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高计划”引领下校企双主体共建高水平专业群探究

2020-10-30唐祥金成秀萍

职业技术教育 2020年26期
关键词:双主体双高计划校企

唐祥金 成秀萍

摘 要 “双高计划”从外部治理的视角给新时代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和专业群建设提出了全新的推动性要求。唯有坚守“以人才培养为中心”这一初心,坚定把稳以产教深度融合为基本遵循的应用性“科学研究”这一方向,坚持践行以需求为导向的“社会服务”这一使命,高水平专业群才能筑牢“校企主导、政府推动、行业指导、校企双主体实施”的命运共同体,才能更坚实地迈向“当地离不开、业内都认同、国际可交流”的建设目标。

关键词 “双高计划”;高水平专业群建设;校企“双主体”育人;专业企业学院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0)26-0032-05

立足经济社会发展大局,2019年3月,教育部 财政部印发《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计划的意见》(以下简称“双高计划”),从外部治理视角对新时代高职教育提出了全新要求。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的主线,是“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工学结合、知行合一”。个中关键,在于深耕校企命运共同体,激发行业企业重要主体作用。其核心要义,在于专业群校企“双主体”协同育人,以合力书写出新时代校企同生共长的“奋进之笔”。

一、坚守“以人才培养为中心”这一初心

教学决定生存。如果示范校与骨干校建设计划旨在提升院校“教育能力”,那么创新发展行动计划与“双高计划”的价值导向,则更多是全面提升“服务能力”。从教育能力到服务能力,从专业到专业群,是当前高职跨入新赛道之后专业体系治理的一种新建构,是顺应外部产业需求与聚集校内资源的一种新变革。“高职院校的育人特色,在專业群建设。专业群的特色,在所对接的产业和所合作的行业企业融入人才培养的深度与广度。”[1]这恰是新时代高职作为类型教育的基本特征和支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可替代性之所在。

(一)聚焦“苏州智造”产业高端,校企共建专业群

立德树人是高校立身之本,专业产教深度融合是校企“双主体”育人最亮的底色。作为苏州市属高职院校和江苏省示范“优秀”和高水平院校,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学校”)始终立足苏州、服务苏州、融入苏州,秉承“地方院校服务地方”的宗旨,坚持背靠苏州这一“大树”,做亮学校“工业”特色和做强“苏工”品牌;始终锚定“苏州智造”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动态调整专业设置,实时优化专业结构,凝练成“智能控制技术”等优势专业群,并入选国家“双高计划”建设单位。聚焦“智能车间”和富强科技、汇川技术、纽威精密、高创电子等苏州地标型企业,该专业群通过共建“富纳智造学院”“汇川机电学院”“纽威精密学院”“高创电信学院”等专业企业学院平台,不断深化专业与产业融合、教师与企业融合、课程与技术融合、教室与工厂融合、教风学风与企业文化融合的“五教合一、团组融通”育人模式,把该专业群建在国家示范工厂“苏州胜利精密制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产业基地里、建在孙春兰副总理2019年5月视察指导过的“富纳智造学院”和一届又一届“富纳—苏工学徒班”里[2],把群内的核心专业建在“智造产线”生态圈里,把课程群建在这些智能产线的需求链和技术链上。

以上这些“苏州智造”企业,“一线新增从业人员70%以上来自职业院校毕业生”[3]。苏州作为中国第一大工业城市,多达16所属地高职院校通过冠名式、订单式、融入式等校企校地合作培养,源源不断地输送与苏州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产业大军作为人才智力支撑。尽管本地生源只占11.03%,但62.60%的毕业生留在苏州就业创业兴业。其中下沉到中小微企业等基层服务的人数,一直保持在60%以上[4],智能制造大类毕业生毕业半年的整体就业率稳居在98%。“有92.7%的企业表示,合作学校的毕业生符合企业的岗位要求。”[5]正是这些紧密合作的领先企业,从中能汲取到用得上、留得住、转岗快的人才“红利”而更深入地参与到专业群共建全过程。这恰是筑牢“校企主导、政府推动、行业指导、学校企业双主体实施”命运共同体的“源头”所在,也是当地“智能制造”产业新一轮高质量发展而愈发离不开高水平专业群的不竭“活水”。从更高层次和更深意义来看,校企“双主体”共建高水平专业群,不是任何一方的“独角戏”,而是该命运共同体的“大合唱”;也不仅仅为了寻求学校单方面的高水平,而是为了谋求校企双方互惠共赢的高水平。

(二)聚力“智造车间”产线岗位,校企共助专业群高水平人才培养与高质量人才供给

适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共建专业群的初心,始终在聚力“智造车间”岗位群以量身定制专业与人才,从而不断提升校企协同育人的适应性、针对性和有效性。历经3年校企文化的熏陶和校企双班主任、校企双专业带头人、校企双导师的精雕细琢,智能制造专业群学徒班有80%的毕业生,以过硬的一技之长和良好的职业素养,从“双选”“互聘”中脱颖而出并留在“苏州智造”领先企业发展,实现了“有业就、好就业、就好业和高端就业”的夙愿。及至毕业3年,还有近5成的毕业生仍活跃在“智能工厂”这些对口岗位上,近3成已走上产线(车间)主管(任)及以上岗位,月收入增幅超80%。这一届又一届的校友总不时地反哺母校,既诠释和赓续着校企师生情谊,又活化和续写着行企与专业团队间的互动往来,更成为学弟(妹)们校内学习的榜样和企业实践的导师。这一批又一批适应“智造车间”产线升级和科技变革的生力军,融入转型发展和创新驱动的时代大潮,助力师生企融合发展中“产中有教、教中有产”的新生态。据此,校企“资源共享的高度、深度、广度及共享机制成为评价专业群建设成效的重要内容”[6],而“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人有我特”的特色,就是高水平、高质量。专业群育人特色,就是学校的办学特色,就是院校作为供给侧一方和企业作为需求侧一方“命运共同体”的核心竞争力。

专业群人才培养和供给的高水平,行业企业最有发言权。基于“智能控制技术”专业群及其群内各专业企业学院,富强科技、汇川技术、高创电子等技术先进、管理规范、社会责任感强的合作伙伴,从招生到学业、就业和创业全程参与指导学生成人成长成才教育,聚力“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核心问题,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共同画好专业群产教深度协同的“同心圆”,实现校企双方“身份互认、角色互通”[7]。新生入学第一天起,企业班主任、企业的专业带头人、企业导师就走进冠名班、订单班和学徒班,企业文化和产业前沿、行业走势进专业教育、进主题班会、进宿舍和班级,这些产线岗位(群)规范、工艺流程、工作标准就入眼入脑入心。贯穿于三学年的“三室”学习和“三岗”实践,所实操的都是“智造车间”最先进的装备、最前沿的技术和最齐全的配套服务,所震撼的都是这些产线上流淌着的管理文化和师带徒的那一份匠心,所感化的都是言传身教之间触及学生心灵的“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的那一份职业操守和爱生如子的情怀。校企共建高水平专业群,自始至终都离不开高水平的合作企业,更离不开高水平的企业导师团队。恰如一学者所言,借助于“固定岗+流动岗”等一系列措施,这些领先“智能制造”合作企业还能有效拓展“双师型”教师队伍来源渠道[8]。

二、坚定以产教深度融合为基本遵循的应用性“科学研究”这一方向

科研决定水平。校企共建高水平专业群,应用性科学研究既是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双高计划”及其服务能力的價值取向。“从横向技术服务到款额看,全国近四分之三的高职院校在100万以下,半数院校在10万以下,四成院校为0;从纵向科研服务到账额看,四分之三院校在100万以下,四成院校在10万以下,两成院校为0。”[9]直面补齐技术创新短板和引领技术技能积累的时代命题,唯有坚定把稳以专业产教深度融合为基本遵循的应用性“科学研究”这一方向,高水平专业群才可能以更接地气的合作平台和更具实用性的服务成果,不断巩固和扩大在衔接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中的贡献度。

(一)高水平专业群应用研究的“制高点”:追踪当地产业高端需求

产业发展是专业群建设的外驱力。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大数据、虚拟现实、5G等一系列新技术,最直接地催生了智能制造领域的新动能、新业态、新模式。智能制造专业群的高水平,对内能紧贴“苏州智造”产业链需求,调整和优化专业群人才需求评估和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激发和释放兼具调和、互动、柔性等特征的专业活力。对外能紧随新技术引发的快速职业迭代,传承技能、创新技术,出实招、动真格、求实效,为所对接的合作企业提供一揽子切实可行的技术解决方案。2016年12月,学校牵头创建了独立法人资格的“苏州长三角机器人与智能制造产业技术研究院”(以下称“产业研究院”),探索社会参与的合作机制、产业参与的平台体制、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随之纷至沓来的是“亨通线缆”等8家当地龙头企业相继入校,一大批源自“智能车间”一线需求的技术咨询、技术转让、技术推广、技术开发项目相继入驻。“通过做项目,让老师肚里有料,让学生手上有活,让企业技术有提升,实现多方受益。”[10]

多方共建包括该产业研究院在内的高水平产教融合集成平台,集专业群“育训赛研创服”于一体,对外能追踪“智造车间”装备集成与控制技术前沿这一“制高点”,对内能围绕产业技术发展需求,组团队、引项目、抓大赛、做培训。智能制造专业群的博士教授与企业工程师,一同接项目、做攻关、促转化、破瓶颈,水到渠成地形成校企混编团队,切实解决了“智造车间”产线一个又一个实际问题并助力企业迈向产业高端,带出了一届又一届懂产业、爱企业、会专业的学生(徒),真正从专业群层面引企入教、入研、入学。“一手拉院士、专家和学者,一手牵龙头企业,打通了校企之间的种种壁垒,能真正聚焦企业难题,为产业发展服务。”[11]近3年来该团队主持完成国家自科基金等项目16项;纵向课题经费达2539.39万元,横向课题经费达2753.60万元;获发明专利89项,给合作企业带来经济效益超千万元[12]。该团队2019年8月入选“首批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长期合作的苏州汇川技术有限公司等智能制造名企入选“江苏省首批产教融合型(试点)企业”,校企双方再一次在更高水平上实现了互惠互利和融合发展。

(二)高水平专业群应用研究的“原动力”:对接行业企业内生需求

顺应行企需求的应用性研究,理应是有质量、高水平的科学研究。当地合作企业同样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主体责任,是专业群协同创新和产教深度融合的主体作为,同时也是“智能控制技术”等专业群重点服务的对象。行业企业对市场的反应最为敏锐,也最为快捷。“苏州智造”产业升级和技术应用所最紧缺的人才,由简单重复的装配工和操作工转向智能产线的设计者、开发者、应用者、改造者、调试者,由单项应用转向系统集成的“交叉”“复合”“多项”联动,由“单人单岗”转向“技术+人才”打包供给[13]。正因为如此,紧贴行企内生需求及其变化,校企共同开发实战式的“双元”教材、新型活页式教材、工作手册式教材和“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项目,一直就是校企双主体全方位共建“智能制造”产业学院的“最大公约数”,也恰是校企混编团队“研以育人”的原生动力。正因为如此,江苏本科院校自2020年起,将分批遴选和启动30个左右产教融合基础好、产教联动深入、校企办学成效显著的省级重点产业学院培育点,以推动省品牌专业建设并凸显“主动面向区域、面向行业、面向产业”办学导向。

不仅仅是入选国家“双高计划”的高水平专业群,全校全员都要全面融入高水平创建的全过程。每一个招生专业都要重新审视和明晰服务域,携手一家已经或正在转型的现代企业,以“钉钉子”精神持续共建一家专业企业学院,在同频共振中把准产线需求,回应企业关切,破解技术难题,提升服务成效。学校近年来增设了工业机器人、智能控制技术、移动互联应用技术、云计算技术等15个新专业,撤停了5个老专业,改造了智能工厂物流、高端数控设备维护等多个专业;同时推行“一师两企”工程和“共聘共用享双薪”制度,大力鼓励教师从课堂走进厂房、从教室转向产线,与企业广泛开展课题研究和项目合作,有效服务企业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截至目前,“80%专业聚焦智能制造;80%博士聚集智能制造领域,建设高学历与高技能融合的科技创新研发团队;100%平台聚焦智能制造关键共性技术领域。”[14]所有这些“专业为王”的顶层设计和目标规划,亟须行校联袂、师生企联合、教研用联动、学做创联贯,合力推进并落细落微于校企“双主体”专业育人之始终,逐渐由学校领导层面的愿景和才智,内化为中层团队的中坚担当和齐抓共管,转化为每位师生的自觉行动和耕耘奉献,深化为每一家紧密合作企业的对接融合和协同共建。

三、坚持以需求为导向的“社会服务”这一使命

服务决定地位。以“职教20条”为里程碑的现代职业教育,正发展成为面向所有年龄群体、与工作世界联系最为紧密、行业企业和整个经济社会更为关切的类型教育。基于该类型教育的指向和特质,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及其社会服务能力提升的空间还相当大。在需求导向上,专业群产教深度融合,亟需在“融”和“合”上再下功夫。在激励导向上,社会培训和区域技术技能积累,亟须一体化纳入专业群考评范畴,并在“正导向”“正激励”上再下功夫。在服务重点上,亟须整合校企混编研发力量并辅以技术追踪机制,在锚定“苏州智造”主攻方向上再下功夫。

[16]葛道凱.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彰显职业教育类型特征[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7):19-23.

Abstrac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xternal governance, the“Double-high Plan”puts forward new and impetus requirement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specialty groups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new era. Only by adhering to the original intention of“focusing on talent training”, firmly taking the direction of applied“scientific research”based on the deep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and insisting on the practice of demand-oriented“social service”mission, a high-level specialty group can build a community of destiny of“college-enterprise leadership, government promotion, industry guidance, and college-enterprise dual-subject implementation”, and can move more firmly towards“needed by local, recognized by the industry, and internationally communicable” construction goals.

Key words “Double-high Plan”; construction of construction of high-level specialty groups; college-enterprise“dual-subject”education; specialty-enterprise college

Author  Tang Xiangjin, third-level professor of Suzhou Vocational Institute of Industrial Technology (Suzhou 215104); Cheng Xiuping, professor of Suzhou Vocational Institute of Industrial Technology

猜你喜欢

双主体双高计划校企
智慧课堂混合式教学模式在校企合作订单课程中的实施与探索
“双高计划”下高职院校图书馆建设思考
对民办本科院校应用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研究
从“示范”到“双高”:高职院校回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逻辑机理与路径优化
中学生生涯规划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晋江市紫峰中学为例
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院校会计技能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中学生生涯规划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晋江市紫峰中学为例
基于双高计划的专业文化建设研究
浅谈通滩中学“双主体——三环节
基于“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的高职电力电器专业教学模式的实证研究