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溧水民歌的发展研究

2020-11-02庞媛月王安潮

音乐生活 2020年10期
关键词:溧水号子民歌

庞媛月 王安潮

民歌是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中创造的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是我国民族民间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江苏省作为我国民歌的重要发源地之一,产生了诸多广为流传的民歌作品,比如《无锡景》《茉莉花》《紫竹调》等,涵盖苏北民歌、苏南民歌、江淮民歌三部分,有着“融会南北、兼济刚柔”[1]的特征。溧水县位于江苏省南京市中南部,该地区的民歌属于江淮民歌范畴,它们不仅以流畅的曲调和朗朗上口的歌词客观地反映着溧水的风土人情,还凝结着溧水劳动人民深厚的情感,极具民族性与地方特色,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然而,这一艺术的发展现状却不容乐观,不仅未能得到良好的传承,也未能通过传播进入广大人民群众的视野,更未能得到文艺工作者的重视——目前学界还未有专门对其进行研究的成果。因此,保护、传承、发展该艺术的迫切性也就不言而喻。本文拟从上述角度切入,对溧水民歌的發展现状进行考察,并对其在多元文化时代中的生存方略提供几点建议。

一、溧水民歌与周边地区民歌的比较

江苏民歌可大致划分为苏南民歌、苏北民歌、江淮民歌这三个区域风格中心[2]。从民歌的内容来看,主要以反映农民的劳动生活为主,也有反映地方风俗、传递爱情、传授知识、讲述历史故事等的内容,现列表如下。

表1 江苏民歌区域划分[3]

从上表可以看出,受地理环境等因素影响,苏南和苏北两个地区的音乐风格迥异,而江淮民歌处于南北文化的交叉地区,风格较为多样。溧水县位于江苏省南京市中南部,因而溧水民歌属于江淮民歌范畴,与苏南、苏北民歌以及江淮地区的其他地方民歌相比,既可在异中求同,又可在同中求异,以下结合表格内容举例说明。

从民歌体裁来看,首先,劳动号子是江苏各地区民歌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民栽秧时有栽秧号子,赶牛时有赶牛号子,打麦时有打麦号子,反映出劳动生活的各个方面,而各个地区也都有代表性的劳动号子。江淮地区湖泊众多、盛产水稻,劳动人民从事的多是插秧这一类的农事活动,因而溧水民歌中最富特色的便是秧田号子(包括栽秧号子和车水号子),有《天上星斗朗朗稀》《战胜干旱唱丰收》等。启东、海门、靖江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是渔民号子(苏南民歌),有《盘车号子》《测水号子》等。如皋地区的筛花生号子、栽秧号子等广为流传,有《冷落诸公大不该》《小小蜜蜂头戴金》《宁可太阳来晒我》等,皆属于苏北民歌。其次,江苏民歌中的山歌,既有放牛娃在山间放牛时排解无聊所唱的《牛角弯弯尖又长》(溧水县)、《十岁娃娃把牛放》(丹阳市)等,亦有抒发男女情感的情歌,如溧水民歌《郎与姐儿隔条河》、无锡民歌《手攀杨柳望情哥》等,还有反映历史题材的长篇叙事山歌,如溧水民歌《薛仁贵征冬》、无锡民歌《沈七哥》等。江苏民歌中的小调,包括八段锦、鲜花调、送麒麟、花鼓、龙船调、采茶灯等,如《大采茶》(溧水县)、《闹红灯》(高邮市)、《过年》(江宁县)等,这类民歌饱含浓厚的地方风情,是我们研究地方文化的重要资料。值得注意的是,民歌中的风俗歌,因各地风俗习惯不尽相同,所以苏南、苏北、江淮民歌中的风俗歌也有异有同。反映相同习俗的,比如溧水民歌《十送房》、徐州民歌《一对蜡烛亮堂堂》(苏北民歌)以及句容民歌《一对花烛一对台》(江淮民歌),皆反映的是新婚之夜欢送新人入洞房的一种婚仪活动[4]。至于特别的地方习俗,比如南通通州一带的《添寿》和《唱唱新僮子》,是僮子在农村“香会”中唱的僮子调,也是苏北一带独特的地方习俗。

从民歌曲调来看,因苏南、苏北以及江淮民歌分别使用的是吴语、北方方言、江淮方言,在腔词关系的结合下,曲调也各具风味。苏北民歌的特点是六声、七声音阶运用较多,并且以级进为主的大跳较多,比如雎宁民歌《摘石榴》(例1),使用的是六声音阶,三、四度小跳与六度大跳,旋律大多呈现为有棱角的直上直下,装饰音较少。

例1 雎宁民歌《摘石榴》片段

苏南民歌的特点是以五声音阶为主,装饰音多、润腔丰富,比如苏州民歌《鲜花调》(例2)就多次使用了润腔以及装饰音,旋律以曲折的级进和小跳进为主,曲调悠扬。

例2 苏州民歌《鲜花调》片段

江淮民歌介于苏南苏北之间,呈现出比较适中的特点,比如溧水民歌《大采茶》(例3),其旋律要比《鲜花调》更质朴些,大跳比《摘石榴》少些,装饰音与润腔手法的运用也较少。

例3 溧水民歌《大采茶》

由上可见,溧水民歌与江淮地区的其他民歌以及苏北、苏南民歌在体裁、内容、曲调等方面有异也有同,既凸显出各地民歌的特色,又反映出同为江苏民歌的共性,因而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二、溧水民歌的当代发展

在国家大力提倡发展文化产业、保护传统文化的背景下,溧水民歌中的客家民歌被列入了溧水县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目,包括《打秧草》《车水歌》《哭嫁》《送郎》等曲目,具有重要意义。除此之外,溧水民歌的发展还取得了一些积极性的成果。

首先,从民歌的搜集整理方面来看,溧水县曾做过民歌的挖掘整理工作,并将曲目收入《民间三套集成》中,为保护本地的传统音乐做出突出贡献。另外,《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江苏卷》中也收录了二十四首溧水民歌。其次,从演出情况来看,在政府的支持下,南京市以及溧水县都举办了各种文艺晚会、艺术节以及公益演出活动,溧水民歌常作为上演的曲目之一,比如溧水县梅花节晚会上展演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客家民歌”、第七届南京民间艺术节上演唱的溧水民歌《打秧草》等,通过这种方式能够使民歌深入民众,融入當地人的音乐生活。再者,从溧水民歌的改编来看,目前也取得了一些成果,比如由许冬子填词、王安潮作曲、溧水歌手管仁红携陈心蕊(童声)一同演唱的《春临江南》,即是在吸收溧水民歌之特色的基础上进行重新编曲,不仅通过再创造使溧水民歌迸发出了时代活力,还以中国风之艺术美得到了众多人的喜爱。最后,从教育方面来看,溧水民歌不仅已成为学校音乐课堂的一部分,还有一些教育关爱活动者奔赴南京各个区为留守儿童或孤儿介绍民歌,传授知识,这些都有利于民歌的传承与传播。

然而,当下溧水民歌的发展也陷入了困境。从溧水民歌的传承方面来看,除狮子喊彩、龙船调等较为青年人所熟知外,其他民歌几近失传,并且原汁原味的民族唱法也在发生着改变。从学术研究角度来看,溧水民歌作为我国民族民间音乐的瑰宝,没有得到文艺工作者们应有的重视——目前还未有对溧水民歌进行研究的成果。从演出市场现状来看,溧水民歌没能跨越地域界限走入更多人的视野,也未有代表性的溧水民歌在各地上演,知名度较低。

产生上述不良发展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其一,多元音乐的冲击。有学者通过对溧水县328名初中生进行调查后发现,他们喜欢的音乐风格涵盖影视音乐、流行歌曲、轻音乐、歌剧等多种类型,其中,喜欢中国流行歌曲的人数最多,高达74.4%[5],可见其影响力。若不加以改变,传统民歌很难在流行音乐、电子音乐充斥的市场中博得众多关注。其二,曲目单一、内容过时。伴随着政治、经济和科技的快速发展,城镇化建设使得溧水民歌原有的生存环境遭到了破坏,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因此,以劳作为内容的打麦号子、打夯号子等作品,比如《收棉花》《战胜干旱唱丰收》《打木夯号子》等,已与当下人们的审美需求不相适应,唱民歌的人也越来越少。其三,政府的推广力度还不够。传统的传播途径导致溧水民歌的发展陷入闭塞圈,受众面狭窄,难以与当前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相适应。总之,上述这些问题若不解决,则溧水民歌难以在未来有所发展。

三、溧水民歌在多元文化时代中的生存方略

通过对溧水民歌的发展现状进行总结、反思后,笔者认为,这一民间音乐要想在这多元文化交融的时代中夺得一席之地,就需要国家、政府以及个人的共同努力,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展开:

其一,将溧水民歌与溧水文化产业的发展相结合。溧水地区文化产业的发展应当植根于溧水民歌这一传统文化的沃土,打造具有特色的溧水文化名片。比如在制作电影时将溧水民歌中的龙船调(如《十二月花名》)、采茶灯(如《大采茶》)等具有特色的歌舞小调加以利用,赋予影片深厚的文化内涵与浓厚的地方特色,同时把溧水民歌传播给喜爱歌剧、电影的大众群体。此外,在国家及政府的支持下,溧水还可以打造一部专门反映地方历史、地方风俗文化的歌剧、音乐剧或影视剧作品,将民歌作为音乐素材融入进去,弘扬溧水文化,比如溧水旅游宣传短片《溧水美》的主题曲《溧水美》为宣传溧水风光的歌曲,民歌也可借鉴这一方式。

其二,重视学校教育对于音乐人才的培养。民歌的发展不能仅仅依靠老一辈的民歌艺人,新时代的青年应当成为传承、发扬该音乐艺术的主体,因此,学校教育应当注重民间音乐的传授,可采取以下几种方式:第一,在溧水县中小学设立兴趣班,教授一些歌词比较简单又便于记忆的溧水民歌,比如《十二月花名》(例4),该民歌旋律简单,朗朗上口,并且原歌词中蕴含多种花名,涉及形态、数量、生长地方、花季、用处等方面,在培养孩子兴趣的同时还可以普及知识。第二,在高等院校的音乐课程中给予民间音乐更多的空间,可以邀请民歌艺人进课堂讲解并传授演唱技术,有利于青年学生了解和热爱本地的音乐文化。第三,通过举办校园艺术节、邀请表演团体来校演出等多种活动形式来普及溧水民歌,并鼓励学生们积极参与。

其三,重视对民歌艺人的保护。正如田青先生所说,过去人们插秧、薅草、牧羊、捕鱼,因而产生了插秧歌、薅草锣鼓、牧歌、渔歌、号子等各种音乐,而现在机械化的生产方式导致这些东西没有了,“我们唯一能做的是找到现在还可以把这些东西唱给我们听的老人,趁他们没有走向另一个世界的时候把这个声音留下来”[6]。溧水民歌中也有不少这样的生产劳动歌曲,比如《打麦号子一条腔》《放牛娃》《收棉花》等,他们都是过去劳动人民的情感结晶。因此,音乐研究者们应当投入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找寻民间艺人,通过采访与录音将他们的表演记录下来,为民歌的推广提供基础。

例4 溧水民歌《十二月花名》片段

其四,电子传媒的运用。如今我们已经进入了电子媒介传播时代,电视、广播、互联网等大众传媒充斥着人们的日常生活,特别是高速发展的互联网,现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之一,它能够跨越时空局限进行文化传递、沟通以及共享。在这样的情况下,溧水民歌也应当积极通过电子媒介面向更为广泛的受众群体,比如将民间艺人的表演搬上电视舞台、搬上网络视频,将溧水民歌通过音乐软件进行推广等。

其五,民歌自身也应与时代接轨。主要体现在歌词内容、编曲、演唱形式等方面。从歌词内容来看,创作者应当联系时下人们的生活状态、社会风气、国家情感以及民族精神对溧水民歌进行重新填词,但应与原民歌或高亢或婉转的情绪基本相符[7]。从编曲方面来看,可以在节奏、旋律、配器等方面进行变化,比如前述《春临江南》即是一例成功的改编经验。从演唱形式来看,可以根据民歌的题材以及要传达的情感,灵活运用独唱、齐唱、重唱、合唱等多样的组合形式进行表演,改变传统演唱形式带来的沉闷乏味之感。此外,溧水民歌还可以突破体裁的限制,以器乐作品形式进行编创,比如将《红菱牵到藕丝根》改编成二胡曲。该曲旋律优美,颤音和倚音(例5)的运用能够充分凸显出二胡乐器的优势,呈现出良好的音色效果,因此,可以将其中的旋律片段作为主题动机,在此基础上加以延展、丰富内容。

总之,这就需要专业音乐创作群体、演出团体以及独立音乐人们以文化自觉的态度将更多的目光投向溧水民歌,在保留民歌传统特色的基础上,通过再创造实现其当代艺术价值。

例5 溧水民歌《红菱牵到藕丝根》片段

溧水民歌与江淮民歌内部的其他民歌以及苏北、苏南民歌在体裁、内容、曲调等方面有异有同,既体现出溧水的地方特色,又反映出江苏民歌的共性,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然而,在这经济、科技快速发展以及多元文化相互交融的时代,溧水民歌面临着几近失传的境况,同时也暴露出来一些问题,比如曲目单一、内容过时、受众面狭窄等,可以采取以下方案进行解决:其一,将溧水民歌的发展与文化产业相结合,打造具有特色的溧水文化名片。其二,学校教育要注重学生在民歌方面的培养,让他们成为传承、发扬该音乐艺术的主体。其三,重视对民间艺人的保护,并通过文艺工作者将他们的表演记录下来,为民歌的推广提供基础。其四,通过电视、网络等电子传媒让溧水民歌面向更为广泛的受众群体,做好普及工作。其五,溧水民歌自身也应当在继承传统特色的基础上不断推陈出新,这就需要专业音乐创作群体、演出团体以及独立音乐人们以文化自觉的态度将更多的目光投向溧水民歌,挖掘其当代价值。总之,在保护的基础上传承、传播与创新,才是溧水民歌的生存之道,这离不开国家、政府以及个人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全国编辑委员会、《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江苏卷》编辑委员会编《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江苏卷)》,中国ISBN中心,1998年,第43页。

[2]苏青:《江苏民歌的探讨与研究》,《音乐探索》,2006年第4期,第12页。

[3]表中内容据苏青《江苏民歌的探讨与研究》,《音乐探索》,2006年第4期。

[4]《中國民间歌曲集成》全国编辑委员会、《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江苏卷》编辑委员会编《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江苏卷)》,中国ISBN中心,1998年,第1152页。

[5]薛银梅:《南京市溧水县初中音乐教育现状调查与研究》,《今日科苑》,2008年第22期,第207页。

[6]田青:《原生态音乐的当代意义》,《人民音乐》2006年第9期,第17页。

[7]易人:《运用江苏民歌进行改编创新的探讨》,《南京艺术学院学报》,1978年第1期,第116页。

庞媛月 哈尔滨音乐学院研究生

王安潮 博士、西安音乐学院教授、哈尔滨音乐学院博士生导师

猜你喜欢

溧水号子民歌
溧水区小麦不同施肥模式效果试验
南京市溧水区耕地质量提升片区建设项目的实践与建议
吼出来的非遗绝唱
小寒,以及溧水的形式
我家的“号子”
畲族民歌:《朋友,请你喝杯酒》
武汉码头号子的艺术特征探析
溧水大轰炸的历史记忆
穿花衣 唱民歌
长江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