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国内学者2010—2020年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研究文献的综述

2020-11-03夏雪

青年时代 2020年23期
关键词:人的本质文献综述马克思主义

摘 要:人的问题一直是哲学研究的热点话题,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站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上实现了人学理论的革命变革。不同的学者对于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解读和研究观点不一,看法多样。本文将整理2010—2020年国内学者研究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著作、期刊论文、学位论文等文献资料,从现实的人、人的需要、人的本质、人的价值、人的发展五方面对学者的观点进行综述。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人的本质;国内学者;文献综述

一、引言

人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的问题也不断被学者关注、研究。近年来,许多学者对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进行了广泛研究,发表了大量论文,出版了许多专著,为后人探究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夯实了理论基础。笔者以2010年至2020年为研究时间段,在中国知网以“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为关键词进行篇名搜索,总共搜索文献129篇。基于对相关论文和专著的学习与思考,笔者将从现实的人、人的需要、人的本质、人的价值、人的发展五方面对国内学者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研究文献进行简要综述。

二、现实的人

(一)现实的人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出发点

古今中外的哲学家从来没有中断过对人的问题的探寻和研究。部分学者指出,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之前关于人的研究,不管是旧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都没有真正把人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上,都撇开了具体的历史进程,而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是以现实的人为出发点的。陈伟平认为,马克思突破了对人自身的抽象理解,进入到了以“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为特征的人本阶段,从而把从事实际活动的、现实的、有生命的个人作为出发点,构建了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1]。苏瑞莹主张,从现实的人出发的人的存在论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逻辑出发点。她认为,把握人的真实存在,要从现实的、从事实践活动的人出发,去考察人的生命本质和现实关系,把握住人的存在的特征,从而把人从之前的天国拉回到现实的人间。

(二)现实的人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

人的问题是马克思一生都关注的问题。部分学者认为,马克思说“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2],足以表明马克思对人的研究一直都没有离开过现实的人。他们指出,马克思的现实的人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李蓉认为,马克思主义人学从来都没有离开过现实的个人,现实的个人是从事活动的,进行物质生产的,是处在现实的社会关系和历史进程中的活生生的人。李宝刚和崔陶陶指出,现实的人是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基石;现实的人是把人放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以及客观物质前提下去认识的;现实的人不仅是自然人,而且是具有社会性的社会人,是生活在一定社会关系之中的。

三、人的需要

人既是生产的主体,又是需要的主体,现实的人是有吃穿住行等物质需要的人,也是从事物质生产活动以满足其需要的人。部分学者在研究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具体内容的过程中,常常谈及人的需要的问题,认为需要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马克思、恩格斯的许多著作中都有体现。董晓飞认为,需要是人的本性,个人的需要是人学理论的逻辑起点。他指出,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就提出人的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吃穿住行需要的资料。张喜德和关善伟指出,“人的需要理论主要体现在《德意志意识形态》《自然辩证法》等文章中,其主要内容包括五个方面:一是需要是人的活动的动因;二是需要是有层次的;三是发展需要居于人的需要最高层次,而这个最高层次最终表现为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四是思想、观念、意识是由物质需要产生的、引发的;五是需要具有社会历史性”[3]。

四、人的本质

(一)从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角度理解

张耀影认为,人的本质回答了“人是什么”这个关于人的核心问题,并指出人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综合体,但自然属性并不是人的本质特征,单从自然属性来看,是无法区分人和动物的,只有从社会属性才能根本区分人和动物。李秀林认为,人的本质就在于其社会属性。人和动物一樣,都是自然界的产物,都生活在自然界,二者都具有自然属性,但是自然属性无法截然区分人和动物,而人除了自然属性,还有社会属性,人的本质即是社会属性。

(二)从劳动和社会关系方面认知

袁贵仁认为,“人的本质是劳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4],从劳动的视角考察人,就能区分人和动物;从社会关系的视角考察人,就会发现人的社会属性,人的社会属性就在于人的社会劳动,在于人生活于其中的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周鹏指出,马克思对人的本质有两种不同的表述,一是把人的本质理解为人的类特性就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二是说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他认为,这两种表述并不冲突,二者在逻辑上是统一的,是由劳动到异化劳动再到自由的有意识的劳动的动态过程,体现了人的类本质与现实本质的有机统一。

五、人的价值

价值问题是哲学中被热议的问题,尤其是人的价值问题,虽然马克思没有明确探讨人的价值问题,但是人的价值的实现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学说中一以贯之的核心思想。茹峭、张茜和程曙光指出,人的价值是指人在社会关系中对自己生命活动的反思,离开社会关系去谈论人的价值是毫无意义的。首先,人的价值具有社会历史性,它是社会历史的产物。其次,人的价值的二重性,表现为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的统一。杨金铭和刘忠孝认为,人的价值问题是马克思人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满足人的需要,实现人的本质,促进人的发展的逻辑支点;主体的需要和客体的属性始终是价值的两个要素;人的价值既包括自我价值,又包括社会价值,在对二者的认识中,更多的是要关注个人的社会价值的实现。

六、人的发展

(一)从社会关系和劳动异化的角度研究人的发展

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是共产主义的基本特征,也是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原则。部分学者提出,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是在社会关系中不断丰富的,是在扬弃劳动异化之后,在人的自由自觉的劳动过程中实现的。袁贵仁在《对人的哲学理解》中指出:“马克思关于人的发展的观点是每个人自由而充分的发展是在社会关系和实践劳动中实现的。”[4]他分析了马克思的人的发展理论,认为是资本主义社会异化和私有制阻碍了人的全面自由发展,马克思的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就是建立在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分析的基础之上的。杨金铭和刘忠孝主张人的发展是马克思人学理论的核心问题,是贯穿马克思人学理论的价值主线,认为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依赖于对物质世界的认识和把握以及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实现人的自由发展的基础是扬弃人的自我异化。

(二)人全面自由的发展是人学理论的最高目标

马克思非常重视人的发展问题。很多学者都认同把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视为人学理论的最高目标,认为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离不开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社会发展的最高目标的实现总是由一个一个的人去促进的。苏瑞莹认为,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归宿就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和自由发展是一种互为前提、相互促进的关系,只有个人普遍得到全面发展,人类才能成为自由发展的人;只有充分具备自由发展的条件,才可能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叶先进主张,马克思的自由发展理论带有鲜明的批判性特征,但马克思并不止步于批判,他的根本旨歸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他还指出,个人自由是社会发展的基本条件,个人自由的实现是历史过程,而且个人始终是要通过集体才能实现真正的自由。

(三)实践在人的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马克思把实践的观点引入历史领域,创立了唯物史观,在人学理论中也不例外,实践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扮演着基础性的角色。部分学者指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就是在实践的过程中实现的,并且只能通过实践实现。张曙光在《人的世界与世界的人》一书中指出,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就是人通过实践,不断实现自己的类本质,让人的本质得到全面、自由的发展。

七、结语

人学在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人的问题也是现代社会十分看重的问题。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主要体现在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中。所以,我们要注重对经典原著的解读;同时,在今后的研究中,要综合多学科、多领域的知识探讨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以挖掘更全面、更科学的关于人的需要、人的本质、人的发展等方面的内容。研究历史、研究经典,是为了现在和未来更好的发展,对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进行探讨和研究,最终也是服务于人。

参考文献:

[1]陈伟平.论马克思人学思想的四大维度[J].岭南学刊,2018(4):49-53.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张喜德,关善伟.试论马克思、恩格斯人学理论[J].科学社会主义,2016(4):38-43.

[4]袁贵仁.对人的哲学理解[M].上海:东方出版社,2008.

作者简介:夏雪(1996—),女,汉族,重庆万州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猜你喜欢

人的本质文献综述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人不是什么:卡西尔批判式人学观探究
马克思创新思想研究综述
浅谈人的本质与价值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