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王羲之传(六)

2020-11-03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中国篆刻 2020年8期
关键词:谢安王羲之书法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曾获第三届人民文学奖、首届冰心散文奖 刘长春

四、会稽内史

王羲之的书法在当时就很出名了,但是由于书法的实用性功能的限制,以及文化资息渠道的不发达、不畅通,印刷业到了宋代才发展起来,所以它的流传和欣赏还只停留在士大夫阶层和文化精英的层面上,具有私人空间的性质。一般的民众显然是无法接触到王羲之的书法真迹的,只闻其名、不见其字,也许是当时的一个真实写照。即使是有人收藏着王字真迹,也都被当作宝贝珍藏于箱底秘不示人的。

可是,古会稽人却是极有眼福的。

有一次,王羲之到乡下一位门生家里作客,门生十分热情地招待了他。酒酣饭足,齿颊留香,王羲之想写一幅字留给门生作为纪念。一时手痒,便拿起毛笔蘸上浓墨,在室内的一张滑净的榧木几上纵横挥洒起来。门生一看,几面上真草相半,大小、长短、偏狭,各还体态,率其自然;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阁;亦似和风引拂,兰香满室。门生满心欢喜,为了表示谢意,坚执地要送王羲之回郡府。待这位门生回到家里时发现,那桌面的王字真迹却被其父亲误以为弄脏的墨汁,用刀子剔刮得干净了。得而复失,让人懊悔数日。

晋·谢安《凄闷帖》

另有一次,王羲之到了蕺山。蕺山,因越王勾践嗜蕺,采于此山,故名。同时又因为王羲之有别业在山之南麓,现在又称王家山。那一天,天气虽然有点热了,但是卖扇的生意却依然清淡。王羲之又情不自禁地走到一位卖扇的老妪摊前,抓起笔在好几把纸扇上写起字来。字若惊蛇入草,有落笔生花之妙。王羲之还暗自为偶然的神来之笔高兴着。不料,老人家却认为糟蹋了她的扇子而不高兴。王羲之笑着对老妪说:“不急,不急,你卖扇的时候告诉人家这是王右军的书法,保证您每把扇子能卖一百文钱。”老妪照着办了,轰动一时,纸扇很快被人一抢而光。

王羲之《妹至帖》

王羲之爱鹅是出了名的。那时,他人在山上,鹅在山下,他想象着“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的情景,给人写信,说是“悬情可爱”。南朝何法盛《晋中兴书》载:“山阴道士养群鹅,羲之意甚悦。道士云:‘为写《黄庭经》,当举群相赠。’乃为写讫,笼鹅而去。”另有一说,“山阴有一道士,养好鹅,羲之往观焉,意甚悦。固求市之。道士云:‘为写《道德经》,当举群相赠耳。’羲之欣然写毕,笼鹅而归,甚以为乐。”(《晋书·王羲之传》)王羲之爱鹅没有争议了,以书换鹅,写的是《黄庭经》还是《道德经》?应该作点分析。从记载的时间来说,《晋中兴书》成于南朝,要比成于唐代的《晋书》要早;其次,流传下来的小楷书《黄庭经》传为王羲之书,并经褚遂良过目,载入《右军书目》中,而世无王羲之书的《道德经》;第三,从历代文人的用典来看,以“黄庭换鹅”为可靠。不妨举两例:

山阴道士如相见,

应写黄庭换白鹅。

——李白《送贺宾客归越》

谁堪比,写黄庭换取,道士鹅归。

——马致远《哨遍·张王岩草书》

王羲之爱鹅,不惜以千金难求的书法去换几只白鹅。还有,像上面提到的为门生写字,为老妪书扇,王羲之似乎对自己的书法极不爱惜,这其实是大大地误解。相反,他极自负,也极惜书。当年,庾亮向王羲之求书,王羲之不予一字,只说:你弟弟(庾翼)写得那么好,还要我的字干什么。从表面上看,这好像是一种自谦,其实却是自负的另一种表述。作为一种“书格”,书法贵在脱俗,它不为俗子、权贵和附庸风雅者而作,只为知音而不吝挥洒。就像伯牙抚琴,只弹给高山、弹给流水、弹给相遇相知……所以,书法的写与不写,写给谁,不像今日的商业化书家是以钱多钱少来决定的。在那个古雅的时代,在王羲之的行为艺术里,写字一不是为了炫耀,二不是为了卖钱,三不是为了结交权贵。写字即写心,有了一种好心境,性情为之,无论贵贱也。一旦心情表现出来,印象留在纸上,艺术家便感到满足,感到快乐。同样,他也把这种满足与快乐给了观赏的人。这种文化上的享受和心灵上的共鸣,大概是无法用金钱和地位买到的。

王羲之《衰老帖》

王羲之爱鹅,也喜欢写“鹅”字。就说浙江天台国清寺里的那块“鹅字碑”吧,高一丈余,宽五尺,一个巨大的鹅字,将左右结构变为上下结构,铁划银钩,力敌千钧,似断还连,一笔挥就,人称“独笔鹅”。关于鹅字碑,还有这样一个传说:国清寺的和尚在墨池边上耙地,挖出了王羲之的半截鹅字碑,另外一半却再也找不到了,为了续貂,当地的一个名叫曹伦选的书法家,整整在山上苦学苦练了七年,这才将另一半补成。那是清代年间的传说。现在到国清寺礼佛的游人还能看到这块十分独特的独笔鹅碑,可是却没有人分得清哪一半是王羲之写的哪一半是曹伦选补的。

王羲之为什么爱鹅?是一个私人的秘密。说不定还和书法有关。我读林语堂《苏东坡传》中有这样一段话:“我们可以欣赏幼鹿的轻巧灵活,同时也爱慕狮子爪蹄巨大强劲的力量。鹿的身体美,不仅在其调和的轮廓,也因为暗示了跳跃的运动;而狮子蹄爪之美是因为它暗示突然的攫取与猛扑,并且此种猛扑攫取跳跃的功能,才赋予了线条有机的谐调。”迁想妙得,是每一个艺术家心悟的轨迹和结晶。同样,欣赏白鹅浑圆的曲项和有力的扭动,使人联想起书法用笔的起落变化,才起便落,才落又起,“起笔处极意纵去,回转处竭力腾挪。”这种有力优美的节奏,也是中国书法在笔下运动中极力想要模仿的动作。从爱鹅、赏鹅到在大自然中寻求变化无限的意象,王羲之多有心得,并最后在他的书法艺术中得到了生动的体现。从王羲之赏鹅开始,历代书家探寻意象之源,并使之审美化,然后融汇于书法艺术的创造,可谓不乏其例。张旭见担夫争道而得笔意,怀素观夏云多奇峰,辄常师之,雷太简听江声而笔法大进……独化于玄冥之境,万物莫不皆得。然而,王羲之心悟是独到的。他告诉王献之说:“每作一横画,如列阵之排云;每作一戈,如百钧之弩发;每作一点,如危峰之坠石;每作一牵,如万岁之枯藤;每作一放纵,如足行之趋骤,状如惊蛇之透水……”据说,他遵循“父不亲教,自古有之”的古训,只要王献之自己用心体悟。

王羲之学书有年,对书法的整体理解更加深入,也有了自己的一整套想法。有感于卫夫人曾作《笔阵图》,他又作《题卫夫人〈笔阵图〉后》一文。文中他说:“夫纸者阵也,笔者刀稍也,墨者鍪甲也,水砚者城池也,心意者将军也,本领者副将也,结构者谋略也,颺笔者吉凶也,出入者号令也。屈折者杀戮也。”意思是说,挥毫作书如同指挥打仗,纸是战场,笔是刀枪,墨是盔甲,砚是城池;书写者的心意是指挥作战的将军,书写者的技法本领如同冲锋陷阵的前锋,字的结构要像作战计划一样反覆推敲,一举起笔来如同两军厮杀预知凶吉,或进或出要听从号令的指挥,每遇转折处则用尽全力杀死敌人。他说的是写字吗?是邪?非邪?“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他简直是指挥千军万马的常胜将军。自有论书以来,未之见也,未之闻也。

会稽好山水。山不高,却常绿;水不阔,却清澈。大画家顾恺之来了一次会稽回到荆州,人问会稽的山水风光如何?顾说:“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其上,若云兴霞蔚。”如果入画,肯定是很经典的个性化的江南山水图。同是这片山水,同是行走在山阴道上,王羲之和王献之父子两人的心灵感悟又是不同的:

王羲之曰:“从山阴道上行,如在镜中游!”

王羲之《阔别帖》

王羲之《小园帖》

王子敬云:“从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若秋冬之际,尤难为怀。”

水的倒影、水的波光、水的流动、水的灵气、水的奔放,与山的变化、山的厚重、山的高峻、山的秀丽、山的镇静,一起进入晋人的视野。欣赏山水的自然美,进入思辩的玄学意境,对每个人来说,既是一种复杂、隐秘、神奇的心灵活动,又是一种不断超越自身的精神提升。这是东晋名士的一大发现,这一发现就像心灵的花朵,并在他们的文学与艺术方面结出精神的果实。

会稽又多竹,山上、河边、屋后,挺立于风尘之外,枝竿青青,翠叶袅袅,最耐岁寒,不以盛衰改。日光月影中,龙吟细细,凤尾森森,总有一段清气在胸间。王羲之的第五子王子猷来会稽小住,一住下来就让人在宅子的空地上种竹,说是:“何可一日无此君?”会稽又多河,河网纵横,四通八达。有一天,下了大雪,纷纷扬扬。夜里,雪却停了,上下皆白,一片玉世界。他又是呼酒,又要访友,撑了一条乌蓬船,他雪夜访戴,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为的是四望皎然的一片雪景,素雪乘舟的一种雅兴。儿子们到了会稽,都喜欢会稽,更坚定了他内心的一种想法。人人都说会稽好,人生只合会稽老。当初,王羲之“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现在,呆的时间长了,对这片山水的感情也越深,以至于他要作终老之计了。

徽之、献之、凝之、操之等其他几个儿女经常来会稽看望父亲,有时他也会对儿女们说,一个缓慢的冬天的分别真是太长了,我已经好久没有以小跑去迎接你们的那种快乐了。是呵!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他思念儿女,儿女也思念他。再说,年岁高了,王羲之也总想找一个叶落归根的地方。可是,哪里才是可以安家的所在呢?

王羲之《八日帖》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故乡琅琊曾是他生命的最初地理,可是他从小就离开了,故乡的情景在他的记忆中也越来越隔膜了。夜阑人静的时候,他不断地、一次又一次地重返记忆,但不是重返战争、死亡、暴力与血腥,而是重返关于故乡的记忆:平野、夕阳、炊烟、山高水长、钟鸣与鼎食。故乡的等待,是乡愁的等待。如今,想着要回去,也只能在梦中。远离着故乡,又经历了那么多的坎坷、忧患,乡音改了,鬓毛白了,没有归宿感,他不知道他的第二故乡究竟在哪里——建康?还是会稽?建康,安顿着他一家大小,可是,不知道什么原因,总让他有置身异乡的感觉。

那时,也是在建康。王羲之和谢安曾经一起登上冶城。早过而立之年的谢安还不想出仕,隐居于会稽的东山,“草堂春睡足”,看书、清谈、养妓、下棋,一副超然出世的样子。人们都说谢安有“高世之志”,“足以镇安朝野”,王羲之自己更是期许良多。可是,他就不明白谢安为什么就是不肯出山。共登冶城的那一天,天气也好,平畴千里,长江如带,谢安悠然远望,若有所思。王羲之和谢安说到了历史上的一些人物,比如大禹的治水,以至于手脚都磨出了老茧;周文王为了处理国家大事,经常没有空闲的时间,连吃饭都不能做到按时。然后,王羲之又联系到眼前的偏安,为了防御北方胡人的南侵,建康城的四郊到处构筑堡垒,百姓难得安宁。此诚危急存亡之秋,大家都应该为国家效力才是,可是,现在的有些人却终日清谈,荒废实务,这就显得不合时宜了。打锣听音。王羲之这话,当然是故意说给谢安听的。可是,谢安偏偏装作没有听懂的样子,反问:“秦国重用商鞅,实施变法,可是到了秦亥二世就亡国了,这难道也是清谈所造成的灾祸吗?”清谈误国,这是王羲之内心一直为之担忧的事情,在其位谋其政,也是王羲之人生的一个准则。“安石不肯出,将如苍生何。”作为长者和朋友,他是多么希望谢安能够早点出山,为国为民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曾几何时,他还和刘惔一起商量,要发动更多的朋友打消谢安的“东山之志”,“当与天下共推之”,把谢安推举到东晋的政治舞台上来。

从建康回到会稽,由国事想到家事。“家”的概念逐渐在王羲之的头脑中清晰起来,有道是,心泰身宁,即是归处。会稽虽是他乡,却是可以当作故乡的。会稽属于他,同样,王羲之也是属于会稽的。所以,宋人也有称王羲之为“王会稽”的。当然,他现在不会忙着买田择地建房,他还做着朝廷的官,拿着朝廷的俸禄,而官衙里还有许多公务等着他去处理。

猜你喜欢

谢安王羲之书法
书法
书法欣赏
书法
“东山”是指哪座山
王羲之送字
书法欣赏
《王羲之 兰亭序》
身教
《王羲之 丧乱贴》
谢安下棋定军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