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两弹一星”精神的历史来源、历史地位与时代价值

2020-11-03梁杰肖扬伟

青年时代 2020年23期
关键词:历史地位两弹一星时代价值

梁杰 肖扬伟

摘 要:“两弹一星”精神,始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成型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期。新时代,“两弹一星”精神的时代魅力仍然给予广大爱国青年与人民群众以立德、立功、立言的精神激励。因此,本文关于“两弹一星”精神的渊源、历史地位与时代价值的研究,具有必要性、现实性与可行性。

关键词:“两弹一星”;历史来源;历史地位;时代价值

一、引言

时代孕育精神,时代呼唤精神,时代发展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的形成是时代孕育与发展的成果,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成果。从“两弹一星”精神的孕育到“863”计划、“航天精神”的层层递进,这种精神始终是鼓舞中国科技工作者前行的重要动力。新时代,“两弹一星”精神的发展同样展现了无穷的魅力。“港珠澳大桥”的顺利通行、“运-20”的起飞、“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全国性共识,都表明这种精神是随着时代而发展,随着历史的波浪而运动前行的。时过境迁,“两弹一星”精神已演变成为中国人“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的坚强堡垒,这种精神已经突显出跨越时代的价值。

二、关于“两弹一星”精神的历史渊源

(一)“两弹一星”精神产生的时代背景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是国际形势非常严峻的一个时期,核武器继美国之后接续在数个国家(苏联、英国、法国)出现,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掀起核讹诈与核威胁的汹涌浪潮。值此时机,中华人民共和国面临着建国以来新的一轮科技护国之战。核危机与核挑战成为我国当时面临的一项重大挑战,考验着新生政权的战略定力与一个国家的硬核实力。面对新的国际挑战,1955年1月15日,毛泽东在主持召开中共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时指出,“我们要不要搞原子弹啊,我的意见是中国也要搞。但是我们不先进攻别人,别人要欺负我们,进攻我们,我们要防御,我们要反击。因为我们一向的方针是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不是消极防御的”[1]。这段话初步表明了我国对研制核武与搞核武的目的所在,指明了党中央对搞核武的态度是坚决的,是不容置疑的。与此同时,在祖国的呼唤与国外一批优秀科技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以邓稼先、于敏、钱学森等为代表的一批爱国者满怀爱国之志,投身祖国“两弹一星”的社会主义建设,重重艰难的科研环境与简陋的基础设施无法阻挡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工作者,无法阻碍“两弹一星”的科研人员对祖国的报国之志。轰轰烈烈的“两弹一星”建设事业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展现了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独特优势,进一步坚定了“中国共产党是全中国人民的领导核心,没有这样一个核心,社会主义事业就不能胜利”的信念[2](P303)。

(二)“两弹一星”精神的正式提出

邓小平在视察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工程时的讲话中指出,“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3](P280)。这段话明确了“两弹一星”主要是指核弹、导弹以及人造卫星。然而,关于“两弹一星”的确切提法出现在1999年中央举行的表彰“两弹一星”元勋大会上,江泽民在表彰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大会上,将“两弹一星”的精神内涵进一步具体落实。至此,“两弹一星”精神有了确切的精神内核,成为改革开放以来鼓舞一代又一代科技工作者的精神信仰与实践动力,成为组成中国精神的重要部分。

(三)“两弹一星”精神的时代演进

改革开放以来,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集体”摒弃“两个凡是”路线,将党的思想路线重新扭转到实事求是的正道上。邓小平指出:“实事求是,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现在我们要实现四个现代化,同样要靠实事求是。”[3](P143)邓小平的这段话明确了实事求是对实现四个现代化的重要意义,同时是对广大科研工作者的精神激励,为“两弹一星”精神的出壳作了时代铺垫,促进了改革创新精神的发展。

新时代,“两弹一星”精神的实践内核又有了新的蕴意。2018年10月10日,《世纪伟人腾飞梦——周恩来与两弹一星》全国巡回展呼和浩特站开幕仪式在内蒙古展览馆隆重举行,以弘扬“两弹一星”精神、共筑伟大中国梦为主题,生动展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伊始,周恩来同志探索建设符合中国国情的国防现代化的心路历程,以及在“两弹一星”事业中的历史性贡献。这表明进入改革开放新时代,“两弹一星”精神的时代演进渠道已经具有新的传播途径,精神弘扬已不仅仅囿于传统的官方媒介传播。

三、“两弹一星”精神的历史地位

首先,“两弹一星”精神象征着我国科教兴国政策的开端,为科教事业发展提供了现实依据。两弹一星是在国际、国内以及瞄准世界科技前沿的基础上逐步研发而成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毛泽东就及时认识到了科技对于生产力的重要性,宣布成立中国科学院,之后又提出了“向科技进军”的伟大号召。

“文革”过后,邓小平优先认识到科技生产的重要作用,并且实事求是地闡明了“两个凡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关于科技的作用,邓小平曾明确指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抓科技必须同时抓教育”[4](P40-41)。邓小平的讲话,初步明确了科技与教育对我国社会主义发展所起的互动作用。

继邓小平之后,面对世界科技的日新月异,国际局势在新时期呈现的新特征,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审时度势,将“两弹一星”精神推向了21世纪,并于1995年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明确了“两弹一星”精神的核心精神组成部分,为“科教兴国”的实施奠定了理论与实践依据。由此可见,“两弹一星”精神象征着我国“科教兴国”政策的开端,为我国今后的科教事业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

其次,“两弹一星”精神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集中体现。“两弹一星”精神是在我国社会主义的特有环境下形成的,从理论观之,社会主义优越性是制度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的基石。“两弹一星”精神证明,“我国人民能够发挥其无穷无尽的力量根本依据在于我们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制度。这种制度所形成的现实力量,是无往而不胜的”[5](P50)。而“两弹一星”精神的育成证明了,“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6]。

从实践观之,“两弹一星”精神从提出到演进,是改革创新精神的时代性转化与“科学社会主义”的新时代发展。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广大科研工作者在党的领导下,紧追时代科技前沿,在“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中将又红又专的科技精神贯彻于勇攀科技高峰的国防建设之中,这一饱含爱国主义与集体精神的实际行动,贯穿着“高度的自觉自信”,是“中国共产党人的鲜明政治品格”;这一精神,体现了“我们党在新时代传承优良传统、传承红色基因的高度自觉”,体现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同时彰显了“人民是真正英雄的唯物史观,是写在亿万中国人民心中的理想信念”[7](P8)。

因此,“两弹一星”精神的萌发与践行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再次,“两弹一星”精神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两弹一星”精神的孕育是中华民族所特有的“精气神”的一种现实呈现,这种“精气神”的内部汇聚着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悠悠历史,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陈先达先生在《文化自信:做理想信念坚定的中国人》一书中曾谈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就历史的轨迹来看是有传有统的。传,是一代代传下来,不至于有始无终,出现断裂。这样,传统文化就存活于社会现实生活中,具有连续性;统,是优秀的东西可以为后人继承,无间断,具有主导性,为当代人所遵守和尊重。此为中华文化之优势。”[7]其中所涵盖之原理同样适合于中国共产党红色革命精神的继承与发展。从“红船精神”的敢为人先、开天辟地,到革命时期“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的代代传承,中国红色文化精神资源库变得丰富多彩。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两弹一星”精神的聚力在红色精神的代代传承下,历史性演进水到渠成。

简而言之,“两弹一星”精神的酝酿与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红色革命精神的继承与发展,以及中国科技工作者的艰苦奋斗精神是分不开的。它的孕育证明了,中国共产党红色革命精神蕴含着“坚凝力量诚无息,收敛精神外不浮”的巨大潜力,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四、“两弹一星”精神的时代价值

(一)“两弹一星”精神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力量之源

“两弹一星”精神作为中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承载着红色革命精神,而且承载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是实现中国梦的力量源泉。因而,它的时代价值对于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突显出极不寻常的现实意义。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就明确强调,“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需要伟大精神的凝心聚力。当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鲜明主题。因此,我们要大力弘扬伟大爱国主义精神,大力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精神支柱和强大精神动力”[9]。这段话,明确了爱国主义、改革创新精神与实现中国梦之间的内在联系,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一步打开了新视野”[10]。基于此,“两弹一星”精神的时代价值所蕴含的“无私奉献、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勇于攀登”精神与爱国主义一道,“以功成不必在我,建功必须有我的境界和胸怀”[11],“将每个人的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伟大梦想之中,让每个人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勤于圆梦”,这股力量在新时代新征程中汇成了一股汪洋大海,“是激励中华儿女团结奋进、开辟未来的精神旗帜”。由此,“两弹一星”精神所包含的“守初心、担使命”的时代意蕴,“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高度的历史担当和使命追求,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注入了崭新内涵,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力量之源”[7](P32,34,35)。

(二)“两弹一星”精神是坚定广大青年、党员干部理想信念的精神支撑

“作为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与政治灵魂,理想信念无疑对于党和国家、广大青年而言,皆是极其重要的。它关系共产党的前途命运,也关系共产党执政的国家和人民的前途命运。”[12]这种精神支撑的作用在新冠肺炎疫情抗疫防卫战中最为明显。以钟南山院士、李兰娟院士以及张文宏主任为代表的广大科研医疗工作者在抗击疫情中成为民众的精神支撑,甚至有许多即将高考的青年学生留言要向在一线工作的医疗工作者学习,成为一名悬壶救世的医生。可见,他们的精神力量激起了广大青年的爱国情怀,让他们重新意识到科学的伟大。这种积极抗疫的精神,是“两弹一星”精神时代性传承的积极呈现,是坚定党员干部理想信念的指路明灯。

(三)“两弹一星”精神是全社会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指引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其内容涵盖了国家、社会、公民三方面,24字真言是其时代性的鲜明体现。”[12]作为我国社会主义意识领域的引导航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无疑是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动力。“两弹一星”精神是承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指引的一个重要导向。当今时代,科技的竞争已经呈现白热化倾向,抓住了人才便抓住了国家未来发展的根本,抓住了国家未来发展的根本便抓住了中国民族伟大复兴的希望。抓人才之本重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引,这种指引不仅要让青年人才看到国家对科技人才的高度重视,还要让人才有践行“两弹一星”精神的动力与勇气。唯有如此,“两弹一星”精神才能永不湮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指引才能在荆棘的道路上,开辟出康庄大道。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文集:第七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2]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第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3]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第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4]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五卷[M].(第1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

[5]李景田.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7(11):1.

[6]中宣部,教育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8.

[7]陈先达.文化自信:做理想信念坚定的中国人[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17.

[8]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习近平:大力弘扬伟大爱国主义精神 为实现中国梦提供精神支柱[EB/OL].(2015-12-31)[2020-06-01].http://cpc.people.com.cn/n1/2015/1231/c64094-27997763.html.

[9]林培雄,刘光明.论中国梦的时代价值[N].光明日报,2013-05-02(1).

[10]陈丽.从“两弹一星”精神中汲取力量[N].中国纪检监察报,2019-07-31(2).

[11]苏希胜.关于理想信念的几点思考[EB/OL].(2017-04-12)[2020-06-01].http://www.cssn.cn/dzyx/dzyx_mtgz/201704/t20170412_3483527.shtml.

[12]黃坤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N].人民日报,2017-11-17(6).

作者简介:梁杰(1995—),男,汉族,山西太原人,硕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方向;肖扬伟,男,汉族,江西泰和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马史思主义中国化。

猜你喜欢

历史地位两弹一星时代价值
“两弹一星”民族骄傲
从“两弹一星”研制历史看“国之大者”
传承“两弹一星”精神中国青年英才论坛在青海举行
“两弹一星”元勋钱学森 五年归国路,十年两弹成
法治中国视域下大学生法律素养的培育
中央苏区医学教育历史地位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