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童声期声乐作品选择方法探讨

2020-11-05李丁江苏省妇女儿童活动中心

黄河之声 2020年17期
关键词:变声期童声音准

◎ 李丁 (江苏省妇女儿童活动中心)

一、童声期的定义与特点

通常心理学家将人的个体发展划分为八个阶段,其中,幼儿期为3~6、7岁;童年期为6、7~11、12岁;少年期为11、12~14、15岁。在生理条件方面,人声嗓音从出生到变声期大约可分为婴儿期和童声期两个阶段,之后便进入变声期。婴儿期主要是指2岁以前,一般从4岁起进入童声期,童声的音色清脆、明亮、音质清纯,音质单薄稚嫩且缺乏波动,男女生没有明显音色差别,所以童声期不依性别区分声部。童声期嗓音器官生长比较平稳,发育速度相对缓慢,因此整个童声期音色变化不大。与变声期之后相比,此时的少儿音色上略显稚气,这与声带的生理特性是分不开的。少儿在变声期之前,声音比较清脆、纯净,因此在少儿变声期之前要多开发童声,童声期儿童的呼吸器官、发声器官和共鸣器官都非常稚嫩,嗓音发声功能和发声能力也比较弱,所以,在进行童声发声练习时,一定要注意运用正确的发声方法、呼吸、共鸣、力度、对气息及声带、喉部的调度都应适度。

二、童声期的特点

童声期可分初期童声、中期童声和后期童声三个阶段,时间持续约7~8年,因个体差异,会相应长或短一些。

(一)初期童声

初期童声大约在4~6岁之间,音色稚嫩,气息较弱,发声能力较差,此时的生理音域多在八度以内,音区以b~a1居多。这个时期已基本形成稳定、基础的节奏意识,但许多孩子声带频率把控不稳,音准控制能力较差,所以用朗朗上口的旋律和简单的节奏创作的单声部歌曲是此阶段的首选,同时的儿童身心各方面都在发展,非常具有探索精神,活跃好动,所以我们在选择歌曲时,可以多选择以拟人的表现手法创作的歌曲,在演唱时可加入大量符合歌曲人物的肢体动作,方便记忆的同时锻炼肢体协调能力,这个时期在演唱方法和技法上不需要过多输入,以培养音准、节奏、乐感、舞台能力和自信心为主要出发点。后期音准能力较之前有所提升,在耳朵准确判断节奏的同时能够使用打击乐器准确模拟出较为复杂的节奏型,此时可根据兴趣选择适合的儿童打击乐器加入歌曲演绎。加入儿歌、打击乐器、游戏互动的作品,不仅能增强歌曲趣味性,还可以给孩子留下较深刻印象。

(二)中期童声

中期童声约为7~9岁,喉器官发育相对稳定,声音逐渐变得清脆明亮,有一定质感,力度有所加强,童声音色鲜明,生理音域也由之前的“高音上不去,低音下不来”逐步扩展到十度左右,跨度以a~c2居多,音准方面明显改善,这个时期的儿童,已经可以逐步掌握气息训练及共鸣训练,也能够逐渐体会到科学发声所带来的直观感受。根据此阶段孩子爱模仿的特性,尽可能挑选演唱者音色明亮、气息稳定,咬字清晰的范唱并加以讲解,好的范唱不仅可以帮助孩子体会到正确的发声位置,还能在吐字、咬字等方面得以加强。这个时期的作品选择,在旋律和节奏方面可以较之前加深难度,但音域不易瞬间跨度过大。在单声部歌曲旋律的基础上,也可适当的选择有简单二声部旋律的作品,需要注意的是,二声部的作品以最基础的单音旋律组成的和声音程为切入点,在训练时可先用分解和弦的形式加以带入。

(三)后期童声

后期童声大约从10岁到变声期前,声带韧性增强,喉发育水平与中期相仿,嗓音音色仍然明亮清脆,但不及中期干净、纯净,经过之前的训练,嗓音力度、音准控制、听辨能力、复杂节奏、歌唱技巧、表现能力均明显增强,音域可发展到a~d2,这个时期的儿童已进入小学高年级阶段,自我学习能力及自觉性有显著提升,可选择演唱难度稍大的作品用以训练,同时,也可选择有混合拍子、强弱关系变化、变调等创作元素的作品,能力较强的孩子,经过训练可以完成多声部合唱作品。此时童声的训练,要循序渐进,避免突击性的加大难度,在之前的训练基础上扎实推进,在音域、难度上提高控制力,避免声带受损。

(四)童声期的心理特征

童声期的心理特征是伴随着生理年龄的成长而不断变化的一个过程,这种心理特征的变化通常表现在行为能力和理解能力的具体提高上。一方面随着认知水平的提高,儿童不满足于初期单一的形象认知,强大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推动认知水平向更复杂、更立体的维度发展,从“有长鼻子的大象”到“大象用长鼻子打招呼”的认知迭代;另一方面,理解能力的提高带来直接的情绪反馈,专注度下降,容易被更复杂的更新鲜的事物吸引,兴趣点转移频率提高,容易产生厌烦情绪。从声乐训练的角度具体来说,从无意识、无目的声乐学习向歌曲本身的内涵理解逐级递进,从死记硬背式简单歌曲摹唱向体验歌曲情绪风格,追求一定审美表现力发展。在这个成长的过程中,儿童的自我认知水平不断提高,独立性日益显著,自尊心及成就感诉求快速释放,这就要求童声期声乐训练要因势利导,在不同的心理水平发展阶段给予较为适合的训练方法,同理,在歌曲选择方面,题材、内容、技巧、情绪表现、内涵等方面也要相对应,既要保证训练的科学性与效果,又要满足更深层次的心理诉求,确保声乐学习的不断提高及儿童的身心健康发育。

三、从“生理演唱”到“心理演唱”

儿童的演唱技巧随着生理的成长和训练的不断加强趋于熟练,歌曲的演唱感染力在心理的不断成长中日趋成熟,这是一个不断递进的过程。4、5岁是幼儿心理品质发展最快的时期,此时的儿童已经适应了幼儿园的生活,属于典型的幼儿型思维,他们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时,多需要借助具体事物的形象。比如:天是蓝的,云是白的,花儿是香的。因此,歌曲的内容方面,多以描绘具象事物的小型作品为主,演唱时也局限于在对事物的直观反映上,演唱更多的是下意识行为,属于典型的“生理演唱”。

5、6岁儿童在具体形象思维的基础上,抽象理解能力进入萌芽期,能够尝试掌握一些相对简单抽象的概念,能对熟悉的物体进行简单的分类,也能初步理解事物的价值形态,初步形成了初级的心理特征,同时具备了一定的思维和运算能力,不再满足于“是什么”,而是更加喜爱挖掘深层次的内容,越来越多的问“为什么”。因此,选择有事物因果联系及有世界观导向的作品就成为明智的选择。例如:爱护动物、科学普及、保护自然等。此时开始从“生理演唱”向“心理演唱”转变。

以歌曲《这是什么》为例,一首适合6~7岁儿童的经典儿歌,歌曲总共18小节,F调,2/4拍,节奏明快,情绪愉悦,旋律悠扬上口传播性好,记忆难度低,歌曲主题描述的是日常生活中极常见的生活用品“闹钟”,具有良好的亲切感,歌词中出现的拟声词“嘀嗒嘀嗒当当当”,歌词简单重复,完全适应低龄儿童阅读及记忆能力,拟声词的运用使学习者更容易掌握咬字及发声要领,同时更进一步提高适龄儿童对于本歌曲的理解程度,如“会走没有腿”之类对于闹钟的描述,极佳的绘制了一个充满想象力和童趣的画面,用猜谜语的方式,最大程度激发适龄儿童对于陌生事物的探索欲,更宝贵的是,形象的描述又为演唱者提供了想象和演绎的空间,充分调动演唱者的主观表现欲,真正做到唱演一体,是一首适龄儿童可以真正驾驭的歌曲,通过本歌曲的学习训练,演唱者也更加容易实现个人成就感的提升,对今后的声乐学习,挑战高难度的歌曲奠定良好的里程碑,进入良性学习上升轨道。

7~9岁的儿童处于小学低年级阶段,好奇、好动、喜欢模仿,情绪具有波动性特征,且自控力不强,这个时期的儿童,对于未知世界有着自己的想象,对美丽的事物充满期待,因此,优秀的童话、动画片主题的歌曲可以提高孩子的学习热情,培养学习兴趣。

10岁左右的儿童已经有了较为明显的性别意识,情感也从外露、浅显,变得内控、深刻。兴趣爱好也表现出明显差异,男孩大多喜欢运动类项目,女孩则偏向内敛、安静的项目。此时已经能够明确表达自己的喜好,在歌曲作品选择上有主见,能够在演唱时表达喜悦、思念、憧憬等较复杂的情绪,增强歌曲感染力及带入感,正式进入“心理演唱”时期。只有具备丰富的认知能力和心理活动前提下才能更好的驾驭情感充沛的歌曲,选择童声期不同阶段所适合的歌曲才能实现从“生理演唱”到“心理演唱”顺利演进。

四、作品选择误区

近年来,我们不难发现,一些综艺、娱乐节目中,许多低龄儿童在声嘶力竭地演唱成人流行歌曲,这些歌曲非但不能展示童声的魅力,严重的甚至是在摧残儿童稚嫩的嗓音,童声期儿童的声带发育造成不可弥补的损伤;歌曲内容更是与孩童年龄、心理特征严重不符,“多大年龄唱多大的歌”,孩子们奶声奶气的无病呻吟、搔首弄姿、惺惺作态更是使人不忍卒睹。端正教学思想,为孩子选择适应年龄及心理特征的作品不仅是嗓音训练的必要,还是确保儿童身心健康成长的需要。所以,形式与内容的统一,技能技巧训练与审美能力培养结合,艺术性与思想性相融,技术性与情感性相互渗透等,都是训练曲目选择的基本原则。例如:儿童歌曲《调皮的月亮》(作曲:刘蔚乾 作词:魏然)歌曲用拟人的手法,用儿童的视角表现了月亮在云中“调皮”的穿梭,忽明忽暗,像极了孩子们平时游戏中的捉迷藏。演唱者在演唱歌曲时,极易理解和表达作者的情绪,作品同时又体现了孩子天真烂漫的童趣。需要注意的是,现代社会资讯发达,孩子在自主选择作品时,往往会出现盲目跟从、猎奇等方面问题。因此,在歌曲内容方面可以参考孩子的建议,但具体判断时,还是要遵从自然科学的发展规律。

综上所述,儿童声乐作品一定要针对儿童的具体个体情况,要有利于儿童嗓音和身心的健康成长,循序渐进,注意审美爱好和审美情感的培养,使孩子在美的情境中陶冶情操,全面发展,从而对各万面的协调、稳定都较为适应,为向变声期过渡打好基础。

猜你喜欢

变声期童声音准
童声里的中国
青少年变声期保护嗓子是关键
夏 天(童声合唱)
青少年变声期怎样保护嗓子?
合唱中的音准问题和训练方法解析
论影响合唱作品音准的因素
童声一笑
童声一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