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艺术价值与社会效应的协同显现
——旋律大师施光南的创作研究(上)

2020-11-05王安潮

音乐天地(音乐创作版) 2020年8期
关键词:创作音乐

文/ 王安潮

◎ 施光南在创作中

2018 年12 月18 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公布的改革开放杰出贡献人员中,作为“谱写改革开放赞歌的音乐家”的已故著名作曲家施光南的名字赫然在列 ①。

在庆祝改革开放40 周年的特殊时期,将“改革先锋”的称号授予一位作曲家,是对其社会价值肯定的集中显现。不像“讴歌改革开放的歌唱家”李谷一那样,她因总能光鲜亮丽地站在台前而易于为人所知,身为作曲家的施光南因其是站在大众艺术欣赏背后的缘故,是很少能见识其面容的幕后人,少于大众谋面而不在常见的认知范围,这更使其位列在100 位改革先锋中的难得之处!为大众所知,施光南的高光表现还有很多,他的故乡金华有其音乐广场,他就读之地的天津音乐学院院内设有其雕塑,他的住所设立了故居而为人所瞻仰,他的专题学术研讨会也会在此诞辰的每十年之际而举行,这些待遇在当代音乐家中也是极为少见的社会影响。拥有突出的社会价值自然是与其艺术成就息息相关的,施光南在其50 年音乐人生中,创作有500 余首(部)作品,很多为人民大众所熟知并喜爱,这在同辈或同类作曲家中是极为少见的,他也因其“为人民而作”的品质被誉为“人民音乐家”②。今年是施光南诞辰80 年,虽有疫情所困,但各还有各种纪念活动举办③,学者们以学术性的专题研讨而以各种视角,对施光南某一方面的音乐史价值进行评析④。由此来看,施光南的艺术价值还在为学人所研究,社会影响还将在新时代中延续。从效应发生的源头来说,其饱含民族风情的优美旋律,是他为人所知的“动听之处”;而站在人民大众的艺术需求的创作思想,是他永远活在人民大众心上的“动情之处”,这些汇总而成其为其社会效应之所在!

◎ 施光南与妻子

作为“时代的歌手”⑤,施光南发表的作品中以歌曲为多⑥,最为人所知是声乐作品,旋律是其为大众喜爱的外在因素,以为人民而创作的观念是其内在思想⑦,使他的作品多是从人民大众可以感知、理解的视角,将民族音乐风格进行恰当形式的表现,如:获得庆祝建国30 周年献礼演出创作一等奖及1980 年听众喜爱的广播歌曲评选第一名的《祝酒歌》,新疆的音调散发出时代的新风;反映改革开放喜悦情怀的《在希望的田野上》,运用了小岗村地区的泗州戏音乐素材;广为大众传唱并获得广播歌选大奖的《洁白的羽毛寄深情》,获得全国优秀歌曲奖的《吐鲁番的葡萄熟了》,展现新时期新面貌的《打起手鼓唱起歌》,表达对祖国深情的《多情的土地》,反映优雅生活的《月光下的凤尾竹》⑧……都不同程度地选取了地方音乐最具特征性的素材而予以创新地发展。他的声乐艺术创作技艺还突出表现在歌剧《伤逝》《屈原》等戏剧音乐作品上,极强的旋律与深入的艺术创新探索相得益彰,使得他的歌剧作品每一部都成为中国歌剧史的经典之作。其它像芭蕾舞剧《白蛇传》、京剧音乐《红云岗》,河北梆子音乐《红灯记》,声乐套曲《革命烈士诗抄》《海的恋歌》、电影《幽灵》的音乐等戏剧音乐作品⑨,也同样以民族音乐现代化之举而获得了大众的喜爱。当然,作为专业作曲家,在中央音乐学院、天津歌舞团及中央乐团等不同时期,也在器乐作品创作方面成就突出,《C 小调钢琴协奏曲》、弦乐四重奏《青春》、管弦乐小合奏《打酥油茶的小姑娘》、小提琴独奏《瑞丽江边》等,都有着较为深入的学术探索意识,反映了当时的创作氛围,民间音乐音韵浓郁的小提琴曲《瑞丽江边》已经成为中国小提琴音乐文献中的经典之作,这些作品所具有精深技术及优美音乐意境也使其产生了相当的社会影响。

施光南的作品民族风格浓郁、时代特征鲜明、技法娴熟融通,尤其是雅俗共赏的个性化旋律,使他在不同体裁、题材上获得了大众的认可,使其在艺术性、普适性上显现出广泛的社会效应。它来自于施光南对时代文艺品质的深入把脉,来自于他对多样作曲技术的融会贯通,来自于他对艺术情感境界的准确把握。

艺术作品只有反映时代的心声,满足时代文艺需求,才能实现其在社会需求基础上而产生良好的社会效应。施光南的作品能将其个性特色的旋律恰当融入每个时代的相应需求,这是其作品在不同时期都能为人喜爱的社会心理基础,从其孩童时代就尝试创作开始算起,他40 多年笔耕不辍的勤奋艺术实践,是他始终能把握社会大众审美应时之需的内在机理。

1940 年8 月22 日,施光南出生在重庆南山脚下竹子搭的临时医院里,防空洞里成长起来的婴儿感受到的是不一样的音响世界,摇篮中的他是在日军轰炸的隆隆炸弹声和防空警报凄厉的尖啸声中感受到生活的艰难!防空洞里浑浊的空气与终日受冻挨饿的滋味,使他幼年时代就充满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幸运的是,施光南的父母施复亮、钟复光虽然是对音乐不甚通晓,但作为革命者中的知识分子,对施光南从小的教育是十分重视的,曾任上海大学教授的父亲即使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也没有耽误施光南的教育,4 岁就被当校长的母亲带着上了小学。这些姑且算作是“赢在起跑线”的一种家庭优势吧。

唱歌课是寡言少语的施光南最喜欢的,据说,他曾把老师教他的曲调如《两只老虎》进行重新编词,这是他音乐创造性的早期显现,也促成了开始自创歌曲,其中就有被老师记写下来谱子的《春天》,歌曲在参加1945 年重庆市举办中小学歌唱比赛中获得第二名。这件事激励了不满5 岁的施光南,为其早期的音乐创作埋下种子,“春天到了,桃花开开,小鸟飞飞,黄鸳在树上叫。它们快活,我也快活,我们大家都快活。” 这首儿童歌曲形象鲜明、旋律优美,将其与莫扎特5 岁创作的小步舞曲相比 !⑩《春天》反映了那时的儿童对美好春天物象的憧憬,表达的是当时广大儿童的共同愿景,也是那个时代孩童心中的艺术需求。

但早慧的施光南学习音乐的路上却并非一帆风顺,虽然他在新中国成立后随父母搬到北京,也接触到了民歌和戏曲,逐渐成为学校里最活跃的文艺分子,还被邀请到电台去演唱,但一直没有受到高强度的专业音乐技能训练,使其在江定仙面试他时表现平平,他考学时只能弹莫扎特的《G大调小奏鸣曲》这类简易钢琴曲。好在慧眼识珠的江先生能感受到这个考生“音乐感很好,对民间音乐十分熟悉”(梁茂春语),并建议他先去打好基础,他因此于1957 年9 月得到去天津的中央音乐学院附中插班学习的机会。

“良好的音乐感觉和作曲才能”与施光南考上北京第101 中学后的艺术实践密切相关,而那时的社会环境为其创作才能发展提供了外在因素。那时的报纸上经常刊登苏联诗歌,为顺应时代文艺之需,他将有些诗歌进行了谱曲创作,如《懒惰的杜尼亚》就是他曾经发表但却隐瞒了自己名字的作品,署名“爱沙尼亚民歌”,或作者名“阿查都历亚”,但唱过这些歌的同学都知道真正的作者是谁。令施光南高兴的是,他还在报纸中看到过有少年合唱团演唱的报道,在人民剧场也亲眼看到过《懒惰的杜尼亚》的表演,他从这些创作中汲取了各国民歌的素材并产生了诸多创作灵感。

除了社会环境外,学校教育也为其创作发展再次助力。学校知道了施光南的音乐创作才能后,就引导他编辑音乐刊物《圆明园之声》,他就以伊凡诺夫、扎西旺堆等笔名把自己的作品发表在刊物上,创作成果的社会认可激励了他立志为作曲而奋斗。当17 岁报考中央音乐学院时,他已经创作了百首歌曲,好友们还集资将这些作品编为《中外民歌选》进行民间发行。不过,现今读者看到的都是署名为西藏的、云南的、苏联的民歌,其实,很多都是施光南依据民歌素材编写的!音乐的感觉和作曲才能在艺术实践中逐步养成。“对民间音乐有着特别的敏感和兴趣”、“对民间音乐学习的自觉性很强,范围也很广”,是施光南留给同学如梁茂春等人以深刻的印象。

为诗歌谱曲的习惯在考进中央音乐学院后仍有延续,他为萧三编的《革命烈士诗抄》、白桦的长诗《鹰群》、彭湃诗《田仔骂田公》等诗歌谱了曲子。为男中音而作的声乐套曲《革命烈士诗抄》由六首诗:《过洞庭》(邓中夏)、《田仔骂田公》(彭湃)、《囚歌》(叶挺)、《就义诗》(杨超)、《壮烈歌》(刘绍南)、《赤潮曲》(瞿秋白,表现了烈士生涯的几个方面:革命宣传、狱中斗争、刑场就义、畅述理想,其中有艺术歌曲、歌剧咏叹调的形式借鉴,有京剧西皮音调、昆曲曲牌和民歌的素材引用⑪,还用整体性套曲结构构思而将素材进行了恰当地融会,施光南将其诗中的意境及其结构关系,进行了恰当音乐融会,如:“莽莽洞庭湖,五日两飞渡。雪浪拍长空,阴森疑鬼怒。”在音乐进行中的呼应性的起落处理。“问今为何世?豺虎满道路。禽狝歼除之,我行适我素。”依据意境又做了戏剧性的张力营造,展现了作品的整体性构思(见例1),这是其“西方的形式,中国的内容”创作观念之表现。作品于1963 年在音乐出版社出版发行,这在当时的学生中也是非常难得的待遇,是对其艺术价值的充分肯定。

例1、声乐套曲《革命烈士诗抄》

例2、《屈原》之“雷电颂”

例3、《瑞丽江边》的曲调及和声特色

在声乐作品创作上的能力,施光南在学生时期就从同辈中凸显出来。从民歌和戏曲中挖掘素材将其进行艺术化发展,是施光南声乐作品雅俗共赏的内在因素之一。为女高音而作的《青年友谊圆舞曲》(1977 年,金韶词),其旋律就是从京剧西皮原板中变化而来的,它们与西方的圆舞曲音乐形式相结合,是施光南中西结合的创作手法之表现。这种手法在他将胡奇的小说《五彩路》、白桦的长诗《鹰群》综合而改编为全唱型的“正歌剧”《野火》时也有运用,在校期间就呈现有《桑顿之歌》等三段咏叹调,已初见施光南在声乐艺术戏剧化发展方面的才华。在此期间,他还想把郭沫若的话剧《屈原》改编为以男中音为主的歌剧,在当时就构思了其中的咏叹调《雷电颂》。《雷电颂》,曲中运用了中国戏曲中的“垛板”手法,在聚集戏剧矛盾冲突上很有效果,“我们只有这风暴,这闪电,这雷霆。”施光南将“垛板”与“模进”相结合,逐渐将“风”“雷”“闪电”聚集起音乐张力,表现了“把一切罪恶的东西毁灭”的戏剧主旨。由此可见,他在学生时代就在继承传统音乐上相当有创意。

施光南在音乐学院学习期间创作的声乐作品还有《张二嫂》《公社姐妹逞英豪》《我们给猪当保姆》《城里来的学生真不离儿》《公社书记下田来》《五好红花寄回家》等。与前述那些艺术性创作不同的是,这些作品开始转向对大众生活的写照,更注重民间风格挖掘,注重舞台表演中的大众需求,平实的语言,活泼开朗的情趣,清新秀丽的风貌,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尚,是施光南早期声乐作品创作风格之一,也开启了他此后创作的大众性趋向。

勤奋学习的施光南还在器乐作品的创作上留下了经典;从体裁形式上看,大提琴独奏《控诉》,小提琴独奏《瑞丽江边》《欢乐的地拉那》《怀念中国》《喜春耕》等,有室内乐体裁的弦乐四重奏《青春》,还有协奏曲及管弦乐体裁的作品,在其日记中有对《青春》四个乐章录音的满意记述⑫。由此可见,他在器乐作品的写作上还是较为全面的,为其后来的歌曲配乐的丰富变化及歌剧创作奠定基础。据刘自力回忆,《控诉》《瑞丽江边》均为1963 年创作,《控诉》是施光南看见一幅《血衣》的画引发联想而作,由董金池演奏、施光南钢琴伴奏而在学校的演奏会上首演过,河北梆子的音乐素材,曲调上激昂悲愤,节奏上铿锵有力,给人以强烈的如泣如诉的艺术感染力,再加上舞台上挂着的《血衣》画渲染,现场效果非常感动人心 ;《瑞丽江边》是施光南在中央音乐学院读书时到云南采风后所作,由李厚义演奏、施光南钢琴伴奏,在学校的小提琴演奏会上展演了!恬静、优美傣族音乐的抒情旋律,丰满、富有动感的和声,在乐曲的旋律及发展上很有新意,跌宕起伏、激情满怀,美妙动听的旋律奔涌而出、层出不穷,演出效果非常好,很快就在师生中流传开来。⑬《瑞丽江边》在诸多个谱集中均有收录,且在各种音乐会上被经常演奏,从其盛中国编订弓指法的乐谱来看,它的民歌曲调风格明显,表现在:乐句依据歌腔而分句较为自由,节奏音型变化灵活,对原来曲调的尊重,也赋予小提琴曲调自由明快、秀丽舒展的特点。乐曲的首段为“起承转合”的四句体结构,前三句虽然都是2 小节,但因节奏音型变化较多,并无明显的规律可循,五拍子、四拍子的律动交替无规律的变化,使得起伏的旋律更加自由,第四句因为音乐张力发展的需要而扩展出1 小节,落在属音上的结束句,为下一段的高八度变奏发展搭建了基础。从和声上看,虽然仍采用了三度叠置为主的结构,但很快下行而引入二度音,使其具有民族和声的手法探索意向,而钢琴伴奏的左手开放排列的和声,还会时常地引入小二度变音,民间音乐的色彩及其情趣立即显露出来。这些曲调与和声上的手法,在当时民族调式及和声理论还处于探索阶段的情况下,施光南从艺术创作上进行了先期实践。

1964 年毕业后,施光南被分配到天津歌舞剧院,这期间最为国人所知的作品是为女中音创作的《打起手鼓唱起歌》。这首新疆风格浓郁的作品是施光南为其妻子庆祝生日而作,“打起手鼓唱起歌,我骑着马儿翻山坡。千里牧场牛羊壮,丰收的庄稼闪金波……”从歌词来看,发自内心的个性化愉悦情感的表达,轻快明朗的曲调,奔放热烈的节奏,与当时的“语录歌”“样板戏”大不相同,而曲中运用的维吾尔族素材也与王洛宾整理的很多歌曲不同,从中可见创新性个性表达的所在。这首歌后来入选中宣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 周年优秀歌曲100 首”(2019 年),是其艺术价值得到历史验证并最终实现其社会价值之表现。

例4、《打起手鼓唱起歌》中的维吾尔族音乐素材

例6、《周总理,你在那里》的细腻和声手法

例7、《祝酒歌》中的音调与节奏

例8、《轩辕柏之歌》中的普适性音调

例9、《在希望的田野上》中的泗州戏音乐素材

1966 年至1976 年间,他还有《五好红花寄回家》《赶着马儿走山乡》《马铃声声响》《最美的赞歌献给党》等一些歌曲作品较为引人注目,可惜的是,它们在当时多无人问津,多首作品是后来被演唱而面世的,不过,他的创作得到一个并非同行的知音的不断赞许,这就是他的妻子洪如丁。其中,《最美的赞歌献给党》中运用了朝鲜族歌曲元素,舞蹈性律动起伏,将朝鲜族三拍子的音乐特征直观地表现了出来,曲中虽然也运用了当时的“热词”如“向太阳”、“向北京”、“献给党”,作品能真切感受到真实感人的亲切语气,情感真挚的内在热情,与当时直白的表达方式是有所不同的,他将此类歌曲提升到了一个很高的艺术层次,从而在迎合大众审美的时局中做到了艺术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协同发展。

1976 年,施光南含着热泪为周总理的逝世而作了艺术歌曲《周总理,你在那里》,它与大多数歌颂领导人的歌曲不同的是,语句结构上并非规整句式,而是根据内容与情感表达之需而作了相应的自由处理,和声上虽然也是三度叠置、音调上也是向上激昂的风格,但它们却是立足于内心情感表达而自然生成而来,并不给人做作之感,而和声的色彩变化处理,为其细腻的情感增加了光彩,如:在“啊!周总理!我们的好总理!”之后的V级和弦向后过渡中,乐曲引入了#IV级音,从而形成减小七和弦(#A-#CE-#G)的第一转位,并迅速接入下行音型(#c →B →#G)予以呼应,与之前上行旋律及和弦形成反差,这样就很好地表达了呼唤周总理的悲叹之情。变和弦的使用,在后面的“你在哪里”、“你和知道”处再次运用,升高V 级音、降低III 级音都很好地改变了和声色彩,内在地表现音乐的情感变化。在“我们思念你”处,和声以空无度而与前面的密集排列和弦形成反差,反映“空落落”的心情,而结束句的主题旋律的模仿,再次将思念中的“呢喃”式的情感表现出来。

1976 年10 月,为表现举国上下欢心鼓舞的社会情感,与施光南长期合作的同学韩伟写作了《祝酒歌》的词:“美酒飘香啊歌声飞,朋友啊请你干一杯,请你干一杯。胜利的十月永难忘,杯中洒满幸福泪,来来来来,来来来来……”词中“杯中洒满幸福泪”深深触动了施光南,这首反映当时整个社会“昂奋情绪”的歌词,很快被施光南谱成了“令人振奋,令人激情澎湃”的反映当时被压抑十多年的大众激情。歌曲在1979 年的除夕晚会上一经男高音歌唱家李光羲演唱便很快传遍,至今仍是人民最喜爱的歌曲之一!它是施光南所喜爱的新疆音调的新发展。歌曲在素材的选择及其运用上非常巧妙,首先是节奏的简洁有效的运用,尤其是切分节奏及各种变体,很快地展现出一片全国人民欢快愉悦、载歌载舞的热闹景象,将当时大众按捺不住的喜悦心情以一种非常外在的形式宣泄出来;其次是曲调的设计,弱起音、附点音型及“揺腔”等手法,都将新疆的音乐特色以一种情绪昂然的形态予以显现;再次是伴奏的写作与旋律的相得益彰,相映成趣,作品运用托腔或延伸乐句手段,将群众歌曲创作提升到很高的艺术层次。另外,在结构层次的安排上,它除了很好地发展了主副歌的结构层次,还在尾声处提高音区,展现了歌曲的第三层次的境界,为歌曲的高潮营造了空间。由此可见,不管是艺术歌曲的处理,还是群众歌曲的把握,施光南都从细节之处予以了深入设计。他在新疆音调的成功发展上,还表现在他调入中央乐团(1979 年)后创作的《吐鲁番的葡萄熟了》,而其与女中音关牧村的合作,是施光南作品成功的重要一环。

《周总理,您在哪里》的“悲叹”和《祝酒歌》“喜悦”,是施光南在1976 年后代表大众发出的时代心声,这一创作观念仍在他调入中央乐团后有所显现;如《月光下的凤尾竹》《在希望的田野上》《洁白的羽毛寄深情》《台湾当归谣》《假如你要认识我》《多情的土地》《我的祖国妈妈》等抒情歌曲,它们都是当时社会大众对艺术的殷切希望,而像《初冬》《林中的小鸟在歌唱》《龙舟竞渡》等艺术歌曲,多是有着极高的演唱技术难度,他们至今仍在当代音乐生活中产生深远的社会影响。表现在:一是被使用率高,除了在大众音乐生活中所用外,还出现在专业院校的教材和学术研讨会的技术分析对象中;二是社会化程度高,除了在音乐领域深受人们的喜爱外,还在商业领域、经济领域乃至国际社会上,甚至在今天的各种社会化评奖中,仍可见施光南诸多作品的出现;三是历史价值显著,一般来说,应时之作常会随着时代的前进而被人遗忘,施光南的作品愈久弥香,陈香淳厚,朋友的聚合上,卡拉OK 厅里,广场舞场中……人们仿佛忘了这些作品当时所要表达的语义隐晦,而对其艺术价值眷顾有加。这与施光南创作的社会参与深度不无关系。

就在去年笔者参加的“黄帝陵国家公祭”典礼活动中,还发现了施光南曾经创作的一首作品《轩辕柏之歌》(王黎琦词)。歌曲虽然是典礼场合所用,但他却在庄严肃穆的情境之中选用大众易于接受的腔调,以更为舒展温暖的音调,旋律跌宕起伏,饱含深情,展现了他作为华夏儿女对祖先的由衷颂赞的深情厚谊,其作品自然会得到大家的喜爱,显示了即使作为大众较为少见的仪式音乐中,施光南也非常注意作品的普适性建构。

◎ 施光南与关牧村等创作伙伴

例10、电影《幽灵》中《摘一束玫瑰送与你》《海誓》的抒情曲调

创作于1981 年并在1982 年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上展演的《在希望的田野上》,明朗欢快的曲调将改革开放新农村的喜乐景象渲染得生机勃发:“我们的家乡,在希望的田野上,炊烟在新建的住房上飘荡,小河在美丽的村庄旁流淌……”歌曲运用了小岗村地方的民间音乐素材,其前奏就是泗州戏的典型过门音型,主歌一开始的五度音程下跳及波折上行等也是泗州戏的旋律手法,高潮句的低音区开始随后大跳上行,尤其是最后结尾处的“甩腔”,七度上行大跳,也是泗州戏的行腔手法,这些既很好地凸显了音乐的高潮及激昂情绪,也很好地展现了时代强音的“希望”之赞。歌曲一经彭丽媛的精彩演唱迅速为全国人民所喜爱!歌曲对时代所需进行了及时的呼应,精准的时代脉搏把握和艺术性极高的浓缩创作,从而使施光南被誉为“时代歌手”。作品也于2007 年搭载在我国首颗绕月人造卫星“嫦娥一号”飞向太空,向宇宙寰宇颂赞中国建设的“希望田野”。

施光南在多种音乐体裁领域都有涉足,在影视音乐中亦有建树。如在音乐故事片《海上生明月》中创作的《渔歌》《送行》等歌曲,在电影《当代人》中创作的《年轻的心》、为电影《幽灵》谱写的插曲《摘一束玫瑰送与你》,在叙事套曲《传奇的绿宝石》中创作的《九寨沟风光令人醉》等。在这些音画相配的创作中,他均能很好地配合画面的意境或情感延伸而做到应有的艺术性发展。如电影《幽灵》中有《摘一束玫瑰送与你》《海誓》《一片深情压心底》等插曲较有影响,它们把电影画面中人物言之未尽之处,以音乐抒情的旋律托载而出,“摘一朵玫瑰送给你,象征着爱的甜蜜”以悠长的线条将画面的意境延伸,雅乐七声音阶的音调优雅而深情;而《海誓》以“微微的风轻轻的浪,送我入梦乡”把“白云飘舞,微风荡漾”的轻悠心境舒展开来。施光南的电影音乐除了配合画面的叙事与抒情外,自身也有很好的艺术品质,独立的艺术语言表达与深远的审美境界拉伸,使其至今仍具有社会传播效应的内在基础。

由上述的分析可见,施光南的歌曲及器乐曲创作,在素材的选材上多是注意民族民间音调,并根据相应的内容表达及体裁形式之需而作相应的处理,由此而使其作品不仅艺术形象鲜明,而且都能对不同地域、不同对象的艺术进行准确的塑造,并在自己擅长旋律线条构建的基础之上注意和声色彩的细节处理,从而达到表情达意的大众审美之需,这是其作品艺术价值显现之处,也是作品弥久醇香的内在艺术之源。(未完待续)

猜你喜欢

创作音乐
咱也过回『创作』瘾
奇妙的“自然音乐”
《如诗如画》创作谈
《一墙之隔》创作谈
音乐从哪里来?
音乐
创作随笔
创作心得
音乐
秋夜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