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金阁寺》汉译本的评析

2020-11-03李婷铤孙传玲

文存阅刊 2020年16期
关键词:文学翻译功能对等译本

李婷铤?孙传玲

摘要:尤金·A ·奈达是西方著名翻译理论家,他提出了“形式对等”与“动态对等”两种翻译理论。其中形式对等重视源语的形式与内容,要求源语的各要素尽可能的同目的语相一致,而“动态对等”的基础是“对等原则”。由于“动态对等”有局限之处,奈达又将其改为“功能对等”,旨在用最自然、贴切的语言完成源语到目的语的转换,“读者反应”是判断其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本论将以日本作家三岛由纪夫的《金阁寺》及其著名译本为例,从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角度出发,结合翻译方法,对其进行分析研究。

关键词:功能对等;金阁寺;译本;文学翻译

一、引言

美国语言学家、翻译家、翻译理论家奈达提出的“功能对等理论”得到了众多翻译家的高度评价。本论将以三岛由纪夫的《金阁寺》及其著名译本为例,从功能对等理论角度出发,结合翻译方法,对译本进行比较研究。

二、词汇的对等研究

奈达的功能翻译理论,简而言之,就是在翻译的过程中不求死板的文字对应,而达到一种语言间功能的对等。《金阁寺》是一部日语著作,日语中虽有许多汉字,但同形异义的词居多。本论将以《金阁寺》为例,从功能对等理论出发,结合具体的翻译方法,分别比较唐月梅译本与林少华译本对一些代表性词语的翻译,来探究更为合适的译法。

例1:どもりが、最初の音を発するために焦りにあせっているあいだ、彼は内界の濃密なもちから身を引き離そうとじたばたしている小鳥にも似ている。

林少华译:在急欲发出第一个音节的时间里,我就像一直扑棱着翅膀急欲从内心世界粘糊糊的糯米糕中挣脱出来的小鸟。

唐月梅译:结巴的人为了发出第一声而焦灼万分,他就好像一只企图从内界浓密的粘鸟胶摆脱出来而拼死挣扎的小鸟。

笔者译:患有结巴的我为发出第一次声响十分焦急,宛若一只拼命挣扎的小鸟,试图从内界浓密的粘鸟胶中挣脱开来。

可以看出林少华和唐月梅的译文最大的不同在于对主语和「濃密なもち」一词的处理,如若按照原文直译过来主语应是“他”,同唐月梅译本契合,但结合上下文,本句是描述主人公自己的口吃顽疾,从功能对等理论角度出发,一切要以目的语读者的阅读反应为主,如若直译会造成主语混乱,令目的语读者不知所云,所以应处理成“我”;接着是对「濃密なもち」一词的处理,林少华将其处理成粘糕,无法同前面的修饰语联系起来,放入整个句子中看更是有种怪异之感,反观唐月梅译本,采用了最为贴切的词语,完成了源语词至目的语词的对等转换。然而,两位译者对后半句的处理都不甚妥当,“小鸟”的修饰语太过冗长,容易造成目的语读者阅读不易的情形出现。笔者采用了拆译的方法,将此定语句拆分为两句,中心词提前,修饰语靠后,此种表达形式更加符合目的语读者阅读习惯。

例2:私は歴史における暴君の記述がすきであった。どもりで、無口な暴君で私があれば、家来どもは私の顔色を窺って、ひねもす負ぶえて暮らすことになるであろう。私は明確な、すべりの良い言葉で、私の残虐を正当化するのだ。

林少华译:我喜欢史书上关于暴君的记述。倘若我是口吃的、沉默寡言的暴君,侍臣们肯定惶惶不可终日。我根本没有必要用明晰流畅的话语美化自己的残忍。我的沉默已使一切残忍变得名正言顺。

唐月梅译:我喜欢阅读有关记述历史上的暴君的书。倘若我是个结巴而寡言的暴君,那么家属们窥见我的脸色,就會终日战战兢兢地生活。我没有必要用明确而流畅的语言来使我的残暴正当化。因为只要我寡言就可以使一切残暴正当化。

两者都采用了顺译手法,第一句中唐月梅译文语言表述有点混乱,反观林少华译文更为自然贴切,有助于目的语读者理解。第二句中「家来」一词意思是“家臣”,和文中的“暴君”相对应,唐月梅将其译为“家属”,属于错译,另外在「家来どもは私の顔色を窺って」这个短句的处理方法上,笔者认为唐月梅译本“窥见我的脸色,就会……”有不妥之处,此句中首先其因果关系并不成立,再者照文直译的话译文冗长拖沓。林少华对此略去不译,符合了功能对等理论的核心要义,使目的语读者更加直观的理解源语所要表达的含义。最后一句中围绕「正当化する」一词,唐月梅未作处理,仍译成“使……正当化”,而林少华将其分别译为“美化”和“名正言顺”,两种译法都并无错处,但正如严复先生所提出的“信、达、雅”理论,翻译首先是信与达,在这两者的基础上需追求最高境界雅。林少华译本语言表述多元且地道,而反观唐月梅译本,有一点翻译腔。翻译中重要的是将日语词汇准确的翻译出后,联系及品味上下文的语境,选出目的语读者最能理解的一种译法。

例3:「おい、溝口」

と、初対面の私に呼び掛けた、私は黙ったまま、まじまじと彼を見つめた、私に向けられた彼の笑いには、権利者の媚に似たものがあった。

「何とか返事せんのか、唖か、貴さまは」

唐月梅译:“喂,沟口”

我依旧不言语,直勾勾地望着他。他冲着我笑了。笑容里含着一种似是掌权者的谄媚的东西。

“怎么不回话呀,你是哑巴吗?”

林少华译:“喂,沟口!”

我默不作声,只是定定地看着他。他对我报以微笑,笑容中似乎含有向权势献媚的意味。

“怎么不吭声啊?是哑巴不成,你?”

首先是描述这位军官学校毕业生的笑容:「権利者の媚に似たものがあった」,可以看到唐月梅采取的是直译,虽然没有错处,但让目的语读者有种不知所云之感,而林少华译本中“向权势者献媚”,在原文中并无体现。笔者译文如下:他朝我一笑,笑容里含有权势者的谄媚之意。放弃形式上的对等,将这位毕业生受到沟口冷待的矛盾心绪用最自然、贴切的语言传达给目的语读者,从而达到意义层面上的对等。再者是最后毕业生说的一句话,林少华译文过于注重形式上的对等,将主语放在了最后,与目的语中主语前置的习惯相违。

凭借浅薄的知识分析了第一章的部分内容,笔者认为词汇方面两位译者出现的分歧略多。词汇作为译文的基础,是翻译过程中重要的一关。需要根据词汇的本意入手,并考虑目的语读者的读后反应,斟酌下笔。

三、语法的对等研究

词汇和语法难以拆分,如果说词汇是翻译的基础,那么语法就是构建词汇的不可或缺的框架。奈达的语法对等并非指结构上的对等,汉语属于汉藏语系,是“主谓宾”的结构,而日语属于黏着语,是“主宾谓”的结构。中日互译时,两者之间的转换无法避免。关键是从源语至目标语,传达给读者的信息对等。简而言之,灵活地利用目标语句式传达源语完整信息。依旧以唐月梅和林少华两位译者的译文为例作一番简單探讨。

例4:彼はグラウンドへ下りる二三段の大谷石の石段に腰を下していた。その周りには、話に聞き惚れている四五人の後輩がおり…

唐月梅译:他走下了体育场二三级的大谷石石阶,在石阶上坐了下来。四周坐着四五个低年级的同学,在倾听着他的讲述,听得入了迷。

林少华译:他坐在往下通往运动场的大谷石台阶的两三阶处,周围有四五个听得入迷的师弟。

首先是原文中石阶的定语,“他坐在往下通往运动场的大谷石台阶的两三阶处”林少华译文中台阶的定语较为冗长,表述不够清晰,而反观唐月梅译文,采用了分译的翻译方法,将动词都译出此举保持动作连贯性,给目的语读者一种身临其境的画面感,达到了源语至目的语间信息传递的完整性。

例5:そうしてその中に潜んでいる崇高な要素を、私の記憶は、好んで否定し、見過した。

唐月梅译:这样,我的记忆乐于否定和无视其中所蕴含着的崇高的因素。

林少华译:而我的记忆总是否定以致无视其中蕴含的崇高因素。

笔者译:在这其中蕴含的崇高因素,我总是凭着我的记忆加以否定、无视。

日语中经常会出现省略主语的情况,这里的主语“我的记忆”虽并被省略,但是,笔者认为“我的记忆”虽从属于书中的主人公,但并不能代表主语,充其量还是一个物。如若直接以物作主语,不符合目的语读者阅读习惯,因此笔者给此句加译了主语。

四、结论

从奈达的功能翻译理论出发,结合翻译方法,分别从词汇、语法两方面比较《金阁寺》的唐月梅译本和林少华译本。通读全文,笔者认为林少华偏向异译,语句结构通顺,符合汉语阅读习惯,但是语句翻译有时在引申用力过猛,有一定的不妥之处。而唐月梅偏向直译,注重和原文的统一,最大程度上保留了原文的特色,但语句翻译生涩难懂,如果没有日语基础的话很难理解。

参考文献:

[1](日)三岛由纪夫.金阁寺[M].新潮社.1980.

[2](日)三岛由纪夫,著.唐月梅,译.金阁寺[M].作家出版社,2015.

[3](日)三岛由纪夫,著.林少华,译.金阁寺[M].青岛出版社,2015.

[4](日)谭载喜.新编奈达论翻译[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9.

作者简介:

李婷铤,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文学院,2019级MTI研究生;

孙传玲,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文学院,讲师。

猜你喜欢

文学翻译功能对等译本
英译汉中第三人称代词的翻译研究
文学翻译主体的诠释学研究构想
专题前言:理解译本
以《傲慢与偏见》为例探讨情景语境理论观下的文学翻译
文学翻译中的文化缺省及其翻译策略探究
The Delivery of the Sense of Humor in the Translation of Jokes in Friends
后来未必居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