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医学院校图书馆社会化阅读“OTO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2020-11-02路靖程昱江京泽屈悠

中国中医药图书情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医学院校图书馆

路靖 程昱 江京泽 屈悠

摘要:分析海南医学院图书馆2017年以来通过多媒体综合导读平台,进行跟进式同步深度导读+线下多形式的读书活动(OTO模式),对社会化阅读做了很有意义的探索与实践。在此过程中,基于OTO的模式,通过线上线下多层面、立体化的深度导读活动,使导读老师和读者之间、读者和读者之间得以全方位地互动、交流和分享,在深度导读方面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此外,对深阅读、浅阅读与文献载体的关系问题、阅读质量的量化分析问题、大数据利用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社会化阅读;OTO模式;医学院校;图书馆;综合多媒体平台;深度导读

中图分类号:G250.73;G25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5707(2020)05-0024-05

DOI: 10.3969/j.issn.2095-5707.2020.05.005

Abstract: This article analyzed follow-up synchronized in-depth reading + offline multi-form reading activities (OTO model) through multimedia comprehensive reading guide platform by the library of Hainan Medical College since 2017, which has made meaningful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social reading. In this process, based on the OTO model, through online and offline multi-level, three-dimensional in-depth guided reading, the guide teacher and readers, readers and readers can interact, communicate and share in all aspects, which has received very good results in the in-depth reading. In additi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eep reading, shallow reading and document carriers,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reading quality, and the use of big data were discussed.

Key words: social reading; OTO model; libraries of medi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tegrated multimedia platform; in-depth guided reading

從古至今,交流和阅读都是人类认知世界、増长知识的重要途径。传统的阅读大多是青灯黄卷式的个人行为,那时的社会化阅读(Social Reading)主要是以三五好友组成的读书会的形式存在,著名随着现代互联网技术与移动终端技术的发展和融合,文献载体发生了变革,对阅读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告诉我们:人是有社交需求的,伴随着阅读活动产生的分享、互动等行为使得阅读的社会性得以充分的体现,读者通过网络对文献进行讨论、诠释、重塑,读者不只是阅读主体,也成为阅读内容的创造者[1]。全媒体的发展使交流与阅读发生了神奇的融合,社会化阅读迎来了复兴,将在未来的阅读活动中成为主要形态。

1  社会化阅读

1.1  社会化阅读的定义

社会化阅读的定义以钟雄的观点最具代表性:以读者为核心,注重互动、分享、传播的全新阅读模式即是社会化阅读,倡导用户生成内容(User Generated Content, UGC),阅读的价值会通过互动实现增值[2]。相对于传统阅读而言,社会化阅读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多人的互动和分享。

1.2  大学生社会化阅读的现状

《第十五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显示:2017年我国成年人全媒体综合阅读率达80.3%,其中互联网、手机是人们接触最多的媒体[3]。《2017微信数据报告》显示,2017年9月份,平均每天有9.02亿人使用微信[4],微信这种集阅读、分享、互动于一体的阅读方式成为当前标准的社会化阅读[5]。常见的社会化阅读微信公众号有“十点读书”“掌阅”“读书369”等,社会化阅读推广平台有“豆瓣读书”“红袖添香”等,大量涌现的全媒体社会化阅读平台提供的图书可谓丰富多彩。但据王磊等[6]对阅读推广类微信公众号30篇单篇推文传播指数(Single Tweets Communication Index,STCI)高的推文统计分析结果显示:阅读内容以两性关系、成功学、孩子教育为主,不包括经典文学、诗词等主题,凸显其“跳跃性”“浅阅读”的特征,娱乐化特征明显。

目前大学生是社会化阅读的主力军之一,同样也出现了浅阅读的潮流,常居阅读排行榜的图书显现出休闲、实用、趣味性强的趋向。笔者对海南医学院(以下简称“本校”)近五年图书借阅数据分析结果显示,借阅最多的图书(专业书除外)是言情文学、惊悚推理、玄幻小说及热点类畅销书,阅读成为以消遣娱乐为目的的“悦读”。经典名著内涵深厚,承载着人类文明的内核,由于时空的差距与现代人造成隔膜,读起来往往需要“煞费苦心”,部分学生由于自身知识储备不足,又无暇认真查阅资料和思考,导致对阅读经典“望而却步”或“浅尝辄止”。

不言而喻,对经典名著进行深阅读是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捷径,图书馆要顺应社会化阅读的发展趋势,肩负起针对经典名著的阅读推广责任,让大学生们用有限的时间和精力去深度阅读一些经典名著,从而建立起他们的精神家园。

1.3  高校图书馆社会化阅读推广的现状

笔者用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中的期刊全文数据库进行检索,检索时间截至2019年9月   10日,检索关键词“社会化阅读”,检索到论文163篇;“社会化阅读”+“高校”或者“大学”,检索到论文0篇;“社会化阅读”+“高校图书馆”,检索到论文11篇,“社会化阅读”+“大学图书馆”,检索到论文2篇,其中1篇与前11篇重合,且上述论文内容均系纯理论研究,尚无社会化阅读的实践案例分析。由此看来,迄今为止,高校图书馆社会化阅读的推广实践尚处于探索阶段。

2  海南医学院图书馆多媒体综合深度导读平台

图书馆传统导读方式是把荐读书目及其简介通过海报等形式推荐给读者,或者通过举办读书会的形式对导读的图书进行交流、分享、讨论,显然,传统导读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时下全媒体阅读的需求。杨友清等[7]通过对江苏省内多所高校大学生的调研分析显示:智能手机在大学生中几乎普及且在与别人阅读交流的终端设备中排第一位,大学生们更偏好于线上的阅读和分享。微信、QQ等平台具备包容性强、及时便捷、交互性好,传播功能强等优势,可以实现文字、音频、视频、图片、Web网站的跨屏阅读,信息通过微信朋友圈、QQ空间被无数次转发,使传播呈几何式增长,如果能够把全媒体与线下导读结合在一起,将是十分理想的社会化阅读导读模式。“OTO”(Online To Offline)是一种新兴的商务模式[8],本校图书馆通过该模式把互联网传播信息快捷的优势和图书馆丰富的文献资源结合起来,把搭建线上多媒体综合导读平台与线下多形式的读书活动相结合,开展全媒体环境下经典名著的深度导读工作,收到了很好的成效。

微信等平台的问世,为拓展社会化阅读(特别是全媒体环境下深度阅读)提供了巨大的成长空间。然而,近几年来微信平台的利用不尽如人意,据李龙等[9]对浙江省35所本科院校图书馆微信公众号调查分析得出,微信推文以各种活动信息为主,内容和形式雷同、缺乏互动性,罕有针对经典进行深度阅读推广的品牌栏目。遍览海南7所高等院校图书馆官方微信平台,除本校圖书馆有关于经典名著的导读栏目外,其他图书馆未见该方面的信息。

本校图书馆多媒体综合深度导读平台包括微信平台、QQ平台、电子邮箱等。2015年底,海南医学院图书馆微信公众号开通,实现了图书续借、预约、资讯等功能。2017年底,海南医学院图书馆在利用微信平台开展阅读推广方面进行了新的尝试。即在图书馆微信平台设立了微信导读模块。该模块有效整合多媒体素材,充分利用多种自媒体编辑技术,将文本、图像、动画、音频、视频等素材进行二次创作,再通过自媒体编辑平台编辑,形成“与经典同行”“海南风物”“文化杂谈”“中华文化经典导读”“指尖上的中华传统文化”“听悦读”“阅光影”“月读·阅读·悦读”等品牌栏目。上述种种当时在国内业界尚无其他馆涉足,本校图书馆率先将微信公众平台主体功能从广义的资讯平台转化为具有深度导读功能的新媒体平台,其使用成效大为改观。截止2019年8月底,微信平台关注人数达9000余人,从2015年开通以来关注人数年均增长25%。2017年10月至2019年底深度导读团队陆续组建微信经典阅读群4个,QQ经典阅读群3个。

3  海南医学院图书馆社会化阅读“OTO”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3.1  前期工作

首先,本校图书馆组建了专职导读团队,其中包括深度导读工作经验丰富的副研究馆员,从英、法留学归来的研究生,在国外进行汉语言推广的归国人员及计算机专业人员。其次,从教育部指定的100种大学生阅读推荐书目和北京大学王余光教授的《中国读者理想藏书》一书中精选经典阅读推荐书目,并通过图书馆的网页、官方微信平台、大厅电子广告屏同时推出。为了方便读者借阅,在图书馆大厅电子广告屏旁边设立经典图书陈列书架。为了解决纸质图书复本有限的问题,在上述电子媒体发布推荐书目时提供二维码,读者扫描即可阅读到原版图书。

3.2  线上导读

3.2.1  发布导读推文  每期深度导读一本经典作品,首先由主持本期导读的老师围绕作品搜集、创作与主题相关的素材并制作推文在图书馆微信平台发布。推文内容主要包括:作者及作品介绍、精彩片段欣赏、经典书评、相关影片推荐、相关馆藏信息、互动问题等内容。推文力求内容准确、新颖,具有趣味性、篇幅适中,以符合大学生的阅读习惯。

3.2.2  开展线上跟进式同步深度导读  负责本期导读的老师会把导读作品的电子文本(二维码)在各个经典阅读群里公布,并根据导读作品的篇幅确定完成时间。本期导读老师每天在线跟进学生的阅读,并根据阅读内容及时提出有深度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度探讨和思考。阅读过程中遇到难点可以及时地与导读老师及其他读者互动、交流、分享。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并习惯思考,通过深阅读、慢阅读来感受作品内涵。

读者在线上平台的留言,导读老师都会认真及时地回复解答。有时会遇到需要私聊的学生,比如导读《局外人》的时候,一位同学在经典阅读QQ群里谈到他对作品内容的认同感和自己内心与主人公相似的心理感受,及目前自己的心理困境,导读老师当时意识到这位学生应该是遇到了一些需要帮助的问题,通过导读老师和这位学生的私聊,缓解了他的精神压力,化解了心理危机。

在导读过程中,笔者发现通过对作品及时正确地分享、沟通、交流,读者与作品能够达到深度的心灵契合,进一步产生情感共鸣,使内心的负面情绪得以有效释放,心理压力得以缓解,进而达到心理的平衡和健康。

3.3  线下导读

3.3.1  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  线上跟进式同步深度导读结束后,紧接着开展线下经典图书分享会,由负责本期导读的老师主持,其他导读老师参与和读者现场座谈、分享,使读者对导读的经典作品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掌握,進一步降低阅读经典难度,提高读者对导读作品的消化吸收率。

针对不同的作品,采取不同的导读形式。有些体裁通过表演,更有利于读者理解作品内涵,读者要想把作品演绎出来,就得认真研读,用心揣摩领会,通过演、听、观等多种途径使读者对作品的内涵由浅入深的感知和体会,以达到“深阅读”的效果。我们在导读泰戈尔的《新月集》时,就采用了诗歌诵读比赛的形式。泰戈尔出生在印度的西孟加拉邦,他的《新月集》是用孟加拉语书写的,来自巴基斯坦的一名留学生用原汁原味的孟加拉语为大家朗诵了《开始》,让读者聆听到泰戈尔原作的音韵。形式多样、情景交融的“多元式”深阅读,拉近了经典和读者的心理距离。

3.3.2  奖励机制  通过电子邮件征集原创书评或读后感进行评比,被选中的优秀作品通过图书馆的网页和微信平台分享给广大读者,并对优秀作品给予奖励。在线下通过对线上系列专题推文的评比、最佳读者留言评比、经典诵读比赛等丰富多样的深度导读活动,使主题活动的意义得以深化,对参与活动获奖的读者给予相应积分、荣誉奖励或奖品奖励,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3.3.3  阅读推广立体化  经典导读活动与“阅光影”经典电影欣赏同步进行,既减少了读者对经典图书理解的难度,又增加了读者阅读的趣味性和体验感。

4  讨论

创造性地把“OTO”模式应用于社会化阅读的深度导读工作,线上多媒体综合导读平台跟进式同步深度导读+线下多形式的读书活动,形成线上和线下互相衔接的闭环式深度导读模式,阅读过程中读者能够及时地交流、互动、分享,在互动过程中读者既是信息的创造者,也是信息的接受者,观点的碰撞与交流促进了知识的传递。线下多形式的读书活动进一步提升读者对作品的理解度。线上和线下及时的互动充分体现了社会化阅读的特点,使线上与线下的阅读、交流产生有效融合。

注重纸质资源与数字资源的同步推广。把纸质资源通过二维码技术进行编制,通过微信和QQ平台提供给读者,读者扫码就可以阅读原版图书,解决了大家同读一本书时纸质文献复本不足的问题。

针对不同的作品,采取不同的导读形式。通过演、听、观等多种途径使读者对作品的内涵由浅入深地感知和体会,以达到“深阅读”的效果。

4.1  关于深阅读和浅阅读

许多文献把浅阅读与电子阅读等同起来,认为电子阅读就是碎片化、浅思维的阅读;纸质阅读就是系统的、深刻的阅读。笔者则认为,浅阅读是一种阅读态度,同样值得肯定。新媒介很方便进行浅阅读,但并不意味着新媒介会成为深阅读的障碍。目前,图书馆要做的是适应读者阅读习惯的改变,融合新媒介进行深度的阅读推广。

4.2  关于阅读质量

目前多数图书馆通过借阅排行榜和读者到馆排行榜来界定阅读质量,笔者认为这2个排行榜与阅读质量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与阅读质量密切相关的是读者通过阅读,内在的知识结构和体系是否发生了变化,人文素养是否得到了提高,但是该指标因不易量化而很少采用。社会化阅读的互动交流使读者内在的知识转化得以充分体现,阅读推广人可以通过读者线上线下的评论、点赞、经典图书分享会上的发言、读后感等互动数据进行量化分析,设计出具有可操作性的评价体系,使阅读质量可以直观地量化。

4.3  大数据使用

读者使用互联网时,在虚拟空间的行踪会被完全记录下来,波斯特把如此庞大的数据库称为“超级全景监狱”[10]。图书馆掌握着读者的属性数据(姓名、院系、年级、职称、专业等)和行为数据(登录网络、借阅、续借、检索、下载等),理论上通过对这些大数据的技术处理,可以了解读者的阅读偏好,甚至思想版图,可以做到精准的个性化服务。目前,本校图书馆在大数据应用方面进行了初步尝试:对一定时间段的借阅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了解读者的阅读热点,掌握阅读倾向;对零借阅书籍进行统计分析,以掌握哪些书籍是亟待进行阅读推广,哪些是需要下架进密集库。在对这些大数据进行分析的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困惑。

目前,人们普遍有着强烈的隐私保护意识[11],在使用社交媒体时会考虑个人隐私的安全问题,甚至有人因为担心个人隐私泄露而不用社交媒体。本校图书馆目前对于读者个人信息的使用授权还没有开展,对图书馆掌握的读者个人信息数据在法律层面只有保护的义务,没有开发使用的权利,在客观上隐私保护给用户画像(User Profile,Persona)技术的推广增加了难度[12]。目前国内高校图书馆界对于大数据的精准分析、研究和实践尚处于摸索阶段,用户画像技术的使用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13]。

面对海量的信息数据,图书馆需要经过搜集、整理、清洗,才能筛选出适合制作用户画像的数据,这对图书馆的专业技术队伍和先进的数据处理、分析工具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目前大多数图书馆不具备这样的条件。对于本校图书馆来说,在大数据利用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5  小结

本校图书馆紧跟读者阅读行为的变化趋势,在多媒体综合导读平台运行过程中,率先将微信、QQ等公众平台主体功能从广义的资讯平台,转型为具有深度导读功能乃至于广义的文化传承功能的、适合社会化阅读的OTO多媒体综合平台,进而对全媒体环境下医学院校图书馆社会化阅读“OTO模式”进行了探索与实践,具有现实和理论价值。

参考文献

[1] MASLOW A H. A Theory of Human Motivation[J]. Psychological Review, 1943,50(4):370-396.

[2] 钟雄.社会化阅读:阅读的未来[EB/OL].(2011-05-12)[2020-01-12]. http://data.chinaxwcb.com/epaper/2011/2011-05-12/10444.html.

[3] 光明網.第十五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发布[EB/OL].(2018-04-26) [2019-08-27].http://difang.gmw.cn/bj/2018-04/26/content_2850 1017.htm.

[4]  邱德明,张鹏,孙凤兰.浅析微信碎片化阅读对高校大学生的消极影响及对策[J].知识经济,2017(24):160-161.

[5] 中国产业信息网.2018年中国微信登录人数、微信公众号数量及微信小程序数量统计[EB/OL].(2018-06-01)[2019-08-27].http://www. chinaidr.com/tradenews/2018-06/120224.html.

[6] 王磊,江仔玲,刘宇婷.社会化阅读环境下阅读内容计量研究——以阅读推广类微信公众号推送文章为例[J].图书情报工作,2019,63(2): 12-23.

[7] 杨友清,王利君,陈玉平,等.布迪厄社会实践理论视域下大学生阅读推广实证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19(13):71-77.

[8] 肖花.O2O模式下图书馆服务融合策略研究[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 2019(6):60-65.

[9] 李龙,王瑶,武含冰.基于新媒体大数据与读者点赞留言的高校图书馆微信公众号实证研究——以浙江省35所本科院校图书馆为例[J].图书馆学研究,2019(7):34-40,33.

[10] 马克·波斯特.第二媒介时代[M].范静哗,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5:120.

[11] ELHAI J D, HALL B J. Anxiety about internet hacking: Results from a community sample[J].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2016,54(7):180-185.

[12] 彭丽徽,李贺,张艳丰,等.用户隐私安全对移动社交媒体倦怠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隐私计算理论的CAC研究范式[J].情报科学, 2018,36(9):96-102.

[13] 董丽.基于用户画像的高校图书馆精准服务研究——以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和中国社科院为例[J].图书馆界,2018(6):80-83.

(收稿日期:2020-04-13)

(修回日期:2020-04-27;编辑:魏民)

猜你喜欢

医学院校图书馆
医学院校课程思政建设:必然逻辑、实践探索及思考
新医科背景下医学院校图书馆阅读推广工作实践研究
图书馆
气味图书馆
欢迎到图书馆做客
医学院校临床药学教育教学改革的思考
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就业状况及教育对策
微信在医学院校医院管理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去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