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消化内科临床治疗体会

2020-11-01宋智娟

康颐 2020年12期
关键词:慢性萎缩性胃炎消化内科

宋智娟

【摘要】目的:探索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科学治疗方式。方法:2019年1月-12月我院共收治10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其中50例患者采取了常规对症治疗为正常组,另50例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患者加用替普瑞酮为研究组,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观察对比。结果:研究组患者住院时长、HP根除率、治疗有效率等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在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治疗中应用替普瑞酮联合常规药物治疗效果确切,对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减轻医疗机构的诊疗压力和患者经济负担具有重要影响意义。

【关键词】慢性萎缩性胃炎;消化内科;治疗心得

【中图分类号】R573.3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2332/j.issn.2095-6525.2020.12.246

引言

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是消化内科治疗中的常见疾病类型。疾病的发生原因通常是胃黏膜上皮及腺体组织发生萎缩,变薄的胃黏膜削弱了患者的消化能力,使其出现上腹部隐痛、胀满、嗳气、食欲不振等症状,进而影响患者对营养物质的吸收,极易造成其消瘦、贫血、甚至癌变风险,对患者的生命质量构成严重威胁。如出现频繁消化不良、食欲减退、不明原因体重减轻、头晕等症状时则高度怀疑为慢性萎缩性胃炎,需及时就医。我院自建院以来,接诊过众多该类型患者,临床经验丰富。本研究主要通过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12月期间我院消化内科收治的100例CAG患者,总结本院对于CAG治疗的临床体会,并将研究结果作如下报道。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选取的100例CAG患者均為我院消化内科提供,样本选取时间为2019年1-12月。其中男64例,女36例,年龄区间21-73岁,平均(42.25±2.36)岁。纳选标准:患者主诉消化不良、胃胀、嗳气、泛酸水等症状1月余,经胃镜检查,患者胃部白光、可见红白相间黏膜,黏膜下可透见血管,部分患者黏膜表面现增生体,经病理检测确诊为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意识清醒,服从治疗;排除胃部癌变患者、躯体其他重大器官严重病变者、神经系统疾病、言语沟通障碍患者。将100例调查对象按入院序号的奇偶数排列随机分成研究组和正常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信息发现,两组患者分配均匀,差异较小(P>0.05)

1.2研究方法

100例CAG患者入科后对其进行常规胃镜检查,检测尿素酶,并行病理检测,评估HP感染程度。给予正常组患者实施常规对症治疗。如患者出现腹痛、腹胀、嗳气症状应按主治医生的治疗要求嘱患者餐前服用20mg潘立酮、3次/d;若患者泛酸嘱其于睡前服用20mg奥美拉唑,1次/d;根据患者的炎性病变程度以及躯体基础性疾病等因素有针对性的给予阿莫西林、甲硝唑等抗生素类药物。

研究组患者基于正常组患者的治疗方案,增加普瑞酮药物干预。具体给药剂量和频率为50mg/次,3次/d,餐前30min服用。

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2周。

1.3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长,测定尿素酶并行病理学检查统计两组患者体内幽门螺杆菌(HP)根除情况;以问诊或临床验证方式了解两组患者治疗效果。

1.4疗效判定指标

HP根除:尿素酶测定及病理学检查均为阴性。治疗效果:临床症状(上腹隐痛、腹胀、嗳气、食欲不振)、胃镜检查下病灶消失为显效;部分临床症状消失,其余症状减轻,胃黏膜增生趋于好转为有效;上述指标均无变化为无效。

2 结果

2.1住院时间

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长分别为:研究组(7.1±0.9)d,正常组(11.25±1.7)d,研究组明显短于对照组(P=0.007)。

2.2幽门螺杆菌根除率及临床疗效

研究组患者体内幽门螺杆菌的根除率和临床总治疗有效率为92.0%和90%,较正常组的76.0%、78%高,统计学检验指标P均<0.05,详见表1。

3 讨论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高发于老年群体的一种消化系统疾病,此外,饮食不规律者、长期接触重金属尤其是铅作业患者也是易感人群。在众多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致病因子中,幽门螺旋杆菌感染首屈一指,约占60-90%的比重。慢性萎缩性胃炎发生后,患者典型的临床症状包括上腹隐痛、饱胀、不思饮食、反胃、呕吐,随着病情的发展,可诱发患者出现胃出血、贫血、胃溃疡等一系列严重并发症。早期病情较为隐匿,常被患者极其家属忽视,但长期的胃部病变易产生癌变,使患者的生命质量大打折扣。该类患者的临床症状并不凸显,如躯体出现消化不良、烧心、腹部疼痛时应及时入院接受尿素酶试验、病理HP检查;或通过血清抗体检测、碳13或碳14尿素呼吸试验、类幽门螺杆菌抗原检测等方法,评估体内幽门螺杆菌的感染程度。因此,根除幽门螺杆菌成为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主要方向。以往治疗中多采用三联治疗手法结合对症药物缓解胃黏膜萎缩,改善临床病症。但单纯的三联疗法治疗效果不甚理想,幽门螺杆菌会生成对胃黏膜造成一定的损伤的有害物质,使胃部出现炎性病变,增高疾病的复发几率,增加癌变风险。鉴于此,探求出一条科学有效治疗方案应对萎缩性胃炎具有重要影响意义。

替普瑞酮是一种保护胃黏膜组织的药物,通常用于消化内科治疗胃部糜烂、出血、充血等症状, 具有较为良好的抗溃疡功效。基于此,本研究对部分萎缩性胃炎患者应用传统三联疗法联合替普瑞酮,最终取得了较为良好的效果。

4 结论

调查结果表明,研究组患者在住院时间、HP根除率和总治疗有效率等方面与正常组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P<0.05)。表明替普瑞酮能够有效促进患者恢复,消除体内的幽门螺杆菌,减少住院时间,对减轻诊疗压力,降低患者经济负担至关重要。综上所述,替普瑞酮联合常规药物治疗效果确切,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葛巧宾.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消化内科临床治疗的分析[J].人人健康,2020, 518(9):75-75.

[2]汪流灏.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临床治疗体会[J].饮食保健 2019,6(22):42-43.

[3]刘桂敏.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消化内科临床治疗体会[J].饮食保健 2019,6(51):27-28.

猜你喜欢

慢性萎缩性胃炎消化内科
优质护理在消化内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
半夏泻心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35例疗效观察
消化内科急性腹痛患者98例临床治疗分析
祛萎健胃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伴癌前病变120例临床分析
胃肠镜在消化内科中的临床应用分析
人文护理应用于消化内科的效果观察及分析
中药三参滋胃饮治疗老年功能性便秘的疗效观察
消化内科急性腹痛患者128例临床诊疗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