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袁肇凯教授治疗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用药规律探究

2020-11-02胡志希李欣春钟森杰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0年10期
关键词:砂仁白芍萎缩性

杨 梦,胡志希*,李欣春,李 琳,钟森杰,姚 涛

(1.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 长沙410208;2.长沙金润中医院袁肇凯名师传承工作室,湖南 长沙410007)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是临床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之一,指在相关致病因素的作用下,胃黏膜发生以淋巴细胞、浆细胞为主的慢性炎症[1]。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主要表现为胃脘部疼痛、胃胀、纳呆、反酸、恶心呕吐等症状,部分患者还伴有焦虑或抑郁等精神心理症状,其病程较长,病情易反复发作[2-3]。 中医药治疗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在改善其临床症状[4]、调节精神状态[5]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已广泛应用于临床。

袁肇凯教授从医工作40 余年,被评为“首届国家级中医药名师”“湖南省教学名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对内科常见病、疑难杂症有丰富的临床经验[6]。 本研究对袁肇凯教授治疗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130 份案例进行整理,运用频数、聚类分析及因子分析方法探讨其临床用药规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病例来源于2017 年8 月至2019 年8 月长沙金润中医院袁肇凯教授专家门诊,共收集案例130 份。其中男性38 例,女性92 例,年龄21~85(59.33±14.58)岁,病程(6.40±10.80)年。

1.2 诊断标准

参照人民卫生出版社十二五规划教材《内科学》[7]和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拟定的《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2017 年,上海)》[8]。

1.3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符合上述诊断标准,门诊病例、方药剂量资料完整,有内镜检查或胃黏膜活检组织学检查。排除标准:不符合西医诊断标准;门诊资料缺失;合并消化性溃疡、胃黏膜有重度异型增生或病理诊断疑有恶变者;合并心、脑、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疾病或精神疾病的患者;妊娠或哺乳期妇女。

1.4 数据录入与规范化

将130 份病案作为研究对象,利用Microsoft Office Excel 2019 建立资料数据表,记录患者的一般资料、病程、症状、诊断依据及处方用药等。方药中出现的中药别名,参照《中药大辞典》[9]及高等院校十三五规划教材《中药学》[10]进行规范,包括将方中的药名统一为常用名,如“玄胡统一为延胡索”等。规范后将数据库中的中药字段采用二值量化处理,药物按有即为1、无即为0 赋值。数据录入采用双人分别录入,然后合并数据库并检查录入数据的完整性和正确性。

1.5 统计学方法

总计录入中药处方130 例,采用SPSS 21.0 软件统计中药的频数、频率,并对高频药物做聚类分析和因子分析。

2 结果

2.1 药物频数分析

本研究收集案例130 份,使用中药106 种,1 583频次,其中使用频次>30 的中药有20 种,频次排名前10 的中药依次为白芍、甘草、柴胡、百合、党参、乌药、厚朴、旋覆花、砂仁、白术。 见表1。

2.2 药物药性、功效统计

2.2.1 药物四气、五味分类统计 将高频用药(频次≥30)按四气、五味进行分类统计,结果见表2,从中可知:四气中以温性药为主,其次为微寒性药、平性药、寒性药、微温性药。根据频次统计,温性药使用频次高于微寒性、寒性药。 五味中以苦味药、辛味药为主,其次是甘味药、酸味药及咸味药,较为少用的是淡味药。根据频次统计,苦味药、辛味药使用频次高于甘味药。

2.2.2 药物归经分类统计 将高频药物(频次≥30)进行归经分类统计,可知:药物归经中,以入脾经药频次最多,为727 次,其次为肺经、胃经、肝经、心经,胆经、肾经、大肠经药,较为少用者为膀胱经、心包经药。 见表3。

表1 治疗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中药(频次≥30)频次表

表2 治疗慢性非萎缩性胃炎高频用药(频次≥30)四气、五味频次统计

表3 治疗慢性非萎缩性胃炎高频药物(频次≥30)归经频次统计

2.2.3 药物功效分类统计 将高频药物(频次≥30)按功效进行分类统计,可知:药物功效中,以补虚药、理气药为主,其次为活血化瘀药、化湿药、解表药、清热药、化痰止咳平喘药、消食药、利水渗湿药。其中补虚药有白芍、甘草、百合、党参、白术,以白芍使用最多;理气药为乌药、沉香、枳壳、九香虫,以乌药使用最多;活血化瘀药为川芎、延胡索、郁金;化湿药为厚朴、砂仁;解表药为柴胡;清热药为黄连、蒲公英;化痰止咳平喘药为旋覆花;消食药为山楂;利水渗湿药为茯苓。 见表4。

表4 治疗慢性非萎缩性胃炎高频药物(频次≥30)功效分类频次统计

2.3 高频中药聚类分析

对使用频次≥30 的高频药物进行聚类分析, 根据临床经验,将药物聚为3 类,见图1。 聚1 类为川芎、延胡索、枳壳、黄连、沉香、茯苓、郁金、九香虫、蒲公英、山楂;聚2 类为乌药、厚朴、砂仁、白术、旋覆花、党参、百合;聚3 类为柴胡、白芍、甘草。

图1 治疗慢性非萎缩性胃炎高频药物(频次≥30)聚类分析树状图

2.4 高频药物因子分析

对出现频次≥30 的中药进行因子分析,经KMO检验和Bartleet 检验,KMO 值为0.857,P=0.000,表明各变量间存在相关性,提示所选取的研究变量适合做因子分析。选择最大方差法旋转,提取前4 个因子时,累及贡献率可达68.42%,表示可以涵盖大部分信息,从图2 的碎石图可以直观地看出这4 个公因子的地位。根据统计学原理与专业知识,取载荷值在0.5 以上[11]的中药进行提取,得到每个公因子的中药组成。 具体见表5。

图2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高频药物(频次≥30)因子分析碎石图

表5 治疗慢性非萎缩性胃炎高频药物(频次≥30)的因子载荷值及归类表

3 讨论

中医学无“慢性非萎缩性胃炎”这一病名,根据临床症状可将其归属于“胃脘痛”“痞满”“反酸”等范畴,证型以肝胃不和、脾胃虚弱、脾胃湿热及胃阴不足4 型居多[12]。袁肇凯教授结合临床经验,认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发生主要由外邪、情志、饮食及年老体衰等因素引起,导致脾胃虚弱、胃气郁滞、胃失和降而发生胃痛。病位在脾胃,与肝密切相关,病机为肝郁气滞、脾胃气虚,病性为本虚标实,本虚责之于脾胃气虚,标实责之于气滞、湿热、血瘀,且可相兼为病。因此,袁肇凯教授治疗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主张疏肝和胃、理气止痛。

通过用药频次分析发现,袁肇凯教授治疗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处方中频次最高的10 味中药依次为白芍、甘草、柴胡、百合、党参、乌药、厚朴、旋覆花、砂仁、白术。上述药物可作为袁肇凯教授治疗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基础方,由四逆散和四君子汤化裁而来,此与袁肇凯教授对本病的认识相一致。党参甘平,归脾、肺二经,补脾气,兼养阴生津。白术益气健脾、燥湿和中,合“脾喜燥恶湿”之性,为脾脏补气第一要药,现代药理研究证明白术具抗炎、调节消化系统作用[13-14],砂仁醒脾和胃、化湿行气,甘草气味平和、补益脾胃,此3 药与党参配伍合用,补脾和中效果更佳。百合、乌药养胃止痛,两药寒温相配,一走一守,既能透邪健脾和胃,又可发挥行气止痛之功[15]。 柴胡疏肝解郁,条畅气机;白芍养血敛阴、柔肝止痛,与柴胡相配,一升一敛,以达到理气不伤阴,祛邪不伤正。旋覆花、厚朴具有燥湿消痰、下气除满之功效,《本草汇言》云:“厚朴,宽中化滞,平胃气之药也……用厚朴之温可以燥湿,辛可以清痰,苦可以下气也。”共奏疏肝解郁、补气健脾、和胃止痛之功。

采用聚类分析法对袁肇凯教授常用的中药(频次≥30)进行分析,获得3 个聚类方。聚1 类有川芎、延胡索、枳壳、黄连、沉香、茯苓、郁金、九香虫、蒲公英、山楂10 味药。其中以延胡索、郁金疏肝解郁,行气活血,《本草经疏》云:“延胡索,温则能和畅, 和畅则气行;辛则能润而走散,走散则血活”。配伍茯苓、枳壳、沉香、九香虫及山楂,增强健脾和胃、行气止痛之功效。黄连性苦寒,《药类法象》云:“黄连,泻心火,除脾胃中湿热,治烦躁恶心,郁热在中焦,兀兀欲吐,治心不痞满必用药也”。现代药理研究证明黄连具有抗炎、解热、抗幽门螺杆菌等药理作用[16]。 蒲公英其气平,既能泻火,又不损土,可以长期服用,两药配伍,能清热燥湿、泻胃中之火。诸药相伍具有理气健脾、清热祛湿之功,适用证主要为肝胃郁热型。 聚2类有乌药、厚朴、砂仁、白术、旋覆花、党参、百合7 味药。 其中以党参、白术、砂仁补气健脾,与厚朴、旋覆花配伍,增强燥湿除满之功效;百合清热透邪,甘润微寒,与乌药合用具有行气和胃、健脾止痛之功效。这些药为袁肇凯教授自拟“百乌养胃汤”加减治疗胃虚气滞型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组方药物。 聚3类有柴胡、白芍、甘草。柴胡疏肝解郁,白芍、甘草养血敛阴、柔肝止痛,类似四逆散,适用于肝郁犯胃型慢性非萎缩性胃炎。

采用因子分析法对袁肇凯教授常用的20 味中药进行分析,获得4 个公因子。 F1:黄连、蒲公英清热燥湿,沉香、旋覆花、枳壳、郁金疏肝和胃、理气健脾,与聚1 类的结果大相一致,均有疏肝、清热、止痛之功效。 F2:百合和乌药是袁肇凯教授常用的药对,两药相配,一润一燥,一凉一温,柔刚相济,动静结合,使温燥而无伤阴之害,寒润而无滞邪之弊;山楂酸甘,微温不热,功善消食健胃,现代药理研究发现山楂含有维生素C、胡萝卜素及多种有机酸,口服能增加胃中消化酶的分泌,促进消化[17]。 F3:党参、茯苓、砂仁。 F2、F3 公因子与聚2 类结果相似,均有补气健脾之功效。 F4:柴胡、白芍,与聚3 类结果相似,均有行气解郁之功。通过对方药的因子分析,可从整体上来探讨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用药规律,形成的4 个公因子,从功效方面来看,包括扶正、祛邪、扶正祛邪3 类。其中,以扶正为主的有F3(党参、茯苓、砂仁),以祛邪为主的有F1(黄连、蒲公英、沉香、旋覆花、枳壳、郁金),以扶正祛邪为主的有F2(山楂、乌药、百合)、F4(柴胡、白芍)。

综上所述,袁肇凯教授在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诊治过程中主要采用疏肝和胃、理气止痛之法,兼以清热祛湿、活血化瘀为原则治疗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临床用药以白芍、甘草、柴胡居多,用药类别多以补虚药、理气药为主,用药多以苦、辛药为主,归脾、肺、胃3 经居多。在药物整理过程中,发现聚类及因子分析不能全面反映袁肇凯教授的用药规律,可结合传承辅助平台及扩大样本量等方法,以更全面分析其用药规律。

猜你喜欢

砂仁白芍萎缩性
白芍-甘草药对及其主要成分抗缺血性脑卒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白芍炮制历史沿革及现代研究进展
补虚解毒化瘀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随机对照试验
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的症状、诊断和防治
白芍总苷调控Sirt1/Foxo1通路对慢性心力衰竭大鼠的保护作用研究
打嗝不止嚼砂仁
《红楼梦》中的人为何饭后喜嚼砂仁
白芍粳米粥 缓解颈椎不适
阳春春砂仁年产值超16亿元
砂仁小档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