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部一月

2020-11-05

西部大开发 2020年8期

陕西 保护复原2800年前西周青铜轮牙马车

经过文物保护人员3年多连续不断的保护修复,一套总长超过3米的西周晚期青铜轮牙马车已保护和复原完毕。这套青铜轮牙马车2014年出土于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县周原遗址,马车长3.13米、宽2.7米、高1.5米,车头部位有4匹马的遗骸。马车车厢装饰华丽繁复,有大量镶嵌绿松石的青铜构件、薄壁青铜兽面装饰以及玉器和彩绘构件,车轮外沿全部由青铜铸造而成,这也是目前唯一一套部件完整的青铜轮牙马车。根据实验室提取的遗物和精确数据,考古工作者按照原来的工艺、结构对这辆青铜轮牙马车进行了同比例复原。这套青铜轮牙马车的保护和复原,对研究西周晚期的礼仪及车舆制度有重要价值。

甘肃 举行特色农产品线上线下产销对接

近日,甘肃省举行特色农产品线上线下产销对接,活动以“陇货丰收季·甘味进万家”为主题,主要开展线上对接,在兰州设主会场,在广州、北京、重庆、成都、上海、杭州等地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设6个分会场,依托在当地设立的甘肃省农产品销售服务中心开展“云对接”,进一步拓展省外市场,助力全省农产品销售。据统计,本次活动签订采购项目28个,签约金额9.57亿元。近年来,甘肃省商务厅围绕“牛羊菜果薯药”六大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以大市场、大流通为重点,积极探索建立市场营销体系新构架,组建全省农产品流通企业联盟,引导企业建立特色农产品销售服务中心,有效组织农产品宣传推介和产销对接。

宁夏 首条沙漠高速公路打造“绿色生态廊道”

盛夏时节,位于宁夏境内的乌玛(内蒙古乌海市至青海玛沁县)高速青铜峡至中卫段正在抓紧施工建设。该路段主线全长122.9公里,其中穿越腾格里沙漠腹地的18公里公路是宁夏建设的首条沙漠高速公路,预计2021年建成通车。公路建成后将成为兼具生态防护与景观打造双重功能的“绿色生态廊道”。沙漠地带自然环境恶劣,公路沿线遍布1米至3米高的流动沙丘。项目按照“阻沙先行、固沙为主、固阻结合”的思路,在路基两侧修建迎风坡200米宽、背风坡100米宽,由前沿阻沙栅栏带、高立式大网格沙障带、防风固沙林带、生态景观林带、常绿灌木林带、砾石防火带构成的“六带一体”防护体系,最大限度减少风沙对公路的影响。

青海 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粮油产业合作发展

青海首趟农产品进口中欧班列近日途经俄罗斯、蒙古国,行驶5700多公里后,缓缓驶进位于西宁市的多巴双寨国际物流城车站,实现青海燕麦进口“零”的突破。这批燕麦由青海青麦食品有限公司进口,共1118吨。据了解,企业已和俄罗斯供货方签订了3万吨的燕麦供货协议,今后燕麦进口将常态化。为保障青海首次进口燕麦顺利完成,西宁海关提前行动,针对企业开展“一对一”技术培训,为企业讲解疫情防控、加工管理等规范,指导企业建立疫情防控、外来有害生物监测制度。打通中欧班列运行通道是西宁经济由传统内陆型向现代开放型转变的体现,中欧班列常态化必将推动青海省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粮油产业合作发展。

新疆 上半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近三成

今年上半年,新疆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同比增长28.6%,增速比上年同期提高21.3个百分点,成为拉动新疆经济增长、释放发展活力的重要源泉。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上半年新疆在出口、消费两方面均受到不同程度影响,项目投资建设成为当地经济发展工作的重点。自治区统计局数据显示,上半年,新疆基础设施行业投资同比增长50.8%,拉动投资增长17.4个百分点,其中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投资增长85.9%。全区施工项目同比增加2115个,增长37.6%,达到去年全年施工项目数近七成。此外,新疆各地进一步激发民间投资活力。上半年,新疆民间投资同比增长21.8%。其中,制造业民间投资由上年同期的下降12.6%转为增长13.2%,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民间投资增长89.6%,采矿业民间投资增长44.6%。

重庆 加快夜间经济发展

重庆市近日发布旨在加快重庆夜间经济发展的行动计划。未来5年,重庆将从6个方面全面推进夜间经济发展,打造“重庆味、国际范”的不夜城。据悉,重庆将从加强夜间经济规划布局、建设多元化夜间消费场所、培育丰富夜生活业态、打造夜间消费品牌、推动夜间经济创新升级发展、完善夜间经济功能配套等6个方面予以推进。根据意见提出的总体目标,重庆到2025年,夜间经济占城市消费比重逐年提高,基本形成商旅文体融合的“1+10+N”夜间经济发展格局,其中“1”指依托“两江四岸”核心区基本建成全市夜间经济核心区;“10”指在全市成功创建10个高品质夜间经济示范区;“N”指在各区县均建成夜间经济集聚区。

四川 打造乡镇供销社为农服务综合平台

未来3年内,四川省供销社系统将新建改造提升基层社、为农服务中心、连锁网点累计10840个,推动供销社服务由生产流通环节向农业全产业链延伸。今年上半年,全省系统实现销售收入749.89亿元,同比增长9.07%。乡镇供销社覆盖率从2014年的36%提升到目前的92%,18个市实现乡镇全覆盖。服务三农成效明显,近3年来审核通过“四川扶贫”公益商标用标主体2100家,助销农产品900亿元。四川省强调,要打造供销社为农服务综合平台,在生产资料供应、托管服务、保收促销、优质农产品供给、打造“川字号”品牌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要着力提升农业社会化服务质量,力争到2022年全省土地托管面积超过900万亩,推动供销社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中发挥更大作用。

贵州 农业保险“花小钱”保收入稳市场

受今年汛情影响,贵州一些农村产业发展面临自然灾害和市场波动双重风险。对此,农业保险发挥“有灾保成本、无灾保收入”作用,积极助力当地农业减轻损失,稳定市场。今年6月,贵州省印发的《保险助推全省按时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行动方案》明确,持续加大投入,以农业种养殖保险、价格指数保险为重点,提高贫困地区保险“深度”和“密度”,防范自然灾害和市场价格变化双重风险,防止因灾因市场波动致贫返贫。针对一些种养殖产业价格波动大、信息不畅通等情况,贵州一些地方在实践过程中通过推广价格指数保险,保护产业收入。通过保险实现风险转移,种植户和收购商都能得到相应的保障,可有效防范“增产不增收”现象挫伤种植、销售各方的积极性。

云南 布局发力“新基建”

未来3年,云南省将聚焦“新基建”发展4大重点领域22项具体任务,构建高速泛在优质“新网络”、打造数字创新应用“新平台”,铸造传统基建升级“新引擎”、建设行业融合赋能“新载体”。智慧交通、智慧能源、智慧旅游、工业互联网试点示范达到全国一流水平,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进入全国领先行列,成为云南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为支撑4大重点领域任务落地,云南省已梳理形成了第一批“新基建”项目清单,谋划项目665个,项目总投资3776亿元。各级政府连续3年每年统筹安排100亿元,其中省财政每年安排10亿元,用于支持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西藏 上半年外贸总值8.25亿元

今年上半年,西藏外贸进出口总值8.25亿元,其中,出口5.45亿元、进口2.80亿元,贸易顺差2.65亿元。据悉,今年以来,西藏进口贸易韧性较强,一般贸易起支撑作用;拉萨市领跑全区,进出口总值6.62亿元,昌都市增幅最大;民营企业展现出了强劲的竞争力,进出口总值占全区外贸总值83.8%。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拉萨海关统筹抓好口岸疫情防控和促进外贸稳增长两项重点工作,开通“绿色通道”、全面采取“非接触式”等监管模式,有序做好口岸检疫查验、减免税审批等工作。同时,拉萨海关先后出台促进西藏外贸稳增长支持措施、支持西藏稳外贸稳外资工作若干措施等,全方位、精细化支持外贸企业复产达产。

内蒙古 现代能源经济稳步发展

2019年,内蒙古现代能源经济发展指数为232.45点,较基期(2013年)上升132.45%,年均复合增长率达15.09%,表明内蒙古现代能源经济呈稳步发展的良好态势。在指数运行结果中,社会贡献分项指数增长显著,表明内蒙古能源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改善地区社会民生、加强能源领域国际合作等贡献水平快速提升。据了解,该指数是全国首支现代能源经济综合评价指数,由中国经济信息社和内蒙古自治区能源局共同编制并发布。指数从绿色发展、经济高效、创新驱动、社会贡献4个维度对内蒙古现代能源经济发展水平进行评估。

广西 新增市场主体增速居全国前列

广西全面压缩企业开办时间,快速催生了一批市场主体。上半年,全区新增市场主体35.5万户,同比增长24.77%,增速居全国第二位;存量达到336.5万户,同比增长15.7%,增幅居全国第四位。广西壮族自治区进一步删繁就简,不断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在广西自贸试验区全面推开“证照分离”全覆盖试点,推动545项涉企许可事项照后减证和简化审批。全面压缩企业开办时间,开办平均时间压缩至0.5天,开办材料压减至1套5份,开办环节压缩至2个,开办企业成本持续下降。上半年,企业通过名称自主申报系统完成名称登记19.39万户,同比增长196.98%。经营范围登记规范化改革持续推进,1364项经营范围实现规范化条目化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