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与时代共脉搏:“开放的6月
——四川美术学院艺术游2020年毕业生作品展”

2020-11-05李一白LiYibai

当代美术家 2020年4期
关键词:美术学院作品展毕业

李一白 Li Yibai

徐韦极乐志装置光敏树脂、全息投影、霓虹灯尺寸可变指导老师: 龙宏2020年四川美术学院造型艺术学院——美术学(雕塑与公共艺术创作理论研究)专业毕业作品

江松资本纪生态装置商场空调机组排出水、水生植物、微生物、SLA光敏树脂、石英砂、多屏影像尺寸可变指导老师: 李波、鲁婷婷、李勇2020年四川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绘画(新媒体艺术)专业毕业作品

毕业季展览对于艺术院校的毕业生和学院来讲都有着重要的意义,这不仅是学子们学业成果的总结和呈现,也反映了院校的教学质量和学科建设的成果。各大美术院校极力将毕业展打造成一个全民互动的开放式展览,以此吸引社会更多的关注和参与。现在,毕业季已发展成为包含毕业作品展、毕业晚会、相关学术展览、论坛等综合性的活动。2017年中央美术学院融合大地艺术、行为艺术以及娱乐事件的“西瓜秀”、2018年正值百年校庆的毕业季活动、2019年的“未来考古学”,都在不同角度呈现了中央美术学院的学术性、创新性,以及对社会、时代的关注和参与。2019年中国美术学院与浙江省文学与艺术节联合会、中共杭州市委宣传部、浙江音乐学院、西湖区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首届之江国际青年艺术周”为毕业季活动创造了新的可能性,融合了影音创作、舞蹈、音乐、快闪等形式,举办了一场综合性的狂欢式主题展演。

将毕业展打造成嘉年华,是学院送给学子们的欢送式,也是学子们踏入社会的助力。同时,开放、轻松的氛围对社会了解学院教育、当代艺术起到了积极的作用。2005年,四川美术学院提出了“开放的6月——四川美术学院艺术游”,拉近了学院与社会、与广大市民的深入交流。

一、16年来持续“开放的6月”

丰富的周边活动。自2005年以来,“开放的6月”一直在探索和丰富以学生毕业作品展为重心的多样的活动形式。2006年,就与毕业展同期举办了露天DV展映、校园环境欣赏等项目,其中“开城布公”——第一届坦克库·重庆当代艺术中心工作室开放日成为了当时的重点活动。“开城布公”将入驻坦克库的艺术家们一年来的创作进行了集中呈现,并让观众们有机会到艺术家们的工作室里一探究竟,开放、真诚的艺术态度拉近了艺术与社会的距离,而后这一活动也成为了“开放的6月”的常规内容之一。此外,创意产品展销、布艺陶瓷现场制作体验、现场绘画、服装设计等活动也使“开放的6月”更加丰富、立体。

严一棚记忆的消逝装置时钟、摇摆器、木材、报纸、药片、影像尺寸可变指导老师: 唐勇2020年四川美术学院造型艺术学院—— 美术(雕塑艺术)专业毕业作品

多样的作品展示,也是“开放的6月”吸引观众的一大亮点。影视类作品的展演活动、服装专业的走秀活动,都让作品焕发了更大的活力,进行了更全面的展示。值得一提的是,2016年由影视动画学院戏剧影视美术设计的同学们策划演出的舞台剧《虫虫心事》。《虫虫心事》作为2016年 “开放的6月”开幕大戏,利用校园中隧道的空间进行演出,获得了很好的反响。

高水平的同期展览,增强了“开放的6月”的学术氛围。例如2010年的“后世博——四校建筑专业联合设计作品展”、2011年“建筑艺术系及四校毕业创作联展作品展”“新时代——中澳新媒体艺术展”、2013年“川美老教授作品展”等。

助力学子扬帆起航。毕业季是学子们展示学业成果的季节,也是他们踏上人生新阶段的第一步。如何帮助他们由学生过渡到社会人的身份转换,让他们坚定信心,在艺术的路上走得更远,一直是四川美术学院在努力做的。为此,四川美术学院设立了“学院奖”“大学生创意新秀奖”“Eland奖学金”等,多形式、多渠道奖掖新人,为青年艺术家提供更多作品推介的机会,搭建更多成长成才的平台。同时,学院一直鼓励毕业生在毕业展上出售自己的作品,一方面可以缓解毕业生的经济压力,更重要的是希望通过买家的认可,进一步建立他们的自信心。在2012年“开放的6月”展览期间,就有约830余件毕业作品销售或达成意向,涉及金额达316万多元。2018 年,重庆艺术大市场与“开放的六月”同时启动,这是重庆市首个市级艺术品展示交易平台,这一届50%的毕业作品参与了重庆艺术大市场的线上交易。2020年“开放的6月”线上作品展继续与重庆艺术大市场携手,观众可以在线上的作品展示页面与作者联系、购买。重庆艺术大市场的启动,让更多市民走近了艺术品收藏,这对于艺术市场的健康发展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

激活城市艺术活力。从黄桷坪涂鸦街,到“川美创谷”“重庆艺术大市场”“重庆艺术产业研究院”,“开放的6月”在向社会展示学院教育、呈现艺术魅力的同时,也影响着社区,乃至整座城市的艺术氛围,加深了高校、企业、政府的联动,使重庆这座城市焕发了更加热烈的艺术活力。

二、2020年,疫情下一场特殊的毕业展

因疫情的原因,2020年大多数美术院校取消或缩小了线下毕业季展览的规模,选择以线上展览的形式呈现作品。线上作品展具有一些独特的优势,观众可以不被时间、地点束缚,随时随地观看展览。与作品详情配套的创作过程记录、作品解读等信息,可以让观众更加全面、深刻地感受、了解每一件作品,而这些信息在线下展览中很可能被观众所忽略。影像类的作品免去了展览场地、设备条件的限制,对于观众来说观看也更加方便、直观。但雕塑、装置这类三维的作品则无法体现作品与空间的关系,更不用说互动类的作品会因网络的距离,削减掉多少魅力和趣味性了。

“城市艺术细胞培育计划”是2020年四川美术学院“开放的6月”毕业季一个特别的组成部分。在所有毕业作品参与线上展览的基础上,学院精选了部分优秀作品,于重庆市多个空间内展出,并且为了配合不同的展览场地,安排了不同类型、风格的作品,有的更偏重学院派,有的更注重趣味性。“城市艺术细胞培育计划”让“开放的6月”进一步走出校园,融入城市,在不同的空间中激发城市的创造力与艺术可能。

三、青年的视角

从《父亲》《1968年×月×日 · 雪》《春风已经苏醒》,到“大家庭”系列、“新卡通一代”,四川美术学院的创作一直提倡对现实生活的深入观察和对生命的关注。本届毕业作品延续了四川美术学院的创作精神,体现了青年艺术家们对社会、对时代的观察和感悟。

1.对地域文化的创新和反思。

四川美术学院坐落西南,被独特的地域文化所环绕,在毕业作品中,可以看到不少以川渝地域文化作为创作基础的作品。例如《乡村集市模式设计实验——可变式集市设计》(作者:李国瑞)、《Tr-i-teration——山地艺术展廊》(作者:陈稼宪)、《乡村产业提升与特色空间的在地营建——转山》(作者:余立竞)等,以重庆地区特有的地理背景和社会问题作为设计的原始资料和基础数据;《乱劈柴——川渝酒令言子儿》(作者:陈轻盈)、《电驭山城》(作者:刘海淇)、《岈屿意象》(作者: 杨腾飞)、《秀山花灯》(作者: 何哲)等作品则以川渝地区的方言、文化作为灵感来源,进行艺术化地设计和创作。还有一类作品,则对地域文化进行了反思,如《消失的地方方言》(作者: 谌雪洋)。作者以四川方言为文字媒介,通过冰、蜡、火柴、雨水、墨、白色细沙等材料将方言文字做出视觉呈现,并记录下材料消失的过程,以此视觉化地呈现地方文化的消失。

2.对社会生活的思考。

本届毕业展中,很多作品体现了青年学子们对当下一些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田皓男的作品《三年 · 十二季 · 一千零九十五天》将3年多时间里手机储存的图文资料、生活动态等内容截图,冲洗成照片,以时间、记忆的线索将不同年份同一天的截图图片重叠在一起,用碎片化点视觉形式呈现了作者在这3年多所经历的大大小小的事件和心情。这件作品是非常个人化的,是作者对自我生活和情感状态的截取和呈现,但同时它也是社会化的,这种碎片化的以手机记录生活的方式,会让观众找到共鸣。

闫帅中的作品《陆地上的人(Land People) 》题目源于电影《海上钢琴师》。与电影主角1900对应的便是“陆地上的人”,他们“浪费太多时间问为什么,冬天恨不得夏天赶紧来,夏天来了又担心冬天会降临,所以人们不厌其烦地旅行。总在追寻一个四季如夏却遥不可及的地方。”作者用干练、利落的处理方式描绘了一群正在赶路的人,他们身影匆忙,甚至看不清面部的表情,在追寻着,仿佛不知道终点。

衡雪玲的作品《“十日谈”》文本来自于10天中微博的热搜话题及评论,与薄伽丘的《十日谈》并无太大联系。作者以纸本文献的形式呈现网络时代的热点信息及其相关讨论,以此引发对无效网络阅读的反思。

3.对材料、技法、语言的研究、创新。

部分同学的作品体现了他们对材料、语言的研究,如李吉亮的《恻隐》等、王金博的《反作用力》、蔡佳航的《大花园》等。还有一些同学的作品风格较为传统,呈现了扎实的造型功底,如廖万彬的《一九四二》、 敖建的《自然而生》、荆竺欣的《林隐竹楼》等。

4.对疫情主题的创作。

2020年,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打破了社会的节奏,改变了大家的生活状态和学习节奏,也由此引发了同学们对社会、生活、生命更深刻的思考。青年艺术家们以亲身经历和自我感受为出发点,作品或温情,或理性。

赵冠雄的作品《行囊》是一件具象写实的陶瓷作品。作者用陶瓷制作了造型朴实的行李箱和里面十分生活化的物件——煮熟的鸡蛋、各种带壳的坚果、饼、煮熟的虾、衣物等。这些物件承载了亲人们的关爱,尤其是在疫情期间不能在一起互相陪伴的担忧和牵挂。

李富周的作品《平息 · 秩序》则用抽象、隐喻的手法叙述了他对抗击疫情的期望和信念。作者将扁担、吊线锤、锥形的陶瓷等物象赋予不同的意义,以此形成对抗击疫情过程的叙述和成功的信心,以及对未来恢复平息、秩序生活的期待。

刘华东的摄影作品《圈》是一件观念性很强的作品。作品分为两个场景,在第一个场景中,作者在草地上划定一个活动范围,通过一些日常行为在环境中留下痕迹,形成一个“圈”。在第二个场景中,作者没有确切地划定活动范围,他扮演一个上班的工作人员,但因身份和行为的限制,活动范围被自然而然地限定了。《圈》的主题源于疫情期间隔离生活所引发的作者对于个人空间和社会关系的思考。

李康妮的作品《除尘2020》是对疫情期间武汉封城记忆的视觉化呈现。作者向40个和她一样疫情期间身处武汉的人征集了他们在疫情期间穿得最多的一件或一套衣物,然后对衣物进行除尘处理,将收集到的衣服附着物装进小玻璃瓶封存,衣服在除尘和干洗处理后放在真空袋中展出。展览结束后衣物将被归还给主人,作者保留装着附着物的小玻璃瓶。春节期间的全民居家隔离,仿佛给整个社会按下了暂停键,对大多数人来说,则是被限定在家中的日常生活的循环。没有了外出和社交,换洗衣服的频率和周期也被拉长了,那些每天被穿在身上的衣物就成了隔离期间最亲密的见证者。这段或平淡无聊,或恐慌焦虑的日子,附着在衣物上,被收集在小玻璃瓶里,象征着2020关于疫情的集体记忆。

猜你喜欢

美术学院作品展毕业
西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作品选登
我们今天毕业了
作品展
小主编作品展
毕业季
毕业了,能否学以致用
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作品选
小主编入选作品展
毕业歌
上海大学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