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公园在“非遗”保护传承中的作用研究

2020-11-04陈天亮

绿色科技 2020年17期
关键词:城市公园非遗文化遗产

陈天亮,冯 彬,朱 凯

(广东工业大学 艺术与设计学院,广东 广州 510900)

1 引言

党的“十九大”提出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表明了当今时代的背景下,打造具有文化特色的城市公园景观,提高老百姓对文化认知的必要性。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持续提升,人们更呼唤普惠性、共享性的精神食粮,期待能就近方便享有丰富的文化服务和文化活动场所。城市公园作为城市生态系统、城市景观的有机重要组成部分,代表着整个城市的最高环境发展水平,与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是满足城市居民的休闲需要,提供休息、游览、锻炼、交往,以及举办各种集体文化活动的场所;是展示城市特色的文化、彰显城市个性与提升城市形象的重要平台;是成为实现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的生动载体。但如何通过设计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元素深度融入城市公园景观的更新中,为老百姓带来更多的吸引力和景观环境体验感染力,在这方面的设计实践研究还是有很多的空间值得学界去深挖。因此,本研究设计出一个以广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元素的城市公园景观更新策略,旨在提高城市景观的文化品位,使它们更适合融入城市公园的元素,并找到更合理的方法。

2 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景观化

广州是广东省的省会城市和广府文化的兴盛之地,其广府文化在整个岭南地区占着领先地位[1]。广府文化也是中华璀璨文明的一部分,传承了中原汉文化的精髓,在岭南文化中具有很大的感染力。这些有着浓厚历史价值的非遗元素值得广大人民引以为傲。

通过对广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广州“非遗”一共包含了11种,分别是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民俗,共67个项目(表1)[2]。通过调研发现,当地市民对部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并非了解,目前有些非遗项目的面临着传承与保护的堪忧。因此,通过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载体和呈现方式,试图对其进行分类:第一,活力型,在传统的体育、游艺与杂技等里面,有很多动手的技术技巧,通过学习不仅能锻炼身心健康发展还能培养人们的手、眼、脑协调能力[3](图1);第二,欣赏型,在工艺、美学、文化等上,蕴含着诸多美观观赏资源,能够满足人们对精美的文化的审美,提升人们对美的感知力和创造力(图2);第三,情趣型,蕴含了丰富的民族传说、民族曲艺及习俗等文化资源,有助于促进人们对文化意识的觉醒和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并且能增强人们的社会关系纽带(图3)。

表 1 部分广州项目

图1 活力型

图2 欣赏型

图3 情趣型

从各个方面入手进行归纳,使我们在运用到城市公园的景观时能够更好的在新的平台上展现,能够在分类定义展现城市公共文化体系的丰富题材时,全面展现城市独特的一面。

3 城市公园作为“非遗”保护传承载体的策略

3.1 以人为主体,完善景观个性空间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存在是脱离不了人类社会的,它依托着人类活动而存在,所以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人尤为重要[4]。相对而言,每个事物都有创作者和使用者,两者的关系是社会发展的主要担当者,在此基础上不断地发展才是社会发展的根本。所以在城市公园更新的未来发展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之前,对文化和使用人群的调研是重中之重,需要征集各类人群的各方面建议和意见,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

可以针对不同年龄段的人群来打造不同的个性空间。儿童时期,活泼好动是孩童的天性,他们喜欢攀爬、奔跑、嬉闹。针对他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景观空间打造,要把握他们的体力运动、事物意识等各方面条件而设定。青年时期,人们的兴趣广泛,群览博阅,情感丰富,审美能力有着自己的意识[5]。对事物的理解性在思维上有更高的抽象概括性想象力和创造力,求知欲强,观察力和记忆力有了更好的发展,针对景观空间打造则要迎合他们爱美、浪漫等心理特征的情景氛围。老年时期,老年人对于过去的时光和以往美好时代有着怀念之情,他们会产生很强烈的失落感,希望获得更多的、持久的、亲密的人际关系,公园内老年人的集体活动相对证实了他们需要更多娱乐的节目,在景观空间打造上要充分考虑到他们的心理需求。

3.2 彰显景观特色 ,实现“非遗”传承保护活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植入城市公园呈现独特新文化景观,要吸取国内外的城市建设的经验教训,避免把城市景观沦为低端无趣、死搬硬套的毫无生机的区域,避免城市公园景观“千篇一面”的情况再次发生。因此,要因地制宜,运用当地区域艺术瑰宝文化,更加凸显富有文化魅力的公园景观。在此基础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要做到多种形式存在,展示内容必须适应各类人群即展示的形式要雅俗共赏,能够得到大众的认同;展示的内容要从民众的生活角度出发,抓住大家对本土文化情怀唤起对于往昔的回忆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同时让市民和游客都可以轻松愉悦地享受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带来的价值。

对于“非遗”在城市公园中的展示要采取景观与实物相结合的展示模式,除了非物质文化遗传景观化的静态的展示外,应积极引入“非遗”传承人进行活态演示,重视“非遗”文化活态性、故事性的感染力打造,烘托城市公园景观文化艺术氛围。地区政府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鼓励“非遗”活态展示,凸显城市景观特色。

第一,在城市公园举办各类的文化活动,引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让本地民众更进一步重温以往城市记忆,营造出景观空间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氛围,也让外来游客有着深刻的城市印象。

第二,引入相关的故事性演出。对“非遗”的演变转化成故事,向广大民众展示,做到雅俗共赏,让市民和游客在游览公园的同时能够加深他们的记忆,深刻感受到“非遗”的精美。

第三,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目,组织传承人到城市公园内进行技艺的展示和交流,增强人们与“非遗”传承人之间的互动。

3.3 多元素转化,注重文化的可读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互联网产业已经成为社会的主流,人们的接触面会越来越广[6]。要准确地表达出信息的原真性,这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的最初目的。因此,要将其展示在公众面前,就必须通过大家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去创意转化,例如发掘富有情趣和人情味的事实改编成故事、采用真实的或虚构的作用把“非遗”编导成电影等一些大众所热忱的事物,从不同的角度去融合到人们的日常生活,把现代的先进技术手段根植于城市公园的基础设施中,有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现传播、理解、发展、娱乐等文化功能,赋予“非遗”文化的吸引力,使人更直接、更迅速地了解到传统文化的精髓。

4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景观性的应用

4.1 儿童活动区

舞狮是广东人儿时嬉戏的美好回忆,把舞龙的一种活力运用到景观上,结合小孩爱嬉闹的天性设置合理的场地,增加人与景观的互动性。

场地采用的都是适宜小孩的材料攀登、戏水、追逐,结合狮子的灵活的表演形式,给儿童赋予形象的特征,地面铺装装饰不同颜色的橡胶装置,并且以植物点缀其间,增添了少儿游玩的氛围乐趣。使孩子在玩耍的同时,领略“非遗”的魅力。

4.2 灯光文化广场

该区域主要是想营造一个灯光的场地,选取的是红木宫灯,灯自古以来就有很多寓意象征,在不同的环境下给人的感受也是不同的,有光明、希望、温暖、力量等寓意。再加上红木宫灯的形态,外表的精致结合灯光更能体现出亲水的文化广场意义。通过其的活化利用结合灯光照明,加强城市的认知度;同时布置艺术雕塑等重点位置的照明,凸显景观和文化历史的底蕴。其次,把红木宫灯的底座结构通过重新塑造。形成新的景观雕塑造型。每个雕塑里会搭配灯光和隐藏红木宫灯的制作信息,供人浏览获得信息。除此之外,每个独立的雕塑基座都设有踏步和座椅,供人休息。人们可以和雕塑镂空的部分产生互动,增加游览的趣味性,同时广场上大型的雕塑还有聚集人群的作用。滨水文化广场集多功能于一体,把观赏性和功能性结合在一起,同时加入文化元素,这样既丰富了景观的文化内涵,又提高了人们的游览兴趣。

4.3 粤文化交流中心

木棉花已经成为广州市的一个代表,象征着广州蓬勃向上的事业和生机,这种激励的情怀已经在广州市的居民打下深深的烙印。将以此为依据,设计出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交流中心,把木棉花抽象化运用。把握住木棉花绽放的整体形态,提起它的造型和鲜红色彩的特点,彰显特色在景观设计的过程中将其与周边环境融合塑造出一个具有代表性的花卉廊道,它的特殊的文化形态能够聚集人群,抓住人们的眼球。

在里面植入适宜老年人群的粤曲、粤剧的表演舞台、岭南盆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将这些精典的文化展示出来,让人们更加了解并熟悉这些文化,起到凝聚共同爱好者的作用,围绕文化主题有了更多的交流语言的作用,同时也能继承发展具有广州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增加人们对城市文化的认同感和从不同的角度了解城市。

5 结语

每个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具有其地域的特色,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瑰宝。顺应社会的发展将静态存在方式的“非遗”融合到需要特色面貌的城市公园里,两者呈“互补”的发展方式,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存在方式变得多姿多彩。

猜你喜欢

城市公园非遗文化遗产
基于AHP的城市公园体育资源评价体系及实证探究
城市公园景观设计形式美的研究
从“城市公园”到“公园城市”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城市公园公共空间设计
Tough Nut to Crack
文化遗产是“价值富矿”
“非遗”走进高校
官渡古镇“非遗”联展
文化遗产与我们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