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绘画中笔墨的产生和以笔为主的白描的发展

2020-11-06许艳

戏剧之家 2020年28期
关键词:产生白描笔墨

许艳

【摘 要】中国古人通过毛笔在宣纸上塑造自己观念中的世界。“气化流行”的世界、“气韵生动”的事物,经过画家手中变化丰富的毛笔,构成了画面上的笔墨形象。在以笔为主的白描的发展过程中,历朝历代画家用线表达自己对当时世界的体悟,从而产生不同形式和特色的线描方式,为之后中国画笔墨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笔墨;产生;白描;发展

中图分类号:J2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20)28-0176-02

一、中国绘画中笔墨产生的原因

中国传统绘画不同于西方绘画的一点在于工具。早在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时期的彩陶作品就大部分为柔软的毛笔所画,对于毛笔的使用,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演变与革新。在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影响下,使得同将毛笔当作工具的中国传统书法与绘画之间的关系变得紧密且不可分割。“张僧繇点曳斫拂,依卫夫人《笔阵图》,一点一画,别是一巧,钩戟利剑,森森然,又知书画用笔同矣[1]。”表明了书法与绘画之间的关系。同时经过书法与绘画的发展,形成了中国特有的绘画笔墨体系。所以中国传统绘画中对毛笔的使用是笔墨产生的原因之一。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绘画艺术思想的核心,形成了中国特有的绘画美学观念,这也是绘画中笔墨产生的原因。中国古人对于世界本质以及绘画核心的认知都基于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家思想,对于世界本质的认知是“道”,生命万物都产生于“道”,其无形无质却又无处不在,它以自然无为的方式存在。“道”虽然是恍惚迷离、看不见摸不着的,无法让人通过感官感受到,给人以模糊朦胧、似有似无的感觉,但它是真实存在的。“气”被认为是十分接近“道”的,因此“气”被认为是世界万事万物的根本,若没有了“气”,本质上也就没有了自然万物。庄子认为一个物象如果没有形成一种具体的形态,那便是因为它缺少精神气质即缺少“气”。在宇宙捉摸不定的变化中产生了“气”,从而形成了精神气质,才使得形体有了精神风貌。因此古人对世界的核心理解是以“气”为主的,是通过变化聚成的虚的世界,而非以物质为主的实的世界。基于对于世界本质的认知,中国古人对世界万事万物的表达有了自己特有的思想,继而产生了中国绘画的核心认知。

“气韵生动”就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影响下的产物。“气韵生动”指的是物象所具有的精神气质,这种“气”接近于宇宙本体的“道”,这样的艺术形象更贴近于“大象无形”的“道”。不仅如此,道家思想中平淡、天真、自然的审美风尚对于中国传统绘画中墨色以及色彩的运用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老子认为绚丽缤纷的颜色会对人的感知产生较强的刺激,从而激发对“物”的欲望,打破平淡天真的思想,增添了一份浮躁,打破了人内心的追求和宁静,因此在画面上多出现水和墨调和的焦、浓、重、淡等色调。通过运笔在画面上呈现出不同的笔法以及墨色的丰富变化,从而勾勒出鲜活的形象。通过墨色的使用,使得中国传统绘画产生了极具特色的意境。如果使用五彩的颜色去描绘,视觉上会更具冲击力,但必然也会失去画面最本真的、最难能可贵的艺术意境与韵味。墨色和宣纸的黑白搭配从视觉上给人以平淡天真的感觉,更加易于让人抛开繁杂的物象而关注到画中最本真、最自然的意境。

道家所提出的“天人合一”思想在绘画中就表现为主观与客观的有机统一。张彦远讲的“夫象物必在于形似,形似须全其骨气,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2]。”“骨气”即“气韵生动”,立意、用笔都体现了内容与形式相辅相成的关系。古人的用笔包括笔和身体的配合,同时毛笔柔软,墨水有浓有淡,在画纸上形成丰富多样的变化形式。如清朱履贞《书学捷要》专讲书家的心、身、臂、腕、指与运笔成书的关系,正是强调了绘画书法中的笔墨[3]。“气韵生动”的世界、主体对于柔软毛笔的变化运用以及主体的主观情感,构成了画面上的笔墨形象。因此在传统文化之下,古人对于绘画的认知,以及绘画工具在传统文化之下所延伸出来的文化观念,都是笔墨产生的基础。

二、中国绘画中以笔为主的白描的发展

中国画在发展的过程中,产生了有笔无色的白描,极具特色。出现较早且较为完整的白描作品是《人物御龙图》和《人物龙凤图》两幅战国帛画,包括汉墓帛画《引魂升天图》,这些帛画都是采用线条勾勒的方式来构成画面,线条刚劲有力,形象生动简朴,姿态婀娜而又严肃,造型夸张丰富,可以看出“用线造型”的意识非常强烈。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受到玄学思想的影响,从而使得书法绘画的艺术审美产生了较大变化。顾恺之率先提出了探究绘画本质的传神论,使绘画从功利思想中解放出来,逐渐朝更加注重感受和意境的方向发展。这一时期的画家注重用白描表现物象最核心的精神气质,开创了丰富多彩的线描样式和方法。从顾恺之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他所提倡的高古游丝描的线描方式。顾恺之的线条正如春蚕吐丝,似行云流水般悠缓自然,而又高古。之所以表现出一种自然超脱的形态,是因为线条的刚劲中不乏韵律和画家对于自由的向往。用线条来表现自己的內心,笔墨精妙,使其作品不仅有高古游丝描的精劲笔骨,而且有着难以掩盖的魏晋文人的风骨。

唐宋时期白描逐渐走向了独立阶段。这一时期产生了大量的画家,把白描技法推向了新的高峰。在唐代,吴道子强调线条的书写性,追求笔力苍劲以及动势强烈的画面效果,被称为“吴带当风”[4](如图一)。吴道子绘画中线的构成,是基于当时佛教的传入和对于儒道释三种哲学思想的理解,通过对这些文化思想的学习,从而形成了“吴家样”的绘画样式,线条飘逸如风吹过,栩栩如生。除此之外,也是基于对前人技艺的传承和延续。吴道子年轻时候的用笔是学习卫协的,也曾学习过顾恺之、张僧繇、陆探微的技法[3]。其对于前人技法的学习和对于哲学思想的理解都对他绘画的风格样式产生了深远影响。吴道子的线描经历了从游丝描、铁线描到“莼菜条”和兰叶描的演变。

宋代是文化兴盛的朝代,文艺受到了统治者的重视。当时文人更崇尚艺术的精致和文化内涵,就像李公麟绘画作品的内在体现的是一种对历史文化的传承性,没有浓厚的宗教意识,内心更加自由。基于对前人的学习以及对文化的理解感悟而进行创新,使得李公麟的白描作品十分优秀,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与个人风格,其笔下的人物栩栩如生。从其作品的衣褶上分析,其实他的创作并不是一味地注重对客观事物的描摹,而是蕴含着一种文化传承的理念,包含着一种形式理念和现实观察理念,就如同道家思想中的“天人合一”。李公麟的线条变幻万千,他将线条的俊逸舒展与他深厚的书法功底相结合,即使是单线绘画也能彰显出不同的质地肌理,这也是他将白描从底稿上升为独立画作的关键所在。李公麟的经典白描作品《免胄图》中,便可以看到利用线条表现出来的空间感与动感,使人物生动精妙(如图二)。李公麟钟爱白描,不用设色却能用线条表现出画面的空间感和人物的立体感,有很强的律动性,白描的手法使整个场景呈现出鲜明的特点,将线条的意味展现到极致。国画讲究写意、营造意境,李公麟不仅能应用白描技法达到写意的效果,还能依靠线条运笔弥补国画造型较弱的问题,无论是空间表达还是画面的节奏安排,李公麟都能将想象与真实同步拿捏,环环紧扣。由于注重对生活以及自己内心世界的描绘,使得他的作品形神兼备,也具有笔墨意境之美。

元明清三朝是一个多变的时期,这一时期的白描在原有的白描基础上继续沉淀创新,形成了丰富的风格流派。像赵孟頫的“以书入画”,他的风格形成首先源于他自身对于美学思想的汲取。他在绘画中遵从道家思想中的“道法自然”,提倡崇尚自然,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和意境。其次是由于他对书法的精通,进而有了“以书入画”的思想。晚明时期,整体画风都追求“齐古”,出现陈洪绶等画家,他们虽然借鉴前人但也在其中进行革新,形成了个性化的白描样式。清代的画家们在很大程度上学习和继承了明代画家的技法,但是在笔法的运用上有了进一步的创新。比如黄慎将草书入画,在笔线中融入了“水法”与“墨法”;海上画派的任伯年,将“游丝描”、“钉头鼠尾描”、“铁线描”[2]等线描的书写性发挥到极致。

从宏观的角度来看中国画的白描,在不同的年代、不同的社会环境下,所产生的白描作品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画家们通过自己个性化的方式、特有的笔墨表达对世界的认知以及对自我心境的塑造,形成如今多种多样的白描手法以及各具特色的笔墨。艺术创作形式和方法的革新为我国独具特色的中国传统绘画提供了更加多姿多彩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张法.“线的艺术”说:质疑与反思[J].文藝争鸣,2018,290(09):69-80.

[2]喻竹,严颖.中国画白描语言发展脉络研究[J].大众文艺,2018,442(16):93-94.

[3]韩洋.“吴带当风”——吴道子绘画艺术特征研究[D].郑州大学,2015.

[4]王永梅.大巧若拙——陈洪绶人物画的线条美[D].郑州大学,2013.

猜你喜欢

产生白描笔墨
巧用“白描”把人物写活
写给远去的路遥
《白描荷卷》自跋
浅析对欧洲中世纪大学学位制度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