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财务人员的角度浅谈会计信息造假

2020-11-02韩淑珍

财经界·中旬刊 2020年8期
关键词:收益

韩淑珍

摘 要:会计信息造假一直是国内、国际会计学界讨论的热点问题,学者们也从多方面、多层次对会计信息造假的原因进行了深层次的分析和研究。本文尝试着从“复杂经济人”理论入手,通过构建收益-成本模型,用于从财务人员的角度分析他们参与会计信息造假的原因。

关键词:会计信息造假  收益-成本模型  复杂经济人

对于会计信息造假问题,国内学者所做的研究已经颇多,但由于当事人进行会计信息造假的原因复杂,关系到公司股东、债权人、顾客以及雇员等多方面的利益,因此,对之进行防范和治理是一项非常困难的事情。本文从“复杂经济人”理论入手,构建了一款基本的收益-成本数学模型,用于从财务人员的角度分析当事人参与会计信息造假的深层次原因。

一、收益-成本模型

(一)复杂经济人理论

在经济伦理学中,“经济人”的观念最早根源于亚当·斯密,他提出了人的自利性问题。简森和麦克林引入人的智力因素来分析“经济人”,他们认为聪明的经济人的聪明之处在于他们会在各种追求与偏好之间进行权衡比较,并做出选择与替代。由此可以看出,简森和麦克林对于“经济人”的论述趋向于人的行为选择的理性和复杂性,简称“复杂经济人”。

(二)基于“复杂经济人”理论的收益-成本模型

基于前面对于“复杂经济人”的讨论,本文作者假定参与会计信息造假的只是个别企业的个别财务人员,并且他们都是理性的“复杂经济人”,他们在作出任何决定之前会首先衡量自己行为的利弊得失。基于此,本文作者构建了如下一个基本的数学模型,用于分析财务人员参与会计信息造假所产生的收益和成本:

[I=i=0nEij=0nFJ]     (1)

公式中的I为财务人员参与会计信息造假所获得的收益-成本比,为全部收益和全部成本的比值;[Ei]为财务人员参与会计信息造假获得的第i项收益;[Fj]为财务人员参与会计信息造假所发生的第j项成本。

很显然,当I的值小于或者等于1的时候,会计信息造假意味着得不偿失,此时,财务人员就不会有进行财务造假的意愿;而当I的值大于1时,财务人员参与会计信息造假就有可能会得到大于付出的收益,此时,财务人员参与会计信息造假的概率就会变大。很显然,伴随着I值的增大,财务人员进行信息造假的可能性就会越来越大。

二、财务人员的收益期望与行为选择

(一)财务人员参与会计信息造假的收益与成本

从目前实际情况来看,财务人员和企业其他员工一样实行聘任上岗,只是财务人员的工作内容和其他员工不同。而企业存在的最大意义就是价值最大化,如果财务人员不参与会计信息造假,他们有可能会失去工作,此时,他的收益为0,其收益-成本比也为0。

相反,如果财务人员听从企业负责人的意愿,那么,结果会如何?

第一,工作不会丢,那么财务人员的各项工资、奖金以及各项福利就会得到相应的保障;

第二,由于考虑到会计信息造假的风险,企业负责人一般会考虑给予参与人员一定的“承诺”,这些承诺有可能是针对财务人员的升职、加薪,也有可能是针对财务人员家人的各种照顾。

当然,文中的第一项和第二项收益是在违法行为没有被发现的情况下才会获得。考虑到目前财务人员在企业的角色定位问题,即使是违法行为被查处,工作因此而丢掉,社会仍然会给他们再次就业的机会,这可以看作是财务人员参与违法行为的第三项收益。

此外,财务人员一旦参与了会计信息虚假,他势必会面临一定的处罚,同时还有可能找不到和原先同等的工作。

单纯文字性的描述不足以具备说服力,本文尝试把上面的文字分析进行量化

假定:会计信息造假行为被查处的概率为P1;违法行为被查处后再找到一份工作的概率为P2,财务人员正常的工资、奖金以及福利收入为A1;企业负责人可能给予参与会计信息造假的财务人员的额外“承诺”为A2;财务人员会计信息造假被查处后再次找到工作的收益为A3;违法行为被查处,财务人员接受的處罚为B。基于上述分析,可以得到财务人员进行会计信息造假的各项量化分析:

首先,财务人员进行会计信息造假的收益有:

E1:财务人员正常工资、奖金以及福利收入,如果被查处就没了,故E1=A1(1-P1)  (2)

E2:假定财务人员参与会计信息造假行为没有被查处,企业负责人有可能会给予财务人员额外的“承诺”为:E2=A2(1-P1)  (3)

E3: 假定财务人员违法行为被查处,失去当前的工作后能够再次找到另一份工作,此项收益为:E3=A3P2P1 (4)

其次,财务人员参与会计信息造假行为的成本有:

F1:财务人员参与会计信息造假的行为被查处,他会失去正常的工资、奖金以及福利,故:F1=A1P1  (5)

F2: 财务人员参与会计信息造假的行为被查处,他还会面临一定的处罚,故:F2=BP1  (6)

把式(2)-式(6)带入式(1),可得财务人员参与会计信息造假行为的收益-成本比为:

[I=i=0nEij=0nFj=A11-P1+A21-P1+A3P2P1A1P1+BP1] (7)

将上式分子和分母同除以P1并合并同类项后得到下式:

[I=1/P1-1A1+A2+A3P2A1+B](8)

(二)财务人员参与会计信息造假的收益—成本分析

就目前的现状来看,要想降低财务人员参与会计信息造假的概率,唯有通过降低财务人员参与造假行为的收益或者增加其成本来改善,也就是减少式(8)中的分子或者增加式(8)中的分母来实现。通过观察式(8)我们可以发现,式(8)的分子上有一个因子(1/P1-1),

它在无形中对分子起着放大的作用,也就是财务人员参与会计信息造假的查处率越低,这个因子就越大,这是我们不愿看到的,我们的目标之一是降低分子而不是增大分子。

式(8)中的P2,即财务人员参与违法行为被查处后再找到一份工作的概率越大,其获得的收益也就越大,I就越大;此外,分母中的的B,即财务人员因参与会计信息造假行为可能受到的处罚越大,其所获得的收益就越小,I就越小。 但现实生活中,我国会计信息造假行为被查处的概率还不足1%,换句话说,由于过低的查处和曝光率,式(8)中的P2对于I值的发大倍数竟然高达99倍,因此,即使企业领导不给财务人员额外的“承诺”,财务人员参与会计信息造假的收益-成本比也会大于1。况且,现实生活中,个别企业的领导为求得安心,通常会给予财务人员一定的额外“承诺”。例如,在2014年闻名全国的“××公司”事件中,对××公司总会计师处以警告处分和60万元罚款,而对于会计师事务所的责任审计师则是分别处以10万元的罚款。就以本次事件中会计师事务所的责任审计师××为例,通过为××公司提供会计信息造假业务,该会计师事务所收到322.44万元的服务费,而负责该业务的首席审计师也收到了3%的业务提成,即9.7万元。此次事件曝光之后,责任审计师仅被警告处分,并未失去工作。另根据猎聘网的资料,此类会计师的平均月薪约为8000元/月。以事发当年的收入代表其正常收入,将上述数据代入式(8)得:A1为0.8ⅹ12=9.6万;A2为9.7万;P1取1%;A3取同等岗位一年的收入为0.8ⅹ12=9.6万;P2取1;B取10万;故:[I=1/P1-1A1+A2+A3P2A1+B=1/0.01-19.6+9.7+9.69.6+10=97.97](9)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得出,财务人员遵守职业道德将会丢掉工作,在目前极低的查处率以及不高的处罚力度之下,违背职业道德将会获得上百倍的利益,在如此高利润驱使之下,“理性经济人”的选择也就不言而喻了。

相反,如果国家有关部门能够加大查处力度,即提高P1的值到50%,同时财务人员再难找到相关工作,即P2=0,那么式(8)结果将会和上面的计算值具有天壤之别。计算过程如下:

[I=1/P1-1A1+A2+A3P2A1+B=1/0.5-19.6+9.7+9.69.6+10=0.98]

(10)

此时财务人员参与会计信息造假的收益-成本比大幅下降,在这种情况下,财务人员哪怕面临着被解雇的风险也不会选择会计信息造假,这也就和我们国家法律的目的是引导人而不是惩罚人的初衷不谋而合。

三、结束语

本文基于“复杂经济人”的假设建立了一个基本的收益—成本数学模型,用于定量分析财务人员参与会计信息造假的收益和成本。通过模型和实际案例的结合分析,本文認为,由于现有的查处概率太低,而查处后处罚的力度又不够,导致个别财务人员理所当然的选择会计信息造假。

参考文献

[1]陈菲.论道义与功利对西方价值观的影响[D].武汉大学,2006.

[2]陈平泽.会计造假的收益成本分析[J].审计月刊,2005.

[3]李花国.“欣泰电气”财务舞弊案例研究[J].财会通信,2017.

猜你喜欢

收益
高额收益要谨慎,场外配资需辨明
基于ARIMA模型对余额宝收益的预测
基于ARIMA模型对余额宝收益的预测
銀娛Q3收益按年升兩成三
勵駿首季收3.5億跌3.7%
銀娛Q3收123億按季升5%
建设银行利增6.1% 日赚6.2亿
12
永利去年賭收395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