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仪式影响下的五当召建筑空间浅析

2020-11-02李慧芳白胤

居业 2020年9期
关键词:建筑空间

李慧芳 白胤

摘 要:宗教仪式所需空间是教义的物化体现。为理解佛教教义思想与仪式空间契合关系,及对藏传佛教建筑空间的影响。本研究从韦伯“意识——行为”角度,分析、解读教义,利用体验方式对五当召嘛呢法会这一重要仪式所需诵经空间——苏古沁殿室内外空间微观解析。从新的视角,研究宗教教义对仪式所需空间的影响,为相关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五当召;宗教仪式;建筑空间

文章编号:2095-4085(2020)09-0029-02

本文在众多宗教仪式中选取大型对外活动——嘛呢法会中的诵经祈福空间来解析教义对建筑空间的影响。

1 宗教仪式对建筑空间影响

嘛呢法会举行诵经祈福时,僧众和信众的活动同时,不同空间完全分隔。僧众在苏古沁殿内诵经祈福,在室内;信众在殿前平台、大台阶和祈福广场跪拜祈福,在室外。

诵经祈福仪式空间由苏古沁殿、殿前平台、大台阶和祈福广场共同组成。祈福广场是信众集散场所,也是信众诵经祈福的地方。东西两侧群山环绕,自然形成怀抱之势,空间体量宏大,有容纳世俗万物之意,体现藏传佛教慈悲救世情怀。苏古沁殿坐落于高台上,13级台阶作为空间导向,抬高视线,升华精神向往,将信众引向佛国净土,摆脱世间苦难。

1.1 僧众诵经祈福空间——苏古沁殿室内空间解析

仪式期间,僧众在大殿经堂为众生诵经祈福,是整个仪式的核心。

1.1.1 平面形制特征

仪式举行期间,僧众席坐经堂一层诵经,经堂内纵列数十排木榻,上面铺设着厚厚的毛毡与条式坐毯。坐席约占经堂面积的2/3,由悬挂的经幢围合成诵经空间,活佛坐在正北方向,其西北侧陈列着木塔和泥塑,整体平面布局呈回字型。

苏古沁殿建筑坐落于高台上,建筑与平台组合形成坛城形制,坛城顶端即为佛国净土,五当召作为典型的山地寺院,大殿也因势做了灵活处理。受到藏传佛教宗教观念影响布局平面采用曼陀罗形式。建筑平面为方形,象征四大洲,是建筑单体形制中最为突出的“都纲法式”,这个形制原型就是“曼陀罗”,这是教义思想汇于建筑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1,2]。

1.1.2 垂直空间特征

经堂内部空间剖面形态为“凸”字型,像坛城形式,隐喻佛陀世界的结构,与建筑外形呼应。中心是垂拔升起,贯通一、二两层,且装饰华丽,利于经堂内的通风和采光,这个空间被定义为中心的须弥山。在这个垂拔的空间中,林立的柱子上挂满五彩斑斓的各式幡幔和柱毯,立柱直贯空间顶部,形成通往佛国的桥,顺着垂拔的方向通往各界。僧众作为纽带,沟通了世俗和佛国。僧众在诵经是将大殿外的世俗苦难和祈愿通过贯穿的垂拔空间传递到佛国净土,通高柱子作为线性构件将空间延伸,增强上升的动感和遥远的空间感,体现佛国在上意识,使精神宏愿直达佛国。垂拔空间上部、一层经堂和大殿外祈福广场三个空间共同形成了佛国的三界宇宙,分别代表修行到达彼岸的无色界;代表严守戒律的色戒;代表俗世的欲界。三者的構成也就是整个宗教修行的经历过程和结果。

1.1.3 室内装饰特征

殿内顶棚的藻井和丝绸、柱子上的挂毯和经幢、以及墙壁上的彩画,共同营造了经堂灰暗的光环境,与天井直射下来的明亮光线形成鲜明对比,塑造出庄严、神圣的氛围,体现出藏传佛教引导世俗摆脱苦难,走向佛国净土的理念。大殿内部壁画描绘的释迦牟尼成佛的故事,用以感化众生,滋生信徒心中的佛意,使其灵魂得到救赎。以佛祖的轮回因果来提醒众生不忘佛之根本,讲述佛教本源。教化僧众,渲染神秘的宗教氛围。

朗朗且富有节奏的诵经声在光线较暗的环境下以动衬静,更加衬托出颂经仪式的庄严感和神圣感,仿佛祈愿的诵经声顺着明亮的光线到达祥和的佛国净土,升华了宗教情感意识。

1.2 室外空间

与僧众诵经同时,信众在经堂前的平台和祈福广场进行跪拜、诵经、祈福等仪式。虽然信众和僧众在诵经仪式中行为的重复性和时久性不同,但是对于宗教活动崇敬的意识是相同的。经堂和殿前空间共同促进仪式的完成。

1.2.1 建筑形体

大殿上窄下宽的梯形形态,来源于传统藏式建筑[3],具有向上的动势,坐落于高台上,呈坛城的形制,将精神意识物化成特有的形制,承载虚无,将世间的祈愿送达佛国。形成信众祈福膜拜的物化对象,在信众诵经祈福时有重要意义。

1.2.2 大殿装饰及色彩

佛教教义不仅影响平面布局,还对建筑的细部装饰、色彩有重要影响。大殿沿用藏传佛教建筑传统色彩,以白色、红色、黄色和黑色为主。佛教思想认为白色是天界的颜色,是神圣的色彩,既符合佛教观念,又顺应蒙藏两族人们的传统观念。

苏古沁殿的顶部装饰有铜制法轮、胜利幢、卧鹿、宝瓶等,屋顶的四角还装有铁制的苏勒德。胜利幢象征着声闻天,象征着听闻佛祖教诲而证悟,终得佛法[4]。在藏传佛教的教义中有将藏有密咒的胜利幢置于屋顶,可以消除灾难和战争,带来平安吉祥的说法。苏勒德是一个三角叉,下面装饰有旗幡,是蒙古族的精神旗帜,放置于藏传佛教殿堂的屋顶,融合了内蒙的地域文化,体现了寺院在内蒙地区的独特性与地域性。佛教教义的加持下,装饰为建筑增添了宗教色彩,提高建筑格局,增添了宗教文化的韵味与独特性。

2 结 语

建筑内外空间的形成深受其对应文化内涵的影响,特别是宗教建筑,不论是寺院整体布局还是个单体建筑的营建都深受其宗教思想、教义的影响。寺院中举行的仪式活动皆是来源其宗教教义思想。通过解读教义,对藏传佛教教义及思想分析、整理,进一步解读藏传佛教宗教仪式所需空间的内涵,解析宗教仪式所需空间与教义的契合关系,明确苏古沁殿内外空间营造时的理念、形态表达、空间组织手法和特有的教义思想物化表现。从新的视角来认识藏传佛教仪式空间所具有的思想精神内涵,感受建筑物质形态与精神学说的虚实结合,提高人们对藏传佛教寺院建筑的认识。

参考文献:

[1]德勒格.内蒙古喇嘛教史[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8.

[2]龙珠多杰.藏传佛教寺院建筑文化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11.

[3]王磊义,姚桂轩,郭建中.藏传佛教寺院美岱召五当召调查与研究[M].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9.

[4]孟春荣,李熙瑶.内蒙古藏传佛教五当召“学问寺”设计解析[J].艺术百家,2019,35(3):159-165,171.

作者简介:李慧芳(1991—),女,汉族,内蒙古包头市人,硕士研究生,建筑历史及建筑设计。

猜你喜欢

建筑空间
木质饰面板在建筑中的艺术性及其应用
宗教文化对建筑空间与建筑形式影响探究
某休闲场所室内空问设计改造方案
刍议陕西传统建筑元素在现代建筑空间设计中的合理应用
新农村建筑空间景观规划设计探析
现代幼儿园建筑空间环境设计分析
浅谈建筑空间结构的设计与优化
走出建筑结构教育的困境
城市建筑空间与交通空间的整合关系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