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东省承接京津产业转移的现状及可行性研究

2020-11-02张维昊

经济研究导刊 2020年25期
关键词:产业转移京津可行性

摘 要:十九大以来,我国改革开放进入深水区,在不同区域之间还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发展不平衡现象,因此区域产业转移与承接就显得尤为重要。以山东省承接京津产业转移为具体研究对象,在分别介绍京津两地区的产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对该问题进行可行性分析,得出相关結论,以期促进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和产业升级。

关键词:产业转移;山东;京津;可行性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0)25-0051-03

产业转移是产业的空间移动或空间迁移现象,是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必然要求。根据产业转移与承接所发生的地域,可以分为国际产业转移、区域产业转移和城乡产业转移[1]。自十九大以来,我国改革开放进入深水区,虽位列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但在内部不同区域之间还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不平衡现象,因此区域产业转移与承接的顺利实现与多向发展在当下就显得尤为重要。在众多区域之中,本文聚焦于山东省与京津地区的产业转移与承接,主要是出于两地之间存在明显的产业结构差距,且京津地区有疏散非首都功能、解决“大城市病”,山东省有推进新旧动能转换、优化产业升级的双重需求[2]。

一、山东省产业发展现状

自改革开放以来,作为中国经济最发达、实力最强、发展最快的省份之一,山东省国民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飞跃,GDP总量由1978年的225.45亿元增长至2018年的76 469.7亿元,2018年位居全国第三,所占比重为8.49%。根据《山东省统计年鉴》数据计算,山东省GDP呈现高速增长态势,甚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991—2011年间,GDP增长率长期保持在10%以上,2012年至今则逐渐放缓,大致处于6%~8%区间(《山东省统计年鉴》)。

具体到三次产业而言,首先从增加值的角度看,山东省的第一产业增加值从1978年的75.06亿元增长至2018年的4 950.5亿元,增长65倍;第二产业增加值从1978年的119.35亿元增长至2018年的33 641.7亿元,增长281倍;第三产业增加值从1978年的31.04亿元增长至2018年的37 877.4亿元,增长1 219倍。对比GDP总量增长338倍,可见山东省的第三产业增速起到了重要作用。

从产业结构占比的角度看,最早1952年三次产业比重分别为67.4∶16.6∶16,第一产业占据绝对优势地位。在20世纪50—70年代,山东省优先发展重工业,重工业的优先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对山东省工业化发展奠定了基础。1970年开始三次产业比重变为41.4∶42.5∶16.1,第一产业的绝对优势地位开始下降,并由此开始第二产业赶超第一产业。为调整产业结构,整个80年代,山东省经济增长重心向轻工业倾斜,在其后的发展中,第二产业长期占据主导地位并快速增长。从1984年起,第二产业一直呈现强势增长状态,在2006年达到历史峰值的57.4%,之后开始缓慢下降至2018年的43.99%。第一产业则由原来1952年的64.7%下降到2018年的6.47%,在山东经济发展中已退居次位。随着一二产业的变动,第三产业的发展也迎来了新的契机,所占比例保持着稳健上升的趋势,从1952年的16%逐步提升至2018年的49.54%,超越第二产业占据了主导地位。由此可见,山东三产结构的调整趋势不仅与库兹涅茨三次产业变动理论吻合,同时也基本与“配第—克拉克趋势”相一致,即随着经济发展,第一产业比值呈现逐步下降趋势,第二产业先是迅速提高,然后逐渐趋于稳定,第三产业占比不断上升。

总的来说,当前山东省的产业发展以二三产业并重,特别地作为我国传统制造业大省,山东省制造业工业增加值连续多年位居全国首位,其重要作用得以凸显。2018年山东省工业增加值为28 897亿元,同比增长0.67%,山东省制造业的发展壮大不仅拉动本省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也日益成为山东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二、京津地区产业发展现状

随着非首都功能疏解已成为共识,许多学者对京津地区发展现状以及产业结构的同构进行了很多分析,并聚焦于产业转移。宏观层面上京津两地近五年数据显示,2014年京津国内生产总值为37 057.76亿元,占全国GDP的5.76%,至2018年为40 129.62亿元,占全国的5.34%。北京和天津近5年的GDP增长趋势与全国基本同步,同时北京对京津地区的GDP贡献较大,2014年贡献了57.56%的GDP,到2018年上升至61.71%(《中国统计年鉴》)。另一方面,京津两地第一产业所占比重均呈现缩小趋势,北京第二产业逐渐收缩,而天津第二产业的占比在较高水平上呈现下降态势,京津第三产业占比都呈现上升的发展态势,但天津上涨幅度高于北京。

(一)北京产业发展状况

一方面从三次产业的产业贡献率来看,第三产业贡献率最大,处于主导地位,支配着北京经济的发展。自改革开放后,第一产业贡献率均保持在10%内,整体上大致处于缓慢下降状态,作用已微乎其微。反观第二产业,其贡献率也处于逐年递减的趋势,到2018年已经降到12.3%,失去了以往的主导地位。最后,第三产业的贡献率恰恰与第一、二产业变化趋势相悖,呈现出逐年趋高态势,由1982年的38.4%提高到2018年的87.9%,其绝对优势地位不言而喻,对北京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对比历年数据不难得出,从1995年开始,北京的产业结构为“三二一”排布,且未来很长一段时期都将保持如此。另一方面,从三次产业的产业增速来看,北京产业结构也是趋于平稳。从1978—2018年北京各产业发展的变化状况显然可见,1992年以前的产业波动幅度较大,之后则逐渐趋于平稳,二三产业增速大体接近并明显高于第一产业,显然未来北京发展仍然是“三二一”的产业结构态势。

总而言之,北京的产业结构基本定型为“三二一”,即第三产业对经济发展起到绝对的控制作用,在产业中处于主导地位或支配地位,并且在长期内这种地位将会保持不变。可以推断出,今后北京会更把产业发展的重心放在第三产业上,积极主动发展资本和技术密集的高新产业,确保第三产业向更好层次发展。

(二)天津产业发展状况

在三次产业贡献率方面,数据显示第二产业长期居于天津产业发展的主导地位。自1990年以后,天津的产业结构就呈现出“二三一”的排布顺序。在整个过程中大致可以看出,第一产业产值占天津GDP的比例逐年下降,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在大部分时间内保持相对平稳比重,且前者明显高于后者,所以第二产业是天津的主导产业。在增长率方面,2000年以后天津第一、三产业波动较为平缓,第二产业相比较于一、三产业来说起伏略大,在1998—2016年间,第二产业的增长率压制了第三产业,但是最近两三年来,虽然二、三产业增速有所放缓,但是第三产业显然已经超过了第二产业,从长期时间趋势上看,第二产业占据了有利地位,但第三产业的发展未来可期,特别是随着产业转移和产业结构的调整第三产业有无限可能。

综合来看,天津市的产业结构自1978年以来大致保持了“二三一”的结构状态,但是在未来长时间的发展中第三产业很有可能赶超第二产业。目前为止,天津第二产业对于产业经济发展的作用更大,随着区域内部结构的调整,天津有望能在优先发展第三产业的同时兼顾第二产业的优化升级。

(三)京津地区重点疏散产业

当前“非首都功能”归纳起来大致包含这四个方面:一般性制造业,区域性物流基地和区域性批发市场,部分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功能,以及部分行政性和事业性服务机构。要实施产业转移无非围绕这四个方面,对京津地区的“非首都功能”进行疏解。京津地区的产业发展各有侧重,其中北京在第三产业,尤其是高端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上具有绝对优势,天津则是以制造业为主,在高端电子、汽车等制造业方面处于绝对优势地位。由于京津地区发展的同构性,加之考虑到产业结构升级,北京和天津选择将部分央企国企的产业基地、劳动力密集型企业、石化产业进行疏散,部分高新技术产业和公共部门也向其他地区转移[3]。

三、山东省承接京津产业转移的可行性分析

上文分别分析研究了山东省与京津地区的经济与产业发展现状历程,从中可以看出,在宏观视角上两个地区之间的确存在明显的产业结构差距,存在产业转移承接的客观物质基础。在山东省与京津地区进行产业转移承接,能够有效解决两地各自面临的产业发展问题,发挥各自优势,因此接下来本文从以下三个角度进一步论述研究问题的可行性。

(一)资源禀赋角度

京津地区为了调整产业结构,疏解城市功能,必然将高能耗高污染且发展层次较低的产业转移出来。山东省作为产业承接地,目前正处于一个以重工业和传统第三产业主导经济发展的阶段,恰好能够依托其原有工业基础来承接京津地区的产业转移。从自然资源角度来讲,山东省的地理空间布局相对于京津地区来说具有空间优势,能容纳多个产业,土地资源丰富。此外,山东省工业设施配套完整,各产业门类齐全、有色金属等工业品供给丰富,并且制造业发展层次较高,项目承载能力强,优质企业在山东省内较多。根据现存的禀赋特点,山东省具备差异化承接京津地区劣势产业转移的基础支撑,京津地区的一般性制造业和加工业可完成高效对接。从人口资源的角度讲,京津地区待疏解产业中包含了大量劳动性能不足的产业,山东省作为第二人口大省,改革开放后很长一段时间释放人口红利,集聚了劳动力优势,要素成本较之于京津地区占据了比较优势,可承接京津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加之山东省与京津地区的距离近,海洋、港口、农业等良好的基础条件为山东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在承接转移产业方面,山东省在承接物流、批发等产业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二)产业匹配角度

北京市要建设成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与世界资源配置中心,必然地要转移一些正处于生命衰退期的企业,同时天津作为次发展中心,为建设京津冀经济圈,自然与北京地区统一协调。京津地区作为产业高梯度区域,以第三产业为主导,主要发展资金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自然将高能耗高污染工业产业向类似山东的低梯度地区转移。在一定程度上,山东省的产业配套是不够完善的,并且产业之间关联度也不高,但成本优势和劳动化分工优势更为明显,且山东至今为止都以重工业和传统第三产业发展为重点,对于京津地区的同构性产业转移,如纺织业、一般性加工制造业、金属加工制造等行业在资本对接、品牌对接、技术对接、渠道对接和市场对接方面有契合度,这也为京津地区转出企业、优势资本与先进模式流向山东提供了可能。并且在产业结构升级过程中,京津地区一直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山东省承接京津地区产业转移,也能更好更快地加快本省内部产业转移的步伐,这也是山东省自身经济发展的需要。

(三)制度环境角度

很大程度上,制度环境的塑造取决于政府政策的支持。随着城市化進程和投资结构的优化需要,2015年国家正式印发的《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支持山东德州建设京津冀产业承接、科技成果转化、优质农产品供应、劳动力输送基地和京津冀南部重要生态功能区。”为打造协同发展示范区,当地政府也全力支持山东承接京津地区优势产业转移,结合同一时期山东省出台的“十三五”规划,这将大大增强山东省承接京津地区产业转移的可能性。《山东省推进工业转型升级行动计划(2015—2020年)》提出,要坚定不移地贯彻改革开放和创新驱动战略,加大对创新型民营企业的扶持力度,进行经济战略下的产业结构优化与转型升级,促进现代工业体系的基本形成。京津地区工业产业转移恰好能够带动山东省工业体系的完善,改善粗放型工业制造业。除此之外,山东省已承接大量国际产业转移,特别是日韩等国的产业转移,因而具备强有力的经验和商业营运环境支撑。

综上所述,本文在分别论述山东省以及京津地区经济与产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从资源禀赋、产业匹配与制度环境这三个角度论述研究了山东省承接京津产业转移的可行性,结论是肯定且迫切的。山东省经济地位突出,对中国全面实现小康和现代化意义重大,在产业结构发展方面,应加快促进农业、制造业转型升级,补齐服务业发展短板,这是符合本省实际的产业发展战略。山东省应该抓住此次发展的契机,做到精准承接京津地区产业转移,有力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工程建设。

参考文献:

[1]  张孝锋.产业转移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2006.

[2]  国务院关于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建设总体方案的批复[EB/OL].中央人民政府门户网站,2018-01-10.

[3]  邓仲良,张可云.北京非首都功能中制造业的疏解承接地研究[J].经济地理,2016,(9):94-102.

收稿日期:2020-03-26

基金项目:山东省党校(行政学院)系统2019年度课题“山东省承接京津产业转移问题研究”阶段性成果(2019S031)

作者简介:张维昊(1988-),男,山东泰安人,讲师,从事产业经济、区域经济研究。

猜你喜欢

产业转移京津可行性
IPTV 8K超高清建设可行性分析与建议
五家渠市交通信号控制系统可行性改造研究
慈善工作者文艺作品展示:韩京津绘画作品选
地方政府赶超行为对消除贫困的阻碍分析
地方政府赶超行为对消除贫困的阻碍分析
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战略及关键问题研究
湖南加工贸易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
企业生态视角下产业转移实证分析
外商直接投资与吉林省城镇化发展的相关性:一个文献综述
可行性指南丝绸衬衫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