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遇见村史馆

2020-10-30陈小玲

闽南风 2020年8期
关键词:民兵村落文化

陈小玲

山村时空交错,悠远静谧;花山溪水淙淙,灵秀婉约;青砖红瓦静立,用沉默宣示着曾经的骄傲……当我行走在平和县山格镇隆庆村蔡家堡那鹅卵石巷道,恍惚间仿佛走进了黄永玉笔下的水墨画,诗意、韵味还有一种坚持。时有孩童从身边穿过,一串笑声消失在巷道尽头。在巷道转弯处,一位老人独坐墙角,阳光笼罩着她小巧的身子,呈现一种祥和的色彩,生命的光辉。而让我停驻的是隐藏在蔡家堡“联排别墅”里的村史馆——社会主义发展史展览馆。对我来说,一定能从村史馆里找到领略村庄魅力的脉络。

村史馆,在我眼里是告别贫困、记住艰辛、见证发展的载体;是存放家乡气息、承载“乡愁”的地方;是乡村的“文化自觉”。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满足人民群众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丰富地提供精神食粮,为更好地保护历史文化村落,让乡村振兴拥有更加丰富的精神内涵,村史馆纳入了移风易俗“十二个一”建设项目中。把留住乡愁作为总基调,分期分批开展农村村史馆建设工作,以历史沿革、村落文化、民俗风情、乡贤名人、特色成就等为重点,传承历史,留住文脉,激发文化认同。

村史馆不仅要记录当地生产力发展、生活习惯演绎过程,更要让村民产生认同感和情感共鸣,是乡村建设的一部分。2018年9月,平和县山格镇党委、政府顺势而为,特别选择在拥有800多年历史的蔡家堡设立“社会主义发展史展览馆”,力求通过图文介绍、史料摆设、场景再现等方式,记录隆庆村的70年变化历程,以点带面,展示了波澜壮阔的山格镇社会主义农村发展史。他们历时3个月,于同年12月完工并开馆。

村史馆有两层楼,分四个展厅,展示三个部分内容。

每一个村落,都在一个不同的地域;每一个村落,都有一段独特的历史;每一个村落,都有一段不同的文化。村史馆在陈设上大有讲究,所陈列物件也都很具代表性,与蔡家堡的歷史文化、风土人情息息相关。

它,展现绵长的历史。一段一段尘封多年的历史展示在世人面前。

隆庆村是一个具有革命历史的老村落,土地革命,大生产,大跃进,大集体的物质和精神都保留下来了。展示内容第一部分为“新中国 ,模范乡”,记述的时间是从新中国成立到文革时期。平和县山格镇(旧称平东乡),响应政府的号召,在1955年至1959年期间创办了第一个初级社、高级社。随后的1957年至1984年期间,大力发展养殖,创办林果坊、建造小型、大型水力、火力加工厂,为社会发展建设作出杰出贡献;第二部分为“大建设 ,促生产”,时间跨度是文革时期到改革开放时期。1966年至1986年期间创办爱武妇女耕山队、爱武女兵连,成立平和县第一武装基干民兵团,接收安置来自漳州、上海的知识青年,建造长达150米的钢筋混泥土大桥爱武大桥……曾经获得上级的多项嘉奖;第三部分为“改革开放至今”。改革开放以来,平和县山格镇隆庆村不断改善交通条件,大力发展果蔬产业,振兴经济,特别是近年,政府各部门加大力度,对隆庆古村落进行全面的保护、修缮、重新规划,使得隆庆村获得新生,被冠以文明、和谐、可爱、美丽乡村称号,成为平和县新农村建设旅游休闲另一个新景点。

它,唤醒记忆,村庄特色尽收眼底。

村史馆里保存着一面别致的旗帜——“隆庆剧团”,旗面画着一只和平鸽,衔着“1953保卫世界”条幅。1951年,隆庆村成立“隆庆剧团”,剧团演员经过专业培训,经常巡回演出,潮剧、现代话剧等许多剧目名闻遐迩,演出深受欢迎。抗美援朝时期,“隆庆剧团” 以高昂的保家卫国情怀参加义演,旗帜就是那个时候的产物……后来由于各种原因,剧团大约在1960年左右解散。

展示厅墙上女知青女民兵照片格外吸人眼球。1965年,为把“荒山变成花果山”,隆庆村响应“备战备荒为人民”的号召,组建一支女民兵排耕山队,她们进驻爱武山,垦荒、军训,队员由15人发展到114人,由女民兵排扩编为女民兵连。她们多次代表山格公社参加平和县、龙溪地区军事比武,并获奖。远近闻名的爱武山女民兵连,省、地、县各级领导十分关爱爱武山。共青团中央书记高占祥;省军区司令王直,副司令卢胜、熊兆仁,政委张立清;福州军区政委李志民、副司令龙飞虎;龙溪专区革委会主任陈玉宝,地委会书记陈天仁;县委领导肖一涌,崔万全,庄丽水,周力文 ;公社书记曾南湖等领导曾先后上过爱武山,巡查指导工作。1981年,远近闻名的女民兵耕山队完成历史使命而告终。

它,是乡村生活的文化缩影。

进入村史馆,眼前所看到的,目光所及的,每一样事物,每一件东西,都比人的生命更漫长,更丰富。陈列的犁、耙、扇车、石磨等农耕工具,再现了上一辈人田间劳作的艰辛;旧式木桶、竹篮、蓑衣、水壶等生活用品,布满生活印迹,仿佛让人看到了农家朴实生活的场景。

当“美丽乡村”之风吹遍大地,精心打造别具乡村气息的村史馆特别有意义。隆庆村古村落策划者蔡原介绍:“怎么让村史馆和村民产生血脉联系才是重中之重,村史馆并不单单只是记录村庄的历史,更应该能让村民通过村史馆意识到自己的文化,明白历史传承的价值和意义,对自己本村的文化产生认同感,增强自己的文化自信。”

提起为何把村史馆设置在蔡家堡,当地领导说:“村史馆应该融入全域旅游。村史馆的目的是为了让村民更加了解自己的家乡,增强自豪感和归属感,使村史馆成为乡村振兴的精神源泉;同时村史馆应该成为当地文化景观的一部分,与当地旅游业的发展相辅相成,以独特的文化魅力吸引外地游客。”

一幅幅照片、一段段文字映入眼帘——村史沿革、村落文化、新村变化、未来憧憬。在村史馆的停驻,是一场奇妙的遇见。

猜你喜欢

民兵村落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油画《村落》
谁远谁近?
引发海啸(下)
飒爽英姿女民兵
融入文化教“犹豫”等
文化之间的摇摆
“民兵”一词的来历
“山东青年”注意民兵建设的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