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践行“四力”要求 讲好基层故事

2020-11-02鞠燎原

记者观察·下旬刊 2020年9期
关键词:四力

鞠燎原

摘要:“要不断掌握新知识、熟悉新领域、开拓新视野,增强本领能力,加强调查研究,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努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的宣传思想工作队伍”。在新闻传播手段与传播格局日新月异的时代,记者应该有怎样的姿态和担当?我们要牢记嘱托,不忘初心,守正创新,忠诚践行职责,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讲好基层故事,为基层加油鼓劲、助力添彩。

关键词:“四力”;深入基层;基层故事

不忘初心,开动脚力;深入基层,心中才有担当。作为《武進日报》记者,优势就是身在基层,脚在一线。我们要做的,就是沉下心,把新闻触角延伸到基层最前沿,用手中的相机和笔,持续深化拓展新闻战线“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采写更多沾着泥土、冒着热气、带着露珠的新闻稿件,见证武进跨越前行,聚焦基层成就收获,记录社会发展变迁,传递地方精神力量。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也是决胜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70载光阴的故事,讲述国家奋进史、城市奋斗史,也记录着每一个人的精神成长史、梦想开拓史。为充分展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的光辉历程,展示武进发展的伟大成就,《武进日报》通过系列策划,讲述武进故事,同庆70华诞。

《武进日报》推出策划《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红色记忆”》系列报道,聚焦一批为革命、为解放做出贡献的先辈,通过采访其故事、探访其故居、追忆其情怀,向读者传播艰苦奋斗、不屈不挠、一往无前的革命精神。

第一篇章为追忆先烈,采访写作《董亦湘:以身许国血洒异国他乡》《杨学良: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到处有青山》。第二篇章为追访足迹,采访写作《江南抗日义勇军总指挥部旧址:抗日力量在这里凝聚》《第三次武装起义纪念碑:吴淞风云忆往昔,工人运动惊华夏》。第三篇章为追寻老兵,采访写作《蒋洪大,枪林弹雨保家国》等。报道结束后结集成书,成为武进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党员读本本土教材《阳湖印记》。

为了全面展示武进人民在奋进70年的历程中取得的伟大成就,《武进日报》还推出“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武进故事,发表武进盆景闪耀北京世园会、长江渡前听涛声、“小小联合国”里讲好中国故事、武进“愚公”,蒋家三代人接力护林40载、“果三代”坚守土地梦等来自基层一线的鲜活故事。开设“征集‘共和国同龄人和国货老物件”专栏,发表《一本来自1956年的纪念册》等文章,通过走近与共和国同龄的长者,收集、整理那些留痕岁月的物件资料,感受70载光辉岁月、70年时代变迁,在社会进步的旅程中,重温那些我们熟悉或陌生的往事,共同见证时代前进的步伐。

生活的变化,时代的变迁,历史的变革,在每个人的生活中都留下深深的印记。我们有幸成为时代的见证者,通过深入田间地头,深入百姓当中,忠实记录一个个故事,带读者重启回忆,在今昔对比中感受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变化。激励人们在感怀过去的同时,更好地珍惜当下,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今天,报纸已经跨入了全媒体时代。在加快全媒体融合转型的同时,记者保持定力和专注也十分重要。

“讲好基层百姓故事、传播党委政府声音。”作为新闻记者,必须深入基层,贴近生活,走进群众,俯下身、沉下心、接地气、察实情,把生活当课堂,把人民当教师,练就辨识新闻价值的“慧眼”,练就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判断力,练就“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基本功,以新时代工匠精神,不断推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新闻精品。

“传承阳湖基因 弘扬工匠精神”是《武进日报》推出一组主题策划,讲述武进工匠的故事。历史上的武进,是一座有着“工匠精神”的城市。长期发展中不但诞生了一批精益求精的能工巧匠,更涌现出传承“事事当争第一流、耻为天下第二手”阳湖精神各行各业的先锋代表。

《武进日报》推出年度主题策划,“传承阳湖基因,弘扬工匠精神”,分“铸造匠魂”“城市匠工”“守持匠心”“传承匠器”四个篇章,从制造业、城市管理、三产服务、非遗传承方面讲述武进工匠的故事。

“铸造匠魂”篇报道了制造业方面的武进工匠,其中“瑞声攻玉”阐述了瑞声创新的故事;能工+巧匠,创造“国茂速度”;今创神话是如何缔造的?俞金坤的回答是“三股劲”:创业要有股韧劲,干事要有股拼劲,还要敢于和最优秀的企业较劲。

“城市匠工”把报道的重心放在城市管理上。报道了专为公路治病的“李医生”、城市“供水心脏”的守护者、只为千家万户“灯火通明”的变电站值班员、每天在垃圾中“泡”12个小时的转运工……

“守持匠心”报道了武进三产服务业方面的工匠。为百万市民守护舌尖安全的“官方兽医”、一枝一叶总关情,王永康用盆景述说了他的“枝叶”人生。

“传承匠器”就非遗传承方面讲述武进工匠的故事。常州大麻糕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严玉华,让常州大麻糕吃出新味道;用剪刀和彩纸变幻出万千世界的市级“非遗”湖塘剪纸代表性传承人丁敏;以刀为笔红木为纸刻出“木板上的水墨画”的 “常州红木浅刻”主要传承人徐枫……

“传承阳湖基因,弘扬工匠精神”,通过讲述武进工匠的故事,就是要传承“事事当争第一流、耻为天下第二手”的阳湖基因,弘扬和放大“工匠精神”的能量,在全社会形成敬重产业制造、崇尚创业创新、追求敬业报国的导向。

而采访中,工匠精神对记者也是深刻的教育和激励。

中国现在已成为世界高铁市场的领跑者,“中国速度”的背后,是以戚研所为代表的中国工匠们数十年如一日的坚持、专注。记者先后三次走进戚研所,边听边看边学习,采访了国内无损检测领域的“大师”万升云,了解了万升云花近20年编写一本探伤图谱,填补国际空白。在技能大师工作室采访陈士华,陈士华是有名的“难题克星”,到车间里采访了一线机修钳工刘云清。这些鲜活生动的人和事,给了记者很大的触动,我们只需要用朴实的语言将故事讲述出来,不需要任何修饰,就打动人心。

正如记者在采访手记中表述:“工匠精神实际上是一种敬业精神,就是对每个人所从事的工作锲而不舍,在每一个工作岗位上的每一件事都不能放松。”

“蹲下来才能听到、俯下身才能看清”。正是通过践行四力,让我们看到这个社会存在多個截面、不同层面的现实,让我们记者学会沉思,学会沉淀。这样,才能在新闻报道中发出厚重的声响。

武进退休教师蒋双凤立下遗嘱,把毕生积蓄50万元捐给遥观镇南塘桥小学,在武进,蒋双凤不是第一位“裸捐”的退休教师。2016年9月,退休教师储振民完成老伴遗愿,将夫妻俩60万元积蓄捐给坂上初级中学。

当我们越往这些人的心里走,就越坚信:世界上就有这样的人,朴实如一块石头,高尚如一座山峰,纯粹如一块水晶,默默付出,不求回报,让我们真正感受到人性的真实、质朴与高大,这高尚的灵魂,给我一生的精神滋养。采访,温存了我们心底的感动。

“十四岁罹患白血病,请大家救救我的弟弟”的求助帖在本地市民的朋友圈引发关注。求助人的弟弟蒋涵涛被确诊为白血病,后续化疗至少需要50万元,这个贫苦的家庭实在是承担不起。本报与武进电视台一起进行了连续报道,并在今日武进微信上进行了传播,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关切,不少爱心人士伸出了援手,共捐款54万元。后来蒋涵涛不幸去世后,蒋家用蒋涵涛的名义将治疗剩余的12.1万捐给武进区慈善总会。这份互爱互助,真情传递让我们深深感怀。采访,让我们面对人间真情时满怀敬意。

在“新疆行·援疆情”武报采访行动中,记者走进新疆尼勒克。这是一个很好的采访经历,一方面武进对口支援尼勒克县,由于贴近性,武进读者都会关心援建的内容;另一方面由于相隔万里,尼勒克又充满了神秘感,浓郁的异域风情,厚重的民族特色带来很好的可读性。

报道组冒着大雪,走进科蒙乡蒙古族人家山丹家,山丹家在夏季被一场山洪冲垮了,武进援疆组为科蒙乡40户受灾人家建造了安居房,赶在冬季之前让大家搬进了新家。文章写道:整个村子笼罩在朦朦胧胧的雪雾中。两排定居房,黄墙红顶很是醒目。房子附近是一堆堆高的草料,旁边有牲畜暖圈,牧民点着了牲畜吃剩下的玉米秸秆,燃起缕缕青烟。把读者一下带进现场。

在尼勒克乔尔玛烈士陵园,碑文所写:人,是躺下的路;路,是竖起来的碑!这里出了位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天山守墓人”。当年修筑天山公路中,先后有168名解放军指战员献出了生命,战友把生的机会留给了年龄最小的陈俊贵。后来,陈俊贵几十年如一日,为战友守墓。我们十分感动,决定把《路,是竖起来的碑!》作为系列报道的主题,文章中写道,今天,武进援疆干部踩着英雄们的脚印,接过陈俊贵们的旗帜,为天山奉献青春、播洒汗水,把天山精神和武进阳湖精神镌刻在尼勒克。采访,让我们记者收获了坚强的力量。

猜你喜欢

四力
新媒体时代如何提升新闻舆论“四力”
巧解四力平衡问题——提高科学思维能力,促进核心素养的养成
“四力”共为 “五事”并举打造引领国有企业科学发展的“四好”坚强领导核心
浅谈班级管理的“四力”法
“四力”: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外在表现
用创新激活主流媒体的内容“四力”
网络时代做好编辑需练就“四力”
修炼学校管理“四力”
提升“四力”夯实党建基础
校长在校园建设中应发挥“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