢“本源”观念。商业银行向金融科技转型,实现金融与科技的深度融合、协调和发展是大趋势、大洪流。在变革之中,科技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改变金融的业态,却不能改变金融的本质,即扎根实体经济、提供资金融通、优化资源配置。商业银行在向金融科技转型的过程,要始终固守金融本源,离开金融本源的科技创新,将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树牢“ 全面” 观念。根据国际金融稳定理事会(F i n a n c i a l S t a b i l i t y Board,FSB)的定義,金融科技主要是指由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兴前沿技术带动,对金融市场以及金融服务业务供给产生重大影响的新兴业务模式、新技术应用、新产品服务等。本轮金融科技对银行业的影响不是细枝末节的修补,也不是零敲碎打的冲击,而是对银行信用基础的冲击、对服务模式的重塑、对银行业态的重构。对于中小银行来说,只有统筹大局、系统思考、全面转型,方能在竞争格局中赢得一席之地。

树牢“理性”观念。金融科技给商业银行带来了众多机遇,但也带来了不少挑战。尤其是中小银行,本身发展具有一定不足,在金融科技转型之际,要理性对待、扬长避短。中小银行一方面可借助金融科技大势,充分发挥自身“船小好掉头”的灵活优势,积极寻求弯道超车的机会;另一方面要理性认识自我,金融科技虽然是“先进武器”,但自身有没有承接的基础能力,有没有适配的人、财、机制,如何去补足,是需要客观正视、前置解决的问题。

坚持问题导向,破解“三个瓶颈”

中小银行在规模、人员、技术等方面不具备优势,但从分层多元服务实体经济、匹配各自功能定位来看,利用好金融科技转型的契机,依然可以打造成为“精而美”“小而美”的银行。在破茧之际, 中小银行需要着力破解数据、人才、机制三个主要瓶颈。

数据是金融科技赋能的基石。2020年4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从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等五个生产要素领域阐述了改革方向。其中,数据首次作为新型生产要素位列其中。对于中小银行来说,虽然在经营过程中积累了一定的客户和业务交易数据,但总体来看, “质”和“量”亟待提升。其中,量的层面存在数据储备不足、积累不够的问题; 质的层面存在数据离散化、碎片化、业务定制化的问题。数据的积累、引入、清洗、治理,是当务之急,强化数据的集中化、标准化、通用化,是必修之课。

人才是金融科技赋能的载体。创新驱动实际上是人才驱动。从金融科技公司的标准看,大概40%的人员是科技或者数据建模人员。国内各大银行纷纷争夺金融科技人才。对于中小银行来说,金融科技专业人才配备不足,同时也缺乏相应的培养体系。短期虽可借力外包科技人员,但从长远来看,加大引入、持续培育既有金融思维,又懂专业技术的复合型人才,是确保银行获取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机制是金融科技赋能的关键。科层管理能够高效应对已知、固有流程,但在当今错综复杂的经营环境下,商业银行对客户需求的敏捷响应,对金融产品和服务的迭代创新,对复杂风险的敏锐识别的紧迫性、必要性、时效性日益突显,“敏捷化”转型迫在眉睫。“敏捷”最初是软件开发领域引入的,是一种轻量型的开发原则,但延展到商业银行管理层面,可理解为在复杂系统下基于客户需求为中心的一种响应变化的能力,一种过程控制的方法,一种持续学习的思维方式,一种迭代创新的价值导向。在当前新形势、新环境下,商业银行尤其是中小银行,要跳出银行看银行,打破固有的思维束缚,突破“深井”羁绊,精简架构层级和决策链条,构建敏捷、有韧性的高效组织和团队,创新机制体制,形成强有力的纽带, 释放金融科技的强大效能。

坚持实践至上,构建有机协作的科技生态银行

海明威提出“冰山在海里移动很是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这一“冰山理论”同样适用于商业银行的金融科技转型。商业银行向金融科技转型,一方面,需要在外部构建全场景化、嵌入式服务的开放银行平台,集聚客户、金融科技公司、同业机构、第三方机构等生态成员,形成有机协作的生态体系;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在内部构建全面数字化转型的前台、中台、后台,以“一盘棋”“一股绳”的全局思维,练好冰山水面之下的“内功”。从某种意义上来讲,练好内功是商业银行成功向金融科技转型的重中之重。

猜你喜欢

商业银行转型金融
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快转型升级
揭示数字化转型的内在逻辑
2020中国商业银行竞争里评价获奖名单
基于因子分析法国内上市商业银行绩效评
基于因子分析法国内上市商业银行绩效评
赋能:教研转型中教研员的应然追求
2018中国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结果
央企金融权力榜
民营金融权力榜
新时期旅游转型发展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