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跨文化交际背景下汉语国际教育教师的培育研究

2020-11-03郭蓉桓吴重江

青年时代 2020年23期
关键词:国学教育文化差异跨文化交际

郭蓉桓 吴重江

摘 要:近年来,随着中国国力和国际影响力的不断增强,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股学习汉语的热潮。随着“汉语热”不断升温,越来越多的国际汉语教师和汉语志愿者投身于汉语推广工作。对于跨文化交际背景下的汉语国际教育教师来说,其不仅要有良好的语言素养和汉语知识,还要加强国学素养培育,这不仅有助于提升人文精神,还有益于传播中华文化。本文将在分析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基础上,提出汉语国际教育教师的培养途径,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汉语国际教育教师;文化差异;国学教育

一、引言

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国外许多国家开始流行学习汉语,无论是政治经济还是文化教育层面,汉语学习程度已然大大加深。国外建立的孔子学院、海外中国文化中心等是中华文化传播的平台,为世界人民学习和了解中国语言文化打开了窗口。汉语国际教育教师作为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能力,促进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在世界上发扬光大。

二、中西文化差异

跨文化交际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了解中西方之间的文化差异,并通过相应的手段克服或适应这种差异。中西方的价值观本身存在巨大的差异,人们的行为准则、思维方式和道德标准受价值观的影响而不同。因此,汉语国际教育教师应将跨文化交际的重点放在这一问题上,谋求克服和改善的方法。

首先是传统文化的差异。中国的传统文化受儒家思想影响很深,而西方文化主要是以古希腊古罗马文化为主。因此,在价值观层面,中国比较重视社会群体能力,提倡个人要服务于群体,而西方主要强调人们的自主意识,个人主义较为盛行,这就导致中西方思维方面的迥异。中国人的思维模式比较依靠整体判断和直觉,西方人则会根据逻辑进行分析,尤其体现在人际交往方面,中国人会比较委婉,而西方人则会更为直接[1]。

其次是思想和思维方面的差异。中国文化讲求天人合一,在思维模式方面更追求整体的效果,思想意识也以知觉的垂直感为主,不像西方人那么善于分割人与自然的关系;西方人更善于对事物进行分析以及更善于运用逻辑思维进行表达。

随着跨文化交际的深入,这种文化的差异性被无限放大,且已有的文化差异不会凭空消失,新的文化差异会随着时间的推进而不断更新。但文化差异并非一个无法解决的问题,并不会因其复杂性和多变性而成为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跨文化交际就是在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既然文化差异无法避免,那么汉语国际教师就要通过相应的手段进行改善[2]。

三、汉语国际教育教师的培养途径

(一)对文化差异进行整理分析

汉语国际教育教师应在跨文化交际背景下对自身所要面对的不同国家的文化进行了解,根据已有的资料加深对其的重视程度,形成正确的认知。首先,对以往的跨文化交际经验进行收集整理,并对其进行总结,以形成适用自身的跨文化交际理论导向。其次,在业余时间通过与其他学者的交流加强自身对于中外文化差异的了解,辩证地去看待文化差异问题,对文化进行批判性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再次,对国外文化进行筛选,结合中国的国情去汲取外国文化的精华,并与国内民族文化进行融合,从而更好地展现国内民族文化的魅力。

(二)进行国学教育

汉语国际教育教师不是一个语言传播的工具人,而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优秀形象代表。所以,如果教师对本国文化一知半解,是无法进行对外文化教育的,既不能够促进国际教育交流,又不能推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国际层面的传播。因此,汉语国际教育教师应注重自身国学素养的提升。国学素养的培养不仅有利于进行对外文化交流,还能提升人格素养。汉语国际教育教师是中国传统文化“走出去”的践行者,可以将国学发扬光大,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真诚地介绍给世界各国人民,但在传播中华文化的同时,不能故步自封,要以开放的态度吸收外国优秀文化,使国学和外国文化进行融合与创新。

学习国学有益于汉语国际教育教师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升,还能够陶冶教师的情操和提升教师的人格品质,体现其社会价值,让其更好地进行教学工作。国学教育的开展和培养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首先,设置国学课程,加强汉语国际教育教师对国学的系统性学习,促进教师综合素质的提升。其次,举办相应的国学讲座活动,聘请国学专家进行授课活动,开拓教师的视野[2],让汉语国际教育教师能够深入感知国学的博大精深和国学教育的重要性。再次,举办国学文化参观展览活动,使教师深刻了解国学的内涵。例如:书籍、文字、饮食、节日等都是教师应该学习掌握的内容。

(三)正确面对文化差异

赴国外的汉语国际教育教师要长期居住异域环境,在文化差异、心理孤独等因素影响下,还要将汉语教育事业推向国际,这不仅要求汉语国际教育教师拥有不怕吃苦的精神,还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首先,教师对文化差异要有适应、接纳的能力与气度。汉语国际教育教师对待文化差异应持有海纳百川的胸襟,正确认识、理解差异,以博大的胸怀去接纳、吸收不同环境下的不同文化,进而更好地感受不同文化差异产生的冲突,并以此为契机进行更好地文化交流与融合。

其次,要有强大的民族自信感,做到不畏惧强势文化,不进行文化入侵,坚持以平和的心态与海内外各种文化保持良好的交流,以平等的姿态对各国的学习人员坦诚相待,促进世界各民族的融合与大团结。但在现如今的国际环境下,完全以平等的姿态进行汉语文化的渗透教学并不是件易事,这就需要汉语国际教育教师摆脱文化束缚感,寻找机会加强文化交流。

(四)進入孔子学院深造

现如今,孔子学院在海外的开设范围日益变广,众多的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在海外学校开设,同时国内外越来越多的学校也承担起对孔子学院的汉语教学及汉语推广工作。目前,孔子学院的开设数量日益增多,导致学院教师人数普遍不足。因此,学校可以选派汉语国际教育教师在孔子学院进行深造交流,这一方面可以弥补孔子学院人手不足的情况,另一方面可以促进汉语国际教育教师进行更系统化的学习,使其能够更加直接地接触异域文化环境,更好地进行教学活动。实践出真知,汉语国际教育教师可以通过长期的教学活动丰富自身的知识储备,提升自身的文化共情能力,进而促进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升。

五、结语

总而言之,跨文化交际始终贯穿于汉语国际教育教师的工作与生活。因此,汉语国际教育教师不仅要有传道士精神,还要有工匠精神,在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还要做好国学文化的传播,为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传承中国优秀文化奠定基础。(指导老师:吴重江)

参考文献:

[1]任晓霏.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体系[J].社会科学家,2018(12):148-151.

[2]闫俊.教育国际化背景下的对外汉语教师队伍建设研究[J].现代交际,2018(24):167,166.

[3]蒋丽丽.教育国际化背景下对外汉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J].高教论坛,2018(3):47-49.

作者简介:郭蓉桓(1998—),女,汉族,河北邢台人,本科,研究方向:对外汉语教学;吴重江(1987—),男,汉族,湖北黄冈人,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国学教育文化差异跨文化交际
跨文化交际中的“入乡随俗”
在民族预科融入国学教育的意义与途径
中西方价值观差异与跨文化交际的探究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